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土木之变
2018-01-17 | 阅:  转:  |  分享 
  
土木之变土木之变亦称土木堡之变、土木之祸,指发生于明朝正统十四年(1449年)明英宗朱祁镇北征瓦剌的兵败事变。土木堡是位于河北省张家口市怀
来县境内的一个城堡,土木堡坐落于居庸关至大同长城一线的内侧,是长城防御系统组成部分。正统十四年(1449年)六月,明朝的瓦剌太师也
先侵犯他人领地,明英宗在宦官王振的怂恿下,不顾群臣劝阻,把年仅两岁的皇子朱见深立为皇太子,令异母皇弟朱祁钰留守,亲率大军出征。军政
事务皆由王振专断,行军路线屡变,士兵疲惫不堪。兵部尚书邝埜一再要求入居庸关,以保安全,但王振不准。后勤不续退至土木堡时王振下令移营
,饥渴难忍的军士一哄而起,人马失序,瓦剌军趁机进攻。[1]明军仓促应战,所以兵败,兵部尚书邝埜、户部尚书王佐等66名大臣战死。
当时京师精锐都已在土木堡失陷,剩下老弱士卒不到十万。于谦力排众议请郕王调两京、河南备操军,山东和南京沿海的备倭军,江北和北京各府的
运粮军驰援,人心渐定,也先送英宗回去,要求守城者开门,于谦等大臣私立郕王为帝,并亲自守城拒绝也先送英宗回京。[2]土木之变只是一
场战役的失利,明朝当时正处“全盛之天下”,各方面实力远在瓦剌之上。[3]背景蒙古叛犯蒙古贵族逃出大都(今北京)后,蒙古分裂,东西
蒙古互争雄长,征战不休,明朝趁机统一了蒙古。永乐初年,明成祖朱棣分别遣使与鞑靼、瓦剌“谕之通好”。瓦剌首领马哈木为借助中央力量对付
鞑靼,归顺大明,明成祖亦分别封之为王。经长期征战,鞑靼势力不断削弱,瓦剌逐渐强大。永乐十六年(1418年),马哈木之子脱欢袭父爵为
顺宁王。几年之间,脱欢攻破鞑靼,兼并其众,又统一内部,其势日张,雄视漠北。脱欢立成吉思汗后裔脱脱不花为可汗,受明朝封为太师,掌瓦剌
部实权。明英宗正统四年(1439年)脱欢死,其子也先继位后,不仅漠南诸部全被征服,且东胁朝鲜,西略哈密,草原大半,尽为其所制。也先
每年冬遣人贡马于明。初,所遣使者不过五十人,后贪朝廷厚赏,岁增至二千余人,并屡屡索要贵重难得之物。稍不遂,即制造事端,明廷所赐财物
,不得不岁有所增。明正统十四年(1449年)二月,明朝太师也先遣使2000余人贡马,诈称3000人,向明朝中央邀赏,由于宦官王振不
肯多给赏赐,按实际人数给赏,并减去马价五分之四,没能满足他们的要求,就制造衅端。遂于这年七月,统率各部,分四路大举向内地骚扰。东路
,由脱脱不花与兀良哈部攻辽东;西路,派别将进攻甘州(甘肃张掖);中路为进攻的重点,又分为两支,一支由阿剌知院所统率,直攻宣府围赤城
,另一支由也先亲率进攻大同。也先进攻大同的一路,“兵锋甚锐,大同兵失利,塞外城堡,所至陷没”。大同参将吴浩战死于猫儿庄。明遣驸马都
尉井源等四将各率兵万人御敌。英宗亲征当时明英宗宠信宦官王振。张太后病逝,元老三杨或死或贬,王振更加擅作威福,无所忌惮,竟盗走明太祖
朱元璋所立禁内臣干预朝政所立之铁碑。从此,大权独揽,广植私党,使其侄王山为锦衣卫指挥,王林为锦衣卫佥事,其党羽个个升官进禄,飞黄腾
达。他又排斥异己,陷害忠良。大同前线的败报不断传到北京,明英宗朱祁镇在王振的煽惑与挟持下,准备亲征。兵部尚书邝埜和侍郎于谦“力言六
师不宜轻出”,吏部尚书王直率群臣上疏劝谏,但明英宗偏信王振,一意孤行,执意亲征。1449年7月16日,英宗命其弟郕王朱祁钰据守北京
,然后和王振率官员100多人,带领50万大军从北京出发。英国公张辅、成国公朱勇、兵部尚书邝埜、户部尚书王佐、内阁学士曹鼐、张益等护
