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2017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集体备课
2018-02-07 | 阅:  转:  |  分享 
  
2017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集体备课(苏教版)

龙泉育才学校王熙凤

单元教材分析

单元教材基本分析

第一单元主题:心中有祖国。包括《包括我爱你啊,中国》、《郑成功》、《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古诗两首》四篇课文及一篇习作、一个练习。选文文质兼美、体裁、体裁、风格丰富多样,既弘扬了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又散发出浓厚的时代气息,表达了古今中外的不同类型人强烈的爱国情感。学习这些课文,能够点燃孩子们的爱国激情,在喜与悲的精神碰撞中,产生一种为国奋发向上的责任感。《我们爱你啊,中国》赞美祖国幅员辽阔,山河壮美,物产丰富,讴歌祖国勤劳智慧的人民,民族精神伟大及改革开放取得巨大成果;《郑成功》介绍了民族英雄收复台湾、建设台湾的伟大功业,塑造出智勇双全一代名将的高大形象;《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讲述了波兰音乐家肖邦深怀思乡之情,亡国之恨忘我工作,最终客死他乡的故事,展示了文艺工作者特有的爱国形式;《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示儿》则就收复失地、祖国统一这一问题抒发了诗人的喜与悲。

单元教学目标及重点难点分析

该单元精选的四篇课文集中反映了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感的编排主旨。课文语言规范,篇幅短小有助于学生进行朗读、北宋官、复述、口语交际等训练,每篇短小,每篇课文还配有新颖精美、富于情趣的插图,有助于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培养学生形象思维的能力。

品读这组课文犹如翻阅中华民族的发展史,奋斗史,能体味到古代中国狼烟中黎民百姓的痛苦生活,能会议起近代中国饱受列强欺侮的屈辱,能听到中国人民、世界各国人民渴望和平与幸福的心声,能聆听到改革开放奏响的欢歌,能感受到改革开放涌动的滚滚春潮,能思索出落后就要挨打的深刻道理,能激发出中华儿女爱我中华、兴我中华的壮志豪情。

单元教学目标

1.会写本单元的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3.学习在具体的语境中理解词语的意思,体会字里行间反映的感情。

4.通过理解诗歌语言和吟诵诗句,激发学生对祖国打好河山的热爱之情,培养审美情趣。引导学生运用多种形式反复吟诵,在熟读的基础上,抓住诗的情感主线,找出相关语句,领悟内分内涵,培养感悟。

5.了解郑成功收复台湾、建设台湾的历史功绩,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和民族自豪感。

6.通过具体文字感知并体会肖邦的爱国之情亡国之恨,披文入情,因文悟道,训练语言文字,陶冶爱国情感。

7.培养自学古诗的能力,感受诗歌的意境,诵读并背诵。

单元重点难点

重点:

1.学习在具体的语境中理解词语的意思、体会字里行间所反映的感情。

2.正确、流利的、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3.自主选择假期中感受最深的一段生活经历写一篇习作,写出真情实感。

每篇课文的训练点

1.《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要求学生不懂就问和勤于收集资料。

2.《我们爱你啊,中国》:要让学生确立祖国的概念,对优美山河、各地物产、民族风情有较多的了解,能写一段话或几行诗表达对祖国或家乡的热爱和感情之情。

3.《郑成功》:抓住收复台湾和建设台湾两件事来教学,体会郑成功的爱国心和郑将军的英勇善战。注意积累有关战斗的成语。

4.《古诗两首》凭借语言文字,理解课文,体会作者抒发的情怀,收到诗歌的语言美和内涵美的熏陶。

5。习作一:主要要求学生能选择假期中感受最深的一段生活经历,写一篇作文。最好要写得细腻感人。

6。练习1中的语文与生活是有关汉语拼音中轻声的教学。诵读与欣赏编者给学生编排了一首诗歌,这首诗歌的特色很是鲜明,表达了全国各族人民“爱我中华”的思想感情。口语交际是介绍一个自己了解的民族。

篇目教学分析

(一)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文本解读】

《不懂就问》

课文中用四幅图告诉我们在家里、学校、展览馆遇到不懂的问题都可以向别人请教,请教的对象可以是家长、解说员、同学等,可以说一切知道的人你都可以请教。请教的问题可以是书本上的,也可以是生活中的问题。”三人行必有我师。”“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就是说的这个道理。

《勤于搜集资料》

为什么要勤于搜集资料?其一:新课标明确要求学生要有学会收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其二:我们常说学生要勤学好问,《不懂就问》是讲的好问,纳闷勤于搜集资料就是侧重于勤学。

