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第32章解读张武忠初稿2017.8.22第32章【原文】道常无名,朴虽小,天下莫能臣也。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宾。天地相合 以降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将知止,知止可以不殆。譬道之在天下,犹川谷之于江海。【译文】既然天下神器不可为 也,也不能以兵强天下,那么如何才能取得天下?只能是用道。强势取天下是逞强好胜,一时的强盛转眼间便灰飞烟灭。而道永远默默无名,无色无 声无形,其大无外其小无内,就像一块璞玉或者是一根原木,在没有制成具体器物之前,其功用看似很小,其实它的能量却无穷无尽,天下没有什么 东西能让它俯首称臣,也没有什么东西是它臣服不了的,故称“道常无名,朴虽小,天下莫能臣也”。侯王若能坚守王道,用道之“无名之朴”去同 化天下,那么天下万物众生都会成为他的座上宾,自然而然心甘情愿归服于他,根本用不着武力征服,故称“候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宾”。天地万 物自有其运转的规律,就像天地阴阳和合喜降甘露,没有人告诉怎么做,自然而然能均匀普施。君王取天下也要这样,让万民都感受到你的恩惠,泽 被草木赖及万方,那么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故称“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取天下不易,守江山更难,很多君王 取天下时用道的“无名之朴”,而一旦拥有了天下便忘乎所以。取得了天下,便要开始制作这个神器,建立有形的体制,制定各种制度,确定各种名 分,任命各级官长,是为“始制有名”。有了人制的“有名”,就开始逐渐背离道的“无名”,追求功名利禄容易引起争斗,再往前走就危险了,这 时候适可而止还来得及补救,故称“名亦既有,夫亦将知止”。及时废止不道的法度和作为,可以大大降低天下危亡的风险,故称“知止可以不殆” 。道存在于天下,就好比川谷和江海的关系。要想使大江不断流大海不枯竭,就要有千川万谷的源头活水。天下和天下万民就像这江海,要想使天下 长治久安万世传承,就需要大道持续不断的滋养浇灌,故称“譬道之在天下,犹川谷之于江海”。【解读】32.1“道常无名,朴虽小,天下莫能 臣也。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宾。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与强势取天下相比,道的作用看似弱小,其实反而能臣服天下。第30 章说“天下神器,不可为也”,上一章第31章说“不以兵强天下”,第29章也说“将欲取天下而为之,吾见其不得矣。天下神器,不可为也,为 者败之,执者失之”,这些逞强好胜的作为最后都将失败。那么如何来取得天下,应该放弃强势而用道的弱小。“道常无名”的“无名”既说道无声 无息默默无名,又说道无色无声无形,其大无外其小无内。“朴”是说道的整体功用,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无名之朴在未制成具体的 器物之前它的作用看似很小,与“以兵强天下”的“强大”相对照,但它作为一个整体的能量却无穷无尽。“臣”是臣服称臣服从,“天下莫能臣也 ”一语双关,天下没有什么东西能让它俯首称臣,也没有什么东西是它臣服不了的,故称“道常无名,朴虽小,天下莫能臣也”。《道德经》中共有 4处“无名”,第37章“化而欲作,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无名之朴,夫亦将无欲”,第41章说“大象无形,道隐无名”。“朴”是指一块未雕 琢的璞玉或未加工的整木,《道德经》中共有8个“朴”,第15章“敦兮其若朴”,第19章“见素抱朴”,第28章“复归于朴,朴散则为器” ,第37章“化而欲作,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无名之朴,夫亦将无欲”,第57章“我无欲而民自朴”。“宾”是宾客座上宾,《道德经》中只有 这一个“宾”,《周易》中也只有第20观卦和第44姤卦提到“宾”。《周易》第20卦是观卦,六四爻辞曰“观国之光,利用宾于王”,孔圣人 《小象传》补充说“观国之光,尚宾也”,大意是,臣子们看到国家的盛世,观瞻到君王的光彩,激发起追随君王的决心,一起竭尽全力辅佐国政为 王所用。