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麓川之役
2018-01-16 | 阅:  转:  |  分享 
  
麓川之役麓川之役,是明朝朝廷征伐云南麓川宣慰司思任发、思机发父子叛乱的四次战争。四次征讨分别发生於1439年(正统四年)、1441年(正统
六年)、1442年(正统七年)、1448年(正统十三年),明朝经过连年征战,仍未彻底平息叛乱,最终以盟约形式结束;期间连续发动数十
万人的进攻,致使大军疲惫、国库亏空,对北面蒙古瓦剌的防御空虚。背景麓川是历史上傣族建立的位于云南西部的一个强大的地方政权。从13世
纪麓川崛起到15世纪明朝派兵三征麓川的两百年间,是傣族社会经历的一个极其重要的发展时期。[1]明朝洪武年间,麓川思伦发归顺明朝,
授麓川宣慰使。思伦发所管辖之地都在金沙江以南,在元朝为平缅宣慰司,但已经占领缅甸为己有。洪武年间,明朝大军进攻云南,改平缅为麓川平
缅军民宣慰司,才首次使用“麓川”。洪武二十九年,平缅入贡,更立平缅宣慰司,与麓川军民宣慰司分离。不久,思伦发反叛,黔国公沐英讨伐平
定。此後思伦发失去官职,改为孟养宣慰使,以刁氏代其原职。正统初年,宣慰使刁宾玉因实力衰弱,不能平息诸夷族,思伦发次子思任发开始侵占
。当时,缅甸危机,思任发侵占其地,遂欲尽恢复其父所失的过去土地,於是拥众麓川谋反。当时,他率军侵占孟定、湾甸,大肆杀掠,云南总兵黔
国公沐晟上报。此後他再侵犯南甸州土官刁贡罕土地,明朝命沐晟遣官齎金牌信符,谕令其归还所侵地,思任发不奉诏[2]。过程第一次征讨
正统三年(1438年)十二月,思任发进攻掠夺腾冲、南甸、孟养等地,刁宾玉投奔永昌,死后无嗣。思任发屠杀腾冲,并占领潞江,自称曰“法
”。事情上报后,明英宗派遣刑部主事杨宁前往谕令,思任发不服[3]。正统四年(1439年)正月,英宗命镇守云南黔国公沐晟、左都督
方政、右都督沐昂率师讨思任发,太监吴诚、曹吉祥监军。部队抵达金齿,思任发遣其将缅简断江立栅而守,明朝大大师无法渡江。沐晟派遣指挥车
琳等谕降,思任发假装答应,沐晟相信并没有打算渡江。刑部主事杨宁称不可,主张其未战投降是诈。沐晟不听,檄令杨宁在金齿督饷。麓川军将领
缅简屡次挑战,方政大怒,制造舟六十艘,欲渡江。沐晟没有批准,方政不能愤怒,夜晚独自率其麾下渡进攻缅简,缅简败走。麓川军奔景罕寨,指
挥唐清击败此次进攻,指挥高远等又追败到高黎共山下。共斩三千馀级,乘胜深入,逼思任到上江。上江是麓川军的重地,明军因远距离进攻,兵马
疲劳,於是请求沐晟增援。沐晟因其违令渡江而不予派遣援军。久之,只令少量部队进攻,抵达夹象石不再前进。方政渡江后抵达空泥,被麓川军以
象阵冲击,随後被围大败。沐晟听闻战败后,恰逢春暮,担心瘴气大发,於是焚烧江上积聚,仓卒奔还永昌。部队抵达楚雄,英宗遣使者责状,仍以
四万五千人助军。沐晟因罪恐惧,暴病去世。思任发进犯景东、孟定,杀大侯知州刁奉汉等,破孟赖诸寨,降孟达等长官司[4]。同年五月,
以沐昂为左都督征南将军,右都督吴亮为副将军,马翔、张荣为左右参将,进讨思任发。沐昂上奏潞江之捷,获得升赏有差[5]。正统五年(
