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互联网金融回归理性,技术落地重构产业格局
2018-02-11 | 阅:  转:  |  分享 
  
互联网金融回归理性,技术落地重构产业格局

来自:华映资本2018-2-11





无论外显程度几何,似乎身边每位都深陷焦虑之中。面对高速驶离原有轨迹的商业景观变化,没有人再能信誓旦旦地给出正确答案。

残酷一点说,如今已不存在全身而退的“上岸”,拼杀的只是谁的“求生欲”更强、谁游得更快。就像华映资本在去年年终复盘里写到的那样,“没有彻头彻尾的成功和失败,敢于直面当下,就是骄傲。”

以下,是华映资本年终复盘——互联网金融篇,由华映资本董事曹霞口述观点,经整合后发布。

自2013年互联网金融元年以来,P2P、Fintech、智能投顾、区块链各种新概念层出不穷,金融与科技融合的步伐正在加快,从组织形式到业态特征再到工具、产品及服务,金融正在被技术赋予新的内涵与外延。

作为国内最先布局互联网金融的投资机构之一,华映资本自2013年以来已投出包括51信用卡、e家保险、功夫贷、名策数据、直通万连、有路等20余个互联网金融优质项目。2017年,华映基于过往投资生态,持续关注保险、汽车金融、海外资产配置等领域的发展,探寻科技跃迁之下,金融势能的爆发。

2018年,随着监管再度升级,变革之下,迅速更新迭代的新技术又将如何重塑金融形态?今天,华映基于3大关键词,带来互联网金融领域的8个洞察。

关键词一:“挣快钱”时代落幕

1、监管之下、互联网金融进入下半场的合规、洗牌阶段

近两年谈起互联网金融,“监管”与“合规”是绕不开的两个关键词。2016年被称为监管元年,从这一年开始,金融领域监管不断升级,虚假平台被相继取缔。2017年互联网金融进入“合规年“,监管持续趋严、牌照收紧、套利空间不复存在;在现金贷、P2P等领域,相继发布涉及实际操作层面上的监管政策,规范化管理成为趋势,问题平台被逐一淘汰。

金融行业本身就是一个风险较高的行业。在2013互联网化之后的近些年中,互联网金融始终保持了相对快速的成长。一定程度上,成长的过程也是问题凸显的过程:个别企业不断扩大市场规模、突围之时,在征信、风控等方面遗留了亟待解决的问题。

在华映看来,互联网金融本质仍然是金融属性,不管科技因素和科技含量占比多少,在这一领域内,创业者都应该更看重金融的本质和属性,科技只是助力和提升效率的方式。监管加强后,有助于筛选出不合规的企业,促进整个行业健康持续地发展。对于创业者来说,监管思路越明确,创业风险越低,其核心在于把该做的事情做好:打磨自身模式、真正建立起服务用户以及为用户解决问题的能力。

2、上市潮并未催生行业火热,互金回归理性

过去一年,与监管相对的是互联网金融公司寻求海外上市。以往,行业内往往有这样一种现象,一旦某个细分领域内有一家公司上市,该细分领域短期内就会格外受到资本的关注。但从近期来看,互联网金融公司海外上市并未带来投融资的火爆,一方面是因为公司上市后资本市场的表现一般,另一方面,也因为上市公司信息的公开、透明,反而带来了更多监管。整体而言,资本市场对于金融领域的关注已趋向理性。

在华映看来,整个行业经过了4年高速发展后,互联网金融很难再像过去两年一样火爆,已经进入了一个相对稳定、相对理性的发展阶段。

3、银根收紧,资产端与资金端高度协同

2017年市场上整体来看:银根普遍偏紧,资金短缺。体现在两方面:一方面是银监会、央行对于银监系统通道上资金的银根收紧。另外一方面是在P2P领域,众多公司在申请备案的过程中,根据金融办要求,备案期间,平台存量不能增加。再加上之前监管上对于平台单个借款标的不能超过100万的要求等,P2P平台的资金供给也有放缓。

因此,整体来看去年资金端短缺,而优质的资产被突显出来,双方显示出较高的协同性:资金需要寻求优质的资产,同时资产上量也需要对接更多、更稳定的低成本资金。在资金端,一些线下城商行、农商行、县域级、乡镇级小型银行,之前找不到资金出口,缺乏优质的资产,系统本身也比较老化,有部分创业公司通过对其进行系统改造,帮助其对接更好的资产,资金会通过更加合理、合规的渠道释放出来。同时,资金端对于资产端的并购和整合的趋势也将越来越明显。

华映资本投资的功夫贷,也于去年实现成功退出,买方正是一家资金方,与公司有着高度的协同。

在金融领域,华映资本一直倾向投资优质资产端,即与车、房、股等相关的方向,在保证资产质量的前提下,也会基于退出来考量其未来的退出路径。

在资产端,2017年华映投资了汽车金融服务提供商联众金融,他们的业务主要是为消费者提供期限为1-3年的二手车及新车购车贷款。华映看中的是团队在汽车金融领域多年深耕所积累的较强的风控能力,线下渠道拓展、管理能力,以及获取稳定、低成本资金的能力。在此之上,联众金融业务上能够通过与互金,银行,金租的资金对接合作为二手车商和车主用户提供有竞争力的、便利的金融产品。

另外,我们在海外理财资产端占比较大的房产领域,投资了有路,现在已经毫无疑问成为全国最大的海外房产交易的一站式服务平台。这是质量比较优越的资产,也是值得持续关注的方向。

4、互联网金融出海,需警惕“暗礁”

