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高炽监国朱高炽监国是指明朝永乐年间,皇太子朱高炽在明成祖北征或北行时期,留守南直隶应天府(今南京)并代行皇权、进行监国的历史事件,一共有 六次。明成祖因北征和筹划迁都,常留北京,命太子朱高炽在南京监国。当时中央机构仍设于南京,随明成祖到北京的六部等官属称“行在”。[1 ]朱高炽天生尊儒好学,为人谦虚有礼,性情儒雅,[2]在文臣中深得人心,而从他立为世子开始,一直小心谨慎,从未有过任何过错, 和他不法行为不断地两个弟弟朱高煦、朱高燧形成对比鲜明。朱高炽在监国时期面临其弟朱高煦、朱高燧的谗言以及夺嫡威胁,虽然小心谨慎,但他 为政宽厚,特别是在明成祖北伐期间,他留守监国,每次都赦免许多无辜得罪的犯人,并减轻罪罚,这无疑是和明成祖唱反调,身为帝王自然忌惮身 后即位君王更改自己的国策,朱高炽无疑是犯了大忌。但是在诸位大臣的力助下多次化险为夷。[3]朱高炽在监国时期为登基后积累了大量的治 国经验,而协助辅佐其监国的大臣多成为洪熙、宣德年间的重臣,为仁宣之治奠定了基础。同时,朱高煦、朱高燧因屡次篡权进谗不得,最终亦导致 了此后的朱高煦叛乱等重大历史事件。背景洪武二十八年(1395年),明太祖亲自册立朱高炽为燕世子。当时明朝秦王、晋王、燕王、周王的四 个世子,都由朱元璋亲自教试。有次,朱元璋命四位世子分阅卫士,朱高炽最后归还。询问后,对曰:“寒甚,士方食。”朱元璋于是大喜。之后命 其阅章奏,择可施行者报命,更得到朱元璋喜爱[4]。明成祖朱棣发动靖难之役后继位,商议立储。武臣多称二子朱高煦多有跟从征战功劳, 应该为皇储,唯独金忠称其不可。朱棣犹豫不决,于是召内阁首辅解缙商议,解缙称应该立嫡以年长(朱高炽),并称:“好圣孙。”(意指朱高炽 之子朱瞻基)。朱棣又密问黄淮,淮亦称:“长嫡承统,万世正法。”于是又召问尹昌隆,尹昌隆对答与黄淮相同,朱棣心意遂决[5]。监国 首次监国永乐六年(1408年)八月,朱棣下诏称迁都北京,并将于次年去北京,而命皇太子朱高炽监国[6]。同年冬十一月,命丘福、蹇 义、金忠、胡广、黄淮、杨荣、杨士奇、金幼孜等兼辅导皇长孙[7]。次年春正月,敕令皇太子监国。除了文武除拜、四裔朝贡、边境调发的 事情转上请行在(北京),其馀其他常务都不必启奏,而由太子直接处理。命吏部尚书兼詹事府詹事蹇义、兵部尚书兼詹事金忠、左春坊大学士兼翰 林侍读黄淮、左谕德兼翰林侍讲杨士奇辅导监国。而命学士胡广,侍讲杨荣、金幼孜及户部尚书夏原吉等扈从明成祖北上[8]。同年二月,朱 棣离开南京;次月抵达北京。都御史虞谦、给事中杜钦奉命巡视两淮,启奏颍川军民缺食,请发廪赈贷。朱高炽遣人驰谕立即发廪赈贷。此外赞善王 汝正每次都向皇太子论说赋诗,朱高炽问杨士奇诗文高低,杨士奇则称诗文只会丧失志气,而读两汉诏令亦可观。其为政简明,平时刻苦与学习[9 ]。永乐八年(1410年)十月,朱棣返回南京,朱高炽完成第一次监国[10]。