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5.中华五期绝句第五讲
2018-02-23 | 阅:  转:  |  分享 
  


第五讲绝句的章法结构、布局(上)及
绝句的章法
主讲:潇洒剑客


我们介绍了起承转合法,那么,有没有不按照起承转合的章法来布局的呢?这个说法不一,我们还是通过几个例子来看一下吧。


第一、绝句的其他几种章法结构

一、并列式

当我们选取的题材基本上没有主次之分来表达某种思想感情时,就可以选用并列法。

例如杜甫的七绝: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这首诗,每句一景,其中动景、静景,近景、远景交错映现,所列的物象没有主次之分,构成了一幅绚丽多彩、幽美平和的画卷,令人心旷神怡,百读不厌。

再看一首老杜的: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杜甫的这首五绝,以及其平淡的语言,为我们描绘了一副明丽和谐的春色图。用并列的手法使诗中描写的物象有机的组合为一体。

那么,使用并列法,需要注意什么呢?有三点要求,大家注意一下:

1、尽量使用对仗

2、描写的景物要注意顺序的安排

3、要描写出一副完整的画面。
律诗中也可以找到这样的例子:

如孙处玄诗:

残花与露落,坠叶随风翻。

日侧南涧幽,风凝北林暮。

野水千年在,闲花一夕空。

近来浮世狭,何似钓船中。


大家平时阅读的时候可以仔细揣摩一下这些应用并列法的格律诗,做以借鉴。


二、并列转承法

前两句用并列法,后两句用承接法。一般来说,承接法适用于时间上有先后或逻辑上有因果的表述。

司空图【忆中条】:

燕辞旅舍人空在,萤出疏篱菊正芳。

堪恨昔年联句地,念经僧扫过重阳。


先用并列法,以拟人、通感的修辞大致临摹出孤寂秋中。再用承接法,点明旧地重游,事过境迁,人是物非的无奈之情。还有就是前两句用并列后两句用转合的。

(通感修辞格又叫“移觉”,就是在描述客观事物时,用形象的语言使感觉转移,将人的听觉、视觉、嗅觉、味觉、触觉等不同感觉互相沟通、交错,彼此挪移转换,将本来表示甲感觉的词语移用来表示乙感觉,使意象更为活泼、新奇的一种修辞格。我们以后会介绍)


三、起承承合法

绝句的第三句不转的,可以补充承句的不足。有些绝句在承接的基础上,需要更进一步地铺陈,也可以不转,仍然继续承接。

如高适【送桂阳孝廉】:

桂阳年少西入秦,数经甲科犹白身。

即今江海一归客,他日云霄万里人。


【贫者】:

不羡邻墙屋宇轩,庭前自爱小桃园。

枝头一日看三遍,唯恐春风不过门。


这两首都是第三句接着承接的。承句接起句,转句补充承句的不足,不转,这个也是一种长见的方法。

所以很多人喜欢写诗就用一个起承转合,看到绝句中第三句没有转折的,就喜欢说,没有转句就没有章法。这是不确切的。


四,承对合用法

一首绝句的前两句用起承法,后两句用对仗法;或前两句用对仗法,后两句用承接法,这样的布局法叫“承接对仗合用法”。与并列法稍有不同。

1、用承接法时,有的在时间上有先后关系,有的在逻辑上有因果关系;

如韦应物的‘登楼寄王卿’:

踏阁攀林恨不同,楚云沧海思无穷。

数家砧杵秋山下,一郡荆榛寒雨中。

前两句承接法,后两句对仗法。


2、用对仗法时,一般要用一组对仗句。

唐杜审言的《赠苏书记》:

知君书记本翩翩,为许从戎赴朔边。

红粉楼中应计日,燕支山下莫经年。


再看几首用这种布局诗:

王勃的《江亭夜月送别》二首:



江送巴南水,山横塞北云。

津亭秋月夜,谁见泣离群?