国内互联网金融经过4年爆发式增长后,也出现了逐渐向国际市场渗透的趋势。在应用层方面,目前,如移动支付、网络借贷等,中国已全球领先,一些发展成熟或已被验证有商业化能力的模式,正在被复制出海:京东推出印尼白条,阿里下注东南亚消费金融,微信支付也登陆了泰国等地区。巨头布局之下,一些现金贷、蓝领贷创业项目也相继出海,这是一个较为明显的趋势。

我们认为,由于政策方面尚未完善,出海项目存在一定监管风险,在拷贝成熟模式时,要结合海外市场背景研究趋势。例如,跨境支付在过去一年曾成为短期风口,但由于监管政策升级,近期财付通、支付宝等也因开展跨境支付方面违规问题被罚,创业者入局则更需谨慎。此外,蓝领贷出海东南亚,考虑到印尼等部分东南亚国家基础设施较差,个人底层身份认证、信用数据匮乏,违约风险极大,平台只能以更高的利息来覆盖更大的风险。

5、保险全流程的互联网优化,改造空间大

在金融领域,相比于金融科技备受追捧,保险行业的互联网化进程则显得相对滞后。根据保监会数据显示,2016年中国保险市场保费规模已达3.1万亿,市场空间广阔。但保险行业同样存在诸多问题需要解决,从产品设计、销售到理赔,加之出单、核保等多个环节均存在痛点,都可以通过互联网的方式得到改善。华映认为,无论是在ToB层面,还是应用场景方面以及底层工具方面,互联网保险领域都存在机会。

保险行业的特点是“慢”,购买频次低,同一险种一年的购买次数基本只有1次;除了高端的寿险产品及车险外,大多数保险产品的客单价都比较低;保险是被动型销售,客户并不会想到主动去购买,因此,中间的销售渠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依旧很重要。但保险是一个大市场,天花板高,作为销售驱动的行业,保险的基础设施、特别是信息化进程缓慢。因此从效率、风控以及产品上,机会不断涌现:在产品端,互联网保险可以依托大数据,进行个性化定制,同时随着数据质量越来越高,数据的利用价值越来越大,保险底层的风控可被改变;

对于销售环节来讲,如何通过IT系统的支持及坐席的专业培训,提高整体的转化率,是一个机会;

从理赔方面来看,对用户来说,理赔的核心是体验,如果能够通过搭建保险公司和中介公司之间的SaaS平台,提高效率降低错误率,有助于实现传统保险的升级;这些都存在机会。

关键词二:科技穿透实体金融

如果说互联网与金融的碰撞更多是融合以及创新,大数据、AI、区块链等新技术对于金融行业的影响则是从内部和底层开始,带来模式创新以及效率提升。6、大数据+AI,融入金融实体

互联网、移动互联网时期带来的数据量增加、AI引领数据处理方法的迭代、数据处理能力的提升对金融领域影响深远。大数据与AI的结合,能够对互联网金融的风控与营销带来实质性变革,能够影响用户精准营销以及反欺诈、信用评分、风险定价等层面。在我们看来,以技术驱动的互联网金融公司,最重要的竞争壁垒在于:能够真正能让数据发挥最大价值的,提升静态数据获取能力与增强动态分析数据的能力。

同时,我们认为未来如SaaS等与金融实体的结合,也能创造出更大的价值,比如与供应链或是产业链相结合,有了SaaS平台,可以沉淀出整个产业链条上中下游一些交易的数据与用户的信息,基于这些数据,未来通过金融去变现或者是通过金融去做供应链金融,提供特定金融服务,有望突围。

7、区块链:技术落地有望重构产业格局

另外,在华映看来,值得关注的方向是区块链的发展。区块链代表的不仅仅是一种趋势,或一种模式,它最重要的价值是在一些细分领域里的应用,我们判断它首先可以大范围应用的领域应该是金融领域。在海外,区块链创业公司R3联合全球42家顶级银行成立区块链联盟,其中包括摩根大通、美国银行、汇丰银行、花旗银行、富国银行、巴克莱银行、高盛等,将区块链技术与全球性金融打通。区块链技术如果能够应用于银行、保险等金融机构的业务层面,对于产业链条的重构、整个业务效率的提升、成本的降低都是有非常积极的作用,我们看好区块链技术的落地,重点关注应用层面。

关键词三:纵深化服务

8、在擅长的领域,做深、做透才能实现竞争力

随着从资产管理到资金对接的全过程智能投顾、量化投资,再到移动支付的普及、大数据征信、消费金融、大众财富管理的爆发,在新技术的推动下,互联网金融正在为B端金融机构提供更好的效率工具、决策工具;为C端用户提供更好金融体验,满足那些传统金融机构尚未能满足的金融需求,形成巨大的市场空间。

未来一年,华映认为,毋庸置疑的是监管将进一步规范,牌照也将越收越紧,对创业者来说,越早拿到牌照优势越明显。同时,随着上半年P2P备案第一批企业公布,拿到备案的平台可能迎来交易量的跨越式增长。

在互联网金融近些年的发展中,我们也可以观察到:往往那些容易迅速实现量级增长、快速获得盈利的商业模式并不会持久发展。因此,在这一领域,我们更看好能够稳扎稳打,以较好的心态踏踏实实做好本职业务、不盲目追风口的创业团队。互联网金融具有穿透供应链的能力,对于创业团队来说,无论是在保险、基金还是其他理财方面,在自己擅长领域内做深、做透,这一点比较重要。

无论何时,金融与科技的融合,本质还是要落地于对金融行业所提供的产品和服务、以及提供的方式进行创新,提升效率并有效降低运营成本的业务形式,而其中不变的本质是,“金融”二字背后是机会与风险并存,应更为审慎地对待。
献花(0)
+1
(本文系聚贤小屋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