第二次监国永乐十一年(1413年),朱棣北上北 京,皇太孙朱瞻基跟随,命尚书蹇义、学士黄淮、谕德杨士奇及洗马杨溥等辅导太子监国。次年三月,朱棣开始北征瓦刺,同年六月班师,驻跸沙河 ,太子遣兵部尚书金忠等齎表往迎。同年八月,朱棣抵达北京,因太子所遣使迎车驾缓,且书奏失辞而大怒,称:“这是辅导者的过错。”汉王朱高 煦再次进谗,朱棣于是派遣使者逮捕尚书蹇义,学士黄淮,谕德杨士奇,洗马杨溥、芮善及司经局正字金问等抵达,中途又下旨宽恕蹇义回南京,而 黄淮先至北京下狱。此日,杨士奇与金问抵达,朱棣称:“杨士奇姑且宽恕了。我却不能识别金问,你怎麼侍奉东宫的?”命法司逮捕询问。之后召 杨士奇,问东宫的事情。杨士奇叩头称太子孝敬诚至,凡是出问题的都是臣等罪过。于是朱棣下杨士奇入诏狱。不久,特别宽恕并恢复原职。金问因 词语牵连杨溥,杨溥也一同下狱。之后有人问朱高炽:“殿下你知道有人在谗言么?”朱高炽称:“我不知道,只知道做臣子的责任。[11] ”永乐十三年(1415年)秋九月,直隶盐城县有飓风,海水泛溢,伤民田二百一十五顷。太子命减少田租一千一百七十馀石。之后朱棣回朝,结 束第二次监国[12]。第三次监国永乐十五年(1417年)春三月,朱棣再次上巡北京,命吏部尚书兼詹事蹇义、翰林学士兼谕德杨士奇、 侍读兼赞善梁潜辅佐太子朱高炽监国。同年七月,赐皇太子《务本之训》。太子监国时期,视朝之暇,手不释卷,被服宽博,如同儒者[13] 。同年夏五月,朱棣杀赞善梁潜、司谏周冕。因为当时太子监国,朱棣不时生病,况且北京南京相隔数千里,小人多偷偷依附汉王朱高煦,屡次诬陷 朱高炽。而当时侍从监国的大臣,朝夕惴惴不安,人都无法自保。当时有陈千户曾经擅取民财,事情被发现后,太子朱高炽令谪交趾立功。数日后, 复念其军功,宽恕了他。于是又有人进谗给朱棣称:“皇上所谪的有罪之人,太子都曲意宽恕了。”朱棣于是逮捕陈千户杀之。并以梁潜、周冕,而 一并逮捕下狱,均被处死[14]。六月,朱棣派遣礼部左侍郎胡濙巡江、浙诸郡,面奏后,朱棣称:“人们都说东宫多有政失,当今抵达京师 后,可以多留几天,试图观察一些,然后密奏过来。‘奏’字需要大写,晚上到的时候我就会看的。”胡濙抵达京师后,随朝觐见并记录各种政事, 并将其所见到的诚敬孝谨七事写入密疏呈上朱棣。朱棣读后大悦,于是自此不再怀疑皇太子[15]。永乐十八年(1420年)秋九月己巳, 北京宫殿修成,朱棣命户部尚书夏原吉召太子朱高炽、太孙朱瞻基在十二月终抵达北京。其在离开北京时,拜谒凤阳皇陵,并途径山东,恰遇饥荒, 即令布政司发粟赈灾。永乐十九年(1421年),朱棣回南京,第三次监国结束[16]。第四次监国永乐二十年(1422年)春三月,朱 棣再次亲征漠北,同年秋九月,返回京师,期间朱高炽再次负责监国。永乐二十一年(1423年)五月,常山中护卫总旗王瑜举报,称:“常山中 护卫指挥孟贤纠合羽林卫指挥彭旭等,举兵将推赵王朱高燧为主,而计谋不利于上及皇太子的事情。”朱棣命急忙逮捕,遂召太子朱高炽、赵王朱高 燧以及文武大臣,朱棣在右顺门亲自询问。