配色: 字号:
道德经第28章解读
2018-01-04 | 阅:  转:  |  分享 
  
道德经第28章解读张武忠初稿2017.8.21第28章【原文】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为天下溪,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知其白,守其黑,为
天下式。为天下式,常德不忒(te),复归于无极。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谷。为天下谷,常德乃足,复归于朴。朴散则为器,圣人用之,则为
官长,故大制不割。【译文】世人之所以既贵其师又爱其资,是因为常常片面看问题,只知雄不知雌,只知白不知黑,只知荣不知辱。圣人既不贵
其师又不爱其资,而是既以道为师又以道为资,这样就能全面看问题,使全天下沐浴在道德的教化中。首先,回到源头去畜积德行。“雄”是阳性,
象征阳刚冲动强大雄壮冒进,“雌”是阴性,象征阴柔保守沉静收敛退缩。如果曾经强大雄壮过,或者自身就处于雄壮的状态,就知道什么是雄壮了
。这时候不恃强凌弱,甘愿示弱守雌,就会像那山涧的溪水悄无声息地流动,是那样的柔静清透纯洁,故称“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清澈的
溪水象征纯洁的德行,甘愿做天下的溪流,就能在源头畜积洁净的泉水,永恒的德行就不会断流离失,不断地给民众畜积德行,就可使天下万民复归
于婴儿般的至柔至纯,故称“为天下溪,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其次,从行为方式上去把握。“白”是白天,象征光亮正义正确明白等,“黑”
是夜晚,象征暗昧非正义错误糊涂等。世人一般认为非白即黑非对即错非好即坏,片面武断地考虑问题。而圣人能全面辩证地看待事物,虽然对世间
万象洞悉明察,却深藏不露大智若愚,既看到事物白的一面,也坦承接受事物黑的一面,为天下人如何认识世界做出了一个模式,故称“知其白,守
其黑,为天下式”。掌握了正确的世界观,就能一分为二全面了解和处理天下之事,既不会出差错,永恒的德行也不会差失,复归于无上无下无左无
右的混沌无极状态,故称“为天下式,常德不忒,复归于无极”。第三,从最终的结果上去把握,“荣”是荣耀成功胜利,“辱”是谦卑。取得过巨
大的成就,就会知道什么是荣耀,却还安守卑辱的地位,就像甘愿做天下的川谷,是为“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谷”。甘愿做天下的川谷,有大功
而能谦卑虚怀若谷,复归淳朴的天性,永恒的德行就得以充足,使天下复归到璞玉大木的完整状态,故称“为天下谷,常德乃足,复归于朴”。天下
从复归于婴儿到复归于无极,最终复归于道之朴,朴是一块璞玉一根整木,可以打磨制作成各种器物。天道之朴自然而然地散开,就形成了世间万有
,故称“朴散则为器”。圣人遵循天道之朴,把道作为一个整体来用,则能灵活裁制发挥其无穷无尽的功用,也自然而然成为百官之长,达到完整统
一的天下大治,故称“圣人用之,则为官长”。用道之朴裁制天下,就制作成了天下这个最大的器物。这样的天下与道浑然一体,没有雌雄,没有黑
白,没有荣辱,和平安宁其乐融融,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故称“大制不割”。【解读】28.1老子告诉我们要全面的看问题,回归到道的本源
和整体。前面很多章,老子分别描述了道的各个具体特征,我们看到,人对道的认识产生了各种各样的偏差,很容易把道看成是流散的局部的割
裂的碎片,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各执己见吵闹不休。第14章已经说过“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抟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诘,故
混而为一”,大道无色无声无形,无法从某一方面刨根问底。要统一思想,就要从根源本质整体上去把握道,回归道的完整状态。上一章最后说“不
贵其师,不爱其资”,世人之所以既贵其师又爱其资,是因为常常片面看问题,只知雄不知雌,只知白不知黑,只知荣不知辱。圣人既不以他人为师
又不以他人为资,而是以道德为师以道德为资,就会使全天下沐浴在道德的教化中。老子接着阐述如何修身养德,回归到道之整体的三个步骤。连续
用了三组“知…守…”的组合,也就是说只有经过了,才能体味其中的酸甜苦辣。只有登上过山顶,才能领略高处不胜寒。只有成功过,才能知道创
业的艰难。站在终点,看看走过的路,发现有那么多的经验可以总结,也有那么多的教训值得借鉴。28.2“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为天下
溪,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首先,要回归到道德的源头去汲取营养。“雄”是阳性,象征阳刚冲动强大雄壮冒进,“雌”是阴性,象征阴柔保守
沉静收敛退缩。“溪”是江河源头的溪水,悄无声息地流动着,清澈透明。《周易》第4卦叫“蒙卦”,主要讲如何进行道德启蒙教育,卦象组合上