1440年)二月,沐昂讨伐麓川,明朝大军抵达陇把,距离敌军甚近,右参将都督佥事张荣令都指挥卢钺进攻,但大军失利。张荣於是放弃符验军
器等撤离,沐昂等不能援救。大军归还,英宗敕责沐昂等,留沐昂镇守,右都督吴亮、左参将马翔俱被逮[6]。七月,思任发屯兵孟罗,并进
攻者章硬寨。沐昂率领都指挥方瑛、柳英等进攻,麓川军逃离。威远川土知州刁盖罕在威江大战,亦获胜。随後,思任发遣流目陶孟、忙怕等入贡,
礼部商议减少其飨赉,英宗称:“彼来虽缓我师,而朕不逆诈。”遂给赉但不宴请,赐敕谕命[7]。第二次征讨正统六年(1441年)正月
,英宗命定西伯蒋贵为征蛮将军,担任总兵进攻麓川思任发,以太监曹吉祥监督军务,兵部尚书王骥提督军务(云南总督),侍郎徐晞督军饷。当初
,云南总兵沐晟等议麓川险远,攻之非十二万人不可。宜在湖广、川、贵等地徵兵,并各委善战指挥,分兵三道进攻湾甸、芒布、腾冲,刻期并进。
上下廷议,英国公张辅等言分兵势力孤弱,对方或者扼险邀我,并非万全之计,宜择大臣往云南专征。当时会思任发遣使道歉,刑部侍郎何文渊借此
反对出兵,认为麓川在南陲之地,进攻劳师并无所获,大学士杨士奇亦赞同此说。张辅称思任发世职六十馀年,屡次抵抗王师,释此不诛,恐怕木邦
、车里、八百、缅甸等地觇视窥觊,示弱小夷,非上策。英宗赞同,遂命蒋贵、王骥先赴云南,复以副总兵李安、参将宫聚领川、贵兵,副总兵刘聚
、参将冉保领南京、湖广兵,大发兵十五万,转饷遍及半个明朝天下。王骥举荐太仆寺少卿李蒉、郎中侯璡、杨宁,主事蒋琳等为参谋。侍读刘球上
疏反对称:“麓川荒远偏隅,即叛服不足为中国轻重。但是北方脱欢、也先并吞诸部,屡次侵犯边界,进攻麓川只是释豺狼攻犬豕,非战略之策。请
求罢免麓川用兵,专备西北蒙古。”但是没有得到批准,实乃王振专政所影响[8]。同年十一月,定西伯蒋贵、兵部尚书王骥等讨麓川,大破
麓川军,思任发逃去。当时,思任发率众三万,抵达大侯州,欲攻景东、威远,兵部郎中侯璡、都指挥马让、卢钺进攻,王骥等遂进至金齿。镇康守
陶孟、刁门俸乞降,令右参将冉保以五千人进攻,因其众破昔刺寨,移攻孟通。王骥誓师分三道进取,参将冉保自缅甸抵达孟定,在木邦、车里会师
;王骥同蒋贵率领中路,抵达腾冲;内官曹吉祥、副总兵刘聚等自下江、夹象石合攻,迳抵上江。进攻二日后不下,恰逢大风,王骥命纵火焚栅,大
破麓川军,拔上江寨。麓川军千馀迎战,明朝官军奋长戈进攻,麓川将领刁放戛父子俱亡,刁招汉全家自焚,明军生擒刁门项,先後斩五万级。上江
平定后,麓川军散走。明军由夹象石、下江通高黎贡山道至腾冲,留副总兵李安戍卫。王骥等取道南甸,至罗卜思庄,令指挥江洪等以八千人抵木笼
山。思任发乘险以二万人列七营相救,副总兵刘聚、参将宫聚分兵进攻但无法攻下。王骥、蒋贵同奉御监萧保自中路进攻,左右两路夹攻,攻克对方
防御,斩数百馀级,乘胜追至马鞍山,破其象阵,死者十馀万,麓川大震[9]。同年十二月,王骥等直捣麓川,以三千人探路,麓川军以象阵
伏泥沟突起,后失败撤退。麓川军又自永毛摩尼寨至马鞍山,伺机进攻後援。王骥令都指挥方瑛以六千人攻克对方。而右参将冉保从东路会和木邦、
