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八寨起义
2018-01-13 | 阅:  转:  |  分享 
  
八寨起义八寨起义是发生在我国明朝时期的一次农民起义,其主要活动地点在今广西境内。上林、忻城两县之间,山高林密,地势险要,以壮族为主的少
数民族多靠山而居,结寨称戈,方圆250公里约散落大小村落百余个,历来有八寨或十寨之称。1376年(明洪武九年),古凭农民起义,拉开
了八寨起义的序幕。此后起义此起彼伏,两百余年从未间断,参加人数由几百、几千甚至发展到数万,嘉靖、万历年间发展到高潮,多次震惊明王朝
统治者,并调集大军镇压。是明代影响最大的以壮族为主的少数民族农民起义。绵延两百余年当中规模较大的起义有:1457年,八寨义军万余
人分攻武缘(今武鸣县),直逼南宁。1470年至1472年,壮族黄公刚等领导义军千余人,转战忻城、上林、宾州、永淳(今分属横县、宾阳
县、邕宁县)等地,被总督两广军务右都御使韩雍督兵镇压。大约在1527年前后,义军发展至数万人,建立政权,与大藤峡起义相呼应,八寨附
近千里之内几乎都被义军所控制;1528年,提督两广军务王守仁督6000官军攻取八寨,屠杀义军4000余人。1554年、1555年,
八寨义军两次夜袭南宁城,杀官吏,运走库银财物。1578年至1579年,八寨义军又发展到7万人,两广总督刘尧诲调集10万官军和土兵对
起义军进行了历时103天的围剿,杀义军9000多人,俘6700多人。至此,八寨较大规模的起义终被平息。八寨,系指思吉、周安、剥丁
、古卯、罗墨、古钵、古蓬、都者等8个寨堡,位于忻城、上林、迁江三县交界地区。其地纵横数百里,四周群山环合,山间有许多小块平地,是
壮族聚居的地方。八寨南边有石门隘,通上林、宾州;往东边出来宾、柳州;西面和北面重峦叠嶂,有崎岖山路可通庆远。由于山岭环叠,易守难攻
,历代封建王朝的势力都难以达到,故成为壮族人民反抗封建王朝统治力量的聚合处。早在明洪武初年,古蓬寨就发生过壮族人民的反抗斗
争。永乐二年(1404年),宜山、忻城地区又爆发了以陈公宣为首的反抗斗争。永乐十七年(1419年),有庆远峒韦钱望等起事,自称
王侯元帅,设官置吏,杀按察御史诸璞,夺其官印,八寨纷纷响应。朝廷为之震惊。总兵官镇远侯顾兴祖率湖广、广西、贵州等省汉土官兵分左中右
三路进攻。左路以指挥鲁义等由宾州进发;右路以指挥李宣、史雄等从思恩县方向进攻;中路则由顾兴祖亲自率军从小安定进击。义军因力量分散而
失利,通天侯韦万贤、无敌大将军韦公向、通天都元帅覃万员,猛列将军韦公笑等壮烈牺牲。官军不分青红皂白,滥杀无辜4000余人,并“以
斩从贼诡奏首贼”,邀功请赏。顾兴祖“自镇守广西以来,暴虐贪婪,急慢废事……上欺朝廷,下失边人心……”。顾兴祖的残酷镇压,
更加激起壮族人民的愤恨和反抗。各路联合起来,互相配合,反击官军的征剿。洪熙元年(1425年)七月,河池覃公新联合忻城、宜山等
地的韦万黄等合众4000余人,四出攻打官军,焚烧府库,惩处官吏。正当明朝廷渴集官军前来镇压的时候,其它各地的义军也采取联合行动,
与韦万黄义军相配合。如韦香等聚众1OOO余人在武缘县起义;覃公旺在思恩县起义,有众2000余人,自称都督,据思恩大小富龙30余
峒,“固守险阻,以拒官军”。宣德二年(1427年)秋,柳庆等地有朝傅等起事。次年,庆远、忻城地区又爆发了以谭团为首的起义。八年(
1433年)一月,又有庆远地区的莫往、吉利等峒的韦公稼、黄公帐等起义。至英宗天顺(1457一1464年)初年,以八寨为中心的
壮族人民反抗明王朝统治的斗争空前高涨,柳、庆等府,宾州、上林、武缘等州县的壮族人民都纷纷揭竿而起,“攻陷城池,张立旗号”。其中,以
黄公好的势力最强,拥众数千。公好自称“划平王",设都督、左右参将等官,影响最大。明总兵官安远侯柳溥调集各处官兵及土兵,分八路进行
围剿。义军严阵以待,据险抗击,双方对峙4o多天,官军不能前进。柳溥孤注一掷,令军士攀藤缘崖.用各种铳炮火器,四面夹攻。义军则用滚
木、滚石抗击官军.但因力量悬殊,黄公好等524人英勇牺牲。官军残忍至极,惨无人道,砍下各首领的头挂在各州县的要道上袅示。然而,残