当时,朱棣因生病而多不视朝,朝廷内外诸多事悉启奏太子处分。太子往往裁抑宦官侍卫,宦官黄俨、江 保尤其被疏斥。黄俨于是每天都在朱棣面前诋毁朱高炽,并与朱高燧素来要好,私下经常勾结。钦天监官王射成与孟贤密,对他说:“观天象,当有 易主之变。”。于是众人与山左护卫老军马恕、田子和,兴州后屯卫老军高正,通州右卫镇抚陈凯等密谋,将献毒药给朱棣。待朱棣病死后,即以以 兵劫内库兵仗符宝,分兵执府部大臣。高正伪造遗诏,交付给中官杨庆养子,其中包括废皇太子,而立赵王朱高燧为帝。商议确定后,高正密告其甥 王瑜。王瑜力阻不听,于是只好上告。朱棣在看完伪造的诏书后震怒,立即逮捕杨庆养子诛杀,并对朱高燧称:“这是你设计的吧?”朱高燧颤栗无 法说话,朱高炽则为之解说,称:“我必然不会参与这个计谋,这是下面人所做的。”朱棣于是命文武大臣及三法司鞫治,群臣奏孟贤等所犯大逆, 且有显实,当一并处以极刑。之后王射成、孟贤等人下诏狱论死[17]。第五次监国永乐二十一年(1423年)八月,朱棣再次北征,同年 十一月返回京师,期间朱高炽再次负责监国[18]。第六次监国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三月,朱棣朝议北征。同年四月,诏令太子朱高 炽再次监国。同年七月,朱棣在榆木川驾崩,大学士杨荣、少监海寿奉遗命驰讣太子。结束得知朱棣去世消息。朱高炽恸哭昏绝,强起拜受,派遣皇 太孙朱瞻基出居庸关,抵达开平迎梓宫。临行前,朱瞻基启奏称:“外出应当有封章,非印识无以防伪。”朱高炽称是,但来不及新制。杨士奇称: “殿下还没有公布去世,有事情仍应当用常用之宝。其东宫小图书,可暂时借用。这只是一时权宜之计,归还后再还给就是。”朱高炽随即取出并交 付给朱瞻基,称:“有事情的话就用此封相识,不久就当归你了,你可以自己留著了。”朱瞻基走后,朱高炽对杨士奇称:“以前父亲远行时,储 位久而未定,谗言议论喧腾。现在已经交付了,那谗言议论又何去何从了![19]”朱瞻基奉大行柩至郊,朱高炽及亲王以下文武群臣皆衰服 哭迎。至大内,奉安于仁智殿,加敛奉纳梓宫。永乐二十二年(1423年)八月十五日,朱高炽继位,为明仁宗,大赦天下,以次年为洪熙元年。 [20]影响长时间的监国为朱高炽积累了大量治国经验,从他登基以后的治国表现也可以看得出。他虽然在位时间很短,但他赦免了建文帝的许 多旧臣,平反了许多冤狱,废除了许多苛政,停止了永乐帝开始的大规模用兵,天下百姓得到了休息,文化得到了复兴,读书人的待遇比洪武、永乐 两朝要好。[21]评价从永乐六年(1408年)至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朱高炽监国时期,主要是处理日常政事,长期监国,历尽艰难 ,父皇多疑,汉、赵二王构陷,使他的地位几乎不保,几度转危为安。他的政治经验是在这个时期获得的。残酷的政治斗争使太子深感厌倦,他只有 从诗文中寻求精神寄托。