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千秋一寸心之25——说杜牧《清明》
2018-02-27 | 阅:  转:  |  分享 
  
路上行人欲断魂(25)——说杜牧《清明》清明时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晚唐时代有一位著
名的有才华的诗人杜牧。杜牧,字‘牧之’,人们喜欢称他做“小杜”。这是因为有‘老杜’——杜甫这位大诗人在他前头,所以需要这样分别地
称呼,而这里面也就包含了一定的联系、比拟的意义。杜牧这首短短的《清明》绝句诗,历来为大家所喜爱、传诵。这一天正是清明佳节。诗人
在行路中间,可巧遇上了雨。清明,虽然正是柳绿花红、春光明媚的时节,可是又正是气候容易发生变化的期间,常常赶上“闹天气”。远在梁代,
就有人记载过(南朝·梁·宗懔《荆楚岁时记》:去冬节一百五日,即有疾风甚雨,谓之寒食。禁火三日,造‘饧大麦粥’。):在清明前两天的寒
食节(寒食在冬至后105日,寒食共有3天,过后就是清明,因此清明节正好在冬至后的第108天),往往有“疾风甚雨”(疾风甚雨:指大风
急雨。出处:语出《礼记·玉藻》:君子之居恒当户,寝恒东首,若有疾风、迅雷、甚雨,则必变,虽夜必兴,衣服、冠而坐。)。若是正赶在
清明这天下雨,还有个专名叫做“泼火雨”(泼火雨:旧俗寒食节禁火,其时所下的雨叫“泼火雨”,也叫“清明雨”,后特指清明节当天所下的雨
。唐唐彦谦《上巳》诗:“微微泼火雨,草草踏青人。”宋梅尧臣《依韵和长文(吴长文)紫微春雨》之一:“年年泼火雨,苦作清明
寒。”《说郛fú》卷四八引宋侯延庆《退斋雅闻录》:“河朔人谓清明雨为‘泼火雨’,立夏为‘隔辙雨’。”亦省作“泼火”。
宋毛开《满江红》词:“泼火初收,秋千外,轻烟漠漠。”隔辙雨ɡézhéyǔ,夏季降雨,有时一辙之隔﹐晴雨各异﹐谓之隔辙雨
﹐也称分龙雨。)。诗人杜牧遇上的,正是这样一个日子。诗人用“纷纷”两个字来形容那天的“泼火雨”,真是好极了。怎见得呢?“纷纷”
,若是形容下雪,那该是大雪,所谓“纷纷扬扬,降下好一场大雪来”(明·兰陵笑笑生《金瓶梅词话》第二回:只见四下彤云密布,又见纷纷扬扬
,飞来一天瑞雪来。明施耐庵《水浒》第九回《林教头风雪山神庙陆虞侯火烧草料场》:正是严冬天气,彤云密布,朔风渐起,却早纷纷扬扬卷
下一天大雪来。那雪早下得密了。)。但是临到雨,情况却正相反,那种叫人感到“纷纷”的,绝不是‘大雨’,而是‘细雨’。这‘细雨’,也正
就是‘春雨’的特色。细雨纷纷,是那种“天街小雨润如酥”样的雨(韩愈【唐】《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k
ān近却无。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它不同于夏天的如倾如注的暴雨,也和那种淅淅沥沥的秋雨绝不是一个味道。这
“雨纷纷”,正抓住了清明“泼火雨”的精神,传达了那种“做冷欺花、将烟困柳”的凄迷而又美丽的境界。(南宋史达祖《绮罗香·咏春雨》:双
