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道德经第39章解读
2018-01-08 | 阅:  转:  |  分享 
  
道德经第39章解读张武忠初稿2017.8.23第39章【原文】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
一以生,侯王得一以为天下贞。其致之,天无以清将恐裂,地无以宁将恐废,神无以灵将恐歇,谷无以盈将恐竭,万物无以生将恐灭,侯王无以贞将
恐蹶。故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是以侯王自称“孤、寡、不谷”,此非以贱为本邪?非乎?至誉无誉,不欲琭琭(lu)如玉,珞珞(luo)
如石。【译文】要想不致使天下大乱,就要使人德与天道合一,我们来看看往昔有哪些东西得到了道。天得道而清明,地得道而宁静,神得道而灵妙
,川谷得道而充盈,万物得道而生长,侯王得道才能执持天下的宝鼎。那么离开了道将会怎么样?天不清明恐怕要崩裂,地不宁静恐怕要废弃,神不
灵验恐怕要停歇,川谷不充盈恐怕要枯竭,万物无以生恐怕要毁灭,侯王把持不住宝鼎恐怕要颠蹶。道的本质在于“一”,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
,三生万物,最后万物又九九归一。“一”既是德的太始,又是德回归的整体,分天分地分阴分阳,既矛盾又统一缺谁都不行。所以天地万物,贵以
贱为根本,没有贱就对比不出贵。高以下为根基,基础不牢何以垒高?因此真正有道的侯王们常常自称“孤家寡人”,或者说“不谷”谦称自己德行
不够,这不正是因为害怕失去民众的支持,而以贱下的百姓为根本吗?纵观天下万事万物难道不都是这样吗?天地养育万物不求回报,天不言其高,
地不言其厚,最高的荣誉是不需要赞誉的。所以有德之人不会总想去充当晶莹光亮的高贵宝玉,光芒四射高高居于民众之上。而宁愿去做灰暗坚硬的
低贱铺路石,默默无言任劳任怨为万民服务,故称“不欲琭琭如玉,珞珞如石”。【解读】39.1“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
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为天下贞”,老子首先列举出往昔得道有德者的成就。上一章开门见山从天道引出人德,并提出
上德下德和仁义礼的概念。那么本章紧接着综述得道而有德者能取得什么成就,从自然界的天地神谷万物一直讲到人世间的侯王。我们都知道天地是
如何形成的,后面第42章总结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往昔盘古开天地,轻盈之气上升为天,天得以清澈透明,故称“天得一
以清”。重浊之尘下降为地,地得以厚重安宁,故称“地得一以宁”。天清地宁,天地阴阳二气开始展现造化万物的功用,虽神妙莫测但非常灵验,
故称“神得一以灵”。川谷像是雌性动植物的生育器官,第6章说“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溪水从山谷中源源不断地流出
,像是万物从道的母体中生生不息,充盈在天地之间,故称“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侯王遵道而行,得以成为万民之长,执持象征天下至尊
权力的宝鼎。“贞”的甲骨文字形与“鼎”一样,象征至高的权力,鼎稳稳地立在那里,侯王将治国的策略法规刻在鼎上,鼎也就引申出了“贞正”
的意思。所以此处的“贞”一字双关,既指侯王遵道之正而行,又说侯王成为了天下万民之长,故称“侯王得一以为天下贞”。孔圣人在《周易系辞
传》中,也论述了天道之“贞”的巨大功用,与老子本章的哲理比较相似,他说“吉凶者,贞胜者也。天地之道,贞观者也。日月之道,贞明者也,
天下之动,贞夫一者也”。39.2“其致之,天无以清将恐裂,地无以宁将恐废,神无以灵将恐歇,谷无以盈将恐竭,万物无以生将恐灭,侯王无
以贞将恐蹶”,老子紧接着从反面来描述,推演出失道者的溃败。天如果不是清扬之气而是浑浊不堪,那么最后恐怕就要崩裂了,故称“天无以清将
