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ql1.中华五期七律第一讲
2018-02-23 | 阅:  转:  |  分享 
  
七律第一课

五律言志,七律言情。我们已经系统学习了五律内容,从这节课起,我们讲学习七律写作的相关内容。

七言律诗是律诗的一种。起源于南北朝,成熟于唐初。八句,四韵或五韵。中间两联必须对仗。第二、四、六、八句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通常押平声,称七言律诗.

七言律诗是律诗的一种。起源于南北朝,成熟于唐初。八句,四韵或五韵。中间两联必须对仗。第二、四、六、八句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通常押平声,称七言律诗.

南北朝文学作品注重对偶和平仄,对律诗的发展影响深远。南齐永明之世,周颙和沈约创四声八病之说。

影响所及,当时诗人作诗讲究声律,世称“永明体”,这是由古体诗演变到近体诗的重要桥梁。

唐初上官仪提倡“六对”、“八对”之说,将前人对偶之法加以总结归纳,对律诗的发展颇有影响。

初唐四杰所作律诗甚多,促进了律诗的发展。沈佺期、宋之问在前人实践的基础上,加以琢磨,去粗取精,把律诗的格式固定下来。



七律:每首八句,每句七字,共五十六字。一般逢偶句押平声韵(第一句可押可不押),一韵到底,当中不换韵。同样七律的四联,各有一个特定的名称,第一联叫首联,第二联叫颔联,第三联叫颈联,第四联叫尾联。按照规定,颔联和颈联必须对仗,首联和尾联可对可不对。这些和五律的要求都是一样的。

七律有四个基本句式:

平平仄仄平平仄(末了两字是平仄,称之为平仄脚);

仄仄平平仄仄平(末了两字是仄平,称之为仄平脚);

仄仄平平平仄仄(末了两字是仄仄,称之为仄仄脚);

平平仄仄仄平平(末了两字是平平,称之为平平脚)。

这四种句式是律诗平仄格式变化的基础,由此构成七言律诗的四种基本格式。

1)平起入韵:(平起平收)

平平仄仄仄平平(韵)仄仄平平仄仄平(韵)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韵)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韵)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韵)

2)仄起入韵式(仄起平收式)

仄仄平平仄仄平(韵),平平仄仄仄平平(韵)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韵)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韵)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韵)

3)平起不入韵:(平起仄收式)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韵)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韵)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韵)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韵)

4)仄起不入韵:大家自己推导

大家看一下,和五律都是一样的,只不过在每句之前遇平平就加仄仄,遇仄仄加平平,其他等同(包括押韵、对仗、已经对韵字的要求都是一样的)。

原本五律和七律属于我们的近体诗应用最广泛的题裁,只是二者适用的题材上,表现手法上略有不同,创作出来的作品也就各有千秋。

因我们是先上五律部分,律诗的初级知识中,从平仄要求,到韵部使用,每联之间的关系都已经很详细的和大家讲过。这里我们虽然是七律,但是要求也是一致的,

二、基本要求(请同学注意这也是七律的格律要求)。

1)每首限定八句,五律共四十字,七律共五十六字;

2)押平声韵。七律也是依用《平水韵》若用《新韵》标明。

3)每句的平仄都有规定。

4)每篇必须有对仗,对仗的位置也有规定。一般是中间两联要求对仗。另:首联对仗,颔联则可对可不对。颈联依例对仗。

5)律诗是一韵到底。即全章从头到尾都押同一韵部。偶数句末字的韵母相同或相近,放在同一个位置上,偶数句必须押平声韵,首句可押邻韵,用韵的字不能重复,且避免同音字。

什么叫同音字?同音字就是现代汉语里语音相同但字形、意义不同的字,所谓语音相同,一般是指声母、韵母和声调完全相同;如“真-甄”、“轩-萱”、“话-桦”等,就是同音字。汉字中同音字很多。

像花、华;轻、晴是可以的

6)粘对替的要求也是与五律一致。(这不需要细说了吧)

节奏部分,这部分今晚的重点,要和大家说说,五言节奏和七言节奏,

五言:?

五言一般的节奏形式: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

此类都是2.1.2节奏形式,如:?雨后复斜阳,就是“雨后.复.斜阳”2.1.2.

五言另一基本常见节奏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

此类是2.2.1节奏,如:?清泉石上流,就是“清泉.石上.流”2.2.1节奏。

五言的其他节奏?