[1]在其父皇朱棣在世时,他在几次重大事件面前都有惊无险,证明他是个老实人,但毫不糊涂,做事极有主见,且 “忍”的功夫一流,关键时刻形势非常理智。[21]朱高炽在朱棣离开时就担任监国期间。他在此职务上的表现赢得了他的老师们——大部分为 翰林学士——的尊敬,并得到了宝贵的实际行政经验。[22]参考资料1.?朱高炽-监国时期的危难??.北方游牧民族[引用日期2015 -06-12]2.?张嵚,《明朝原来是这样·明枪暗箭争太子》,现代出版社,2014年,第53页,ISBN:978751432930 8。3.?张嵚,《明朝原来是这样·机关算尽朱高煦》,现代出版社,2014年,第56页,ISBN:9787514329308。4.? 谷应泰,《明史纪事本末》5.?谷应泰,《明史纪事本末·卷26》:“后成祖即位,议建储,武臣多请立高煦者,谓其有扈从功。金忠以为不可 。上犹豫未定,遂召解缙预议。缙言立嫡以长,复曰:“好圣孙。”盖指宣宗也。上又密以问黄淮,淮亦曰:“长嫡承统,万世正法。”复召问尹昌 隆,昌隆对与淮同,上意遂决。及《文华宝鉴》成,上召皇太子谕之曰:“修已治人之要,具于此书。尧、舜相传,惟曰‘允执厥中’。帝王之道, 贵乎知要。汝其勉之!”皇太子拜受而退。上顾侍臣解缙等曰:“朕皇考训戒太子,尝采经传格言为书,名曰《储君昭鉴录》。此书稍充广之,益以 皇考圣谟大训,以为子孙万世帝王之法。诚能守此,足为贤君。昔秦始皇教太子以法律,晋元帝授太子以韩非书,帝王之道废而不讲,所以乱亡。朕 此书皆大经大法,卿等兼辅东宫,从容闲暇,亦当以此为说,庶几成其德业,他日不失为守成令主。”侍讲学士王达侍皇太子,进讲乾九四爻,举储 贰为说。讲毕,皇太子召[[杨士奇问曰:“经旨于此,恐无储贰之说,达不含讥否?”士奇对曰:“讲臣非正道不陈,岂敢含讥。此本宋儒胡瑗之 说也。”皇太子曰:“然则常人得此爻,亦举此说耶?”士奇曰:“殿下此问甚善。”因举程子云:“凡卦六爻,人人有用。圣贤有圣贤用,众人有 众人用,君有君用,臣有臣用,无所不通。”太子悦。”6.?谷应泰,《明史纪事本末·卷26》:“六年八月,诏曰:“成周营洛,肇启二都。 有虞勤民,尤重巡省。朕君临天下,祇率彝典。统极之初,已升顺天府为北京。今四海清宁,万民安业,国家无事,省方以时。将以明年二月巡幸北 京,命皇太子监国。朕所经过处,亲王止离王城一程迎接,军民官吏于境内朝见。一切供亿,皆已有备,不烦于民,诸司无得有所进献。””7.? 谷应泰,《明史纪事本末·卷26》:“冬十一月,命丘福、蹇义、金忠、胡广、黄淮、杨荣、杨士奇、金幼孜等兼辅导皇长孙,谕之曰:“朕长孙 天章日表,玉质龙姿,孝友英明,宽仁大度。年未一纪,夙夜孜孜,日诵万言,必领要义。朕尝试之以事,辄能裁决,斯实宗社之灵。卿等其悉心辅 导。””8.?谷应泰,《明史纪事本末·卷26》:“七年春正月,敕皇太子监国。惟文武除拜、四裔朝贡、边境调发,上请行在,余常务不必启 闻。仍命吏部尚书兼詹事蹇义、兵部尚书兼詹事金忠、左春坊大学士兼翰林侍读黄淮、左谕德兼翰林侍讲杨士奇辅导监国。