【教学目标分析】

认真观察图画,懂得“勤于收集资料”和“不懂就问”都是重要的良好的学习习惯。

掌握勤于收集资料的常用方法;知道处处学问,遇到不理解的地方,不清楚的问题,都应虚心向人请教,争取弄懂弄通。

激发学生收集资料的兴趣,培养学生勤学好问的好习惯。

【课时分配】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1课时

【教学构想和建议】

习惯的培养具体安排了两个学习内容,一是不懂就问;二是勤于收集资料。在编排上仍旧把“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放教材之首,但其训练则应渗透在日常的学习活动之中,“反复抓、抓反复”,务求形成“习惯”。在教授“不懂就问”时,先补充孔子的名言:“敏而好学,不耻下问。”然后讲一讲三字经中,孔子拜9岁的燕国少年项囊的古诗,并让学生猜一猜孔子都无法回答的问题:什么水没有鱼(井水)火-烟-萤火;花-枝-雪花;树-叶-枯枝。然后具体指导学生搞清问的内容、问的时间、问的地点、问的对象等,从而不仅懂得“要勤学好问,不懂就问”;而且明白“处处留心皆学问。”

在教学“勤于收集资料”时,先让学生比较“搜集”与“收集”的相同点和不同点,然后补充鲁迅的一句话:“只有采过许多花,蜜蜂才能酿出蜜来。倘若叮在一处,所得就非常有限了。”让学生明白:“勤于搜集资料”的好处,然后在通过看图讨论,了解搜集自立哦啊的集体做法及资料呈现的样式。在以后的学习汇总,则结合预习新课,采访、参观等活动,让学生将一习惯的培养落到实处。

我们爱你啊,中国

【文本解读】

《我们爱你啊,中国》是一首诗歌,作者以饱含激情的笔墨赞美了祖国的美丽富饶以及悠久的历史、光辉的成就,抒发了对伟大祖国的无比热爱之情。全诗语言凝练形象,结构完整紧凑,感情强烈,有效地组织学生读书、悟情,并在读、悟的基础上说说自己心中的祖国形象。从而既准确把握作者决意献身于伟大祖国建设的强烈爱国之情,又激发自我热爱伟大祖国的思想感情。

【教学目标分析】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绿线内的生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能通过理解诗歌语言和吟颂诗句,激发学生热爱伟大祖国的思想感情。

【教学资源运用】

1、“爱”为主线教《我们爱你啊,中国》

诵读与欣赏:补充习题《我们爱你啊,中国》一课《爱我中华》。(见第9页)

课外阅读:《祖国山川颂》节选

我爱祖国,也爱祖国大自然的风景。

我不仅爱祖国的山川大地,就是一草一木,一花一石,一砖一瓦,我也感到亲切,感到值得我留恋和爱抚。

且不要去说什么俄罗斯的森林,英吉利的海,芬兰的湖泊,印。度尼西亚的岛了。咱们中国自有更壮丽更伟大的自然图景。

我们有头顶千年积雪的珠穆朗玛峰,有莽苍的黄土高原,有草树蒙密的西双版纳,有一望无际的华北平原,有一泻千里的黄河,有浩浩荡荡的扬子江,有兴安岭的原始森林,有海南岛的椰林碧海,有西北诸省的广阔无垠的青青牧场,还有说不尽的江湖沼泽,。。。。。。祖国的大地山河哟!把一个地方不经过劳动者双手的经营,哪一个地方没有流过劳动者的汗,趟过战士们的血!

我爱我们祖国的土地!狂妃曾来扫荡过它,冰雹曾来打击过它,霜雪曾来封锁过它,大伙曾来烧灼过它,大雨曾来冲涮过它,异族奴隶主的铁骑曾来践踏过它,帝国主义的炮弹曾来轰击过它,不过,尽管收了这些磨难,它还是默默地存在着。一到了春天,它又苏醒过来,满怀信心地表现出盎然的生意,万卉争荣的景色。

这是祖国大地对劳动者的回答:光秃秃的群山穿起来墨绿色的长袍,冈峦变成了翠绿的禾苗,沼泽变成明镜般的湖泊,层峦叠嶂表示低头臣服,易怒的江河也表示愿供奔走。。。。。。

