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经方医学论及咳嗽、哮喘汗牛充栋的文献中,《金匮要略》中的“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脉证并治第七”,及“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是精华的两章,这两章都是谈咳嗽的,但侧重点各有不同。
“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脉证并治第七”篇论述的重点是咳嗽上气,痰饮次之;而“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的重点是痰饮作祟,咳嗽次之。
“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病脉证治第七”篇的主方是“小青龙汤”,“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的主方是苓桂术甘汤(茯苓12桂枝10白术10炙甘草6健脾行水),两方变化无穷。
传统上,有“急则小青龙,缓则苓桂朮”之说,小青龙汤系列负责疾病发作期间的精确打击,苓桂朮系列则负责病情有所缓解后的精心调理。
今天要谈的,就是“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病脉证治第七”篇中的一众狙击手们。
这一章的主要内容:咳嗽上气病
咳嗽上气现称之为“咳喘”,相当于现代的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变异性咳嗽、支气管哮喘、肺源性心脏病等疾病,主要表现为咳嗽气逆不降,气喘抬肩呼吸。
当代中医学著作将两者分而论之,但是在《金匮要略》中将其合而论之,因为它们的病机其实是一致的。
咳嗽上气病,在没有得到合理治疗的情况下,后期,可能会转变为“肺痈”和“肺痿”。
在《金匮要略》中治疗“咳嗽上气”的方剂并不多,从中可以窥见经方治疗咳嗽的基本思路,现将其整理如下:
之一:小青龙汤
对应的病机:寒饮蕴肺,肺的宣散肃降失调
可能的病因:内部:胃、肾之气略有不足,胃中生饮,心下有水气;外部:寒邪外束。
主症:咳重于喘,胸腹部有胀满感,唾液多,鼻涕多,痰多
治法:散寒解表,温阳化饮
方药:以麻黄9、桂枝9宣肺解表;半夏9、芍药9、干姜9去除心下饮;炙甘草9补胃气、守胃气。细辛3鼓舞肾气,五味子9固摄肾气。
整个方子宣散﹥肃降;着力去除痰饮;兼注意培护胃气和肾气。
之二:射干麻黄汤
对应的病机:寒饮在肺,肺失宣降
可能的病因:胃、肾之气略有不足,胃中生饮,心下有水气;胃饮上逆,寒痰阻肺,肺气上逆的程度甚重。
主症:咳而上逆,喉中水鸣声,肺失宣降。
治法:温肺化饮,平喘止咳
方药:整个方子的药势偏于肃降。款冬花6、射干9、紫苑6止咳、下气、化痰;细辛6亦有温中、下气、破痰之效,同时能鼓舞肾气;五味子3有收敛一身气阴之效;为防止五药肃降、收敛太过,以大枣3来守胃,再用麻黄9宣肺,以使降中有升,肺气自复。半夏9、生姜6针对病因,去除寒饮。
这儿有治疗哮喘的常用三个经典药对:麻黄配射干,紫苑配款冬,干姜配细辛+五味子(其中干姜的量必须﹥五味子)。
如无外感,麻黄变炙麻黄;喘甚,加银杏;发热加黄芩、桑白皮;痰多加葶苈子、橘(ju)红。
之三:小青龙汤加石膏汤
对应的病机:寒饮挟(xie)热,肺失宣散肃降失调
可能的病因:内部:胃、肾之气略有不足,胃中生饮,心下有水气;肺气郁闭,且有肺热。
主症:咳重于喘,胸腹部有胀满感,痰饮多,患者有烦躁感,燥热感。
治法:散寒解表,化饮清热
方药:小青龙汤+石膏少许以除烦解热
之四:越婢加半夏汤
麻黄六两石膏半斤生姜三两大枣十五枚甘草二两半夏半升
对应的病机:内部:胃、肾之气略有不足,胃中生饮,心下有水气;热痰内蕴,肺失清肃。