车里、大侯之兵,先後斩三千三百九十馀级。於是进攻麓川,积薪焚其栅,思任发挈妻子从小道渡江逃到缅甸,焚溺数万馀人。王骥随後率领部队班
师,叙平麓川功,进封蒋贵为定西侯,王骥为靖远伯,以郎中侯璡、杨宁为侍郎,馀升赏有差[10]。第三次征讨正统七年(1442年)十
月,英宗复命定西侯蒋贵、靖远伯王骥征讨麓川、缅甸。当时,思任发败走缅甸后,明军归还,麓川军再次出寇。英宗於是命两人再次征讨[11]
。正统八年(1443年)二月,定西侯蒋贵、靖远伯王骥军至金齿,遣谕缅甸送思任发军前。缅人假装许诺,但不遣行。王骥称:“缅甸党贼
,不可不讨也。”於是率军抵达腾冲,分为五营,与蒋贵及都督沐昂分道并进。木邦宣慰使统兵万馀,驻於蛮江浒,窥视明军。骥责以忠义,赐牛酒
,遂感悦其效死。缅人拥众大至,蒋贵率兵蔽江而下,焚其舟数百艘,大战一昼夜,麓川大军溃败,思任发再次逃去,明军俘虏其妻、子后班师[1
2]。明朝云南地图正统九年(1444年)二月,王骥联合木邦等诸部,进兵缅甸,连续获得胜利。缅甸人用大金缕船载思任发至江上窥视明
军,之後再次匿去。明军欲以麓川给予木邦,孟养、戛里给予缅甸,缅甸人献思任发,诡以思任子思机发致仇为解。王骥等乃纵兵捣思机发寨,俘其
妻子及从贼九十馀人、象十一等。事情上报后,英宗诏令王骥还京。然而思机发仍然窃据孟养,坚持不服[13]。正统十年(1445年)十
二月,云南千户王政奉敕币谕缅甸宣慰使卜剌浪马哈省索要思任发。卜剌浪马哈省恐惧,以思任发及妻孥部属三十二人交付王政。思任发不食垂死,
王政遂斩首,将首级放于函中献给京师[14]。第四次征讨正统十三年(1448年)三月,思机发再次掠夺孟养,明朝屡次谕令仍不从。英
宗复命靖远伯王骥提督军务,都督宫聚为总兵,张軏、田礼为左右副总兵,方瑛、张锐为左右参将,率南京、云南、湖广、四川、贵州土汉军十三万
讨伐。以孟养旧宣慰刁孟宾为向道,又敕令木邦、缅甸、南甸、千崖、陇川宣慰使刁盖发等,各输兵饷。命户部右侍郎焦宏在云南督饷[15]
。同年十月,明朝大军抵达金沙江,麓川军在金沙江以西设栅抵抗。王骥造浮梁渡江并攻破,乘胜进至孟养,而麓川军在鬼哭山及芒崖山等山寨均被
明军攻克,贵州都指挥使洛宣、九溪卫指挥使翟亨皆战死。思机发後来失踪,也有人称其死於乱军中。明军进攻孟养后抵至孟那,孟养在金沙江西,
去麓川千馀里,诸部皆感到恐惧。王骥撤回部队,部落再次拥思任发子思禄为乱,再次占领孟养等地。王骥等考虑大军连年征战不平,认为无法彻底
消灭麓川军,於是与思禄为约,许以土目得部勒诸夷,居孟养如故。再与其金沙江立石为界,誓曰:“石烂江枯,尔乃得渡。”思禄亦恐惧后听命。
明朝遂班师,报以捷讯,英宗下诏增王骥禄,赐铁券,子孙世袭伯爵[16]。评价明朝征伐麓川,明朝调动了大量人力物力,战争造成了重大
的人员伤亡,连年征战,仍未彻底平息叛乱,最终以盟约形式结束;期间连续发动数十万人的进攻,致使大军疲惫、国库亏空,对北面蒙古瓦剌的防
御空虚。[1]影响明朝麓川之役也导致了明朝在西南地区统治的衰落。朝中大臣上书中曾说:“麓川连年用兵,死者十七八。”在“江南水旱相
