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道德经第58章解读
2018-01-25 | 阅:  转:  |  分享 
  
道德经第58章解读张武忠初稿2017.9.9第58章【原文】其政闷闷,其民淳淳。其政察察,其民缺缺。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孰
知其极,其无正,正复为奇,善复为妖,人之迷,其日固久。是以圣人方而不割,廉而不刿(gui),直而不肆,光而不耀。【译文】治理国家要
无为好静无事无欲,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君王不需要发布什么政令,任凭百姓合乎天伦而自生自息,其德就会天真而淳朴,故称“其政闷闷,其
民淳淳”。如果当政者政令繁多,事无巨细明察秋毫,眼里不揉一粒沙子,把老百姓管得死死的。老百姓就会想方设法寻找政策法规的缺陷而钻空子
,道高一尺魔高一丈,久而久之人的纯真天性就会缺失,统治者无道百姓就会缺德,故称“其政察察,其民缺缺”。到底是其政闷闷好,还是其政察
察好,并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关键是要掌握好火候和尺度。因为天道无常福祸相依,当你沉浸在幸福之中时,看不见的灾祸正悄悄来临。当你倒霉
透顶就到了转运之时,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所以说“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世间万物都是祸福相依,阳消阴息物极必反,阴极变阳阳
极转阴,事物发展到极致就会向反面转化,量变积累不够就不会发生质变。而世人不仅掌握不好这个度,还可能不走正道,人为地提前或延后这个度
,或者拔苗助长,或者妖言惑众,这样正道正理可能被奇谈怪论所取代,是为“正复为奇”。真善美也可能被妖魔鬼怪所掩盖,是为“善复为妖”。
整个社会失道之正失道之善,久而久之世风日下邪教横行,致使人们越来越迷惑,其迷其惑不仅根深蒂固而且由来已久了,故称“人之迷,其日固久
”。既然祸福相依正奇互变善妖难辨,所以有德的圣人做事不会走极端。自己的品行虽然方方正正,但不会用刀切割众生,刻意要求他们整齐划一,
是为“方而不割”。为人虽然清正廉洁,可是处事又很厚道,不会嫉恶太严苛刻太甚,用自己的棱角划伤别人,是为“廉而不刿”。行事虽然耿直率
直,可是绝不直率地过于放肆,处理方式也让别人接受得了,是为“直而不肆”。有了成就的光芒但还保持低调,绝不显摆闪耀,否则会晃得别人睁
不开眼,是为“光而不耀”。【解读】58.1“其政闷闷,其民淳淳。其政察察,其民缺缺”,继续阐释治国策略,参考了《周易》明夷卦的哲
理。上一章说治理国家要“无为好静无事无欲”,在本章中继续阐述治国之道。“政”是执政施政发布政令,“闷”字“心”在“门”中,虽然沉默
无言不声不响,但并不是真的不明白,而是瞎子吃饺子心里有数,故意装糊涂,这是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的另一种说法。民众反而得以轻松自如悠
然自得,保持着天真淳朴的本色,故称“其政闷闷,其民淳淳”。“察”是明察秋毫,“缺”一字双关,既指缺陷又指缺失,如果统治者政令繁多,
把什么都规定得死死的,那么民众就会想方设法寻找制度的缺陷,钻政策的空子。可谓道高一尺魔高一丈,久而久之就会缺失纯真的本性,统治者无
道百姓就会缺德,故称“其政察察,其民缺缺”。《周易》第36卦是明夷卦,前一卦第35卦是晋卦,晋卦对应太阳升起的白天,明夷卦对应太阳
落山的夜晚,以此分别象征清明盛世和暗无天日。明夷卦主要讲人处于黑暗之世如何保全自己,但即使处在这如此险恶的卦,圣人还愣是找出了其积
极的一面。孔子《明夷卦大象传》曰“明入地中,明夷。君子以莅众,用晦而明”,什么意思?太阳转到了地球的另一面,光明暂时看不见隐没起来