外因:风热外感
主症:其人喘,目如脱,发热,恶寒,少汗或无汗,口渴脉浮大或浮数,舌苔薄黄。
治法:宣肺泄热,降气平喘
方药:
同样是治疗剧烈哮喘的方子,射干麻黄汤所治偏于寒,而此方所治偏于热。
其中麻黄宣肺解表,石膏清热肃肺,甘草和中止咳,半夏、生姜去除心下饮,大枣守胃补胃,同时预防石膏伐胃。
咳嗽重,加前胡;喘剧,加杏仁;扁桃体红肿,加连翘、射干;发热加黄芩;痰多胸闷加瓜蒌。
之五:厚朴麻黄汤
对应的病机:热痰阻肺,肺津有亏
主症:咳嗽上气,胸满发热,咽干,燥渴(咳而脉浮。咳而大逆,上气胸满,喉中不利,如水鸣声,其脉浮者)
治法:散寒化饮,滋补肺津
方药:
此方肺热不及越婢加半夏方证,但津液亏虚则胜之。故以小剂量石膏9清肺热,小麦30一升以补肺津;麻黄12宣肺;杏仁10、厚朴9肃降肺气。半夏10、干姜6去除胃中寒饮。细辛6下气、破痰、且鼓舞肾气;五味子6固摄肾气、收敛气阴。
临床应用:咳嗽,朱某,病患咳嗽,恶寒头痛,胸满气急,口燥烦渴、尿短色黄、脉浮而小弱。服药三剂,喘满得平,外邪解,烦渴止。再二剂,诸恙如失。
名家论述(厚朴麻黄汤)
1.《医门法律》:若咳而其脉浮,则外邪居多,全以外散为主,用法即于小青龙汤中去桂、芍、草,加朴、膏、小麦,仍从肺病起见。以故桂枝之热,芍药之收,甘草之缓,概示不用,而加厚朴以下气,石膏以清热,小麦引入胃中,助其升发之气,一举而表解脉和,于以置力于本病,然后破竹之势可成耳。一经裁酌,直若使小青龙载肺病腾空而去。
2.《沈注金匮要略》:此以脉之浮沉而分肺之营卫受病也。咳而脉浮,风邪在卫,即肺胀之类,其病尚浅,当使邪从表出。故以厚朴、杏仁下泄胸中气实,麻黄开腠驱邪,石膏以清风化之热,辛、夏、干姜兼驱客寒而涤痰饮,五味收肺之热,小麦以调脾胃也。
3.《古方选注》:厚朴麻黄汤,大、小青龙汤之变方也。咳而上气作声,脉浮者,是属外邪鼓动下焦之水气上逆,与桂枝、芍药、甘草和营卫无涉。故加厚朴以降胃气上逆,小麦以降心气来乘,麻、杏、石膏仍从肺经泄热存阴,细辛、半夏深入阴分,祛散水寒,干姜、五味摄太阳而监制其逆,一举而泄热下气,邪散固本之功皆备,则肺经清肃之令自行,何患咳逆上气作声又不宁谧者耶?
以上五方,在同时具有止咳平喘的作用下,清肺热,越婢加半夏汤最强;肃降之力,射干麻黄汤占优;宣散利水,小青龙汤为佳;止燥渴,滋肺津,厚朴麻黄汤正好。
这五个方,可以窥见经方诊疗的一些原则。
首先是深入事物本质,治病必须治本。这五个方,无论如何变化,都紧紧抓住了“心下有水气,肺中有寒饮”,“胃肾之气不足”的病因,重用半夏、芍药、干姜、生姜等药物去除痰饮,同时重用甘草、生姜、大枣以培护胃气。
然后是,抓主症,分清主次缓急。患者以咳嗽,肺胀为主症,则以宣散去饮为先;患者以咳而上气为主症,则重用肃降之品;患者以喘咳发热为主症,则重用清热肃肺的石膏;患者开始出现咽干燥渴,则略加滋补肺津之物。
再接着是,树立整体观念,抓住主要矛盾。例如,在调节肺气的同时,不忘健脾,不忘固肾,根据患者各脏器虚实的不同,来整体调理,优先调理偏离平和状态最远的脏腑。
治咳参考
化痰降逆:
半夏厚朴汤
苓甘五味姜辛夏杏汤
外寒里饮:于解表中兼用利水逐饮药
桂枝去芍药加茯苓白术汤
小青龙汤
有少阳证的:长期咳嗽,胃气会虚,仅宣肺
化痰不能有效祛除外邪
小柴胡汤加减--参、草、姜、枣等补中强
卫,才能驱邪外出。
如+桔梗+生龙牡
射干麻黄汤与小青龙汤:
射汤宣肺祛痰,下气止咳;痰饮郁结,气
逆喘咳。咳而上气,喉中有水鸣声。
与小青龙汤同属解表化饮方剂,但射汤主
治风寒表证较轻,证属痰饮郁结、肺气上逆
者,故于小青龙汤基础上减桂、芍、草,加
祛痰利肺、止咳平喘之射干、冬花、紫苑等
药。
可见:小青龙汤治表为主,解表散寒之力
大;射干麻黄汤则治里为主,下气平喘
之功强。
其它:均可临证使用
桂枝加厚朴杏子汤
麻杏石甘汤
桑菊饮
麻杏苡甘汤
泻心汤
麦门冬汤
苓甘五味姜辛夏杏大黄汤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