仍,军民俱困”、“瓦剌边患”的严峻形势下,王振等仍然要调动江南和四川各地的大量兵力,“转饷半天下”发动了持续9年的大规模战争,从而
引发国内农民起义,政局动荡。[1]麓川但是只是取得了一部分胜利,例如最大的就是麓川领地不断瓦解。“析麓川地”策略极大地削弱了麓川
的势力,至思亨法(思行法)统治末期,麓川实际控制的领地仅剩下陇川、瑞丽、芒市、遮放及部分边外地区,麓川开始走向衰落。[1]参考资
料1.?明朝为征服一土司耗时九年死亡率超70%??.凤凰网[引用日期2017-04-15]2.?(清)谷应泰,《明史纪事本末》(
卷30):“英宗正统二年冬十月,云南麓川宣慰司思任叛,侵南甸州。洪武中,麓川思伦发内附,授麓川宣慰。按思伦所居本麓川地,与缅接境,
皆在金沙江之南,在元为平缅宣慰司,思伦不言麓川,盖已据缅为己有。洪武中,大兵下云南,改平缅为麓川平缅军民宣慰司,麓川之名始见。至二
十九年,平缅入贡,更立宣慰司,不相混一。未几思伦叛,黔国公沐英讨平之。其后失官,改孟养宣慰使,以刁氏代之。正统初,宣慰使刁宾玉弱不
能辑诸夷,思伦发次子思任者狡狯逾父兄,差发金银,不以时纳,朝廷稍优容之。会缅甸危,思任侵有其地,遂欲尽复父所失故地,于是拥众叛于麓
川。先是,侵孟定、湾甸,大杀掠,云南总兵黔国公沐晟以闻。至是复侵南甸州土官刁贡罕地,命沐晟遣官赍金牌信符,谕还所侵地,思任不奉诏。
”3.?(清)谷应泰,《明史纪事本末》(卷30):“三年冬十二月,思任侵掠腾冲、南甸,略取孟养地,刁宾玉奔永昌,死,无嗣。思任屠腾
冲,据潞江,仍自称曰“法”。“法”,滇王号也,中国遂讹为思任发云。事闻,上遣刑部主事杨宁往谕之,不服。”4.?(清)谷应泰,《明史
纪事本末》(卷30):“四年春正月,命镇守云南黔国公沐晟、左都督方政、右都督沐昂率师讨思任发,太监吴诚、曹吉祥监军。兵至金齿,思任
发遣其将缅简断江立栅而守,师不得渡。初,思任未叛时,刁宾玉尝遣诣晟,晟儿畜之。至是晟遣指挥车琳等谕之降,思任佯许诺,晟信之,无渡江
意。刑部主事杨宁曰:“不可。兵未加,称降,此诈也。惧有后悔。”晟不从,檄宁督饷金齿。贼将缅简数挑战,政怒,造舟六十艘,欲渡江。晟不
可,政不胜愤,夜独率其麾下渡击缅简,走之,破贼栅。贼奔景罕寨,指挥唐清击败之,指挥高远等又追败之高黎共山下。共斩三千余级,乘胜深入
,逼思任上江。上江,贼重地也。远攻疲甚,求援于晟。晟怒其违即制渡江,不遣。久之,以少兵往,至夹象石不进。政渡江追至空泥,知晟不力援
已,贼伏兵四起,出象阵冲击,乃遣其子瑛还曰:“若急归,吾死分也。”遂策马突阵死,军歼焉。晟闻败,适春暮,虑瘴发,遂焚江上积聚,仓卒
奔还永昌。至楚雄,上遣使者责状,仍以四万五千人助之。晟惧罪,暴卒。思任发犯景东、孟定,杀大侯知州刁奉汉等,破孟赖诸寨,降孟达等长官
司。”5.?(清)谷应泰,《明史纪事本末》(卷30):“五月,以沐昂为左都督征南将军,右都督吴亮为副将军,马翔、张荣为左右参将,进
讨思任发。昂上潞江之捷,升赏有差。”6.?(清)谷应泰,《明史纪事本末》(卷30):“五年春二月,沐昂讨麓川,军抵陇把,去贼巢甚近
