阜宁方言中亲属称谓及其所代表的关系
李立飞
内容摘要:从血缘、婚姻两个方面,嫡亲、叔伯、表亲三个角度,论述阜宁方言中以“我”为中心的,从太祖父辈、祖父辈、父辈、平辈到子侄辈五代之间的称谓、关系,以及关系亲疏中所体现的地区文化观念。
主题词:阜宁方言亲属称谓关系亲疏
亲属称谓是标志血缘、婚姻关系的语言符号,在古代可谓纷繁复杂,有“九族”、“六亲”之说。“以前的法律分亲属为宗亲、夫妻、外亲及妻亲四类,偏重男系的宗法主义。现行《民法·亲属编》本男女平等的原则,以血统及婚姻为标准,分亲属为血亲及姻亲两类,血亲又分为直系血亲与旁系血亲两种,前者指己身所从出(如父母、祖父母),或从己身所出(如子女、孙子女)之血亲,后者指非直系血亲,而与己身出于同源之血亲(如兄弟姐妹、伯叔舅姑姨)。姻亲可分为血亲之配偶(如兄嫂、姐夫),配偶之血亲(如翁姑、岳父母)与配偶之血亲之配偶(如连襟、妯娌)三种。”在阜宁方言中,直系血亲和旁系血亲又可以分为嫡亲、叔伯、表亲三类,其中嫡亲与直系血亲不是一一对应的,叔伯和表亲也不等同于旁系血亲,它们之间的关系具体来讲就是直系血亲肯定是嫡亲,嫡亲不一定是直系血亲;叔伯、表亲肯定是旁系血亲,而旁系血亲不一定就是叔伯、表亲。
阜宁县位于江苏省盐阜平原北部,。本文主要从“我”的角度论述曾祖父辈、祖父辈、父辈、平辈、子侄辈五代之间的称谓、关系。
一、嫡亲
所谓“嫡亲”,“①指亲生的或血统关系最近的亲属:嫡堂|嫡亲姐妹。②指正宗;正统:嫡派|嫡传|嫡系。③指宗法制度下称正妻或正妻所生的儿子:嫡长子。”这里所讨论的“嫡亲”,是指“亲生的或血统关系最近的亲属”。
阜宁方言中的嫡亲属称谓主要如下图所示:
1、五代之始:老太爷、老太,一指曾祖父、曾祖母,是祖父的父亲、母亲;
一指曾外祖父、曾外祖母,是外祖父的父亲、母亲。
2、第二代:爹爹、奶奶,即祖父、祖母,又称爷爷、奶奶,是父亲的父亲、母亲;
外公、外婆,即外祖父、外祖母,是母亲的父亲、母亲。
3、第三代:爸爸,即父亲,在阜宁方言中,对别人提起自己的父亲时,常称呼为“我大”[?214][t?51],在与阜宁接壤的建湖县的方言中,则称自己的爷爷为“大大”[t?51];
姆妈,即通常所称的“妈妈”、“母亲”;
布子,即姑姑,父亲的亲姊妹;阜宁方言中将父亲的亲姊妹统称为“布子”,最大的姊妹成为“大布”,第二、第三……个姊妹分别称为“二布”、“三布”……最小的则称为“小布”。通常情况下“姑”的读音与共同语的读音基本相同,如“姑奶”、“姑息养奸”等,但在表示父亲的姊妹时,读音则和“布”相同,因此用“布”代替,以示区别。
大爷(读yi),即通常所称的“大伯”,是父亲的长兄,与共同语中的“大爷(读ye)”不同,共同语中的“大爷”,在阜宁方言中称为“大爹”;
二爷、三爷……[i35](读yí)叔伯,主要指略疏于嫡亲关系的亲属关系,根据血缘的亲疏,又分为嫡叔伯、叔伯和堂叔伯。
下面四代之间的关系和第一代基本相同,只是后三代之间是“堂兄弟姊妹”和“从堂兄弟姊妹”的关系。
1、嫡叔伯太爷:曾祖父的嫡亲兄弟,即祖父的嫡亲叔叔;
嫡叔伯爹爹:祖父的嫡亲兄弟;
嫡叔伯大爷[i35]、布子:祖父的亲兄弟的儿子、女儿,即“嫡叔伯爹爹”的儿子、女儿;
嫡叔伯兄弟姊妹:父亲嫡亲兄弟的儿子、女儿;
嫡叔伯侄子、侄女:嫡叔伯兄弟的儿子、女儿,即父亲嫡亲兄弟的孙子、孙女。
嫡叔伯即“嫡亲的叔伯”,这里的“嫡亲”与上文所描述的“嫡亲”不是等同的概念。这里的“嫡亲”是相对于“叔伯”、“堂叔伯”而言的,对于叙述角度“我”来说,并不是具有直接血缘关系或血统最接近的人,因此也不是“我”的嫡亲亲属。当然,如果将关系向上推一代,对于“我”的父亲来说,“嫡叔伯爹爹”、“嫡叔伯兄弟姊妹”就成了上文所述的“嫡亲大爷、二爷……”、“嫡亲侄子侄女”,有些“嫡叔伯”关系就转变称为“嫡亲”关系。