边是“山”下面是“水”,圣人把山体中渗出来的清澈泉水比作是纯洁无暇的善德,人之初性本善,像是天真无邪的婴儿,这就是道德的源头。如果
曾经强大雄壮过,或者自身就处于雄壮的状态,就知道什么是雄壮了。这时候不恃强凌弱,甘愿示弱守雌,就会像那山涧的溪水悄无声息地流动,是
那样的柔静清透纯洁,“流动”不失雄性之健动,“悄无声息”安守雌性之柔静,故称“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清澈的溪水象征纯洁的德行
,溪流汇聚成江河,越往下流就会变得越浑浊。象征人受到尘世的污染,道德就会越来越缺失,所以孔子在《蒙卦大象传》中说“山下出泉,蒙,君
子以果行育德”。老子在此也告诉我们,经受了世间的侵染,现在应该回到源头去,作为天下的溪涧,再畜积清澈的道德泉水,从源头汲取营养,就
可使天下万民复归于婴儿般的至柔至纯,故称“为天下溪,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老子在《道德经》中好几次用婴儿作比喻,第10章“专气致
柔,能如婴儿乎”,第20章“如婴儿之未孩”,第55章“含德之厚,比于赤子”。28.3“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为天下式,常德不忒
(te),复归于无极”,其次,是从行为方式上回归。“白”是白天,象征光亮正义正确明白等,“黑”是夜晚,象征暗昧非正义错误糊涂等。“
忒”从“心”从“弋”,本义是形容心脏或肌肉的异常跳动,引申为做事不符合客观实际而产生的差错失误。“无极”是道的原始状态,无上无下无
左无右,没有中心混沌一片,无极生太极,太极生两仪,两仪生万物。“式”是模式方法榜样,老子在第22章中已经说过“圣人抱一为天下式”。
天下人总是把黑白分得明明白白,就有了是非善恶之分,世人常认为非白即黑非对即错,非好即坏非友即敌。其实“道”是非黑非白的,而圣人能全
面辩证地看待事物,虽然对世间万象洞悉明察,却深藏不露大智若愚,既看到事物白的一面,也坦承接受事物黑的一面,为天下人如何认识世界做出
了一个模式,故称“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掌握了正确的世界观,就能一分为二全面了解和处理天下之事,不走极端就不会出差错,永恒的
德行也不会差失,复归于无上无下无左无右的混沌无极状态,故称“为天下式,常德不忒,复归于无极”。28.4“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谷。
为天下谷,常德乃足,复归于朴”,最后,从最终的结果上去把握。“荣”是荣耀成功胜利,“辱”是谦卑。“谷”是山谷川谷,两边是高山,中间
是山谷,既像生育万物的产门,又形容人的胸襟宽广虚怀若谷。我们常说“朴素”,“朴”的繁体字是“檏”,从“木”从“菐”,是没有加工过的
整木或是没有雕琢过的璞玉。“素”指的是羊羔洁白的毛色,或者是洁白的素丝。“朴素”合起来即专一纯粹,是天下至纯至净至简至美之道。在《
道德经》中,“朴”指的是未经后天加工雕琢的原始状态,质朴简朴,代表“道”的本源整体。取得过巨大的成就,就会知道什么是荣耀,却还能安
守卑辱的地位,甘愿做天下的川谷,是为“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谷”。甘愿做天下的川谷,复归淳朴的天性,永恒的德行就得以充足,复归到璞
玉大木的完整状态,故称“为天下谷,常德乃足,复归于朴”。28.5“朴散则为器,圣人用之,则为官长,故大制不割”,用“朴”与“器”的
关系,告诉我们用大道裁制的天下是不可分割的整体。老子连续用“溪、式、谷”作比喻,是为了“常德不离、常德不忒、常德乃足”,最后达到“
复归于婴儿、复归于无极、复归于朴”的境界。孔子《周易系辞传》曰“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化而裁之谓之变”,孔子在《论语》中
也说“君子不器”,形而上是无形的道体,形而下是万物各自的相,被万物各自的形象和用途束缚,就不能领悟并且回归到无形的道体。天下从复归
于婴儿到复归于无极,最终复归于道之朴,朴是一块璞玉一根整木,可以打磨制作成各种器物。天道之朴自然而然地散开,就形成了世间万有,故称
“朴散则为器”。圣人遵循天道之朴,把道作为一个整体来用,则能灵活裁制发挥其无穷无尽的功用,也自然而然成为百官之长,达到完整统一的天
下大治,故称“圣人用之,则为官长”。用道之朴裁制天下,就制作成了天下这个最大的器物。是为“大制”。这样的天下与道浑然一体,没有雌雄
,没有黑白,没有荣辱,和平安宁其乐融融,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故称“大制不割”。老子在本章中用“官长”而不说“侯王、天子”等称呼,
是赞扬远古时期的统治者。“官”字从“宀”从“阜”,“宀”读作(mian),指地方区域,下部是“阜”的省写,合起来就是为官一任造福一方,使得“物阜民丰”,所以远古时期的官员是为民众服务的,并没有任何特权。并且远古的官员很少,《礼记》中记载“有虞氏官五十,夏后氏官百,殷二百,周三百”,所以有“百官”之称,再看看现今社会的官员数量。“官长”就是百官之首,也是为民众服务的。张武忠2017.8.21于北京。
献花(0)
+1
(本文系逐字逐句学...原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