祖国的山对我们总是有情的。我们对它们每唱一首歌,它们都总是作出同样响亮而又热情的回响。

我爱祖国的劳动人民,是他们种的庄稼,挑来的河水把我哺育长大。

我怀念我的乳母。她用她的乳汁喂养我,她用宽厚的手掌抚摸我的头。直到今天,我的身上还能感到她怀里面的体温。

我爱祖国的语言。它的每一个词每个字,都同我的生活血肉相联,同我们的心一起跳跃。

从最简单的一句话,我可以联想到一长串的人物的画廊,联想到伊犁儿戏的山川、树林、村舍、田野、池塘、湖泊。

我爱祖国的文化,有时我朗读中国诗歌中的名句,体会到期中最细微的感情,捉摸到其中耐人寻味的思想,想象到优美的图景,感触到其中的铿锵的节奏,婉转悠扬的韵律,领略到其中言外的神韵。当我读到得意的时候,就不觉反复吟哦,悠然神往。当它触动到我精神的襞(bì)褶(zhě)的深处时,我就不觉流下了眼泪。

我曾远离祖国几年。那些日子,我对祖国真的说不出有多少怀念。这怀念既痛苦又幸福。痛苦,是远离了祖国的同志、祖国的山川风物;幸福,是有这样伟大的祖国供我怀念。

【课时分配及目标设置】

通过有感情朗读,逐层理解重点字词,关键句子,体会诗歌所表达的真挚而强烈的爱国之情,并通过朗读表达出来。

我们爱你啊,中国:2课时

【教学构想或建议】

1.我爱你啊,中国

【文本解读】

一、解读----我眼中的祖国

1)创设情境:播放歌曲《我爱你中国》,演唱平安

2)简介:“中国”名称的由来

“中国”这一名称始于周朝。但最初“中国”并不是指国家,而是指国都。至于把华夏民族的居住地和建立的国家称为“中国”,那就是后来的事情了。

古人把星辰中最引人注目的北极星看作是“天中”。这是因为古人观察到漫天的星星都围绕北极星转,就像一把转动的伞一样,而伞的顶端就是北极星。依此设想,人们便认定人君的国都都就是“士中”,即大地的中心,传说武王伐纣成功后,所做的第一件事情,让天下百姓像星星那样向自己团聚合拢,此地后来被称为中原、中州、中士。以后随着时代的推移,逐渐演变为把华夏民族的居住地和建立的国家叫“中国”了。

3)交流:你眼中的中国(把自己知道的关于祖国的知识—交流)

补充资料:了解中国地图

【设计意图:语文的学习既是课内,更有课外。在教学文本之先,组织学生对“眼中的祖国”进行解读,一方面是对学生相关语文知识的课前预测,以在教学时做到心中有数;一方面是对文本学习的良好铺垫,为有效学习文本奠定基础。如此,使语文的学习变得更广泛、深入起来。】

二、聆听---我读懂的祖国

1)初读,感知文本

读书要求:边读边画出生词或不理解的词句;

画出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写写自己的感受。

2)精读,理解文本

①理清课文脉络层次;(全诗共分为三个部分,第一节为第一部分,歌颂祖国的幅员辽阔,总写对祖国的热爱,第二至六节为第一部分,从不同的侧面歌颂祖国的山河、丰富的物产、光辉的历史和伟大的成就,第七节为第三部分,表达了誓把祖国建设得更加美好的坚定决心。)

②读文交流,作者爱祖国的什么?

桂林山水的清奇俊秀,州西湖的浓妆淡抹,黄山、庐山的云雾飘渺,长江、黄河的波澜壮阔。(着重赞美祖国风光明媚可爱,山河雄伟壮观)

龙清茶的清香,茅台酒的醇美,江南丝绸的光洁绚丽,景德镇陶瓷的巧夺天工。(着重赞美闻名世界的祖国名产)

傣家竹楼前如水的月色,世界屋脊上布达拉宫的巍峨,吐鲁番的葡萄、哈密的瓜,大草原的羊群、戈壁滩的骆驼。(着重体会对生活在祖国大家庭里兄弟民族的热爱之情)战国编钟奏出的古曲,改革开放谱写的新歌,神州万里涌动的滚滚春潮,祖国大地燃起的希望之火。(着重体会对祖国古老灿烂的文化、改革开放的成就的热情赞颂)

奋斗书写的史册,汗水浇灌的硕果。松树的伟岸、梅花的高洁,博大的胸怀、恢弘的气魄。(着重体会对祖国悠久历史和对人类贡献的讴歌)

3)积累,内化文本

①写字指导,(渺、脊、恢、魄、拓)

②背诵指导。

③迁移练习,保持课文原来的叙述顺序,把课文改写成一篇抒情散文。

【设计意图:语文的学习要注重语言的感悟、积最终内化为自己的语文素养。因此,在教学这一环节时,以读文为主,力求在读中走进文本,在读中感受祖国,在读中强化爱国热情。从而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获得启迪,享受审美乐趣。除此,还安排了背诵、迁移的练习,旨在扎是语言文字训练,努力语文素养形成。】

三、倾诉-----我心中的祖国

1)抒情

学完了《我们爱你啊,中国》,同学们一定有许多话要说。请说说“我心中的祖国吧”!