调一百四字,前后段各九句,四仄韵做冷欺花,将烟困柳,千里偷催春暮▲。尽日冥迷③,愁里欲飞还住▲。惊粉重zhòng(蝴蝶身上的花粉
,经春雨淋湿,飞不起来)、蝶宿西园⑤;喜泥润、燕归南浦▲。最妨他、佳约风流,钿(tián此处为平声韵)车不到杜陵(地名,在陕西长安
东南,也叫乐游原)路▲。⊙沉沉江上望,还被春潮晚,难寻官渡▲。隐遥峰,和泪谢娘(谢娘:1.晋王凝之妻谢道韫有文才,后人因称才女为
“谢娘”。2.唐宰相李德裕家谢秋娘为名歌妓。后因以“谢娘”泛指歌妓。)眉妩wǔ▲。临断岸、新绿生时,是落红、带愁流处▲。记当日、门
掩梨花,剪灯深夜语▲。译文:春雨挟着冷气,欺凌早开的花朵,雾气漫着烟缕,困疲垂拂的柳树,千里烟雨暗暗地催促着晚春的迟暮。整日里昏暗
迷蒙,像忧愁满腹,想要飘飞又忽然停住。蝴蝶吃惊自己的翅膀湿重,落在西园栖息;春燕喜欢用湿润的春泥筑巢,飞来飞去。最无奈,是道路的泥
泞,妨碍了风流男女的约会佳期,使他们华丽的车辆到不了杜陵路(陆路难至)。极目眺望,江面上烟雾沉沉。再加上春潮正在迅急,令人难以找到
官家的渡口(水路不通)。远山全都隐隐约约,宛如佳人那含情的眼睛和眉峰。临近残断的河岸,可见绿绿的水波涨起,使水面上漂着片片落红,带
着幽愁漂流向东。记得当日,也是这样的春日,雨打梨花,院门深闭,能和心爱的女子欢聚一起,剪着灯花促膝夜语。史达祖(1163~12
20),字邦卿,号梅溪,汴(河南开封)人。一生未中第,早年任过幕僚。韩侂胄当国时,他是最亲信的堂吏,负责撰拟文书。韩败史受黥刑,死
于贫困中。史达祖的词以咏物为长,其中不乏身世之感。他还在宁宗朝北行使金,这一部分的北行词,充满了沉痛的家国之感。今传有《梅溪词》。
存词112首。)这“纷纷”在此自然毫无疑问是形容着春雨的意境;可是它又不止是如此而已,它还有一层容易被大意的读者所忽略的特殊
作用,那就是,它实际上还在形容着那位雨中行路者的心情。你觉得这种说法有点儿新鲜吗?我们按下这一头(按下ànxià搁置;放下。《
金瓶梅词话》第二六回:“按下这里不题。”清孔尚任《桃花扇·哭主》:“按下新诗,还提旧话。”),且看下面的一句:“路上行人欲断
魂。”“行人”,是出门在外的行旅之人,“行人”不等于“游人”,不是那些游春逛guàng景的人。那末什么是“断魂”呢?“魂”就是“三
魂七魄”的灵魂吗?(三魂七魄sānhúnqīpò道家謂人身有三魂七魄。‘三魂’即胎光、爽靈、幽精;‘七魄’計有屍狗、伏矢、雀
陰、吞賊、非毒、除穢、臭肺。《抱朴子·內篇·地真》:「欲得通神,當金水分形,形分則自見其身中之三魂七魄。」《金瓶梅·第四十七回》:
「驚駭六葉連肝膽,諕(‘吓’)壞三魂七魄心。」亦作「七魄三魂」。魂:旧指能离开人体而存在的精神;魄:旧指依附形体而显现的精神,人
一死就离散消失。)不是的。在诗歌里,“魂”指的多半是精神、情绪方面的事情。“断魂”,是极力形容那一种十分强烈、可是又并非明白表现在
外面的很深隐的感情。比方,相爱相思、惆怅失意、暗愁深恨等等。当诗人有这类情绪的时候,就常常爱用“断魂”这一词语来表达他的心境。清
明这个节日,在古人感觉起来,和我们今天对它的观念不是完全一样的。在当时,清明节是个大节日,休假、游赏之外,家人团聚,上坟扫墓,是主