而国君也以宾礼待之,君臣相得利国利民。所以老子说,侯王若能坚守王道,用道之“朴”去同化天下,那么天下万物众生都会成为他的座 上宾,自然而然心甘情愿归服于他,根本用不着用武力去征服,故称“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宾”。天地万物自有其运转的规律,就像天地阴阳和 合喜降甘霖,没有人告诉怎么做,甘露自然而然能均匀普施。君王取天下也要这样,让万民都感受到你的恩惠,泽被草木赖及万方,那么普天之下莫 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故称“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32.2“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将知止,知止可以不殆”,如何 守住天下,告诉君王不要忘却道的“无名之朴”,不“有为而治”就会远离衰亡的危险。打江山不易,守天下更难,老子告诫我们,很多君王取天下 时用道的“无名之朴”,而一旦拥有了天下便忘乎所以,所以老子接下来列举了世人常犯的错误。取得了天下,便要开始制作这个神器,建立一套有 形的体制,制定各种制度确定各种名分,任命各级官长,故称“始制有名”。上一句说“道常无名”,有了人制的“有名”,就会逐渐背离道的“无 名”,追求功名利禄容易引起争斗,再往前走就危险了,这时候适可而止还来得及补救,故称“名亦既有,夫亦将知止”。及时废止不道的法度复归 于道,可以大大降低天下危亡的风险,故称“知止可以不殆”。从取天下时的有道,慢慢走向治理天下的无道,直至衰败灭亡,这就是人类社会的怪 圈,纵观古今中外历朝历代,都逃不过这个恶性循环。商汤王推翻了夏桀,汲取夏朝灭亡的原因励精图治,600年后商纣王还是被周文王周武王取 代了。从夏到商,从商到周,从周到秦,中国的朝代就是这样不断被革命被更替,其根本原因就是“始制有名”而“不知止”,一步步走向无道直至 衰败灭亡。那个朝代不期望千秋万代万世传承啊,君王大都喜欢被喊作“万岁”,但有谁能做得到啊?我们都知道,夏朝400年,商朝600年, 周朝800年,比起后世的朝代已经长得多了,尤其是秦始皇统一了中国,大秦帝国才生存了短短的数十年。后世唐代杜牧在《阿房(epang )宫赋》中总结了秦朝迅速灭亡的原因,写道“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 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感慨后人不能吸取前人的教训的后果。32.3“譬道之在天下,犹川谷之于江海”,用川谷和江海的关系 做比喻,展现道在治理天下中的作用。既然有为而治会一步步偏离大道,直至失道而衰败灭亡,那么怎么才能长治久安保万年基业?唯有道,接下 来老子用川谷和江海的关系做比喻。道存在于天下,就好比川谷之于江海。要想使大江永不断流大海永不枯竭,就要有千川万谷的源头活水来补充。 天下和天下万民就像这江海,要想使天下长治久安万世传承,就需要大道持续不断的滋养浇灌,故称“譬道之在天下,犹川谷之于江海”。老子在《 道德经》中多次用川谷江海作比喻,只不过“川谷”和“江海”的角色灵活多变。在本章中,将道比作是“川谷”的活水,将天下比作是“江海”, 与第28章的“为天下溪”相似。而在其它章则不太一样,我们列举如下,第6章“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第8章“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 ,处众人之所恶”,第28章“为天下谷”,第39章“谷得一以盈,谷无以盈将恐竭”,第61章“大国者下流,天下之交,天下之牝”,第6 6章“江海之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上面讲的都是不同章节的不同比喻,在同一章节中的有些比喻也在互换角色。比如 在后面的第59章中,把君王和民众如何相处比作是种庄稼,开始是“治人事天,莫若啬,夫唯啬,是谓早服”,将民众比作是草木,将君王比作土地。最后说“是谓深根固柢,长生久视之道”,又把民众比作大地,把君王比作是草木。由此可见,老子观察天地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是多么的细致,灵活运用的方式又是多么的娴熟,这一点延续了《周易》中的多变手法。张武忠2017.8.22于北京。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