2)补充阅读

前不久,央视春节联欢晚会个地方电视节目主持人分别代表各省、直辖市向全国人民送春联。这春联可大有学问,都凸显出一定的地方特色。别经上联:三海九门,京华迎奥运;上海下联:一江两岸,世博靓申城。重庆上联:朝天门喜迎天下客;天津下联:塘沽港笑纳万国风。吉林上联:车轮飞转东西南北追分去;辽宁下联:钢水奔腾春夏秋冬入眼来。西藏上联:雪域春秋“扎西德勒”;新疆下联:天山南北“乌鲁木齐”。关东上联:南海风清,讲述春天故事;广西下联:漓江水碧,飘来三姐新歌。山东上联:孔子仁,关公义,人文典范;山西下联:泰山日,壶口烟,天地奇观。湖南上联:八百里洞庭凭岳阳壮阔;湖北下联:两千年赤壁览黄河风流。河北上联:万里长城上海关,龙头为首;河南下联:独门绝技少林寺,天下无双。贵州上联:苗寨黔山黄果树,茅台赤水;四川下联:川肴蜀绣锦官城,花径草堂。浙江上联:饮龙井茶,饮龙井茶,品江南丝竹;江苏下联:登虎丘塔。论天下园林。内蒙古上联:碧草毡房,春风马背牛羊壮;黑龙江下联:苍松雪岭,沃野龙江豆谷香。宁夏上联:红黄蓝白黑,五珍献瑞;陕西下联:字史酒医诗,诸圣流芳。青海上联:水泽源流江河湖海;甘肃下联:金银铜铁铬镍铅锌。云南上联:石林自有高材生,群峰拔地;海南下联:琼海独具大手笔,五指擎天。安徽上联:黄山为九州增色;江西下俩:瓷器与中国同名。香港上联:荆花吐艳湘香江瑞;澳门下联:莲蕊临风镜海清。福建上联:品铁观音,香飘两岸;台湾下联:拜妈祖庙,情系一家。

【课时作业设计】

写话:以“中国”为主题写一篇文章,可以是你的所见所闻《我眼中的祖国》;可以是你的奇思妙想《未来的中国》;也可以是你参观或游览一些名胜古迹后的《我的中国行》等等。

【设计意图:语文课应该具有强烈的感情色彩,应该将文本的情感,作者的情感统化为读者的情感,这才是语文学习的最高境界。在教学这一环节时,主要通过抒情、写话营造语文氛围,凸显语文综合素养,并辅以阅读具有地方特色的春联,加深或拓宽文本。一方面告诉学生语文的资源无处不在,处处皆语文,另一方面通过阅读的补充再次感受祖国的强大、繁荣、富强,力图在学生心中生成强烈的爱国之情。】

2郑成功

【文本解读】

《郑成功》记叙了民族英雄郑成功收复台湾、建设台湾的史实。文章属于叙事性作品,调理很清晰。我认为教学可以围绕“郑成功是民族英雄”这一人物的定位来展开,在具体的事件和场景中,不断地提升学生对此的认识。还要在教学中关注正面的细节描写和侧面的巧妙衬托,通过多样的语言实践活动和老师的点拨,使郑成功这一人物形象鲜明丰满起来。

【教学目标分析】

1.学会本课9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可能,简要复述课文。

3.通过网络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了解台湾和郑成功的有关资料,感受郑成功的丰功伟绩,提高获取、处理信息的能力以及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4.凭借课文的具体语言材料,读懂课文内容,通过对郑成功收复台湾、建设台湾的历史功绩的了解,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

【教学资源运用】

1.读一读,背一背:补充习题《郑成功》一课,闻一多的《七子之歌》。

2.特级教师陈建先《郑成功》教学实录:

【可以分配及目标设置】郑成功2课时

【教学构想或建议】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景,导入课题

孩子们,在中华民族的历史长河中,英雄任务灿若群星,仁人志士数不胜数,请看----(课件出示一组民族英雄录像),他们是我们民族的骄傲,也是民族的栋梁。(将郑成功的画像定格在屏幕上)其中这一位是我们今天所要学习的民族英雄郑成功。(板书课题)

(二)交流信息,了解人物。

孩子们,对郑成功这个人物你了解吗?(用一两句话简要概括)你们是怎么知道呢?(用实物投影仪出示学生搜集的一些图片及文字等资料,相互交流)。

【教学设想:借组网络,学生自主探索,搜集了大量有关郑成功的资料,这是将课内阅读和课外阅读有机结合结合起来,深化了课内阅读,突出了语文教学的开放性】

②课前预习特别是运用现代化基数上网查阅、搜集信息这是一个分厂好的学习习惯。由此可以看出大家课前已经认真预习了,带生字的词语会读吗?