要的礼节风俗。除了那些贪花恋酒(贪花恋酒:贪恋女色和美酒。出处:元·乔吉《扬州梦》第四折:某奉圣人的命,因牧之(杜牧)贪花恋酒,本
当谪罚,姑念他才识过人,不拘细行,赦其罪责。)的公子王孙等人之外(公子王孙:旧时贵族、官僚的子弟。出处:《战国策·楚策四》:蜻蛉q
īnglíng其小者也,黄雀因是以。俛(“俯”)噣白粒(zhuó◎古同“啄”),仰栖茂树,鼓翅奋翼,自以为无患,与人无争也。不
知夫公子王孙,左挟弹dàn,右摄丸,将加己乎十仞之上,以其类(類:颈)为招(招:靶子。万人操弓,共射其一招,招无不中。——《吕氏春
秋·本生》)。昼游乎茂树,夕调乎酸醎(xián◎古同“鹹”),倏忽之间,坠于公子之手。<译>:蜻蜓的事可能是小事,其实黄雀也是
如此。它俯下身去啄,仰起身来栖息在茂密的树丛中,鼓动着它的翅膀奋力高翔,自己满以为没有祸患,和人没有争执,却不知那公子王孙左手拿着
弹弓,右手按上弹丸,将要向70尺高空以黄雀的脖子为射击目标。黄雀白天还在茂密的树丛中游玩,晚上就成了桌上的佳肴,转眼之间落入王孙公
子之口。)(●弹(彈)dàn1.可以用力发射出去的小丸;装有爆炸物可以击毁人、物的武器:~丸。子~。~雨。枪~。氢~。导~。
手榴~。原子~。2.古代指以竹为弦的弓:“左挟~,右摄丸”。),有些头脑的,特别是感情丰富的诗人,他们心头的滋味是相当复杂的。
倘若再赶上孤身行路,触景伤怀,那就更容易惹动了他的心事,偏偏又赶上细雨纷纷,春衫尽湿,这给行人就又增添了一层愁绪。这样来体会,才能
理解为什么诗人在这当口儿(當口dāngkǒu正值某個時機。清李伯元《文明小史·第六回》:「這裡傅知府私心指望要趁這個當口,立一
番莫大功勞。」)要写“断魂”两个字;否则,下了一点小雨,就值得“断魂”,那不太没来由了吗?理解了这一层,就可以回到“纷纷”的问题
上来了。本来,佳节行路的人,已经有不少心事,再加上身在雨丝风片之中(雨丝风片:形容春天的微风细雨。【出自】:明·汤显祖《牡丹亭》第
十出:“朝飞暮卷,云霞翠轩;雨丝风片,烟波画船——锦屏人忒看的这韶光贱!”朝飞暮卷,出自《滕王阁》,形容天气的变化和景色的优美。
【出处】唐·王勃《滕王阁》诗:“画栋朝飞南浦云,朱帘暮卷西山雨。”),纷纷洒洒,冒雨趱路(●趱(趲)zǎn◎赶,快走:~赶。星
夜~行。紧~了一程。~路。),那心境更是加倍的凄迷纷乱了(淒迷qīmí1.景物淒涼迷濛。宋·陸游《即事詩八首》之三:「煙雨淒迷
晚不收,疏簾曲几寄悠悠。」2.悲悽(同‘凄’)迷惘。清·陳曾壽《南歌子·雞唱催將息》詞:「半床書蠹共銷沉,字裡淒迷時遇少年心。」
)。所以说,‘纷纷’是形容‘春雨’,可也形容‘情绪’;甚至不妨说,形容‘春雨’,也就是为了形容‘情绪’。这正是我国古典诗歌中寓情
于景、情景交融的一种绝艺,一种胜境(寓情于景:在景色的描写中寄托情感。情景交融:指文艺作品中环境的描写、气氛的渲染跟人物思想感情的
抒发结合得很紧密)。第一句、第二句,情景(情感與景象)交代了,问题也发生了。怎么办呢?须得寻求一个解决的途径。行人在这时不禁想到
:往哪里找个小酒店才好。事情很明白,寻到一个小酒店,一来歇歇脚,避避雨,二来小饮三杯,解解料峭中的春寒(春寒料峭liàoqiào
