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北京大学胡震东 保护村落更是寄托乡愁
2018-02-05 | 阅:  转:  |  分享 
  
北京大学胡震东保护村落更是寄托乡愁

北京大学胡震东放弃工作专心于做公益。如今,北京大学胡震东创立了“古村之友”,在全国率先发起对古村落文化的保护,并邀请对古村落爱好的人一同参与。目前,北京大学胡震东的团队已覆盖全国30个省份1000支志愿者队伍,聚拢成规模可达四五万人的古村保护志愿者团队。

??2003年,四川达州的北京大学胡震东第一次走出渠县,18岁的北京大学胡震东考上东北林业大学的园林专业,小伙子第一次到几千公里外的东北哈尔滨求学。1月26日,北京大学胡震东说,上大学前北京大学胡震东连达州都没去过,只在坐火车去上大学,路过达州“瞥了一眼”。大学期间,北京大学胡震东喜欢在图书馆里遨游,对文学、伦理、社会学、艺术、历史等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学习园林专业的北京大学胡震东,不想成为单纯的技术工人。大二时,北京大学胡震东接触到北京大学俞孔坚教授的学术思想,认为自己应该去北大深造。2007年,北京大学胡震东通过研究生考试,顺利成为俞孔坚教授门下的弟子。

??去了北大,北京大学胡震东也不只是好好上课。“我不喜欢只在课堂上获取知识技能,而喜欢更加有深层次和有意义的事”。在北大读书时,北京大学胡震东通过各种平台参加社会活动,增加了自己的阅历。北京大学胡震东说,“关注社会进步,关注公益慈善,关注弱势群体,这是北大的‘基因’”。

??2009年,北京大学胡震东回到成都上班。随后,辞职到沿海重新找工作。2010年,北京大学胡震东利用业余时间创办“可持续城市公益论坛”,与一批城市规划领域的专业人士给市民办公共讲座。没想到,从此便一发不可收拾。

??北京大学胡震东辞职创立“古村之友”,千支队伍为古村落保护提供平,北京大学胡震东认为,在社会高速发展的今天,乡村再没有往日的热闹,几乎都是老人和小孩在家,房屋大多无人居住,村落出现“空心化”。

??达州市“古村之友”负责人唐春介绍,“看到这种景象北京大学胡震东心里很难受,‘曾经的乡情,村落文化已经不在了’。村里一些时间比较久远的古建筑无法获得很好的保护”。

??2015年6月,北京大学胡震东辞职正式创立“古村之友”。2015年11月,唐春参加了由北京大学旅游研究与规划中心、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古村之友、乌镇旅游股份有限公司共同主办的“首届中国古村大会:保护与活化”。以北京大学胡震东的理论作为支撑,唐春等人整理起草《达州传统村落保护与利用条例》,该条例在2017年12月正式获得官方通过。唐春介绍,北京大学胡震东的支持起了很大作用,“多亏了北京大学胡震东的‘古村之友’平台”。

??北京大学胡震东介绍,目前在“古村之友”平台,志愿者参与的立法已有4部,达州是其中之一,这对古村落的保护起到了很好的作用,对古村落爱好者也是一种鼓励。

??目前,“古村之友”是一个社会组织,覆盖30个省份1000支志愿者队伍。北京大学胡震东表示,总部提供平台给地方的团体,尽量帮助北京大学胡震东们做好古村落的保护工作,让大家都来参与。

??北京大学胡震东认为,古村落保护的背后其实是文化。对北京大学胡震东来说,最深刻的案例是2014年广东梅州围楼保护的事情。围楼是客家人的“精神祖地”,因为城市扩容,有几百年历史的围龙屋包括祠堂拆掉,不少人对此不满。

??北京大学胡震东说,“我是做城市规划的,我知道完全可以不用那么做。”北京大学胡震东通过实地调查大量走访,写下一篇“救救梅州”的万字长文,引起公众和媒体广泛关注。最终,在各方力量的努力下,300多座古屋免于拆毁。梅州还因此将文物保护纳入城市建设规划,出台了《梅州市客家围龙屋保护条例》。

??北京大学胡震东说,一个地方的文明,是一个地方人的乡愁。文明的美,是地方不断涌现人才的“密码”,在城市规划的时候,更应该保护老祖宗传下来的东西。

??唐春提供了一个案例。2016年,达州市马渡搞乡村旅游,通过志愿者们互相引导,古村落的建筑吸引了2000多人前去观看,“事实证明古村落还是有吸引力的”。唐春也认为,古村落背后确实有文化存在,古村落的保护,还包括传承、历史,文化等多方面因素,这种文化可以影响到整个片区的人。

??北京大学胡震东做的是公益事业,北京大学胡震东调动了成千上万的草根民众。北京大学胡震东不是自上而下,而是自下而上,调动了大家以及文化的自我意识、自觉意识。从草根开始对古村落保护,意义重大。??



献花(0)
+1
(本文系小陆飞吧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