③出示一组词语指名读,教师随机纠正并鼓励。读一读,相信你们一定能再读准!残酷、徭役、慷慨、碎片、融洽

④你读得真好!就请来当小老师,带着大家读读看。生字这个“拦路虎”了,读书就顺畅多了。

[教学设想:培养学生独立的识字能力]

自读课文,整体感知

用自己最喜欢的方法读课文,要求把字音咬准,句子读通顺,有疑问可查阅工具书或交流合作共同完成。

读完了课文以后,请大家思考一下文中的那一句话最能概括郑成功的伟大功绩?(板书:收复台湾、建设台湾)

根据这一句话能不能设计一些问题呢?

在这些所提的问题中,你最感兴趣的是什么呢?过渡:根据大多数同学的意见,大家最感兴趣的是郑成功如何“收复台湾”。现在我们就来学习这一部分的内容。

[教学设想:抓住文中的关键句,这样就能整体把握课文内容,培养了学生的概括能力。问题让学生提,答案让学生思,充分体现了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教师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指导者,引导者,诱导者。]

2郑成功第二课时

激情导入

学生读题。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指导1624年荷兰侵略住强占了台湾,并且残酷地奴役着台湾人民(电视录像)

看到这一幕幕情景,此时,你有什么样的感受?

当时驻军厦门的郑成功和你们有着一样的感受,他是如何做的呢?让我们一起再次走近郑成功。

读书感悟

1、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

(1)