,右参将都督佥事张荣先令都指挥卢钺击贼,大败。荣弃符验军器遁,昂等不能救。师还,敕责沐昂等,留昂镇守,右都督吴亮、左参将马翔俱逮下
理。”7.?(清)谷应泰,《明史纪事本末》(卷30):“秋七月,思任发屯孟罗,大掠,据者章硬寨。沐昂率都指挥方瑛、柳英等进克之,贼
宵遁。威远川土知州刁盖罕战威江,亦败之。已而思任发遣流目陶孟、忙怕等入贡,礼部议减其飨赉,上曰:“彼来虽缓我师,而朕不逆诈。”遂赉
而不宴,赐敕谕之。”8.?(清)谷应泰,《明史纪事本末》(卷30):“六年春正月,命定西伯蒋贵为征蛮将军,总兵计麓川思任发,以太监
曹吉祥监督军务,兵部尚书王骥提督军务,侍郎徐晞督军饷。初,云南总兵沐晟等议麓川险远,攻之非十二万人不可。宜征兵湖广、川、贵,各委善
战指挥,分三道,湾甸、芒布、腾冲,刻期并进。上下廷议,英国公张辅等言分兵势孤,彼或扼险邀我,非万全计,宜择大臣往云南专征。会思任发
遣使谢,刑部侍郎何文渊上言:“麓川之在南陲,弹丸耳!疆里不过数百,人民不满万余,宜宽其天讨。官军于金齿,且耕且守。舜德格苗,不劳征
伐,而稽首来王矣。”大学士杨士奇主其说。张辅谓思任发世职六十余年,屡抗王师,释此不诛,恐木邦、车里、八百、缅甸等觇视窥觊,示弱小夷
,非策。上从之。遂命贵、骥先赴云南,复以副总兵李安、参将宫聚领川、贵兵,副总兵刘聚、参将冉保领南京、湖广兵,大发兵十五万,转饷半天
下。骥荐太仆寺少卿李蒉、郎中侯琎、杨宁,主事蒋琳等为参谋。陛辞,上赐骥、贵等金兜鍪细铠弓矢蟒衣以行。侍读刘球上疏言:“麓川荒远偏隅
,即叛服不足为中国轻重。而脱欢、乜先并吞诸部,侵扰边境,议者释豺狼攻犬豕,舍门庭之近,图边徼之远,非计之得也。请罢麓川兵,专备西北
。”不报。盖王振专政,欲示威荒服也。”9.?(清)谷应泰,《明史纪事本末》(卷30):“十一月,定西伯蒋贵、兵部尚书王骥等讨麓川,
大破之,思任发遁去。先是,思任发率众三万,至大侯州,欲攻景东、威远,兵部郎中侯琎、都指挥马让、卢钺击之,骥等遂进至金齿。镇康守陶孟
、刁门俸乞降,令右参将冉保以五千人入据之,因其众破昔刺寨,移攻孟通。王骥誓师分三道进取,参将冉保自缅甸趋孟定,会木邦、车里之师;骥
同蒋贵中路,至腾冲;内官曹吉祥、副总兵刘聚等自下江、夹象石合攻,迳抵上江。上江者,贼砦所在也。攻二日不下,会天大风,骥命纵火焚栅,
大破之,拔上江寨。贼千余犹迎战,官军奋长戈蹴之,贼将刁放戛父子俱没,刁招汉阖家自焚,生擒刁门项,先后斩五万级。上江平,贼散走。大兵
由夹象石、下江通高黎贡山道至腾冲,留副总兵李安戍之。王骥等取道南甸,至罗卜思庄,令指挥江洪等以八千人抵木笼山。思任发乘险以二万人列
七营相救,副总兵刘聚、参将宫聚分攻之,不下。骥、贵同奉御监萧保自中路进,左右夹攻,败之,斩数百余级,乘胜至马鞍山,破其象阵,死者十
余万,麓川大震。”10.?(清)谷应泰,《明史纪事本末》(卷30):“十二月,王骥等直捣巢穴,山周三十里,深坚堑广,其东南依江壁立
。以三千人探之,贼象阵伏泥沟突起,败之。贼又自永毛摩尼寨至马鞍山,伺我后。令都指挥方瑛以六千人攻拔之。瑛,方政子也。而右参将冉保从