1.4,如:“看.万山红遍”。

具体又可以分为:看.万山.红遍,成为1.2.2节奏。这是词了。?

那么七律的节奏呢,这是我们重点要了解的。

(一)七言一般的节奏形式: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

此类是2.2.1.2节奏,

如:“乌蒙磅礴走泥丸”

分成“乌蒙.磅礴.走.泥丸”。

12/34/5/67

如: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二)七言另一基本常见的节奏形式: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

此类是2.2.2.1节奏,

如:陆游的“楼船夜雪瓜洲渡”

就是“楼船.夜雪.瓜洲.渡”2.2.2.1结构。?

又如:长空/雁叫/霜晨/月。粪土/当年/万户/侯。

七言的其他节奏

?①4.3节奏,

是符合七言大多数情况的,实际也是2.2.1.2及2.2.2.1的合成变换。

但有时三字尾不好分割。

如:芳草萋萋鹦鹉洲

就是4.3,特别是后边的鹦鹉洲,就是不好分割的三字尾。

有时我们把(诗句的末三字称三字尾)看成一个整体,连三字尾以外的部分也看成一个整体。

这样分析更合于语言的实际,也更富于概括性。?

例如:

雨后/复斜阳。

别来/沧海事,语罢/暮天钟。?

天连五岭/银锄落,地动三河/铁臂摇。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②2.3.2节奏,?

不是很常见的节奏。

如:“故园三十二年前”,有学者分成“故园.三十二.年前”的2.3.2节奏,

但也有分成2.5节奏的。

此为诗句中特别句子,古人也有采用,但不是常例。

③3.1.3节奏,

有人称之为“折腰句”。

如陆游的“一点烽传散关信,两行雁带杜陵秋”

如果合化两部分,就只能分为3.4.而不能分为4.3的。

另外,使用时,尽可能要做到意义单位和声律单位的统一,特殊情况除外。这里所言的节奏,不仅是写诗,以后在学到填词中也会遇到。

综上,五七言诗虽然也是以一节拍两音节为主,但与四言、六言不同的是,五言、七言除了几个完整的节拍外,还有一个畸零的单音节,五言是两个节拍外加一个畸零单音节,七言是三个节拍外加一个单音节。为什么需要这样一个单音节呢?是为了使诗句更具顿挫、变化之美,因为过于规整的二二与二二二的节律是缺乏变化,因而也是呆板的,畸零的单音节的出现就改变了这种呆板性,使诗显得更灵活多变,吟诵时更能产生起伏之感、顿挫之美。

2、“意义单位”划分法

五七言诗之所以成为古典诗歌主流形式,还与它有着更强的意义表达功能有很大关系。

人们发现,各句中那个畸零的单音节如此显眼,以致它很自然就成为表达的中心。

于是,许多诗人都把功夫放在单音节的锤炼上,从而使五七言诗的时代,从某种意义上成为锻造名句的诗歌时代。当然,根据意义的需要,单音节的位置就不仅可以置于句末,也可置于句中。?

馀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

喧鸟/覆/春洲,杂英/满/芳甸。

这是谢脁《晚登三山还望京邑》诗中的名句,单音节全部赫然居于句中,?显然为诗人锤炼的焦点。

就是炼第三字

?也就是说,诗句的中心不是在叶韵的位置,诗人突出的不完全在是诗的韵律,而更在诗的内在意境。



这样,古诗就出现了两种常见的意义结构:

一,单音节在末尾。

五言诗为二二一,七言诗为二二二一,这是符合自然的、经典的声律节奏。

第二种,单音节在句中。

五言为二一二,七言诗为二二一二,这也是比较常见的。

3、韵律划分法:

通常读七言句会自然地在第四个字处稍作停顿,再读后三个字,?

这样会有一种整齐划一的韵律美。

仔细观察《枫桥夜泊》: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第一句为三个独立的意象,西沉的残月,凄唉的乌啼,霜华满天,

怎么读?读时可以运用四三式停顿“月落乌啼——霜满天”。这样读来,错落有致,

把三个意象自然停顿。

前两个意象为每两个字一个意象,最后一个意象为三个字,

第一句为三个独立的意象,西沉的残月,凄唉的乌啼,霜华满天,

怎么读?读时可以运用四三式停顿“月落乌啼——霜满天”。这样读来,错落有致,



?诗人在写诗时,本身就有意识将诗句做了相应的停顿。?