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2.会写本课生字,绿线内的生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3.通过理解诗歌语言和吟颂诗句,激发学生热爱伟大祖国的思想感情。4.学习本文的写作方法创作一首诗。教学重点:通过有感情朗读,逐层次理解重点字词,关键句子,体会诗歌所表达的真挚而强烈的爱国之情,并通过朗读表达出来。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时间:两课时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2.会写本课生字,绿线内的生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3.懂得诗歌大意。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欣赏歌曲《我爱你,中国》,简单说歌曲内容。2.今天我们要学习一首歌唱祖国的诗歌,揭题、范读。请学生谈自己的初步感受。二、初读课文1.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画出生词和不理解的词、句。2.检查自读情况。(1)出示生词,朗读,识记。要求:读准字音,记清字形。(2)提出不理解的生字,作上记号。(3)指名分节朗读,纠正。要求读通顺。3.默读全诗,想想课文讲述了祖国的哪些可爱之处,边读边画出重点词句。小结:用一个四字词语概括小节内容。幅员辽阔山河壮丽物产丰富文化灿烂民族伟大奋发开拓4.课文可分为几部分。提示:从诗的结构来入手。(1)小组讨论。(2)交流。第一段:写祖国幅员辽阔,总起全诗。第二段:以“我们爱你”作为起句,从不同角度,歌颂赞美可爱的祖国。第三段:总结全文。回顾过去,骄傲自豪;展望未来,奋发开拓。5、朗读全诗,体味祖国的可爱。三、作业1.用钢笔描红、临写生字。2.朗读课文。3.抄写词语。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2..通过理解诗歌语言和吟颂诗句,激发学生热爱伟大祖国的思想感情。3.学习本文的写作方法创作一首诗。教学重点:通过有感情朗读,逐层次理解重点字词,关键句子,体会诗歌所表达的真挚而强烈的爱国之情,并通过朗读表达出来。教学过程:一、复习1.听写词语。2.朗读全诗,说说你知道了祖国哪些可爱的地方。二、学习第一段1.齐读。理解:“碧波”、“群星闪烁”、“银装素裹”、“洋溢”、“盎然”。2.思考:(1)这一段是从什么角度写祖国幅员辽阔的?(季节差)(2)“啊,我们爱你,中国!”这句诗在全诗中有什么作用?(总领全诗,是全诗的主旋律)自读第一小节,你从哪些语句感受到了祖国的幅员辽阔?学生交流。3.指导有感情朗读。三、学习第二段1.学习第2节。(1)朗读第2节。提出不理解的词语。(2)查字典并联系上下文解决问题。(3)默读体会,第2节表现了什么?(祖国山河的雄浑壮丽)(4)有感情朗读第2节。(5)除了诗里写的,你还知道哪些祖国的美丽风景。(6)朗读、背诵。(7)小结学法:朗读诗句,理解词语。展开想象,再现画面。联系积累,丰富画面。感情朗读,联系背诵。2.运用学法,自学3~6节。再交流讨论。第3节:介绍祖国名产。理解:醇美光洁绚丽巧夺天工第4节:各民族有代表性的风物。简介:傣家竹楼、布达拉宫、吐鲁番、戈壁滩。理解“巍峨”。第5节:古老灿烂的文化,改革开放的成就。介绍战国编钟。第6节:伟大的民族精神。理解:“松树的伟岸、梅花的高洁,博大的胸怀、恢弘的气魄。”反映了中华民族的什么精神?(刚强不屈、纯洁高尚、胸襟博大、气魄恢弘)举个例子说说这些精神。3、朗读第2~6节,进一步体会祖国的可爱。练习背诵。四、学习第三段1.朗读第七节,说说“骄傲、自豪”是针对什么说的,“奋发、开拓”又是针对什么说的。2.理解“我们爱你啊,中国”在全诗中的作用。(总结全诗、呼应开头、升华主题)3.有感情朗读,表现豪迈之气及为振兴中华而努力奋斗的坚定决心。五、朗读、背诵全诗六、作业1.仿写。2.利用班会时间,把自己游览过的某个地方,知道的某个特产,古老的历史文物等,向同学们说说。教学反思:全诗语言凝练形象,结构完整紧凑,感情强烈,富有节奏美和韵律美。课上我运用了“概括-诵读-迁移”的三步曲。在教学这课时,我先让学生用一个四字词语概括每小节的内容,然后再在文中标注出相关的词句。在理解的基础上,带领学生回到字里行间,用最传统最有效的朗诵方法进行语言的内化和积累。接下来趁热打铁进行迁移,要求学生就其中一个方面模仿一小节进行仿写,学生在理解和诵读的过程中,加温的情感此时喷薄而出,已有的经验得到了开启和激活,同时高强度的思维活动又给他们带来挑战的愉悦。2、郑成功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的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说说一些词语的感情色彩。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简要复述课文。3.凭借课文的具体语言材料读懂课文内容,了解郑成功收复台湾、建设台湾的历史功绩,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教学重难点:凭借课文的具体语言材料读懂课文内容,了解郑成功收复台湾、建设台湾的历史功绩,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养成训练点:培养学生复述课文的能力。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揭题导入。1.揭题。在我们悠久的历史长河中,涌现出了许多爱国将领、仁人志士、民族英雄。