:料峭:微寒。形容初春的寒冷。出处:宋·释普济《五灯会元》卷十九:春寒料峭,冻杀年少。近义成语:料峭轻寒。反义成语:春风和煦),暖
暖被雨淋湿的衣服;最要紧的是,借此也就能散散心头的愁绪。于是,向人问路了。是向谁问路的呢?诗人在第三句(颈联)里并没有告诉我们,妙
莫妙于第四句:“牧童遥指杏花村。”在语法上讲,“牧童”是这一句的主语,可它实在又是上句“借问”的宾词,它补足了上句宾主问答的双方。
牧童答话了吗?我们不得而知,但是以“行动”为答复,比‘答话’还要鲜明有力。我们看《小放牛》这出戏,当有人向牧童哥问路时,他将手一指
,说:“您顺着我的手儿瞧!”是连‘答话’带‘行动’,也就是连“音乐”带“画面”,两者同时都使观者获得了美的享受;如今诗人手法更简捷
,更高超,他只将“画面”给予读者,而省去了“音乐”,不,不如说是包括了“音乐”,读者欣赏了那‘一指路’的优美“画面”,同时也就隐隐
听到了‘答话’的“音乐”。附录:《小放牛》(根据《经典京剧剧本全编》整理)牧童(内白)啊哈!(牧童上。)牧童(数板)
三月艳阳天,放牛到村边。野花红又艳,山草青又鲜,黄莺儿枝头叫,白鹅戏水间。今日风光好,山歌唱连天,唱连天。(白)我,牧童的便
是。每日在山上放牛。看今日天气晴和,不免将牛儿赶至山坡之上。(牧童赶牛。)牧童(白)你看这牛儿上山吃草去了,待我将山歌唱起
来。(唱)出得门来用眼儿瞧哪呼嗨,哪呼咿嗨,哪呼咿嗨,哪呼咿嗨嗨。用眼儿瞧哇:那边厢来了一个女娇娃哪哈咿呀嗨。头上戴着一枝花
,身上穿的是绫罗纱,杨柳腰一掐掐,水红的飘带腰中扎。我心里想着她,我口里念着她,这一场相思就把人害煞吧哪哈咿呀嗨。这一场相思就
把人害煞。村姑(内白)啊哈!牧童(白)你瞧喂!那边来的是呐哩村的那个小姑娘,不知道她上哪儿去!有啦,我不免在这儿等
她。呀呔!小姑娘,近前来!村姑(内白)走哇!(内唱)三月里来——(村姑上。)村姑(唱)桃花儿开,杏花儿白,月季
花儿红,又只见那芍药牡丹一齐开放哪哈咿呀嗨。行来在青草儿坡前,见一个牧童,头戴着草帽,身披着蓑衣,手拿着横笛,倒骑着牛背,他口
儿里唱的俱是莲花落哪哈咿呀嗨!牧童哥!你过来,我问你,我要吃好酒在哪里去买哪哈咿呀嗨?牧童(唱)牧童开言道,姑娘你是听
。我这里用手儿一指,东指西指,南指北指,前面的高坡,有几户人家,杨柳树上挂着一个大招牌。小姑娘,你过来!你要吃好酒在杏花村哪哈咿
呀嗨!你要吃好酒就在杏花村!村姑(白)牧童哥请来见礼!牧童(白)还礼,还礼!你敢莫是失迷里路途吗?村姑(白)
不错,我正是失迷路途。牧童(白)你要到哪儿去呀?村姑(白)我要打酒去。牧童(白)打酒要到杏花村。村姑
(白)这条道儿我不熟,你告诉我怎么走哇?牧童(白)你顺着我的手儿瞧——(念)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亭台六七座,八
九十枝花。村姑(白)有劳了。请!牧童(白)小姑娘你回来!村姑(白)回来就得儿回来!牧童哥,你叫我回来干什么
?牧童(白)听说你们呐哩村的小姑娘都会唱小曲,你唱一个我听听,我送你去!村姑(白)我呀,不会唱!牧童(白)
你要是会唱说不会唱,我可就不让你过去!村姑(白)我打这边走!牧童(白)这边截住你!村姑(白)我打那边走!
