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苏教版六上语文第三单元集体备课
2018-02-07 | 阅:  转:  |  分享 
  
六上语文第三单元集体备课

一、单元教材分析

本单元有三篇课文《小草和大树》《轮椅上的霍金》《一本男孩子必读的书》。围绕人生和奋斗这个主题为我们讲述了一段段曲折的经历,塑造了一个个不屈的灵魂,奏响了一首首生命的乐章,点亮了一盏盏人生的航灯。

二、单元教学目标

1、学会本单元22个生字,理解由生字“逆”、“毅”、“撰”、“膜”、“礁”等组成的词语。(有较强的独立识字能力。理解词语在语言环境中的恰当意义。)

2、理解重点词句的意思,体会比喻句及名言的含义。(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意思,体会其表达效果。)

3、朗读课文,感悟伟人成功经历对我们的启示,拓展延伸阅读,课外阅读《鲁滨逊漂流记》(阅读叙事性作品,了解事件梗概,说出自己的喜欢、憎恶、崇敬、向往、同情等感受。受到优秀作品的感染和激励,向往和追求美好的理想。)

4、练习口语交际,学会申诉;完成“家乡的一种美味”习作。

三、单元设计意图

一、逆境成才

《小草和大树》乍一看题目,以为是一篇寓言,仔细再看,发现尽管体裁不是寓言但是同样告诉了我们一个道理:“逆境可以成才”。如果我们把它看作一个论点,那么作者是如何进行论证的呢?答案很简单,课文的第一小节直接告诉我们,夏洛蒂就是逆境成才的典范。夏洛蒂何许人也?她是一个女人,但这是一个不寻常的女人。在她之前,世界上的绝大多数妇女(甚至是全部妇女)毫无地位可言,没有参加社会活动的权利,没有独立的经济来源,是彻彻底底的男人附庸。在她之后,女权运动吹响了战斗的号角,拉开了争取男女平等战役的序幕。夏洛蒂的自传体代表作《简·爱》是全世界妇女的必读之作,被誉为“世界女权运动的图腾柱”。

何谓逆境?词典中的解释为“坎坷不顺的境遇。”为什么逆境能够成才呢?作者以夏洛蒂的亲身经历证明了这个论点。引导学生去看主人公都有哪些“坎坷不顺”以及是如何应对的。从而真正认识逆境,感同身受。明白“逆境可以成才”的道理。

二、强烈的对比

《轮椅上的霍金》这是一篇写人的记叙文,主人公是史蒂芬·霍金。那么他是一个怎样的人呢?我们通过阅读能够找到这样一些词汇:宇宙之王,科学巨人,物理天才,生活的强者,非凡的科学家。这些都可以说明霍金的身份,但同时他还是一位终身禁锢在轮椅上的霍金,身体彻底变形的残疾人。身体的残疾和事业的伟大同时出现在一个人的身上——“轮椅上的霍金”。

文章一共12个自然段,可以分成三个部分。第二部分是全文的重点,具体叙述霍金经历的残酷命运以及顽强进行科学探索的事迹。这一段的叙述虽然较长,但是有一条十分清晰的线索,按照事情发展的先后顺序进行讲述。最后一部分,通过一个具体的事例,说明霍金带给我们的巨大影响。第八自然段用了一个过渡句,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1)“我的手指还能活动,我的大脑还能思维;”这是第一层意思。霍金拥有人生存的最基本的条件。他没有去愤世嫉俗,面对苦难他报以“恬静的微笑”能活着,就好。(2)“我有终生追求的理想,有我爱和爱我的亲人和朋友;”这是第二层意思。告诉我们理想、亲情、友爱是人生存必需的精神力量,他超越了物质的层面让人生更幸福。能幸福的活着,更好。(3)“我还有一颗感恩的心……”这是第三层意思。“感恩”是一种处世哲学,是生活中的大智慧。英国作家萨克雷说:“生活就是一面镜子,你笑,它也笑;你哭,它也哭。”你感恩生活,生活将赐予你灿烂的阳光;你不感恩,只知一味地怨天尤人,最终可能一无所有!换一种角度去看待人生的失意与不幸,对生活时时怀有一份感恩的心情,则能使自己永远保持健康的心态、完美的人格和进取的信念。知道活着的意义,真好。

