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律·(弘扬国学“三教”之《儒教》)
林永茂
2018年1月14日
鸿儒奉仰是神天,孔教从来出圣贤。
讲授五常仁即本,立身八德孝行先。
千秋兴业和为贵,万世升平智信坚。
礼乐文明赢美誉,人生哲理永留传。
释义:儒教又称“孔教”“圣教”。以“仁”为最高信仰,以“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为终极目标。尊孔子为儒教教主,后为和崇尚黄老列庄等道家思想的道教区分,从南北朝开始叫做儒教又被称作圣教,跟印度佛教、中国道教并称为“三教”。儒教是中华民族土生土长的宗教,是礼乐文明的代表,上古宗教的直接继承者。学者自远而至,盖逾三千。”魏晋时代,“儒教”这个概念逐渐流行开来。隋唐以后,就成为指称由古代圣帝明王开创和不断改进的、由孔子加以综合创新的、在汉代被国家立为国教的宗教。
本律诗颔联之“五常”是指仁儒家“仁义礼智信”孔子提出“仁、义、礼”,孟子延伸为“仁、义、礼、智”,董仲舒扩充为“仁、义、礼、智、信”,后称“五常”;
“八德”是指春秋时期代表人物管仲提出的四维,增加了孝与悌,将家族伦理道德组成“孝、悌、忠、信、礼、义、廉、耻”八德。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