酷的镇压并不能消灭壮族人民的反抗意志。同年五月,蓝茄又领导古丁等峒10000余众起义,进攻思恩府和武缘等县,进逼南宁府城。由于
官军的镇压,广西各地失利的义军纷纷向八寨地区转移,八寨成了各地义军的大本营。至成化年间(1465一1481年),广西中部和西北
部地区壮族人民起义斗争重心已转移到八寨地区。成化六年(1470年)二月,黄公刚等率领4000余众进攻宾州的安城、上团、渌田等,
地为配合黄公刚的行动,韦公童等率领1000余人进攻大欧、小欧、古言等地官军。八年(1472年)正月,黄公刚义军1000余人进
攻宾州、上林、永淳等县。八寨义军互相配合行动,使官军到处挨打,疲于奔命。明朝廷为了消灭八寨地区的义军,又派广西参将张寿等率官军征剿
。黄公刚等采取避实就虚的战术,化整为零,将队伍转到外线忻城、宜山等地继续作战,并趁势东下攻打高、廉、雷、肇、浔、梧等州,把官军引出
八寨。明王朝面对八寨及其它地区各族人民汹涌澎湃的反抗斗争,十分恐惧不安。明宪宗特地敕广西按察司佥事叶淇“专于宾州御寇”,又命广西巡
抚、右都御史韩雍“委按察司官一员,常居其地,往来柳、庆、迁江、上林、南宁、宣化等境防守”。尽管明王朝调兵遣将,到处设防,并派专员坐
镇负责“御寇”,但终因广西山多林密,地形险要,加之防兵不足,“捉襟见肘”,无济于事。而八寨义军在同官军的斗争中采取灵活的战术,当官
军压境围攻时,化整为零,转移到外线作战,联合各地义军攻打官府。当官军追剿时.他们又很快地转回八寨。所以,明王朝虽年年派大军“围剿”
,但八寨壮族人民的反抗斗争却持续不断。正当朝廷加赏其“有功”将士,弹冠相庆之时,八寨壮族人民的另一场战斗正在加紧酝酿之中。弘治
四年(1491年)十月,韦柒旋为首的起义,很快攻占了宾州、上林等地。明守备指挥佥事贾浚和哨守指挥同知方圆以为八寨义军已被消灭,失
于防备,韦柒旋义军打他个措手不及,使官军伤亡惨重。贾浚和方圆被明朝廷降三级处罚,而分守左参将陈啤嗥哨守备指挥刘锐等4人则被逮捕治
罪。正德、嘉靖年间(1506一1566年),思恩土官岑(睿)及田州土官岑猛兴兵互相攻掠时,朝廷派官军讨伐。古田、府江、雒容
、大藤峡等地的壮瑶人民趁势纷纷起来反抗明朝的统治。八寨起义力量在这个时期也得到恢复和发展。起义的“每寨有众千余,……同据一险。
无事则分路出劫,有警急奔入其巢。数千之众皆不纠而聚,不约而同,不谋而合,故名虽为八,实为一寨。此八寨之贼所以势众力大,而自来攻之有
不能克者也”。正因如此,各地义军皆依为汇集之所。“每有缓急,一投八寨即无所致其穷诘。八寨为之一呼,则群贼皆应声而聚。故群贼之于八寨
,犹车轮之有轴,树木之有本”.八寨义军是官军最难对付的反抗力量,明王朝视为心腹之患,认为“广西有八寨诸贼,犹人有心腹疾也”。于是
,当王守仁刚平定了思恩、田州土官之乱后,即令他督军进剿八寨义军。嘉靖七年(1527年),王守仁坐镇南宁,亲自策划进攻八寨义军。他
先用麻痹八寨义军之计,明之佯作按兵不动,并遣返湖广土兵,而在暗中谋划进军八寨.八寨义军果然不备,王守仁即令田、思恩土目卢苏、王受、
韦贵等率领土兵及官军5000余人乘夜突袭石门。石门是八寨通往上林、宾州的门户,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天险之称,过去官军于此隘曾屡吃
败仗。石门被破,义军仓皇应战,退入高山险要处立寨,凭据险要,垒石滚木拒敌。官军未能得逞,则乘夜令死士含梅攀崖偷袭义军营寨,古蓬寨、
周安寨、古钵寨、都者寨相继被攻破,义军被杀3000余人,无辜群众被杀、被捕者不计其数。义军为了保存实力,化整为零,分散活动。官军
取得了暂时的胜利。为了彻底镇压八寨壮族人民的反扰,王守仁向明朝廷提出一套统治八寨的办法:将南丹卫移至周安;改筑思恩府城于荒田;改凤
化县治于三里;添设流官县治于思龙;增筑守镇城堡于五屯,其目的是“增筑城堡以据要害,所谓谋成而敌自败,城完而寇自解,设险而贼自摧,威
震而奸自伏”。王守仁来不及实施他的计划,便因身患重疾而去。广西右布政使林富,继承王守仁的衣钵,继续推行王守仁的阴谋,将南丹卫移至上
林三里,层层布防。但八寨壮族人民并没有被吓倒,他们继续以各种形式开展斗争。嘉靖二十八年(1549年),义军攻入南宁府城,开府库,