牧童(白)那边挡住你!村姑(白)我打中间……哟,你干嘛紧挡着我们呀?牧童(白)你不唱,我就不让你过去!村姑
(白)我有心唱,就是没人帮腔!(帮腔:指戏曲演出中,后台或场上的帮唱,用以衬托演员的唱腔,渲染舞台气氛,或叙述环境和剧中人
的心情。最初见于南戏。今地方戏曲仍用帮腔者有:川剧、湘剧、赣剧、潮剧、安徽青阳腔等。)牧童(白)我与你帮腔!村姑(白
)会帮腔来帮腔,不会帮腔站在一旁!牧童(白)咱们凑合着瞧吧!村姑(白)如此,牧童哥!牧童(白)嗳!村
姑(白)帮腔来!牧童(白)来了!村姑(唱)二郎爷爷本姓杨吧哪呼嗨!(白)牧童哥!牧童(白)嗳
!村姑(白)帮腔来!牧童(白)来了!(唱)哪呼咿嗨,哪呼咿嗨,哪呼咿嗨嗨!村姑(唱)他妹子一心爱那刘彦
昌。(刘彦昌:传奇民间故事《宝莲灯》主人公刘沉香亲生父亲,其妻子就是玉皇大帝外甥女三圣母。)牧童(唱)七咕隆咚呛!村姑
(唱)哪呼咿呀呵!牧童(唱)哪呼咿呀呵!爱你会唱歌。村姑(唱)爱我会唱歌,就该娶下我。牧童(唱)手中无
有钱,看着无奈何。村姑(唱)手中无有钱,对你妈妈说。牧童(唱)对我妈妈说,将你许配我。村姑(唱)许你便许你
,哥哥打个锣。牧童(唱)我便不打锣。村姑(唱)你要是不打锣,小妹便走吧哪呼嗨!牧童(唱)嗨,嗨,嗨!妹妹
你回来,妹妹你回来!村姑(唱)叫妹妹回来,哥哥打个锣!牧童(唱)我便打个锣!村姑(唱)打个什么锣?牧童
(唱)打个太平锣!村姑(唱)那锣儿怎么响?牧童(唱)七咕隆咚呛,八咕隆咚呛咚呛咚呛此咕隆咚呛!村姑(白
)牧童哥,你听我唱的好不好?牧童(白)好!村姑(白)好,你让我过去吧!牧童(白)这么办,咱们再唱个四花儿
你再走,好不好?村姑(白)牧童哥,帮腔来!牧童(白)来了!村姑(唱)正月里来什么花儿开?独自一人好不伤怀。
起得儿唉!牧童(唱)美得儿唉!村姑(唱)起得儿唉!牧童(唱)美得儿唉!村姑、牧童(同唱)正月里开的
是水仙花儿,花也没开。嗯唉,嗯唉,七咕隆咚咿呀嗨,八咕隆咚咿呀嗨,一朵一朵莲花落吧咿呀嗨!(莲花落liánhuālào民
间曲艺的一种。旧时本为乞丐所唱。后出现专业演员,演唱者一二人,仅用竹板按拍。每段常以“莲花落、落莲花”等句子做衬腔或尾声。也称莲花
乐。)村姑(白)牧童哥,你听我唱的好不好?牧童(白)好!村姑(白)好,该让我走了吧?牧童(白)不成
!村姑(白)怎么?牧童(白)这么办吧,我这儿有个上联,你要对的上下联来,我就送你前去!村姑(白)如此,马
棚里伸腿——牧童(白)此话怎讲?村姑(白)请您‘出题’(‘出蹄’)儿吧!(村姑、牧童同笑。)牧童(白)来了
!(唱)天上娑罗什么人儿栽?(娑罗树和菩提树同称佛教的两大“圣树”,据传释迦牟尼得道于‘菩提树’下,涅槃于‘娑罗树’下。‘菩提
树’象征着向善而得道,‘娑罗树’象征着守信而圆满)地下的黄河什么人开?什么人把守三关口?什么人出家他没回来吧咿呀嗨?什么人出家他没
回来吧咿呀嗨?村姑(唱)天上娑罗王母娘娘栽,地下的黄河老龙王开,杨六郎把守三关口(杨六郎镇守哪三关:益津关(霸州城关)、淤
口关(信安)、瓦桥关(雄县)),韩湘子出家他没回来吧咿呀嗨。韩湘子出家他没回来吧咿呀嗨。牧童(唱)什么鸟穿青又穿白?什
么鸟身披着绿豆色?什么鸟身穿十样锦?什么鸟身披着一锭dìng墨吧咿呀嗨?什么鸟身披着一锭墨吧咿呀嗨?村姑(唱)喜鹊穿青