驾从征。过程指挥失误行军路线由于组织不当,一切军政事务皆由王振专断,成国公朱勇为大将军,但在王振面前皆膝行而前;户部尚书王佐请帝回
军,王振就命其跪在草丛里,直到天黑才能起来。随征的文武大臣却不使参预军政事务,军内自相惊乱[5]。1449年7月19日出居庸关
,过怀来,至宣府。1449年8月1日,明军进到大同。未交锋,镇守太监郭敬报告也先为诱明军深入,主动北撤,王振看到瓦剌军北撤,仍坚持
北进,后闻前方惨败,则惊慌撤退。本欲使英宗于退兵时经过其家乡蔚州“驾幸其第”,显示威风;又怕大军损坏他的田园庄稼,故行军路线屡变,
导致士兵疲惫不堪。至宣府,瓦剌大队追兵追袭而来,明军3万骑兵被“杀掠殆尽”。1449年8月13日,狼狈逃到土木堡,瓦剌军已紧逼明军
。磕头行君臣礼兵部尚书邝[kuàng]埜[?yě,同“野”]一再要求驰入居庸关,以保证安全,但王振不准。土木堡地势高,无泉缺水,土
木堡之南十五里处有河,被瓦剌军占据,将士饥渴难耐,挖井二丈仍无水。[6]隔日瓦剌军队包围土木堡。也先遣使诈和,并主动撤离,以麻
痹明军。明英宗不疑有诈,遣曹鼐起草诏书。王振下令移营就水,当明军大军移动时,饥渴难忍的军士一哄而起,奔向河边,人马失序,瓦剌军趁机
发动攻势。明军只得仓促应战,瓦刺伏兵四起,明军溃败。英国公张辅,泰宁侯陈瀛,驸马都尉井源,平乡伯陈怀,襄城伯李珍,遂安伯陈埙,修武
伯沈荣,都督梁成、王贵,尚书王佐、邝埜,学士曹鼐、张益,侍郎丁铉、王永和,副都御史邓棨等,皆战死。明英宗突围无望,索性跳下马来,面
向南方,盘膝而坐,等待就缚。[7]不一会儿,瓦刺兵冲上来,一个士兵上前要剥取明英宗的衣甲,一看他的衣甲与众不同,心知不是一般人
物,便推拥着他去见也先之弟赛刊王,明英宗的护卫将军樊忠万分愤怒,抡起铁锤对准王振的脑袋,狠狠地砸了下去。[8]樊忠不久亦战死。此
役明军兵败,大量辎重尽为也先掠夺,只有大理寺右寺丞萧维桢、礼部左侍郎杨善、文选郎中李贤等数人侥幸逃出。赛刊王在问明英宗时,明英宗反
问道:“你是谁?是也先,还是伯颜帖木儿,或者是赛刊王。”赛刊王感到明英宗说话的口气很大,立即报告也先,也先立即去请安磕头行君臣礼,
献上各种野味美食。[9]损失惨重此一战役,明军二十余万人中伤居半,死者三之一,[10]文武官员亦死伤数十人,损失马匹二十万头
,衣甲器械辎重损失无数。[11]在土木堡之变死难的群臣中,太师英国公张辅、泰宁侯陈赢、驸马都督井源、平乡伯陈怀、襄城伯李珍、遂
安伯陈埙、修武伯沈荣、都督梁成、王贵、户部尚书王佐、兵部尚书邝埜、吏部左侍郎兼翰林院学士曹鼐、刑部右侍郎丁铉、工部右侍郎主永和、都
察院右副都御史邓栗、翰林院侍读学士张益、通政司左通政龚全安、太常寺少卿黄养正、戴庆祖、王一居、太仆寺少卿刘容、尚宝少卿凌铸、给事中
包良佐、姚铣、鲍辉、中书舍人俞拱、潘澄、钱禺、监察御史张洪、黄裳、魏贞、夏诚、申祐、尹竑、童存德、孙庆、林祥凤、郎中齐汪、冯学明、
员外郎王健、程思温、程式、逯端、主事俞鉴、张塘、郑瑄、大理寺副马豫、行人司正尹昌、行人罗如墉[yōng,1.城墙。2.高墙]、钦
天监夏官正刘信、序班李恭、石玉等五十二人皆死于混战之中。后续参见:北京保卫战明英宗被于谦集团拒绝回京的消息传来,京城大乱。[12]
也先送英宗回京,大兵逼近北京城,势不可挡,明朝廷惶惶不安,有大臣提出南迁都城。兵部侍郎于谦极力反对迁都,要求坚守京师,并诏令各
地武装力量至京勤王。随后,调河南、山东等地军队进京防卫,于谦主持调通州仓库的粮食入京,京师兵精粮足,人心稍安。正统十四年(1449
年)8月23日,都御使陈益上奏:诛杀王振全族。郕王朱祁钰不知道该怎么办,百官发怒,殴打王振的心腹马顺,打死党羽毛、王二人和王振的侄