2、叔伯太爷:曾祖父的嫡亲叔叔的儿子;
叔伯爹爹:曾祖父的嫡亲兄弟的儿子,即祖父的“嫡叔伯兄弟”;
叔伯大爷[i35]、布子:曾祖父的嫡亲兄弟的孙子、孙女,即“叔伯爹爹”的儿子、女儿;
叔伯兄弟姊妹:祖父的亲兄弟的孙子、孙女,以及外孙、外孙女;
叔伯侄子、侄女:祖父的亲兄弟的重孙、重孙女。
3、堂叔伯太爷:曾祖父的祖父的亲兄弟的孙子,即曾祖父的“叔伯兄弟”;
堂叔伯爹爹:曾祖父嫡亲叔叔的孙子,即“叔伯太爷”的儿子;
堂叔伯大爷、布子:曾祖父的嫡亲叔叔的重孙、重孙女,即“叔伯太爷”的孙子、孙女;
堂叔伯兄弟姊妹:曾祖父的嫡亲兄弟的重孙、重孙女,即“叔伯大爷”的儿子、女儿;
堂叔伯侄子、侄女:曾祖父的嫡亲兄弟的玄孙、玄孙女,即“堂叔伯兄弟”的儿子、女儿。
在现代汉语(共同语)中,“堂亲”指“同祖父的亲属关系,如堂叔、堂弟等”,与阜宁方言中的“堂亲”的概念相差甚远。共同语中的“堂亲”在这里基本是指“嫡叔伯”关系,而“从堂亲”多是“叔伯”关系,阜宁方言中的“堂亲”是比共同语中的“从堂亲”更为疏远的亲属关系。在依据关系亲疏所划分的嫡叔伯、叔伯、堂叔伯亲属关系中,每一类的关系也有亲疏之别,总的来说,辈份越高,关系越亲;辈份越低,关系越疏:嫡叔伯太爷与嫡亲太爷的关系亲于嫡叔伯大爷、布子与嫡亲大爷、布子的关系;叔伯爹爹与嫡亲爹爹的关系亲于亲兄弟姊妹与叔伯兄弟姊妹的关系……
由于这类亲属关系过于复杂,难以梳理清除,为方便起见,也为了显得更为亲密,在面称时,常常采用模糊称谓,省略了称呼前面表示关系亲疏远近的“嫡叔伯”、“叔伯”、“堂叔伯”等修饰词,直接按辈份称呼,只是在背称时,为了让对方能明白自己所谈论的对象,或者向别人介绍时,才采用准确清晰的完整称呼。
三、表亲
表亲,也称中表亲戚,指跟曾祖父、祖父、父亲等男方的姐妹的子女的亲戚关系,或跟曾祖母、祖母、母亲等女方的兄弟姐妹的子女的亲戚关系。表亲又分为外表、内表和姨表,外表指跟男方的姐妹的子女的亲戚关系;内表指跟女方兄弟的子女的亲戚关系;姨表指跟女方的姐妹的子女的亲戚关系。
外表内表姨表
内表亲与姨表亲又互为内外表,即姨表亲是内表亲的外表,内表亲是姨表亲的内表。
1、表爹、表姑奶:外表指曾祖父的嫡亲姊妹的儿子、女儿;内表指曾祖母嫡亲兄弟的儿子、女儿;姨表指曾祖母的嫡亲姊妹的儿子、女儿。
2、表爷[i35]、表布:外表指祖父的嫡亲姊妹的儿子、女儿;内表指祖母的嫡亲兄弟的儿子、女儿;姨表指祖母的嫡亲姊妹的儿子、女儿。
3、表兄弟姊妹:外表指父亲的嫡亲姊妹的儿子、女儿,即姑姑的子女;内表指母亲的嫡亲兄弟的儿子、女儿,即舅舅的子女;姨表指母亲的嫡亲姊妹的儿子、女儿,即姨妈的子女。
4、表侄、表侄女:外表指丈夫的嫡亲姊妹的儿子、女儿;内表指妻子的嫡亲兄弟的儿子、女儿;姨表指妻子的嫡亲姊妹的儿子、女儿。
表亲关系相对与叔伯关系而言,又疏远了一些,如果上溯到表太爷、表姑太,关系就太远了,已出了五服之外,因此只梳理了四代关系。在四代关系中,外表、内表、姨表的称谓基本相同,关系也很单一,但其间的亲疏关系是不一样的。所谓“表亲代代亲,姨亲如旁人”,表亲指内表亲和外表亲,其中内表亲又重于外表亲;姨亲指姨表亲,姨亲的关系又远远疏于表亲的关系,一代一代之后,关系甚至淡薄到有如旁人一般。
具有血缘关系的亲属关系除上述三类外,还有曾祖父的嫡亲姊妹——姑老太,祖父的嫡亲姊妹——姑奶;曾祖母的嫡亲兄弟——舅太爷,祖母的嫡亲兄弟——舅爹;曾祖母的嫡亲姊妹——姨老太,祖母的嫡亲姊妹——姨奶等等。上述“表亲”中的四代关系并非简单的传代关系,比如“姑奶”的孩子“表爷、表布”是“我”的表亲,但“姑奶”的母亲是“我”的曾祖母,是曾祖父的妻子而非姊妹,所以“姑奶”与“我”并非表亲;再如“布子”即姑姑的儿女和“我”是表亲,而“布子”与“我”则是嫡亲,所以这几类关系并不能归入到“表”中,只好单列出来。