又穿白,锦鹦哥儿身披着绿豆色,金鸡身穿十样锦,乌鸦身披着一锭墨吧咿呀嗨。乌鸦身披着一锭墨吧咿呀嗨。牧童(唱)赵州桥什么
人儿修?玉石的栏杆什么人儿留?什么人骑驴桥上走?什么人推车轧了一道沟吧咿呀嗨?什么人推车轧了一道沟吧咿呀嗨?村姑(唱)
赵州桥鲁班爷爷修,玉石的栏杆圣人留,张果老骑驴桥上走,柴王爷推车轧了一道沟吧咿呀嗨。柴王爷推车轧了一道沟吧咿呀嗨。(柴王爷本是天富
星临世,在天界专管财政,是元始天尊的大弟子姜太公的后裔。来到地界后,跟张果老、吕洞宾修炼道教,十五岁修成大神财神。)牧童(唱
)姐儿门前一道桥,有事无事走三遭。村姑(唱)休要走来休要走,我哥哥怀揣着杀人的刀吧咿呀嗨!我哥哥怀揣着杀人的刀吧咿呀
嗨!牧童(唱)怀揣杀人刀,那个也无妨,砍去了头来冒红光,纵然死在阴曹府,魂灵儿扑在了你的身上吧咿呀嗨!魂灵儿扑在了你的身
上吧咿呀嗨!村姑(唱)扑在我身上,那个也无妨,我家哥哥他是个阴阳,三鞭杨柳打死你,将你扔在大路旁吧咿呀嗨!将你扔在大路
旁吧咿呀嗨!(阴阳:舊時專門替人占卜、看風水、擇日等的人。《金瓶梅·第六回》:「陰陽宣念經畢,揭起千秋旛,扯開白絹。」。《儒林外
史·第四回》:「次日請將陰陽徐先生來寫了七單。老太太是犯三七,到期該請僧人追薦。」亦稱為「陰陽生」、「陰陽人」。)牧童(唱)
扔在大路旁,那个也无妨,变一个桑枝儿长在路旁,单等姐儿来采桑,桑枝儿挂住了你的衣裳吧咿呀嗨!桑枝儿挂住了你的衣裳吧咿呀嗨!村
姑(唱)挂住了我衣裳,那个也无妨,我家哥哥他是个木匠,三斧两斧砍下了你,将你扔在了养鱼塘吧咿呀嗨!将你扔在了养鱼塘吧咿
呀嗨!牧童(唱)扔在养鱼塘,那个也无妨,变一个鱼儿在水边藏,单等姐儿来打水,扑楞楞pūléngléng溅湿了你的绣鞋帮
吧咿呀嗨!扑楞楞溅湿了你的绣鞋帮吧咿呀嗨!村姑(唱)溅湿我绣鞋帮,那个也无妨,我家哥哥会撒网,三网两网网住了你,吃了你
的肉来喝了你的汤吧咿呀嗨!吃了你的肉来喝了你的汤吧咿呀嗨!牧童(唱)吃肉又喝汤,那个也无妨,变一根鱼刺儿碗底藏,单等姐
儿来喝汤,鱼刺儿卡qiǎ在你嗓喉上吧咿呀嗨!鱼刺儿卡在你嗓喉上吧咿呀嗨!村姑(唱)卡在嗓喉上,那个也无妨,我家哥哥他会
开药方,三方两剂打下了你,将你扔过后园墙吧咿呀嗨!将你扔过后园墙吧咿呀嗨!牧童(唱)扔过了后园墙,那个也无妨,变一个蜜
蜂儿在花瓣儿藏,单等姐儿把花采,一翅儿飞在你手心上吧咿呀嗨!一翅儿飞在你手心上吧咿呀嗨!村姑(唱)飞在手心上,那个也
无妨,我家哥哥他会扎枪,三枪两枪扎死了你,管教你一命见阎王吧咿呀嗨!管教你一命见阎王吧咿呀嗨!牧童(唱)一命见阎王,那
个也无妨,阎王爷面前我诉诉冤枉,纵然死在阴曹府,转一世也要与你配成双吧咿呀嗨!村姑、牧童(同唱)转一世也要与你配成双吧
咿呀嗨!村姑(白)牧童哥,你听我唱的好不好?牧童(白)好!村姑(白)好,你送我走吧!牧童(白)正是
:(念)年年有个七月七,天上牛郎会织女!村姑(念)若要夫妻重相见,待到来年七月七!(白)牧童哥,请!(村姑下。)牧
童(白)等我牵上牛。哟,我的牛哪儿去了?呀呔!小姑娘等一等,我赶你来了!(牧童下。)(完)“遥”,字面意义是‘远’。但我
们读诗的人,切不可处处拘守字面意义(拘墟之见:【释义】:拘:拘守;墟:指所居住的地方。原指井底之蛙受所处空间的限制,只能看到一点天
