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徐光启试种、推广甘薯
2018-01-22 | 阅:  转:  |  分享 
  
徐光启试种、推广甘薯甘薯(俗称山芋),是颇受大众喜爱的一种营养丰富的食品。它富含淀粉,可作为主食或加工成副食品,亦是淀粉、酿造、化工工业的
重要原料。它的茎、叶和工业粉渣可作为饲料现在有的旅游胜地农家乐,以新鲜薯叶炒菜,也颇受游客欢迎。。据文献记载,甘薯,俗称番薯、山芋
、红薯、白薯、地瓜,原产美洲中部的墨西哥,是哥伦布将其传播到世界各地,当时越南、菲列宾已有种植。甘薯传入我国有两条途经:一是从越南
传入。明万历八年(1580年),广东人陈益到安南(越南)见到了甘薯,于1582年(万历十年)设法带回薯种,在家乡东莞试种成功。另一
条是,福建长乐县华侨陈振龙由菲律宾用秘密方法带入。因当地殖民统治者严禁甘薯外传。1593年陈在回国时,把甘薯秧藤伪装起来,缠绕在海
船的缆绳上,外层涂上机油,巧妙地躲过了检查,把薯苗运回了家乡。陈振龙命他的儿子陈经纶,把甘薯苗献给了福建巡抚,并说明甘薯的特点和好
处。然后陈振龙与儿子一起进行试种,终于成功。于是附近农民纷纷引种,很快传播开来。因它来自海外,就称之为“番薯”。它产量高,食用方
便,特别在荒年,成为救命食物。到十六世纪初,才由徐光启从福建引进在上海试种成功,逐步推广开来。徐光启(1562.4.24-163
3.11.8),明松江府(今上海)人,字子先,号予扈。他一生担任过历任翰林院庶吉士、礼部尚书、文渊阁大学士等多种官职。但他终身都致
力于科学研究,他的《农政全书》系统地从农本、田制、水利、农器、农时、开垦、栽培、酿造等多方面阐述了农业生产理论,是我国古代农业科学
的巨著。在数学上,他与意大利人传教士利玛窦合作,翻译了欧几里德的《几何原本》。他借鉴西方历法,编定了《崇祯历法》。他为我国科学技
术进入中西结合的研究开辟了道路,在我国科学史上享有崇高的地位。1607(万历三十五年)徐光启已官至翰林院庶吉士。那年徐光启父亲徐
思诚去世,按照中国当时的礼制,父母去世,做官的要解职回乡守丧三年,称为“守制”。于是他回乡“守制”。在守丧回上海三年中,从事农业生
产实践,进行农业科学试验。在财力和物力不很充裕的情况下,在自家“双园”建立了农业试验基地。在守制期间,徐光启除了参加一些教务活动外
,把主要精力都用于进行农业科学研究上面。徐光启在守制的第二年,江南连日大雨,江湖泛滥,苏州、松江、常州等地,农田被淹,稻谷无收。
洪水过后闹饥荒,粮价猛涨,无数农户断粮。忧国忧民的徐光启心急如焚,他目睹严重灾情,为了百姓渡荒,他向万历皇帝上疏,建议留税金5万,
另请拨盐课及税金各10万,以赈济苏州、松江、常州、镇江等地灾民。这一建议,得到了万历皇帝的认可,许多贫苦农民暂时获得救济。但徐光启
明白,这只能解燃眉之急,并不能解决根本问题。为了使人民群众摆脱饥饿,他想寻找一种能帮助农民度荒的高产粮食作物,以对付日后灾荒。正当
徐光启急难的时候,他从福建莆田来的一位姓徐的客商口中,得知福建有种外国引进的一种叫甘薯的作物,可以代粮。它种植粗放,不怕干旱,不怕
台风,产量比稻麦高出好几倍,能解决农民半年的口粮,福建广东一带农民以此赖以为生。徐光启听了,欣喜若狂,决心要在上海地区进行试种。于
是他在家宅“双园”作为“试验田”,试种甘薯。要将甘薯从亚热带的福建地区,移引到温带的长江下游的上海种植,并非一帆风顺,它经历了许多
曲折和失败。那位姓徐的莆田人是位热心人,他为徐光启数次从福建带来薯种藤苗。开头几次试种失败,薯苗烂死。后来,徐光启想了个办法,要莆
田客人买好薯种后,在秋天造一木桶栽植于桶中,开春从福建连桶带泥携来上海,再剪藤苗栽插到地里。为使甘薯能在上海落地生根繁植,徐光启亲
自在地间劳作,他手持锄头、赤着双脚,施肥,锄草,松土,如同农民一般在田间忙碌,不断摸索……,进入夏天以后,地里终于长满了一片碧绿的
薯藤;秋收时,挖出的甘薯如碗口大,一亩收获达数十担,比稻谷产量高出许多倍。甘薯在上海终于试种成功。于是附近地区农家纷纷学习种植。逐
步推广开来,使甘薯成为我国南方农民度荒的重要粮食来源。徐光启对甘薯的评价极高,他认为甘薯是救灾度荒的最好高产粮食作物。农家不可一年
不种,除稻、麦之外,它在杂粮中应占第一位。为了在全国广大地区推广种植,徐光启还专门写了一篇《甘薯疏》,系统地总结了他试种的经验,介
绍了甘薯食用、贮藏、制作等十余种具体方法和好处。徐光启从实践中觉得,甘薯的适应性很强,能耐旱、耐涝、耐风雨,病虫害也很少,无论山地
、坡地、新垦的地都能栽种,又不与水稻、麦子争地。因此,他认为甘薯在黄河以北地区.也可种植。经他大力提倡下,黄河流域也逐渐引种。此后
我国各地普遍种植,尤以黄淮平原、长江中下游和东南沿海较为集中。甘薯成为我国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到了18世纪中叶以后,黄河流域也已
普遍栽种,证实了徐光启的科学预见。后来《甘薯疏》传到朝鲜、日本等国,在这些国家也广泛引种推广。徐光启非常关心新品种的推广利用,他除
试种甘薯外,还试验种植推广水稻、棉花、女贞、乌桕等有利民生的粮食和经济作物。在1613-1618年(万历四十一年--四十六年),利
用在天津屯田的机会,置地八百余亩,辟为水田,采用新方法在北方试验种植水稻,终于成功,“大获其利”。为此他写了《屯田疏》,提议朝廷在
京东和西北地区垦田种植水稻,以增加粮食生产。徐光启为改善百姓生计,做出了巨大贡献。他不仅是一位受朝迋受百姓称颂的好官,也是一位伟大
的科学家。1633年11月8日病逝,终年72岁,谥号文定,葬于上海县城西门外法华泾和肇家浜汇合处。为纪念这位明代著名的科学家作出的
杰出贡献,他的故居太卿坊九间樓(今乔家路234-244号)“徐光启故居”被辟为纪念地,列为文物保护单位。他的墓地改建成光启公园,立
有塑像,供人们瞻仰。我国邮政于1980年11月20日发行J58《中国古代科学家(第三组)》,其中(4-1)就是这位徐光启。使这位杰出的科学家在国家名片上,留有其永久的一席。(附图)参考资料:《实学简史》〈重庆出版社〉、《上海名人名事名物大观》(上海人民出版社)、网络文章等。一“
献花(0)
+1
(本文系宁学习之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