东路合木邦、车里、大侯之兵,先后斩三千三百九十余级。于是进攻麓川,积薪焚其栅,思任发挈妻子间道渡江走缅甸,焚溺数万。骥等班师,叙平
麓川功,进封蒋贵定西侯,王骥靖远伯,以郎中侯琎、杨宁为侍郎,余升赏有差。”11.?(清)谷应泰,《明史纪事本末》(卷30):“七年
冬十月,复命定西侯蒋贵、靖远伯王骥征麓川、缅甸。先是,思任发既败走缅,大军还,复出为寇。上谓骥曰:“卿为朕再行。”遂起兵如前,复命
骥等往讨之。”12.?(清)谷应泰,《明史纪事本末》(卷30):“八年春二月,定西侯蒋贵、靖远伯王骥军至金齿,遣谕缅甸送思任发军前
。缅人佯诺,不遣。骥曰:“缅甸党贼,不可不讨也。”乃至腾冲,分为五营,与蒋贵及都督沐昂分道并进。木邦宣慰使统兵万余,驻于蛮江浒,觇
我军容。骥责以忠义,赐牛酒,遂感悦效死。缅人拥众大至,蒋贵率兵蔽江而下,焚其舟数百艘,大战一昼夜,贼溃,思任发复遁去,俘其妻子,班
师。蒋贵起自行伍,屡立显功,与士卒同甘苦。凡出征,衣粮器械不役一人。临阵身先士卒,敌皆披靡,必手击杀数十人。不知书。然贵为大将,拱
手听人指挥,无傲色,故所向成功。”13.?(清)谷应泰,《明史纪事本末》(卷30):“九年春二月,王骥合木邦等诸部,进兵缅甸,累捷
。缅人用大金缕船载思任发至江上觇我,复匿之。欲以麓川予木邦,孟养、戛里予缅甸,始献思任发,诡以思任子思机发致仇为解。骥等乃纵兵捣思
机发寨,俘其妻子及从贼九十余人、象十一。事闻,上诏骥还京。然思机发尚窃据孟养,负固不服。”14.?(清)谷应泰,《明史纪事本末》(
卷30):“十年冬十二月,云南千户王政奉敕币谕缅甸宣慰使卜剌浪马哈省索思任发,未即遣。适昼晦二日,术者曰:“天兵至矣。”卜剌浪马哈
省惧,以思任发及妻孥部属三十二人付政。思任发不食,垂死,政遂斩首,函献京师。”15.?(清)谷应泰,《明史纪事本末》(卷30):“十三年春三月,初,思机发复据孟养地为乱,屡谕不从。复命靖远伯王骥提督军务,都督宫聚为总兵,张𫐄、田礼为左右副总兵,方瑛、张锐为左右参将,率南京、云南、湖广、四川、贵州土汉军十三万讨之。以孟养旧宣慰刁孟宾为向道,又敕木邦、缅甸、南甸、千崖、陇川宣慰使刁盖发等,各输兵饷。命户部右侍郎焦宏督饷云南。16.?(清)谷应泰,《明史纪事本末》(卷30):“十月,师抵金沙江,贼栅西岸以拒。骥造浮梁以渡,攻破之,乘胜进至孟养。贼敛众据鬼哭山及芒崖山等寨,皆攻拔之,斩获无算。贵州都指挥使洛宣、九溪卫指挥使翟亨皆战死。思机竟失所在,或谓死于乱兵也。王师逾孟养至孟那。孟养在金沙江西,去麓川千余里,诸部皆震怖,曰:“自古汉人无渡金沙江者,今王师至此,真天威也。”骥还兵,部落复拥思任子思禄为乱,攻银起莽,败之,复据孟养地。骥等虑师老,度贼不可灭,乃与思禄约,许以土目得部勒诸夷,居孟养如故。复与立石金沙江为界,誓曰:“石烂江枯,尔乃得渡。”思禄亦惧。听命。乃班师,以捷闻,诏增骥禄,赐铁券,子孙世袭伯爵。”1
献花(0)
+1
(本文系SC开卷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