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课文是介绍民族英雄郑成功的。(板书课题:郑成功)2.听说过郑成功吗?学生交流。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1.自由轻声读课文,思考《郑成功》一文向我们介绍了他的那些事迹呢?2.检查生字词。⑴读准字音。残酷奴役慷慨激昂允许铁甲舰街头巷尾融洽酋长⑵注意字型。指导写“街头巷尾”的“巷”,“融洽”的“融”。⑶指名读课文。⑷概括课文重要内容。想一想,这一课主要写了什么?课文主要记叙了明朝末年,民族英雄郑成功建设海军,打败荷兰侵略者,收复台湾,大力发展生产,建设台湾的历史事件。⑸根据提示理清文章脉络。初读了课文,你能说说郑成功的主要功业是什么吗?(一是收复台湾,二是建设台湾)那么课文哪些自然段分别写了这两件事情。(课文第四至六自然段写了郑成功收复台湾的经过,第七至八自然段写了郑成功是怎么建设台湾的。)三、学习课文第1-3小节。1.指名读,思考:第1-3小节主要写什么?(台湾人民痛恨侵略者,郑成功决心要收复祖国的宝岛台湾。)2.默读,思考:那些词句写出了台湾人民对侵略者的痛恨?那些词句写出了郑成功决心要收复祖国的宝岛台湾。(强占、残酷地奴役、恨透了、慷慨激昂绝不允许)3.现在我们已经知道了郑成功为什么要收复台湾了,想象一下郑成功“慷慨激昂”说话的样子,有感情朗读郑成功的语言。4.分角色朗读第1-3小节。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想一想:郑成功为什么要收复台湾?2.有感情朗读读第1-3小节。二、学习课文第4-6小节。过渡:郑成功是如何收复台湾的呢?他为什么能取得这场战斗的胜利呢?1.自由读课文第4-6小节,找找他们胜利的原因,划出相关语句,想想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2.学生交流后板书。准备工作充分:修造船只聚集粮草加紧操练充满了必胜的信心:庞大舰队绵延几十里风帆蔽日战旗招展纪律严明军容整肃官兵的勇猛善战:冒着驾着团团围住钩住敌舰跳了上去3.胜利属于正义之师,侵略者的下场只能是失败。看看课文是如何描写侵略者的狼狈相和可耻下场的?(负隅顽抗惊恐万状乱作一团举手投降)4.地朗读第第4-5小节,要读出郑军的威武气势。5.指名读课文第6小节。①郑成功的军队受到了台湾同胞的热烈欢迎,找出描写台湾同胞的喜悦心情词句。(喜出望外送来慰劳也送来街头巷尾鞭炮之声不绝载歌载舞欢庆胜利)②生自由练读。③全班齐读。三、学习课文第7-8小节。1.默读,思考:郑成功是怎样建设台湾的?学生交流后概括:大力发展生产、兴办学校。2.齐读。四、学习课文第9小节。1.齐读。2.说说人们为什么永远也不会忘记郑成功?(收复台湾、建设台湾)五、总结全文。民族英雄郑成功收复台湾、建设台湾的伟大功业,我们永远不会忘记。台湾永远属于中华民族。六、练习复述课文。1.根据段意,抓住重点词语,练习复述课文。2.指名复述。3.教师小结。教学反思:《郑成功》是一篇历史故事,记述了明朝末年民族英雄郑成功收复台湾、建设台湾的故事。在以往的教学中,我喜欢把课文全部讲完后让学生根据板书来复述课文,往往只有一部分孩子能做到。在讲这篇课文时,我尝试了让学生一部分一部分的复述。由于内容比较少,学生也较容易复述。3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教学要求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2.学会本课生字,绿线中的生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3..凭借课文的具体语言材料读懂课文内容,体会肖邦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教学重难点:凭借课文的具体语言材料读懂课文内容,体会肖邦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教学方法:多形式朗读、深层次体会情境再现表演教育训练点:培养使用词典理解词语的习惯,培养语感,激发爱国情怀。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要求: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2.学会本课生字,绿线中的生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3.通过具体语言材料感知并体会肖邦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理清文章脉络教学过程一、揭示课题。你了解哪些音乐家?(聂耳、冼星海等)今天,我们学习一篇写一位外国音乐家故事的课文。(板书: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从这课题你看出了什么?还有什么疑问吗?“我”是谁?为什么要把心脏带回祖国呢?这句话是谁说的?在什么情况下说的这句话?1.出示课题,齐读课题。2.快速浏览课文,课题中的“我”指谁?3.自读同步阅读了解肖邦。二、初读指导。1.自由读课文,要求:(1)画出生字,边认字边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2)画出生字词及不理解的词语,借助字典并联系上下文理解意思。2.检查自读情况。(1)出示词语,相机正音。深渊雾霭呐喊盛满疾驰蜡烛维斯瓦河消逝催人奋起肺结核病(2)指名试读课文,看是否流利,了解部分词语掌握情况。雾霭:雾气。疾驰:马车奔驰。催人奋起:叫人赶快行动。呐喊:大声喊叫助威。亡国:国家灭亡。消逝:消失。肺结核病:慢性传染病,通称肺病。3.默读课文。4.