乱烟笼碧砌,飞月向南端。

寂寞离亭掩,江山此夜寒。


还有杜甫的《八阵图》:

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

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


潘天寿‘梦渡黄河’:

时艰有忆田横士,诗绝弥怀敕勒歌。

为访幽燕屠狗辈,夜深风雪渡黄河。


第二、绝句的章法布局

以上说的是绝句的几种章法结构,下面我们具体来看以上几种章法是如何布局的:

(1)、先景(事)后议法:

在一首绝句中,前两句写风景或事实,后两句写议论,即属此法。

风景或事实是议论的根据,触景生情,就事生议,那就不是无稽之谈了。诗中的议论应观点新颖,见解高超,成为全诗的画龙点睛之笔,以收警策动人之效。这也是典型的布局手法之一。

如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一诗: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前两句写景,写得景象壮阔,气势雄浑;其后两句是发表议论,含意深远,耐人探索,道出了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哲理,成为流传千古的名句。

前两句写所见,后两句写所感,衔接自然、紧密,达到了景入理势,理抒景情的妙境。再如: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前两句,以精炼的笔法,描绘庐山那侧峰横岭、雄伟奇秀、气象万千的景象。后两句则以奇思妙发,揭示出一个精辟哲理:人们要认识事物,必须摆脱局部经验的局限,着眼于全局,避免片面性。全诗意蕴深刻,语言浅显,景为议服务,同时也体现了苏诗深入浅出的特色。

我们再来看今人钱明锵的这首《仙女岩》诗:

琼宫仙女落红尘,出浴归来意态真。

何用移山掩羞涩,天公造物本清纯。

这也是先景后议。


(2)、先议后景(事)法:

这种布局法与先景(事)后议法在内容排列的次序上正相反,它是先发表议论,而后写景或叙事来证明其论点的。议论与写景、叙事,有相辅相成的作用。

如刘禹锡的《秋词》: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利用转结所铺陈的景色来证明开始提出的观点。

再如:如朱淑真【秋夜】:

夜久无眠秋气清,烛花频剪欲三更。

铺床凉满梧桐月,月在梧桐缺处明。


诗人在这里营造的正是景与情会,心与物融,共同营造出孤冷寂寞的意境,先题出无眠,后以景象予以论证无眠的理由。

又如韦庄【金陵图】:

谁谓伤心画不成?画人心逐世人情。

君看六幅南朝事,老木寒云满古城。

则是以事实来证明自己所先提出的观点。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再如这首前两句写景,后两句抒情。

一为迁客去长沙,西望长安不见家。
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


这首先情后景,这样的例子很多,大家可以去古人的作品中多找些来看,可以用心体会。不再举例了。其他布局手法我们下节课在介绍吧。






三、渔洋绝句12法之第二法,前二句说一事,第三句以转折连词承接。我们通过分析下面这首诗来理解第二法:

虎山桥畔尽层松,掩映寒流古寺红。

却上重楼看邓尉,太湖西去雨蒙蒙。

第一二句,很简单地用写景的办法写虎山桥畔松林掩映流水古寺这一件事,第三句笔锋一转,在一二句的基础上用一转折词“却上”将视点由一二句的“虎山桥畔松林掩映流水”转到登楼观赏邓尉山上,这就是这一法的要点。第四句,紧紧地顺着第三句,扣诗题眺字。


创作要点:一是一二句说一事,注意第二句和第一句的意思要衔接紧密,二是第三句用一转折词,将一二句,转到另个方向,第四句要顺着第三句扣主题。

例诗:

结绮临春尽已墟,琼枝璧月怨何如。

惟馀一片青溪水,犹傍南朝江令居。

——秦淮杂诗十四首之二


不复黄衫舞马床,更无片段荔支筐。

祗馀今古青山色,留与诗人吊夕阳。

——骊山怀古八首(之七)


关于第二法,就简单分写到这。


我将从七绝的创作过程中讲修辞手法的应用:绝句的时间、空间、诗的密度、强度及如何才能将诗意留在句号外,分节简要的讲解。





渔阳绝句第三法:


1要点:第三句故作假设或设问之辞,第四句答之。

2关键:关键是三、四两句,语意必须连属,万不可断裂。比如:借问酒家何处有?这第三句所问的地点,第四句必须回答清楚,也就是说语意必须连属。

3诗例《七绝满窗香》渔舟晚唱

兰亭有画满轩呈,月落乌蓬重晚情。

何处袭来香一楫,分明桥上卖花声。


第三句用花香从何处袭来设问,第四句用桥上回答第三句,语意连属韵味深远。

第三句问法举偶:

一是第三句用“借问”、“欲问”、“试问”、“为问”等字作起,其下并著以“何”、“谁”等字,以明其所问之事,而第四句则答之之词也。如:

《塞上闻笛》唐高适

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

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


《舟中有成》明汪本

故乡南望渺无涯,水面云深日又斜。

欲问浮生何所似,试来风处看杨花。

二是第三句亦用“为问”、“试问”等字作起,以三四两句作连属诘问语,故“无”、“几”、“何”、“谁”等字著在第四句,而不在第三句。如:

《又和景文韵》宋苏轼

牡丹松桧一时栽,付与春风自在开。

试问壁间题字客,几人不为看花来。


《秋浦途中》唐杜牧

潇潇山路穷秋雨,淅淅溪风一岸蒲。

为问寒沙新到雁,来时还下杜陵无。


我们细细欣赏一下这首:诗的头两句在外围刷色,展示出一幅风雨凄其的画面,下一步该如何发展、深入、掀起感情的漩涡呢?诗人把目光转向了飞落寒汀的鸿雁,三、四两句以虚间实,故设一问,陡然地翻起波澜,可谓笔力奇横,妙到毫颠。
从构思方面说,它意味着:
第一,沿着飞鸿的来路,人们的思想从眼前的实景延伸到遥远的天边,扩展了诗的画面;
第二,问及禽鸟,痴作一喻,显见出旅程的孤独与岑寂来;
第三,寄情归雁,反衬出诗人有家归不得的流离之苦。这些意蕴没有直接说出,而是寓情于景,令人于恬吟密咏中体味而得。有不着一字,尽得风流的妙趣。第三句转折得好,第四句就如顺水下船一样,自然凑泊,有着无限的风致。

三是以第三句作诘问语

用“何”、“谁”、“几”、“安”、“那”等字作起,或以第四句作答,如:

《魏王堤》唐白居易

花寒懒发鸟慵啼,信马闲行到日西。

何处未春先有思,柳条无力魏王堤。

或并第四句亦承上句一气作问,如:

《题画》明陆容

林屋重重枕野塘,水花千顷一归航。

何年了却公家事,来趁山人几日凉。

四是亦以第三句作诘问语,但“何”、“谁”等字不著在句首而在句中。如:

《送杜十四之江南》唐孟浩然

荆吴相接水为乡,君去春江正淼茫。

日暮征帆泊何处,天涯一望断人肠。


《清夜闻笛》明钟顺

小楼人醉月初斜,归思迢迢隔海涯。

短笛谁吹断肠曲,满庭香雪落梅花。


4创作步骤:
【起】第一句用眼前景物,点名时间

【承】点明地点、人物实施行为和空间环境

【起句】和【承句】要语意必须连属,万不可断裂(初学时必须注意这点)

【转】以假设或设问转换,要在1、2句那个时空环境中提升高度,将主题点出。

【合】紧抱问句,做回答。

5诗例:
风雨崖山事杳然,故宫疏影自年年。

何人寄恨丹青里,留伴冬青哭杜鹃。

—题胡玉昆宋梅图为程翼苍


宣宗玉殿空山里,箫鼓楼船事已非。

何似茂陵汾水上,秋风南雁泪沾衣。

——裂帛湖杂咏六首之四


太华终南万里遥,西来无处不魂销。

闺中若问金钱卜,秋雨秋风过灞桥。

——灞桥寄内二首之二


嘉阳驿路俯江流,寒雨潇潇送暮秋。

谁识蛮中风景别,洋州风竹戴嵩牛。

——夹江道中二首之二


前旌已拂鹿头关,风雨勾留不肯闲。

何处行人最愁绝,潺亭亭下水潺潺。

——罗江驿夜雨


沔上风流万古存,鱼梁洲畔向江村。

何如但作鸿冥好,采药相携去鹿门。

——落凤坡吊庞士元




今天就到这里,下面布置一下作业,用今天所学渔阳绝句第三法写一绝句,题目自拟。





作业链接:

小渔村中华分校五期绝句崆峒第五讲作业贴(傲雪红梅老师)?
http://bbs.zhscwx.com/thread-25214-1-1.html
小渔村中华分校五期绝句青城第五讲作业贴(幸福老师)?
http://bbs.zhscwx.com/thread-25215-1-1.html
小渔村中华分校五期绝句峨眉第五讲作业贴(独立苍茫老师)?
http://bbs.zhscwx.com/thread-25216-1-1.html
?小渔村中华分校五期绝句嵩山第五讲作业贴(放弃老师?)
http://bbs.zhscwx.com/thread-25217-1-1.html
?小渔村中华分校五期绝句武当第五讲作业贴(追雨客老师)?
http://bbs.zhscwx.com/thread-25218-1-1.html



























献花(0)
+1
(本文系文冠厚朴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