谕义等曰:“居守事重。 今文臣中留汝四人辅导监国,若唐太宗简辅监国必付房玄龄等。汝宜识朕此意,敬恭无怠。”命学士胡广,侍讲杨荣、金幼孜及户部尚书夏原吉等扈 从。赐皇太子《圣学心法》。上出一书,示胡广等曰:“朕因政暇,采圣贤之言,若执中建极之类,切于修齐治平者,今已成书,卿等试观之。”广 等览毕,奏曰:“帝王道德之要,备载此书。”遂名曰《圣学心法》,命司礼监刊行。”9.?谷应泰,《明史纪事本末·卷26》):“二月,帝 发京师,三月,帝至北京。都御史虞谦、给事中杜钦奉命巡视两淮,启颍川军民缺食,请发廪赈贷。太子遣人驰谕之曰:“军民困乏,待哺嗷嗷,卿 等从容启请待报,汲黯何如人也?即发廪赈之勿缓。”赞善王汝正每于皇太子前论说赋诗之法,皇太子问杨士奇曰:“古人为诗者,其高下优劣何如 ?”对曰:“诗以言志。‘明良喜起’之歌,‘南风解愠’之诗,唐、虞之君,其志尚矣。后世汉高帝《大风歌》,唐太宗《[[雪耻百王》之作, 则所尚者霸力,皆非王道。汉武《秋风辞》,志气已衰。如隋炀帝、陈后主所为,则万世之鉴戒也。殿下欲娱意文事,则两汉诏令亦可观,非独文辞 高古,其间亦可裨益治道。如诗,无益之辞,不足为也。”太子视朝之暇,专意文事,因览真德秀《文章正宗》,羡其学识纯正。杨士奇曰:“德秀 所著《大学衍义》一书,尤有益学者,为君为臣,皆不可不知。”太子即召翰林[[典籍取阅,大喜曰:“此为治之鉴戒,不可无。”遂命重刻,以 赐诸皇孙及廷臣。”10.?谷应泰,《明史纪事本末·卷26》:“八年冬十月,上还南京。”11.?谷应泰,《明史纪事本末·卷26》:“ 十一年,上幸北京,皇太孙从。命尚书蹇义、学士黄淮、谕德杨士奇及洗马杨溥等辅导太子监国。十二年三月,帝发北京,亲征瓦刺。六月,班师, 驻跸沙河,太子遣兵部尚书金忠等赍表往迎。八月,帝至北京,以太子所遣使迎车驾缓,且书奏失辞,怒曰:“此辅导者之咎也。”汉王高煦复譛之 ,遂遣使逮尚书蹇义,学士黄淮,谕德杨士奇,洗马杨溥、芮善及司经局正字金问等至。中途有旨宥蹇义回南京,黄淮先至北京下狱。次日,士奇及 金问继至,上曰:“杨士奇姑宥之。朕未尝识金问,何以得侍东宫?”命法司鞫之。寻召士奇至,问东宫事。士奇叩头称太子孝敬诚至,凡所稽违, 皆臣等之罪。乃下士奇锦衣卫狱。未几,特宥复职。时金问词连溥等,遂相继下狱。有白事者曰:“殿下知谗人乎?”太子曰:“吾不知,知为子耳 。””12.?谷应泰,《明史纪事本末·卷26》:“十三年秋九月,直隶盐城县飓风,海水泛溢,伤民田二百一十五顷有奇。太子令蠲田租一千 一百七十余石。帝至京师。十二月,《历代名臣奏议》书成。先是,上以玺书谕太子,命翰林院儒臣黄淮、杨士奇等,采古名臣直言汇录,以便观览 。至是书进,上览而嘉之,命刊印以赐皇太子、皇太孙及诸大臣。”13.?谷应泰,《明史纪事本末·卷26》:“十五年春三月,上巡北京,命 吏部尚书兼詹事蹇义、翰林学士兼谕德杨士奇、侍读兼赞善梁潜辅太子监国。七月,赐皇太子《务本之训》。十六年春三月,太子手书赐赞善徐善述 言:“览卿为予改诗甚善。