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针灸杂志2009年7月第28卷第7期·427· 确定位,“睛明二穴,一名泪孔,……”《太平圣惠方》:红肉处靠近内眼角垂直刺入,可刺入1寸深,针下轻松 “在目内眦头外畔陷者宛宛中。”而《扁鹊神应针灸玉易于进针,进针既无痛苦,又无危险,不易出血,针下如 龙经》:“睛明在目内眦泪孔中。”《医学入门》则明有较大阻力或患者有疼痛感时,多是由于患者过度紧 确提出睛明定位在“目内眦红肉陷中。”可见睛明定位张造成,不可用蛮力将针刺入,应待患者情绪稳定以后, 不外内外两处,所谓内,即目内眦泪孔中或目内眦红肉再行针刺。该刺法针感强度大,多为整个眼球、鼻腔呈 [1] 陷中,《针灸经外奇穴图谱》称此为“内睛明”,并酸胀感,留针10min,在此期间,多数患者会流泪。出 定位在眼内眦泪阜上。所谓外,即普通高等教育国家规针时,嘱患者闭目,将针缓慢拔出,并用消毒干棉球按 [2] 划教材《针灸学》“目内眦角稍内上方凹陷处。国家压眼睑1~2min。本刺法不入皮,直接将针刺入内眦 标准《经穴部位》所载“目内眦外上方陷中取穴。”红肉,避免了入皮痛,针刺结束后,患者会自觉眼部轻 睛明穴位于眼眶内,该处周围毛细血管丰富,虽有松,头清目明,特别是眼部干涩的患者,感觉更加明显。 学者提出内眦角上稍偏外0.1寸处,是眼球与眼眶之间睛明穴临床应用范围广,疗效显著,因针刺过程中 最大间隙的凹陷中,进针阻力小,为针刺的最佳位容易出血,成为本穴应用的障碍。如果能在内眦红肉内 [3] 置。然而针刺过程中如刺入0.8寸以上,仍难免刺伤睛明处针刺,不仅可以减少疼痛,提高疗效,而且大大 [4] 筛前动脉和筛后动脉,出血问题难以克服。又因为眼降低出血的危险,值得临床参考应用。 球周围静脉丰富而无静脉瓣,静脉血可向任何方向回 流,眼静脉与海绵窦及脑内静脉有丰富的血管吻合,若参考文献 [1]郝金凯.针灸经外奇穴图谱[M].陕西:陕西人民出版社,1979:124. 针刺引起感染,可逆行蔓延至颅内而引起严重后果。为 [2]石学敏.针灸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61. 此很大程度上限制了睛明穴在临床的广泛应用。 [3]吴新贵.睛明穴的定位与针灸法考[J].广西中医药,2003,26 笔者在学生时期曾侍诊彭静山教授,内睛明穴为 (6):33. 彭老善用穴位,在实践中深刻体会到内睛明代替睛明[4]周雅萍,赵君.睛明穴的解剖学研究及针刺应用[J].甘肃中医, 2005,18(9):32. 穴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收稿日期2008-11-27 针刺内睛明时注意选择平直、光洁、细小的长 25mm针具,认真确认针尖没有毛钩,用押手翻开患者 眼睑,瞩其外看,充分暴露内眦红肉,将针迅速从目眦
·相关链接· 睛明穴层次解剖及其对安全针刺的意义
睛明穴的解剖层次分为①皮肤,眶内侧皮肤细薄,有三又神经眼支的滑车上神经分布。②皮下组织,内有上述 神经及内眦动静脉的分支或属支。③眼轮匝肌,由面神经的颞支和颧支支配,治疗面瘫及眼轮匝肌痉挛,刺激该肌 效果明显。④睑内侧韧带,由上、下睑板的内侧端合成水平走行的结缔组织带,连接眶内缘和睑板之间,其下方有 上泪小管和泪囊,故泪道疾患浅刺效果明显。⑤眶脂体,眼眶内的脂肪组织,充填于眼球周围、眼肌之间,内有进 出眶腔的血管和神经。针刺有松软感,宜缓慢进出,以免损伤血管和神经。⑥在内直肌与筛骨眶板之间进针,有时 刺中内直肌,针下有黏滞感,内直肌由动眼神经支配,治疗斜视效果会更好。 根据报道,当针刺深度超过19mm时,针尖就有可能刺伤筛前动静脉;当深度达32mm时,可能刺伤筛后动静脉; 深度达48~50mm时,可能刺伤视神经孔内走行的眼动脉和视神经。建议针刺深度不超过18mm。如病情需要深刺, 应参考血管位置和深度,避免刺伤血管。一般认为,睛明穴的安全进针方向是垂直进针。但按此法针刺并非安全, 可能刺伤筛前血管和筛后血管,引起眶内出血并感染。针刺过深,甚至可能刺伤视神经和眼动脉,引起深部出血, 患者眼球内可有放电感,眼冒金星,并有恶心、头痛、视觉异常,重者出现心慌、出汗、面色苍白,甚至出现休克 等症状,故针刺方向应以朝向后上或后内上方更为安全。 (摘自张学祥.睛明穴层次解剖及其对安全针刺的意义.山东中医杂志,2009,28(5):320-321)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