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是我国文化长河中一颗璀璨的名珠。那么词是怎么来的呢?最初的情况是什么样子呢?词牌又是因何而来的呢?
什么是词牌?
简单来说,词牌就是词的格式的名称。词的格式和律诗的格式不同:律诗只有四种格式,而词总共有一千多种格式,每种格式一个名字,这就是词牌名。词是由音乐中发展而来词是必须有音乐相配的一种文学形式,最初的词牌大都是从音乐中发展而来的。在隋唐盛世,最权威的音乐机构自然是在宫廷中的那些教坊,因此由教坊曲演变而来的词牌便成了人们欣赏词的重要组成部分。据后人考证,唐代数百支教坊曲中,成为词牌的一半还多。唐代教坊乐的发展在初唐之时,教坊还在专司礼乐的“太常寺”的管辖之下。“太常乐”是祭祀等正式场合使用的音乐,那是雅乐,而教坊乐却用于宴饮寻欢,这就是俗乐,也叫燕乐。便是所谓的雅与俗的并生共存。并且这个时期重俗乐轻雅乐。盛唐时期,宴饮的需要明显增多,唐玄宗自己又是音乐专家,因此,他干脆将教坊独立出来任其自由发展。教坊在唐代发展很兴旺,梨园子弟人数最多的时候超过了万人,11400人,规模可谓宏大。教坊算是产学研一体的机构,学习的是歌、舞和一些散乐。另外,要给这些人分等级,等级高的给皇帝演奏。教坊乐在宋元明清宋代教坊还管燕乐,而且分四个部门:龟兹部、大曲部、法曲部、鼓笛部。这四个部门使用的乐器和弹奏曲目也不一样。不过后来又发展为四合一的机构,以至到教坊十三部。那时的教坊乐有?3种类型,一种是根据旧曲改编?的,一种是乐工自己创作的,一种是皇帝自己创作。从南宋以来,出现了新变化。民间音乐发展很快,宫廷演出越来越多地由民间艺人来参与进来,宫廷艺人也走出去学习,到瓦子勾栏中去。元世祖时,曾搜访旧教坊乐工,设置教坊司。明代教坊司掌管宴会大乐,并承应乐舞和戏曲。清代教坊被废止。教坊乐特点教坊乐曲磅礴大气,且多有西域之音,即使演变成欢场中的佐酒小词,也绝不会本色尽失。虽然曲谱已然无从寻觅,我们却仍旧可以从现存的词作中聆听到当年的繁盛。词牌名的故事《菩萨蛮》,据说是由于唐代女蛮国上贡,她们梳着高髻,戴着金冠,满身珠宝,像菩萨,《菩萨蛮》因此得名。当时教坊因此谱成《菩萨蛮》曲。唐玄宗就特别喜欢这个曲!《苏幕遮》原是唐玄宗时教坊中曲名,来自西域,后来就成了词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