因此,四三式朗读,契合诗人的节奏和意图,也有助于读者对诗意的理解。同样,后面三句也可以运用相同的读法

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3、“综合品读”划分法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王勃《送读少府之任蜀州》)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李商隐《无题》)

在这几个例句中,分布在句中的单音节,都是诗人要突出的意义。

诵读时在这些位置上拖长,从而使诗意更显隽永。

不过,这样一来,诗的声律节奏与意义结构二者之间就出现了一个错位。

如果说第一种是经典的声律节奏,是诗的声韵所要求的自然节奏,那么第二种就是对自然的声律节奏的一种背离。

换言之,诗韵所带来的呼应回环美,有所淡化。

为此,在实际应用中,一般是把两种形式错综起来使用,且看一首完整的诗,

如陆游《游山西村》: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两种节奏形式交错起来,产生了更丰富、更深永的美感效应,

经典的声律节奏与对它的突破并没有从根本上破坏诗应有的自然的声律美。

?【二】、划分节奏的要领:

1、找到各句畸零的单音节,

⑴这个音节单独作为一个节拍;

⑵其他音节,只要不违背意思,每两个音节为一个节拍。这样的方法,对于常见的两种结构形式都是可行的。

以上我们简单复习了基础课程中关于律诗节奏划分的部分内容,希望同学们抽时间把这部分重点在复习一下,不是啰嗦,节奏部分以及为什么要两字一个单位的划分,是我们律诗的划分重点



这样,我们简单说了七律和五律的不同,字数,节奏。下面我们要开始重新学习一下起承转合,确切的说是七律的起承转合,说实话,关于这部分内容五律和七律基本是相同的既在使用这些方法时所产生的表达效果是一样的。

但是因七律比五律多两字,每句多了一个节奏。

就因多了一个节奏,七律想写得完美很难,多出的这两个字,有决定性的作用,这多出的一个节奏就大大提高了写作的难度,令七律在行文时往往粘滞,无法企及五律中的那种流畅,无论是气韵还是诗意都是如此。多出的一个节奏,还影响了七律的凝炼,许多七律中,往往有一两个字是可有可无的,或者是并不出色,于诗意并无增加的,就在于此。





三.起承转合

想要对一件事情而发感慨,需要文字加工,想到怎样下笔的方法,抒发需要得到表达效果,那就必须要从谋篇布局开始,那就是起承转合。平起,顺承,跳转,妙合。”这就是诗的格律,五七律通用。起承转合,是我国古体诗传统的章法之一。它讲究诗序的先后,注重诗意的分合,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注重表达的逻辑顺序。

平起,顺承,跳转,妙合。”这就是诗的格律,五七律通用。起承转合,是我国古体诗传统的章法之一。它讲究诗序的先后,注重诗意的分合,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注重表达的逻辑顺序。

平起,顺承,跳转,妙合

起笔是起事,自然描述,或交代事情的起因、时间、地点等,可引出下文。

承笔是承接开头、或写景、或抒情、语气和缓,与上句自然衔接,不可松泛。

转笔是转折突起,陡生波澜,有起有伏,力免平铺直叙。

合笔是前三点的诗意合成,概括感悟点,进而表达作者的见解和主张,抒发作者的思想感情。它是诗的精华所在。合笔往往有画龙点睛之妙。

特别注意:合,不是写总结!

1、平起:七律的起,讲究平,平和,稳固。

句子结构平稳,语义也要平稳,要有根有据。

2、顺承:这个顺,包括意顺,还包括笔顺。

意顺,是指这个环节要顺着起的话题和意境写。

笔顺,是指与起之间要有连接---意义上的或字面上的。

但是,承不是接过起的话题继续说些与起相仿佛的事,而是必须有扩展、提升或深入。

把起的话题或意境进一步说深、说透、说细。用夸张的修辞把要说的事进行借代行的渲染

3、跳转:是说转这个环节要有跳跃的感觉。

要跳出起、承的话题和意境,另写一层意义。也就是另开一笔是话题和意境上的转移。

4、妙合:七律最后的合讲究一个“妙”字。

既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

但这个“妙”字说的是“合”,必须起到关合的作用。

不能来一句与整首诗风马牛不相及的话结束全篇。而是进一步升华作品的主题或所要表达的诗意,

不能来一句与整首诗风马牛不相及的话结束全篇。而是进一步升华作品的主题或所要表达的诗意,





献花(0)
+1
(本文系文冠厚朴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