但今卿年迈,恐辅余为劳。似卿朴直苦口者,百无一二,面谀顺颜者,比比有之。卿无惮劳,弼成余业,惟望药石之言 日甚一日,毋生犯鳞触讳之虑。余今欲学作表,卿可一如诗题立例,具诗题与表题间日封进,以广琢磨。春暖顺时将息,以慰余怀。”书函曰:“皇 太子赍书赞善好古先生。”好古者,善述字也。太子视朝之暇,手不释卷,被服宽博,大类儒者云。”14.?谷应泰,《明史纪事本末·卷26》 ):“夏五月,上杀赞善梁潜、司谏周冕。时太子监国,上不时有疾。两京距隔数千里,小人阴附汉府者,谗构百端。侍从监国之臣,朝夕惴惴,人 不自保。会有陈千户者,擅取民财,事觉,太子令谪交趾立功。数日,复念其军功,宥之。有譛于上曰:“上所谪罪人,太子曲宥之矣。”遂逮陈千 户杀之。以潜、冕不谏止,并逮下狱,皆死。”15.?谷应泰,《明史纪事本末·卷26》:“六月,上遣礼部左侍郎胡濙巡江、浙诸郡,陛辞, 上谕曰:“人言东宫多失,当至京师,可多留数日,试观何如,密奏来。奏字须大,晚至即欲观也。”濙至京师,日随朝,凡见东宫所行之善,退即 记之。勋臣某者语不谨,侍卫捶之,仍当陛口奏,有旨不问。既退,亟宣侍卫者赏钞若干锭。于是群臣皆言不显责大臣,而旌禁卫,所以宽其罪而愧 其心,见殿下之仁明也。居稍久,杨士奇曰:“公命使也,宜亟行。”濙权辞谢曰:“方治冬衣未完尔。”至安庆始书奏,以所见皆诚敬孝谨七事, 密疏以闻。上览之大悦,自是不复疑皇太子。”16.?谷应泰,《明史纪事本末·卷26》:“十八年秋九月己巳,北京宫殿垂成,钦天监言:“ 明年正月朔吉,宜御新殿。”命户部尚书夏原吉召太子、太孙于京师,期十二月终至北京。太子赴北京,过滁州,登琅琊山,指示杨士奇曰:“此醉 翁亭故址也。”因叹欧阳修立朝正言不易得,今人知其文,鲜知其忠。盖太子为文章尤善修,每曰:“三代以下,文人独修有雍容和平气象。”尤爱 其奏议切直,尝命刊修文以赐群臣,且谕之曰:“修之贤,非止于文,卿等当考其所以事君者而勉之。”十一月,太子过凤阳,谒祭皇陵毕,周步陵 傍,顾张本、杨士奇曰:“国家帝业所自也。”徘徊久之。耆老进谒,有知太祖时事者,从容与语,赐劳优厚。先是原吉自南京先驰奏,上复命迎之 ,且曰:“东宫缓行。”至是,原吉迎见太子于凤阳,道上旨。太子以不敢缓谕之,且手书付原吉与士奇,询访沿途军民利病,政事得失,备顾问。 太子过邹县,见男女持筐,路拾草实者,驻马问所用,民跪对曰:“岁荒以为食。”太子恻然。稍前,下马入民舍,视民皆衣百结,灶釜倾仆,叹曰 :“民隐不上闻至此乎?”顾中官赐之钞,而召乡老问其疾苦,辍所食赐之。时山东布政石执中来迎,责之曰:“为民牧而民穷如此,亦动念乎!” 执中言:“凡被灾之处,皆已奏乞停止今年秋税。”皇太子曰:“民饿且死,尚及征税耶?汝宜速发官粟赈之,事不可缓!”执中请人给三斗。曰: “且与六斗,汝毋惧擅发仓廪,吾见上当自奏也。”十二月,太子及太孙将至北京,原吉先入奏。上问原吉东宫来何速,对曰:“陛下慈注之深,东 宫孝思之切。”上喜,赐钞二百锭。命诸臣先期分官出候于良乡。