四、姻亲
亲属关系中,除了血缘关系外,还有依据婚姻形成的亲属关系,即姻亲。
㈠血亲之配偶:嫡亲、叔伯、表亲的配偶的名称基本是一致的,只是叔伯、表亲的配偶需要在前面加上相应的修饰词,本文就以嫡亲为例简要介绍一下对血亲的配偶的称呼。(第一、二代在嫡亲部分已经介绍过,这里就不重复介绍。)
1、姑大[t?51]:姑姑的丈夫,根据姑姑在家中的排行进行排序,如“三布”的丈夫就称为“三姑大”;
2、大妈、二妈……:叔叔的妻子,根据叔叔在家中的排行进行排序,部分乡镇也有称为“大婶子、二婶子……”的习惯;
3、舅母(音同“们”):舅舅的妻子,根据舅舅在家中的排行而排行,现在很多人都受共同语的同化而改叫“舅妈”;
4、姨夫:即“姨父”,是姨妈的丈夫,其排行也以姨妈的排行为依据;
5、嫂子、弟媳妇、姐夫、妹夫:分别为兄、弟、姊、妹的配偶,与共同语相同;
6、侄儿媳妇、侄女女婿:侄子、侄女的配偶,常常用于背称,在一些特殊的场合,如宴席上,有时也用作面称,平时则多跟着孩子称呼为“x妈”或“x姐夫”。
㈡配偶之血亲:这一类的称谓在有孩子的前后是有变化的,在没孩子的时候,妻子对于丈夫的血亲,则跟着丈夫称呼,丈夫对于妻子的血亲则跟着妻子称呼;有了孩子后,各自都跟着孩子称呼。当然,上面的情况是指用于面称的时候,而用于背称时,有些称呼又有所变化:
1、公公婆婆:即丈夫的父母;
2、大布、小姑子:即丈夫的姐姐和妹妹;
3、大爷(读yi)、~叔:即丈夫的哥哥和弟弟;
4、丈母爹、丈母娘(母,音同“们”):妻子的父母;
5、大舅、小舅……:妻子的哥哥、弟弟;
6、大姨令、二姨令……:妻子的姐姐、妹妹。
㈢配偶之血亲之配偶:这一类的称谓与上一类的情况很相似,也是在背称时,称呼有所变化:
1、妯娌:丈夫的兄弟的配偶,这一称呼用于面称时,常常是在合称的情况下,如“我们妯娌三个”、“你们妯娌几个”;
2、连襟:妻子的姊妹的配偶,这一称呼有时候也会用于面称,但不一定要在合称的情况下,可以互称。
五、亲属称谓作为非亲属称谓
所谓“亲属称谓作为非亲属称谓”,就是用亲属称谓语称呼不具有亲属关系的人,如共同语中的“叔叔”、“阿姨”、“大伯”等,这类称呼方式常用于非正式的公共场合,例如到商店买东西,在街上问路等,交际的双方通常是陌生人。在阜宁方言中也有一类有这种用法的亲属称谓:
不论是小孩、青年人、中
大爹:通常对年龄大于六十岁的男性的称呼; 年人,还是年龄差不多
的人,都可以这样称呼, 体现出一种亲密、友好
大奶:通常是对年龄大于六十或略小于六十的女性的称呼;的关系。
大爷:对于四五十岁的中年男子的称呼,相当于“大伯”、“大叔”;使用这类称呼常常
是孩子和青年人。
大妈:对于四五十岁的中年妇女的称呼,相当于“大婶”;
大哥:老年人对中年男性、中年人对中年男性的称呼;
大姐:老年人对中年女性、中年人对中年女性的称呼。
阜宁方言中的亲属称谓用作非亲属称谓,呈现出三个特点:一、都是“大~”,没有人会称呼一个陌生人为“小~”,表现出对他人的一种敬意;二、称呼对象基本上不是中年人,就是老年人,一般情况下不会用亲属称谓称呼陌生的青年人和孩子,体现了这一地区尊老、尚老、爱老的倾向;三、交际对象不仅是陌生人,对于亲属关系的乡邻也同样适用,反映了这一地区人们相互之间关系的融洽、和谐。
六、小结
总的说来,阜宁地方的亲属关系呈现出“重男轻女”的特色:男方的亲属亲于女方的亲属,男性亲属重于女性亲属。如同为女性亲属,姑奶明显亲于姨奶;同为女方亲属,舅舅又重于姨妈,这一方面体现了我国古代封建社会中“男尊女卑”现象的残余,另一方面舅舅重于姑姑、舅爹重于姑奶的现象体现了对女性的一种重视,对母性的尊敬,也可以说是对生殖能力的崇拜。此外,在血亲中,男性亲属的数量远远多于女性亲属的数量,大概占总数的三分之二,而且女性亲属基本都集中在后三代,前两代的女性亲属大多被排除在“嫡亲”、“叔伯”、“表亲”之外,当然被排除在外的还有男性亲属,但这些男性亲属都是女方亲戚,由此,也可窥见阜宁地区亲属关系中的“重男轻女”的特色。