子王山(锦衣卫指挥使)。[13]于谦集团为应急,联合奏请皇太后立郕王为皇帝。皇太后同意众议,但郕王却推辞不就。文武大臣再三请求,
郕王无奈应允,于九月初六登基,是为景帝,以第二年为景泰元年,奉英宗为太上皇。也先送太上皇回京,令明朝各边关开启城门。正统十四年(1
449年)九月初六,瓦剌进攻宣府、大同,宣府守将杨洪不听。正统十四年(1449年)十月初六,攻陷白羊口、紫荆关、居庸关,直逼北京。
京城告急,北京保卫战开始。明景帝让于谦全权负责守战之事。[14]于谦任命石亨从招募士兵的小武官晋升为右都督,掌管五军大营;推荐东
莞的河伯所闸官罗通为兵部员外郎,守居庸关,四川按察使曹泰为山东都指挥使,韩青守紫荆关,任大同副总兵;郭登为总兵,守大同。1449年
十月初一,也先、脱脱不花掠过大同,夺下紫荆关兵分两路:一路由古北口、密云进入明朝腹地,20000人左右,另一路从宣府、洪州进攻,3
0000人左右。两路军最终的会合地点是居庸关以西的白羊口,妄图直抵京师。如此,则京师危急。此时,于谦的先遣4将(罗通、曹泰、韩青、
郭登)都没有守住各自的收地,瓦剌军长驱直入。于谦亲自领兵22万,列阵于九门外,亲自披甲执锐,于是,京师各地士气大振。侍郎吴宁代理兵
部的事物。于谦亲自列阵于德胜门外。十月初二,副总兵高礼、毛福寿迎敌于章仪门的土城之北,败瓦剌先锋官,首战告捷,军心大振。派右通政王
复到土城拜谒英宗。正统十四年(1449年)十月十三日,也先进攻德胜门。石亨,范广等将领在民间的土房内埋伏,二人大败敌军。也先的弟弟
孛罗、平章卯那孩战死。也先转而攻打西直门,又大败十四日,战于章仪门,居民投石相助,再次大胜!此时,围攻居庸关的瓦剌军与守军大战七天
七夜,还是大败!深入中原王朝的腹地,各地勤王的军队也已经快到达京城,于是,也先在十五日夜,拔营而走,明军以炮火追击,杀敌万人,也先
向回良乡逃去。十七日出紫荆关,明军直追,败敌于固安、霸州,擒阿归等18人。此时,京师保卫战基本结束。明朝在先损失200000人的情
况下依然率领二线部队扭转战局,是非常难能可贵的。影响明朝政治土木之变致使明英宗被王振集团出卖;四朝老臣张辅、驸马井源、兵部尚书邝埜
、户部尚书王佐、侍郎丁铭、王永和以及内阁成员曹鼎、张益等五十余人全部被杀,无数文官武将战死;财产损失不计其数;明成祖朱棣留下的五十
万大军全军覆没,最为精锐的三大营部队亦随之毁于一旦,军火武器研发亦被大大阻碍;京城的门户亦已洞开;明英宗复位后更是杀了以于谦为首等
众多权臣,导致明朝军政在土木之变之后第二次断层。[13]随着开国武人勋贵集团和靖难功臣集团在土木堡之变被消灭殆尽,皇帝只能通过内
廷的宦官来制衡文官集团以贯彻自己的意志和整个国家的意志,文武大臣和君主离心离德,国势日蹙。[13]明英宗南归后,以及皇储问题,景
泰、天顺年间,明朝皇权斗争愈发激烈,朝臣为了保护自身利益,左右摇摆、嫁祸诬陷,斗争也更加残酷。[15]此期间的内阁也并未发挥出它
的作用。正统前期政归内阁,三杨为轴,制度也渐趋完善,但无法阻止自身实际作用的逐渐下降。土木事变发生前后,内阁作为与皇帝最为亲密的辅
政机构,未能发挥出其应有的作用,既未阻止先期的王振擅权,在后期的北京保卫战和景泰、天顺的风云交替中也毫无建树,表现十分羸弱,于军国
大事退避三舍。这段时期,内阁只能尴尬地任由宦官专政,或被皇帝轻视而任用于谦,倾心委政,以至朝臣不满,上书称于谦太过专权,请求六部大
事须与内阁一同奏报施行,或是任由石亨、曹吉祥等奸佞决定摆布。[16]瓦剌土木之变是明军不战自溃。北京围城不下,则蒙古内部矛盾也起
了重要作用。不久,蒙古各部终于兵戎相见,脱脱不花汗败亡。也先称汗,但他无法解决造成封建割据的经济的和政治的矛盾,而为人又心胸狭窄,