太子至北京,奏前过山东境内遇民饥,即令布政司发粟赈之。上曰:“昔范仲淹子 犹举麦舟济父之故旧,况百姓吾之赤子乎!”十九年,礼部尚书吕震语太子曰:“殿下前在南京,数遣中使进案牍,每有事以殿下过失闻,上指其妄 言。今宜疏此人。”太子曰:“过失,吾岂能无。今至尊既不信之,我又与人较耶?””17.?谷应泰,《明史纪事本末·卷26》:“二十年春 三月,上北征,秋九月,还京师。二十一年夏五月,常山中护卫总旗王瑜上变,言:“常山中护卫指挥孟贤纠合羽林卫指挥彭旭等,举兵将推赵王高 燧为主,而谋不利于上及皇太子。”上命急捕。贼既悉得,遂召太子、赵王及文武大臣皆至。上御右顺门亲鞫之。先是,上以疾多不视朝,中外事悉 启太子处分。太子往往裁抑宦侍,宦官黄俨、江保尤见疏斥。俨等日谗之于上,且素厚高燧,常阴为之地。因伪造毁誉之言,传播于外,谓上注意高 燧,以绐外廷,由是贤等遂起邪心。钦天监官王射成与贤密,言于贤曰:“观天象,当有易主之变。”贤等邪谋益急,与其弟孟三,常山左护卫老军 马恕、田子和,兴州后屯卫老军高正,通州右卫镇抚陈凯等,日夜潜谋,连结贵近,图就宫中进毒药于上。候上晏驾,即以兵劫内库兵仗符宝,分兵 执府部大臣。豫令高正伪撰遗诏,付中官杨庆养子。至期从禁中议以御宝领出,废皇太子,而立赵王高燧为帝。布置已定,正密告其甥瑜,瑜曰:“ 此舅氏灭族之计。”力止不从,瑜遂入告。上览伪撰遗诏,震怒,立捕杨庆养子诛之,顾高燧曰:“尔为之耶?”高燧惴栗不能言,太子为之营解, 曰:“高燧必不与谋,此下人所为耳。”上命文武大臣及三法司鞫治,群臣奏贤等所犯大逆,且有显实,当并寘极典。上曰:“且先籍其家。王射成以天象诱人,速诛之。贤等更加穷鞫,毋令遽死。”遂下锦衣卫严治,寻逮其党悉诛之。”18.?谷应泰,《明史纪事本末·卷26》:“八月,帝发京师北征,十一月,还京。”19.?谷应泰,《明史纪事本末·卷26》:“二十二年春三月,上议北征。夏四月,诏太子监国,驾发京师。秋七月,庚寅,上崩于榆木川。大学士杨荣、少监海寿奉遗命驰讣太子。太子恸绝,强拜受,即遣太孙出居庸,赴开平迎梓宫。濒行,太孙启曰:“出外有封章白事,非印识无以防伪。”太子曰:“言良是,但行急,新制不及。”士奇曰:“殿下未践阼,有事自应行常用之宝。其东宫小图书,可假之行。此出一时之权,归即纳上。”太子即取付太孙曰:“有启事以此封识,不久当归汝,汝可留之。”既行,太子顾士奇曰:“昔大行临御,储位久未定,浮议喧腾。今即以付之,浮议何从兴!””20.?谷应泰,《明史纪事本末·卷26》:“壬子,太孙奉大行柩至郊,太子及亲王以下文武群臣皆衰服哭迎。至大内,奉安于仁智殿,加敛奉纳梓宫。八月十五日丁巳,皇太子即位,赦天下,以明年为洪熙元年。”21.?明仁宗朱高炽:老实人因肥胖症差点丢失皇位??.凤凰网[引用日期2015-06-12]22.?洪熙统治时期??.国学导航?[引用日期2015-06-05]1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