恐裂”。大地本是沉浊之物积聚而成,如果不再宁静,江河蒸发土石飞散,那么就失去了养育万物的功用,成了废弃之物,故称“地无以宁将恐废”
。天地乱了套,那么阴阳二气造化万物的神妙功能也就失效停歇了,故称“神无以灵将恐歇”。丧失了天地神妙的造化功能,象征万物之源的川谷也
就失去了源头活水,最终将枯竭,故称“谷无以盈将恐竭”。那么万物也不能生生不息地繁衍下去,第6章说“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
为天地根”,天地万物恐怕要灭绝了,故称“万物无以生将恐灭”。作为人间的侯王如果失去了道的“一”,那么象征高贵地位和权力的鼎就保不住
了,鼎不仅颠倒倾覆还会砸了自己的脚,故称“侯王无以贞将恐蹶”。《周易》第50卦是鼎卦,前一卦第49卦是革卦,革故鼎新之义。鼎既代表
至高无上的权力,又像是养育万民的大锅,孔子《鼎卦彖(tuan)传》说“圣人亨以享上帝,而大亨以养圣贤”,初六爻辞曰“鼎颠趾”,九四
爻辞曰“鼎折足,覆公餗(su),其形渥(wo),凶”,鼎足折了,鼎身倾倒了,鼎锅里的食物也洒了出来,象征国家政权颠覆倾塌了,所以老
子在此用了一个“蹶”字来描述。39.3“故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是以侯王自称“孤、寡、不谷”,此非以贱为本邪?非乎?至誉无誉,不
欲琭琭(lu)如玉,珞珞(luo)如石”,老子告诉我们如何用道的“一”来治理天下。道的本质在于“一”,何为“一”?大家都知道“道生
一,一生二”,还熟悉“九九归一、合二为一”,《道德经》共有81章就是取自“九九八十一”之义,所以“一”既是天地万物的太始,也是万物
最终复归于道的整体,“一”在后世道家学说中的寓意非常多。《周易》说“一阴一阳之谓道”,《道德经》前面的章节出现过5个“一”,第10
章“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第11章“三十辐共一毂”,第14章“此三者不可致诘(jie),故混而为一”,第22章“是以圣人抱一为天
下式”,第25章说“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既然道的“一”生出了天地两仪和阴阳之“二”,那么万物都是阴阳的矛盾和统一体,第2章
已经说过“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老子在本章除了重复“高以下为基”,又加上一句“贵以贱为本”
。得道的侯王也意识到民众是其政权的基础,生怕被万民抛弃成为孤家寡人,也谦称自己德行不够,是说自己不但养育不了民众反而靠民众来养活,
故自称“孤家、寡人、不谷”,后世有的君王也把自己称作“朕”,意思相近。“高以下为基”是从《周易》第23剥卦引申出来的道理,剥卦的卦
象是上边高山下面大地,孔子在《剥卦彖传》中说“山附于地,剥,上以厚下安宅”,山以地为基,厚其土则山保其高,地基坚实则房屋牢固。引申
到国家治理上,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厚待其下民以安保其高位,司马光也说“基薄则墙颓,下薄则上危,故君子厚其下者,所以自安其居也”。“
至誉无誉”,“至”是达到至善至美的极致,天地创生万物而默默无语不求回报,那么圣人养育万民也不能去求得赞誉。第17章说“太上,下知有
之。其次,亲而誉之”,最好的统治者百姓感觉不到它的存在,只有次一级的才去求得民众的赞誉,所以说“至誉无誉”。接下来老子用美玉和石头
作比喻,“琭琭(lu)”是描述美玉的晶莹光鲜,“珞珞(luo)”是描述灰暗的坚硬石头。美玉能获得世人的赞美,而坚石虽然不起眼但能作
为地基和铺路石。第78章总结说“受国之垢,是谓社稷主。受国不祥,是为天下王”,大意是,当君王和天子不是来享受荣华富贵的,而是替民众和天下来受灾挡难的。所以有德之人不会总想去充当晶莹光亮的高贵宝玉,光芒四射高高居于民众之上。而宁愿去做灰暗坚硬的低贱铺路石,默默无言任劳任怨为万民服务,故称“不欲琭琭如玉,珞珞如石”。张武忠2017.8.24于北京。
献花(0)
+1
(本文系逐字逐句学...原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