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道德经第45章解读
2018-01-09 | 阅:  转:  |  分享 
  
道德经第45章解读张武忠初稿2017.8.26第45章【原文】大成若缺,其用不敝。大盈若冲,其用不穷。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
。静胜躁,寒胜热,清静为,天下正。【译文】道能够成就万事万物,本身也是不可分割的整体,但从外相看起来不同的人可以挑出道的很多欠缺之
处,比如说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怎么缺失仁爱之心啊。道正因为有利有弊有好有坏,对万物一视同仁,才得以成就道的完整无缺,也就不用担心
它会破损毁坏,故称“大成若缺,其用不敝”。道体非常充盈,看起来无色无声无形空虚无物,但其中充满着精气能量,正因为空虚才能任由阴阳二
气交流对冲,它的作用才会无穷无尽,故称“大盈若冲,其用不穷”。一个真正有智慧的人,内心虽然很正直耿直,但表现在外则是能伸能屈,是为
“大直若屈”。一个悟道体道之人,他的创造力是很强的,具备做好任何事的技巧技能,但他展现给世人的是朴实无华甚至笨拙,是为“大巧若拙”
。一个真正得道之人,他不会大肆炫耀与别人争辩得面红耳赤,反而显得嘴笨木讷,是为“大辩若讷”。懂得了知足不辱知止不殆的道理,就能不过
于偏执,但不是真的要你显得不足止步不前,而是要你保持这种心态。心静自然凉,静能生慧,如果能够冷静下来,则能抑制内心的躁动,平息胸中
燃起的热火,善于处理任何事情,这就是“静胜躁,寒胜热”的道理。上升到治理天下的高度,作为统治者消除了贪嗔痴,达到无我无私的境界,处
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就可作为全天下人的典范,正己正民从而正天下,故称“清净为,天下正”。【解读】45.1“大成若缺,其用不敝。大盈
若冲,其用不穷。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老子用了5个排比句,揭示“知足、知止”是道和圣人的特征。上一章说“知足不辱,知止不
殆”,并不是真的要让你什么都不足,也不是要你不思进取止步不前,而是说要保持这种不贪不争的心态。为什么这么做,因为“大”代表的道和得
道圣人都有这样的特征。“大成若缺,其用不敝”,“成”是完成,“缺”是缺失欠缺,“敝”是破损毁坏弊端遗憾。第41章说“大器晚成”,还
说“大象无形”,最完满的东西不可能满足所有事物的认可,看起来似乎有缺陷,所以也就不用担心其会破损毁坏。《道德经》中共有个3“敝”,
第15章“故能敝而新成”,第22章“洼则盈,敝则新”。“大盈若冲,其用不穷”,“盈”是充盈,“冲”既指阴阳二气的对冲又代表虚空,第
4章说“道,冲而用之,或不盈”。“大直若屈”,“直”是正直笔直耿直,“屈”是柔弱退让曲折绕行,第22章已经说过“曲则全,枉则直,古
之所谓曲则全者,岂虚言哉”,意境是相似的。“大巧若拙”,“巧”是手巧有能力,“拙”是笨拙,第22章说“众人皆有以,而我独顽似鄙”,
第22章说“不自是故彰”,第24章说“自是者不彰”,《千字文》曰“罔谈彼短,靡恃己长”,不自我炫耀。“大辩若讷”,“辩”是口舌争辩
,“讷”是寡言少语不善言辞嘴笨木讷,世俗之人大多夸夸其谈信口开河,而得道之人不会与他人争辩得面红耳赤。《道德经》中多次提到要少说话
,第2章说“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第17章说“悠兮其贵言”,第27章“善言无瑕谪”,第56章“知者不言,言者不知”,第
81章说“善者不辩,辩者不善”。45.2“静胜躁,寒胜热,清静为,天下正”,回复到清静无为的根本。俗话说心静自然凉,禅宗也讲究静能
生慧,人如果产生了过多的欲望,就会躁动不安,心生内火而得病,如果此时能够冷静下来,冲动的热火就会慢慢熄灭,第26章也说过“重为轻根
,静为躁君”,故称“静胜躁,寒胜热”。上升到治理天下的高度,一个君王能够做到清静无为,消除了贪嗔痴,达到无我无私的境界,处无为之事
行不言之教,则可以作为天下万民的典范,一人正则能带动天下正,故称“清净为,天下正”。张武忠2017.8.26于北京。
献花(0)
+1
(本文系逐字逐句学...原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