处死一批官吏。四十年(1561年)八月,八寨义军再次攻入南宁府城,开宣化县库,杀死守城官军21人。隆庆(1567一157
2年)初年,古田韦银豹领导的壮族人民起义蓬勃发展,势不可挡。八寨义军与之相助,互为犄角,屡败官军。明朝廷大为震惊,派江西按察使殷
正茂为佥事都御史,专负镇压广西各族人民反抗之事。在殷正茂调集土、汉官军围攻古田起义军的同时,派人潜入八寨探听虚实,宣读谕旨,施加压
力,阻止八寨义军支援古田义军。在殷正茂的压力诱骗分化下,八寨的一些寨老,如樊公悬、韦公良、石公庆、兰公咯、罗公印、黄公遨等到梧州军
门表示愿意顺服输赋。殷正茂令右江兵备郑一龙、参将王世科及宾州守吴臬、武缘县令杨大韶等将八寨地区的壮族居民以10家为单位,征收赋米
216石,每户另征银1钱。为了督促征收赋税,每村设甲长1人,每寨设峒老l人,负责替官府征收赋税。在军事上,为了加强控制,殷
正茂在八寨设立长官司,派那马土巡检黄(肠)为长官,率兵8000镇守,又以安定土巡检黄昌、兴隆土巡检韦富各带土兵200人戍守。明
王朝每年向八寨人民征税收银1070两。官府和土司的残酷剥削和压迫,激化了官府、土司与八寨壮族人民的矛盾,各地反对官府及土官统治的
浪潮又起。万历二年(1574年),龙哈壮族首领樊尚率领2o0余人起义,反对官府及土官的盘剥。郭应聘令三寨土司黄肠、黄昌、韦富率土
兵镇压,樊尚被害。义军攻占上林县七里及武缘县九图等地。四年(1576年)又有兰万德领导的壮族起义。官府将其镇压后,在黄村设参将府
,建城镇守。该村的庐墓、田塘一概迁毁,令居民在西门外荒坡上搭棚栖居,每年还向他们征收粮米。官府的贪暴,激起八寨壮族人民更大的反抗。
万历七年(1579年),八寨爆发更大规模的反抗斗争,夺回被官府侵占的田产,捣毁土司衙门,攻城略库,惩处官吏。督臣刘尧诲、巡抚张任
调10万汉土兵,分由三里、忻城、夷江、上林四路围剿义军。义军设险拒敌,终因寡不敌众而失利。刘尧诲和张任纵兵杀掠,屠杀义军和无辜群
众9100多人,掳俘5400多人,掠夺牛马及其财物、器械不计其数。刘尧诲和张任镇压八寨起义后,采取了一套强制性的统治措施。第一,
设三镇,实行“以夷治夷”.以周安、古卯为一镇,派东兰州土官弟韦应鲲任土巡检;思吉、古钵、罗墨为一镇,派东兰州土官弟韦显能任上巡检;
都者、古蓬、剥丁为一镇,派田州总目黄冯为土巡检。令各带土兵千名,掠百姓之田地屯种,世守其地。三镇统属于思恩参将。第二,置参将于三里
,筑城建衙。三里在八寨和宾州之间,为八寨之门户,置参将一员坐镇,带兵500作为八寨三镇土巡检的声援,并对三镇土巡检进行监督。又在
龙哈、咘咳设二堡,各有兵150人,与三里戍兵相呼应。第三,分信地以重责成。即划定各参将负责防守区域。参将李应样驻扎三里,统标兵一
营及存留土兵,往来于迁江一带;参将倪中化驻扎穿山,统募兵一营及戍守柳州的俍兵,往来于北五一带;守备童元镇屯驻忻城,统领永顺、永定土
司兵500名,往来罗墨、夷江一带防守;指挥李时中,驻扎来宾,统士舍黄宠等土兵300名,往来于迎恩、牛岩一带防守;原任都司王尧臣
,统名色把总周大用新募兵500名,往来.上林之三畔、大明山一带防守,各给田屯种,就地分守。第四,迁南丹卫于三里,与参将同城。目的
是协调官军的行动,加强防卫。第五,实行屯田。将杨渡水以南的田地划给卫所,令戍兵屯田,自耕自养。第六,设置险堡,募兵戍守。招募土民在险要处设堡4个,堡兵100名,授田屯种。第七,将官库移至三里,以资兵晌费用。八寨起义是壮族人民反对明王朝的阶级压迫和民族压迫、反对土官统治的斗争。斗争几经反复,反抗,镇压,再反抗,再镇压,坚持一个多世纪之久,最后虽因明王朝的野蛮镇压而失败,但它沉重打击了明王朝和土司的统治势力,有力地配合古田、府江、雒容、马平、大藤峡及其它地区人民的反抗斗争。由于八寨系峰丛山地,地势险要、易守难攻,当各地起义失利时便向八寨转移,自然成为明代广西各地各族人民反抗斗争的中心和汇合处;八寨起义持续时间长,规模大,斗争也最为激烈,表现了壮族人民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
献花(0)
+1
(本文系上海张伟明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