,但并不是真的熄灭了,第二天照样从东方升起,这就是明夷卦呈现的天象。君子由此领悟,与人交往不能过于精明,君王治理民众不能过于明察,
要晦藏自己的聪明,难得糊涂则其光明愈加彰显。当一个好领导要讲求艺术,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下属偶犯小错领导不要吹毛求疵,得饶人处且饶人
,那么下属会心怀感激,暗暗加倍努力弥补过失。对于一个帝王来说,治理国家也须用晦而明,班固《汉书》曰“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
成语大智若愚充耳不闻难得糊涂,还有帝王帽带上的“蔽明塞聪”,都是告诉我们做人不能精明过头。58.2“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孰
知其极,其无正,正复为奇,善复为妖,人之迷,其日固久”,指出世人的错误做法导致了严重的信仰危机。老子提出了福祸相依的道理,中国人对
这句话很熟悉,塞翁失马焉知非福,乐极生悲福祸转换。为什么呀,因为世间万物阳消阴息物极必反,量变积累到一定程度就会引起质变,日中则昃
月盈则亏,万事万物发展到极致,就会向反面转化,这就是天道自然的运行规律。但是世人很少能把握好这个转化的拐点,故称“孰知其极”。或者
错过扭转危机的最佳时机,或者用不正当的手段拔苗助长,甚至妄想人为提前或推迟这个拐点,这就脱离了大道之正,故称“其无正”。如果这样做
,有可能使正道正理演变为歪门邪道,使善的东西转化为奇谈怪论妖言惑众,上一章说“以正治国,以奇用兵”,到现在可能完全反过来,故称“正
复为奇,善复为妖”。久而久之邪教异说横行世风日下,正奇善妖无法分辨,民众愈加迷惑,此迷此惑不仅根深蒂固而且由来已久了,所以老子感慨
道“人之迷,其日固久”。老子在第20章说“荒兮,其未央哉”,也发出了类似的感慨。大意是,这是一个什么社会呀,众生的心灵像荒芜的田地
那样,况且大有蔓延之势,好像还未走到一半,不知道最终要飘到何方,要想让他们回归到道的中央谈何容易啊。58.3“是以圣人方而不割,廉
而不刿(gui),直而不肆,光而不耀”,展现圣人做事不走极端。既然祸福相依正奇互变善妖难辨,所以有德的圣人做事不会走极端,老子从四
个方面告诉我们圣人是怎么做的。“方”是方方正正,“割”字从“害”从“刀”,中国人崇尚内方外圆内圣外王,所以圣人虽然自己品行端正,但
不会要求别人非要与自己看齐,用刀把万物和众生切割得与自己一样方正,故称“方而不割”。《道德经》中共有两个“方”,第41章说“大方无
隅,大音希声”。“廉”字从“广”从“兼”,与房屋有关,指的是房屋的四个角落,引申为棱角分明有个性。“刿”字从“岁”从“刀”,与岁月
时序日月天象有关,用“刀”切割时序。《太玄玄告》曰“天地相对,日月相刿”,“岁”是一年,一岁之中日月相会交错十二次,发生日食月食,
引申为用尖锐的棱角刺物。圣人虽然棱角分明,但他的棱角非常浑厚圆滑,不会刺伤别人,故称“廉而不刿”。《道德经》中只有这一个“廉”。“
直”是正直耿直,“肆”字从“镸”从“聿”,“镸”读作(chang)与“長”同义,“聿”读作“yu”同“律”,所以“肆”的本义是不受
任何约束而无限延伸长大,故有放纵放肆之义。圣人虽然耿直率直,但他绝不会直率得让别人下不了台,不会恃才傲物过于放肆,故称“直而不肆”
。《道德经》中共有3个“直”,第22章说“枉则直”,第45章说“大直若屈”。“光”是光芒,“耀”是耀眼刺眼,圣人虽然光芒万丈,但这个光是柔和的,不会大肆炫耀晃得人睁不开眼睛,与万物和其光芒而不是独放光芒舍我其谁,故称“光而不耀”。《道德经》中共有4个“光”,第4章和第56章都说“和其光”,第52章说“用其光,复归其明”。张武忠2017.9.9于北京武警总医院。
献花(0)
+1
(本文系逐字逐句学...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