荒于酒色,终于兵败被杀。[17]也有大批的蒙古人不愿在漠北过坚苦日子,借此机会转而投靠明朝,定居北京及北直隶各地。[18]评价
1449年的土木之变,是明朝中央军队第一次发生的一场失败战役。除了军事指挥错误的直接原因外,与长期以来明朝北方边防被破坏有密切关系
,是北方边防废弛的必然结果。[19]而朝中的士大夫为防止明王朝重蹈北宋灭亡覆辙起到了重要的作用。[20]当时大臣李贤:“自古
胡人得中国之利未有盛于此举者,胡人亦自谓出于望外,况乘舆为其所获,其偶然哉?”[1]争议正统十四年秋,明军于土木堡大败于瓦剌,导
致严重的军事危机,但不同时代、不同作者对这次战役的记载颇多歧异与疑点,尚需条梳史料以澄清事实;明军参战人数、瓦剌军行进路线、明军回
军策略以及明边镇在土木之战中的作用等诸多问题仍需探讨。求婚事件也先名为进贡,实为侦察。经常贿赂翻译,探听明廷的虚实。也先还曾提出过
与明廷皇室通婚的要求,翻译人员私下擅自答应,而朝廷却不知道这回事。这是土木堡之变的第一个疑点。朝廷中的翻译人员怎么敢擅自代替朝廷答
应这种大事,封建王朝这种事情是要抄家灭族掉脑袋。就是放在现在,引起国际纠纷也是了不得的大事情,小小的翻译如何有这个胆子,如果不是这
样的话,后面又是何人指使。战争初期的双方态势当时宣府和大同都是明朝的军事重镇,据记载大同的兵马就有四五万人马,八个卫的兵马,在瓦剌
进攻之前,后来又陆续派遣朝中要员到那里整顿军备,而且大同宣府的兵马在全国来说也是精锐中的精锐,为何刚开战就不断的损兵折将外加失地?
[21]大同的镇守太监郭敬在与瓦剌开战之前还与瓦剌做着走私军火的生意,明英宗的贴身小太监喜宁是女真人。王振导致失败?王振对待瓦
剌自始至终的态度就是两个字:强硬。所以有人就猜测,这场战争是王振故意纵容才发生的。有人分析说:主动出兵受朝臣制约,自己没法参与,皇
帝也未必情愿,对方来攻就求之不得了。在权力欲满足之后,王振还想再享受一下军事成就感带来的高潮。这么说就有失公允,王振是一个既得利益
者,他不必在谋求什么功劳,只要维持现状就可以保持权位了。为什么还非要冒险和瓦剌打一仗,万一输了呢,岂不是降低了自己的声望,把小辫子
送到了朝臣的手里。双方的对比,无论从哪方面对比,大明朝都是占有优势的。可是占有优势的大明王朝却败了,败得莫名其妙。而那时人们做的就
是把战败的帽子扣到了王振的头上,毕竟王振仅仅是一个人,他的上面还有皇帝,下面还有各级将领,对面还有朝中的大臣。[22]准备迅速此
前从明英宗宣布亲征到上路,明军“奇迹般”地只用了两天时间就“完成”了动员、粮草、军械一系列准备工作。此后明军行军途中也毫无纪律,甚
至在大军行进两天以后,明英宗不得不诏谕随行文武官员,晓以行军纪律。[22]朝臣态度朝臣在初期纷纷阻止英宗皇帝,这个无可厚非,大家
都可以理解。但是在明英宗出征以后,后勤补给竟然满足不了军队。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在英宗皇帝出征的时候,
他就没有想过后勤的问题,毕竟兵马未动,粮草先行这句话就是连八岁的小孩子都知道,难道一个一国之君会不懂得这个道理?如果后勤补给不上的
话,那英宗为何会出兵,大臣就没有在这方面劝告皇帝?如果后勤能够保证得上的话,那么后期为什么朝廷的军队人无粮,马无草?明朝是否由盛转
衰土木之变只是一场战役的失利,明朝当时正处“全盛之天下”,军事实力、经济实力远在瓦剌之上,后续的北京保卫战就是实例,所以扭转战局,
是实力使然。[3]后世纪念河北怀来县境内土木村中遗址,只剩下两段城墙的土基。2008年,当地人在土木堡战场上竖起了古战场牌坊,建