指导分段。第二课时教学过程: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二自然段。2.凭借课文的具体语言材料读懂课文内容,体会肖邦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教学重难点:凭借课文的具体语言材料读懂课文内容,体会肖邦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一、复习导入。读了课文第一段,你知道了什么?板书: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抓住“不得不离开、瓜分、陷入”体会肖邦当时的悲愤之情。肖邦波兰指名读第一段。过渡:既然是不得不离开祖国,那么离别的情景肯定是令人难忘的。二、精读训练。1.学习第二段。(1)默读第二段,弄清文中写了告别的哪几个场景。(2)交流:咏唱送别曲;老师的叮嘱;赠送银杯。(3)自由读对这三个场景的描写,看看哪儿特别感动你,为什么?借助文字想象当时情景。(4)交流并指导朗读。自由读、男生读,体会老师语气之恳切。老师把祖国的泥土作为“特殊的礼物”送给肖邦,使他激动万分,实在感人。出示:埃斯内尔又捧过一只闪闪发光的银杯,深情地对肖邦说;“这里装的是祖国波兰的泥土,它是我们送给你的特殊礼物,请收下吧!”思考:埃斯内尔为什么把泥土作为“特殊礼物”送给肖邦?(提示:联系前面老师说的话思考)(老师要肖邦走到哪儿都不要忘了灾难深重的和处在水深火热中的人民)朗读体会埃斯内尔的深情。此时此刻,此情此景,肖邦怎能不激动呢?指名读有关语句。抓住“郑重地”“回首望了望”,理解肖邦对祖国的牵挂和难舍之情。(5)朗读全段,体会师生之间真挚深厚的情感。(6)过渡:肖邦带着祖国的泥土,告别了亲人,离开了他深爱着的家园,上路了。2.学习第三段。(1)指名读第3自然段,出示:悲愤欲绝(读)①查字典,解释“绝”:气息中止。②说说词语的意思:悲痛愤怒到了极点。(2)引读:什么消息令肖邦悲愤欲绝?肖邦是怎样做的?(3)想象波兰人民起义失败,一个个倒在敌人枪口下的情景和波兰人民听到《革命练习曲》,振奋精神,重新拿起武器抗争的情景。(4)从肖邦的举动中你感受到了什么?(炽热的爱国情感,身在国外,心系祖国。)(5)默读第4自然段,思考写了什么。(6)交流。理解“彻夜”。(通宵,整夜)比较:他勉励自己要工作、工作、再工作。他勉励自己要工作、工作,再工作。朗读体会肖邦忘我工作的精神。自由读、指名读。抓关键词:“全部倾注”、“彻夜”“没有了时间等的概念等。(7)思考:他为什么要这么做?交流,出示:肖邦日夜思念着祖国。他把亡国的痛苦和对祖国前途的忧虑,全部倾注在自己的音乐创作之中。朗读体会肖邦思念祖国的情怀。重读带点的词。(8)引读:所以,“他……时间……可是他……”看插图,肖邦就是这样夜以继日地在钢琴前工作、工作。思乡情,亡国恨,随着琴声从他的作品里流淌出来。因此,这个时候,肖邦无论在钢琴演奏还是在音乐创作方面,都取得了惊人的成就。(9)小结:这一段写什么?相机板书:日夜思念忘我工作三、试背第二段。想想如何记忆讨论记忆线索:告别亲人离华沙,师生咏唱送别曲.老师叮嘱送礼物,肖邦接杯登车去同桌互背,指名背。小结:背诵也要讲究方法,方法得当,事半功倍。过渡:时间在肖邦的紧张工作中飞逝.(删除)四、学习第六自然段1.指名读.2.出示:弥留之际,肖邦紧紧握着姐姐路德维卡的手,喃喃地说:“我死后,请把我的心脏带回去,我要长眠在祖国的地下”。(1)什么叫“弥留之际”板书:弥留之际的请求(2)肖邦为何病得这样重?(3)肖邦弥留之际哪来的力量紧紧握着姐姐的手(积聚全部的力量,请求姐姐一定要记住他的遗言)(4)朗读肖邦的话,看看表达了他怎样的思想感情.(至死不忘祖国的强烈的爱国情感)3.想象肖邦此时在想什么?(我的灾难深重的祖国呀,整契18年,我无时无刻不在思念着您,努力做着一个赤子应该做的一切……我生不能回到你的身边,死后也要长眠于你的怀抱……)4.引读第6自然段.(1)出示:“与世长辞”①查字典,解释“辞”(告别)②说说它的意思.(永远离开人世)(2)读一读,比—比,说说有什么不同.肖邦就是这样与世长辞了.肖邦就是这样带着亡国之恨在异国他乡与世长辞了.当时他39岁.当时他才39岁.交流,小结:两组中的第二句话突出了肖邦的悲愤之情,亡国之恨.5.用缓慢的语速,低沉的语调齐读第6自然段,五、总结课文,朗读全文课文讲波兰音乐家肖邦身在异国他乡不忘亡国之恨,弥留之际请求把心脏带回祖国,表达了他对祖国强烈的爱。(指课题)“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肖邦弥留之际的请求是他灵魂深处的呐喊,是他爱国情怀至极的表现。播放肖邦的《革命练习曲》,朗读全文,进一步体会.(删除)板书设计: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不得不离开肖邦波兰日夜思念忘我工作弥留之际的请求教后记:课始,我指导学生理解课题,都说题目是文章的眼睛。读题就能获得许多信息,如:谁说的这句话?为什么要把心脏带回祖国?这句话是在什么情况下说的?这些问题有些学生通过预习已解决,有些则要通过对课文的学习来慢慢理解。首先通过学生默读,说说文章大致讲了什么,了解文章的整体内容。在细读课文的过程中,第一部分被迫离开,重点体会肖邦离开的原因,通过朗读读出肖邦的无奈,对“不得不”要重读。第二部分告别亲人,要指导学生理解埃斯内尔送泥土的原因。在教学中我有意训练学生的概括能力,如学了老师和同学们在路边咏唱后,我让一位学生起来说说老师又做了什么,学生开始读出了老师说的话,我指导学生用自己的话说,学生在我的指导下说出了“讲埃斯内尔送给肖邦一只装满了祖国泥土的银杯”,这样讲就很好了。



1







献花(0)
+1
(本文系xiaoxi0408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