三、好书伴我成长

《一本男孩子必读的书》就是著名儿童文学作家杨红樱女士为大家做的一篇阅读推荐。当然,男孩子必读,并不表示女孩子不要读。只不过男女有别,这本书对于男生的性格养成帮助更大罢了。这篇读书推荐出自杨老师的日记体小说《男生日记》,文中提到的“缅儿”正是《男生日记》的主人公吴缅。这篇读书推荐分为三个部分:1、这本书的来历;2、这本书的主要内容;3、阅读这本书的感想。一般的读书推荐也可以采用这样的形式。教学的核心问题是让学生明白这本书为什么是男生必读的书。第一部分,书的来历。首先揭示书名《鲁滨逊漂流记》,接着紧抓一个“旧”字,从“很久很旧”“封面已看不清颜色”“粘补过”等词语感悟书已经度过很多的春秋了。然后过渡到题词,毛笔和钢笔是爷爷和爸爸分别使用的书写工具,看似平常其实这里蕴含着一段书写工具的变迁史。钢笔的出现是书写工具进入现代信息社会的一次重大革命。(尤其是中国)第二部分,书的内容。《鲁滨逊漂流记》之所以深受读者喜爱,其鲜明的时代特征是主要因素之一。但是由于这是一本面向儿童的小说,所以杨老师没有讲得过于深奥。作为老师了解一下是需要的。第三部分,读后感。这应该是最有价值的部分。作者的感受分为两个部分:第一是名言。“害怕危险的心理比危险本身还要可怕一万倍。”鲁滨逊的精神其实就是一种冒险的精神。第二是对主人公形象的“素描”和“提炼”,借以抒发自己的情感、愿望。

最后,作者的结尾也很耐人寻味,他准备把书往下一代继续传递。我们可以想一想,这里传递的到底是什么?难道仅仅是这一本“破旧”的书吗?不,这里传递的是精神,是上一代对下一代的殷切希望——要像鲁滨逊一样敢于冒险、勇于开拓……

四、重难点教法突破

“如何让学生感受并学习夏洛蒂三姐妹逆境成才的精神?”

沉重的打击只能使弱者低头叹息,夏洛蒂和两个妹妹没有悲观退缩,没有失去信心,最终获得了成功。她们是怎样获得成功的呢?让学生自由读第5、6自然段,然后进行集体交流,并指导朗读文中三姐妹怎样争分夺秒的句子。引导学生展开想象:夏洛蒂姐妹还会怎样争分夺秒地珍惜时间呢?通过学生的想象,能深刻地体味到,她们的成功真是来得太不容易了。

课文的最后,也就是三姐妹取得成功的内容,这部分的教学,通过书中已有的语言文字,再适当补充部分内容,让学生了解三姐妹在文学史上所取得的伟大成就。随后我质疑:本课以自然界中“小草”和“大树”两种常见的事物作为课题,课文写的却是夏洛蒂三姐妹在文学事业上成才的故事,树和人之间有联系吗?引导学生说出三姐妹成才之前,骚塞把她们看作小草,把自己看成大树;而三姐妹成才之后,也变成了“大树”。生活中的小草不可能变成大树,三姐妹硬是汗水和心血,把自己由“小草”变成“大树”,这叫什么?创造奇迹。可见长成大树的历程是多么艰辛!

在教学时,我先从课题《小草和大树》入手,自然界中的“小草”、“大树”,它们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各有什么样的特征?学生不难说出:小草矮小,不被人注意,不起眼;而大树则高大、挺拔,惹人注目,往往被人们用作栋梁,受到人们的保护。课文所写的夏洛蒂成才的故事为什么要以“小草和大树”为题呢?然后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这样快速切入课文,引导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大致了解夏洛蒂的命运。认识夏洛蒂在人生的逆境中用自己的汗水和心血坚持不懈地“浇灌”,由一棵命运悲苦的“小草”成为一棵“大树”的艰辛历程,理解文题大意。在交流的过程中我相机引导,并概括板出夏洛蒂所经受的苦难:家庭不幸、艰难谋生;立志写作、遭遇打击;反思权衡、开拓新路;孜孜不倦、敲开圣门。

第二课时教学时我首先让学生在文章找出中的“小草和大树”共出现了几次?画出相关语句?(明确共出现3次,一次是在课题,一次在骚塞的回信中,一次是在文末。)

第一次“小草”和“大树”出现在课题中,且有着特殊的含义,理解课题的含义不仅是本课的重点也是一个难点,只有在深入解读文本,理解文本的基础上,学生才可能感悟到将之作为题目的原由,所以我把这个问题放在课文精读之后,在来理解。

第二次“小草”和“大树”出现在骚塞得回信中,设问:在骚塞的眼中,小草和大树指什么?

学生交流讨论后老师概括总结:回信中的“小草”指的妇女能从事的事业,“大树”指的妇女不能从事的事业,小草不能变成大树,小草就是小草,大树就是大树,言下之意,文学是妇女不能从事的事业,即使从事了也不可能取得成功,言语中充斥着对妇女的蔑视。

接着在设计一个问题文学界中的夏洛蒂有没有从一颗小草成为

学生不难找出答案在第七自然段。文末的“小草”指的传统观念中妇女不能从事文学事业,“大树”则是指的夏洛蒂姐妹在文学事业上取得巨大成功和影响,小草浇灌成大树,即指:夏洛蒂姐妹打破了妇女不可能从事文学事业的传统观念和陈腐偏见,取得了巨大成功。

那么小草为什么能变成大树?画出文中的相关语段?这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学生凭借具体的语言文字材料通过朗读和理解关键词句的方式感悟夏洛蒂三姐妹不屈不挠的抗争精神和孜孜不倦的奋斗精神。































献花(0)
+1
(本文系xiaoxi0408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