立起来明朝“土木之变”遗址。文物部门开始研究古战场保护方案。[23]参考资料1.?记载土木之变其真其详者莫如当事大臣李贤,《天顺
日录》:“明日于土木驻营。宣府报至,遣成国公率五万兵迎之。勇而无谋,冒入鹞儿岭,胡寇于山两翼邀阻夹攻,杀之殆尽,遂乘胜至土木。明日
巳时,合围大营,不敢行。八月十五日也,将午,人马一二日不饮水,渴极,掘井至二丈,深无泉(因为土木堡地势高)。寇见不行,退围。速传令
台营南行就水,行未三四里,寇复围,四面击之,竟无一人与斗,俱解甲去衣以待死,或奔营中,积叠如山。幸而胡人贪得利,不专于杀,二十余万
人中伤居半,死者三之一,骡马亦二十余万,衣甲兵器尽为胡人所得,满载而还。自古胡人得中国之利未有盛于此举者,胡人亦自谓出于望外,况乘
舆为其所获,其偶然哉?”2.?公元1449年8月31日明朝“土木之变”??.福建国防教育网[引用日期2016-11-29]3.?“
土木堡之变”定策力挽狂澜??.新浪网[引用日期2016-11-26]4.?注:由亲历土木之变的李贤编述《顺天目录》所载5.?宛华.
《中华上下五千年》:中国华侨出版社,2013.8:355页至356页6.?李贤,《顺天目录》:八月十五日也,将午,人马一二日不饮水
,渴极,掘井至二丈,深无泉。7.?《明史纪事本末·卷32》:“初,师既败,上乃下马盘膝面南坐”。8.?《明史纪事本末·卷29·王振
用事》:“(樊忠言)吾为天下诛此贼。”9.?《明英宗实录》卷之一百八十一10.?李贤,《顺天目录》:速传令台营南行就水,行未三四里
,寇复围,四面击之,竟无一人与斗,俱解甲去衣以待死,或奔营中,积叠如山。幸而胡人贪得利,不专于杀,二十余万人中伤居半,死者三之一。
11.?《明史纪事本末·卷32》:“军士脱者逾山坠谷,连日饥饿,仅得达关。骡马二十余万,并衣甲器械辎重,尽为也先所得。太监喜宁降于
也先,尽以中国虚实告之。”12.?林欢,《大明皇帝在蒙古草原的奇遇》,《紫禁城》,2012(12):18-29。13.?千年回望
:明朝中期的千古事变——土木之变??.张家口在线[引用日期2016-11-29]14.?张廷玉.《明史·于谦传》卷第一七○:中华书
局,197415.?蒲章霞,《“土木之变”若干问题探析》,《中央民族大学》,2010。16.?吴涛,《论“土木之变”前后明朝内阁的作用下降及其原因》,《杭州文博》,2015(1)。17.?曹永年,《土木之变与也先称汗》,《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1(1):46-54。18.?吴云廷,《土木之变前后的蒙古降人》,《河北学刊》,1989(3):106-111。19.?刘能成,《“土木之变”前明朝北方边防考略》,《贵阳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1):43-46。20.?王兆宁,《土木之变前后的士大夫》,《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13,30(1):59-62。21.?《明史纪事本末》卷32《土木之变》记载,也先进攻大同的一路“兵锋甚锐,大同兵失利,塞外城堡,所至陷没”22.?破解明朝土木堡之变前后的三大谜题??.腾讯网[引用日期2016-11-26]23.?燕赵侠风河北旅游历史文化之土木堡之变于谦??.凤凰网[引用日期2016-11-29]24.?津门寻珍——土木之变??.中国中央电视台[引用日期2016-11-29]1
献花(0)
+1
(本文系SC开卷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