参考书目:1、田惠刚著《中西人际称谓系统》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8年版
2、王怀兴编《中国文化简史》齐鲁出版社
3、《大辞典·下》三民书局股份有限公司中华民国七十四年八月初版
4、吉常宏主编《汉语称谓大词典》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版
5、中国社科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新华字典》商务印书馆出版2003年第十版
TheKinshipAndTheRelationsItContainsInTheDialectOfFuNing
LiLifei
Abstract:DiscourseupontheappellationandfootingofthekinshipinthedialectofFuNing,andthecultureindicatedbytheintimacyandalienationoftherelatives.Itmainlytalksaboutfivegenerationsfrom
great-grandfathertocousin,whichisinthecenterof“I”.Itcomesdowntotwoaspectsaboutkinsmenbybloodandaffinity,inthreepartsofdirectlineofdescent、uncleshipandcousinship.
Keywords:theDialectOfFuNingkinshipwordsrelationsintimacyandalienation
《大辞典·下》P4381三民书局股份有限公司出版中华民国七十四年八月初版
引自蝈蝈龙的Blog2007-05-1109:19:18http://www.zhuaxia.com/item/333490282
中国社科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新华字典》商务印书馆出版2003年第十版吉常宏主编《汉语称谓大词典》P900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版
老太爷、老太
老太爷、老太
爹爹、奶奶
外公、外婆
姨令
舅舅(bufen)
爸爸(我单)
姆妈
大爷、二爷……
布子
我、哥、姐、弟、妹
儿子、闺令、侄子、侄女
叔伯太爷
嫡叔伯爹爹[伯(叔)祖]
嫡叔伯大爷、布子[堂伯(叔)、堂姑]
嫡叔伯兄弟姊妹(堂兄弟姊妹)
嫡叔伯侄子、侄女(堂侄、堂侄女)
叔伯兄弟姊妹
叔伯爹爹
叔伯大爷、布子
堂兄弟
叔伯侄子、侄女
堂叔伯太爷
从堂兄弟
堂叔伯侄子、侄女
堂叔伯兄弟姊妹
堂叔伯大爷、布子
堂叔伯爹爹
表兄弟姊妹(姑姑的孩子)
表侄、表侄女(男方姊妹的孩子)
表爹、表姑奶(姑老太的孩子)
表爷、表布(姑奶的孩子)
嫡叔伯太爷[伯(叔)曾祖]
表爹、表姑奶(舅太爷的孩子)
表爷、表布(舅爹的孩子)
表兄弟姊妹(舅舅的孩子)
表侄、表侄女(女方兄弟的孩子)
姨表爹、姨表姑奶(姨老太的孩子)
姨侄、姨侄女(女方姊妹的孩子)
姨兄弟、姊妹(姨妈的孩子)
姨表爷、姨表布(姨奶的孩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