空。现多用来形容狭隘短浅的见识。【出处】:汉·扬雄《汉言义疏·重黎卷第十》:“而以神明不测之德言之,则昊天者群灵之总汇,五帝者一神
之化身,分之则为六天,合之仍为一体。必斤斤较量其高卑,斯拘墟之见也。”),认为杏花村一定离这里还有十分遥远的路程。这‘一指’,已经
使我们如同看到,隐约红杏梢头,分明挑出一个酒帘——“酒望子”来了(酒望子jiǔwàngzi古代酒店的招牌。用布條綴於竿頂,懸
在店門前,以招徠zhāolái客人。元·馬致遠《岳陽樓·第一折》:「今日早晨間,我將這鏇xuàn鍋兒燒的熱了,將酒望子挑起來,招
過客。」油镟饼(油鏇餅)yóuxuànbǐng。《水滸傳·第四回》:「行不到三二十步,見一個酒望子,挑出在屋簷上。」亦稱為
「酒帘」。)。若真的还距离太遥远,就难以发生艺术联系;若真的就在眼前,那又失去了含蓄无尽的兴味,妙就妙在‘不远不近’之间。《红楼梦
》里大观园中有一处景子题作“杏帘在望”,那“在望”的神情,正是由这里体会脱化而来(脱,〈动〉(14)照着描画,临摹。彩笔描画我
娘形,像貌仪容脱似真。——王仲文《王祥卧冰》。脱化,继承变化),因此正好为我们讲诗时作一个好注脚(注腳zhùjiǎo置於文章字句
下面的注解。六经皆‘我’注脚。——《宋史·陆九渊传》)。《小放牛》里的牧童也说,“我这里,用手儿一指,……前面的高坡,有几户人家,
那杨柳树上挂着一个大招牌”,然后他叫女客人(打酒的村姑)“你要吃好酒就在杏花村”,也是从这里脱化出来的(脱,〈动〉(14)照着描
画,临摹。彩笔描画我娘形,像貌仪容脱似真。——王仲文《王祥卧冰》。脱化,继承变化)。“杏花村”,是真‘村名’吗?不一定。‘杏花村
’就是‘酒家’吗?二者更不能划等号。后来真有某村叫‘杏花村’了;甚至某酒馆就名叫“杏花村”了,那完全是运用典故。在诗里,只需要说明
指往这个美丽的杏花深处的村庄就够了,不言而喻,那里是有一座小酒店在等候接待雨中行路的客人了。不但如此,在实际生活中,问路只是手段
,目的是得真的奔到了酒店,而且喝到了酒,才算一回事。在诗里就不必然了,它恰恰只写到“遥指杏花村”就戛然而止(戛然jiárán
1.狀聲詞。形容一種金石之類相叩擊的響聲。唐·白居易《畫雕讚》:「軒然將飛,戛然欲鳴。」《聊齋志異·卷二·俠女》:「女以匕首望
空拋擲,戛然有聲,燦若長虹,俄一物墮地作響。」2.突然停止。明·李昌祺《剪燈餘話·卷五·賈雲華還魂記》:「夫人笑曰:『纔為兄妹,
便鍾友愛之情,郎君豈得戛然乎?』」),再不多费一句话。剩下的,行人怎样地闻讯而喜,怎样地加把劲儿趱上前去(●趱(趲)zǎn◎赶
,快走:~赶。星夜~行。紧~了一程。~路。),怎样地兴奋地找着了酒店,怎样地欣慰地获得了避雨、消愁两方面的满足和快意……,这些诗人
就都不管了。他把这些都含蓄在篇幅之外,付与读者的想象,由读者自去寻求领会,他只将读者领入一个诗的境界,他可并不负责导游(引导游览)
全景;另一面,他却为读者开展了一处远比诗篇文字字面所显示的更为广阔得多的想像馀地。这才是诗人和我们读者的共同享受,这才是艺术,
这也是我国古典诗歌所特别擅场的地方(擅場shàncháng壓倒全場。《文選·張衡·東京賦》:「秦政利觜zuǐ長距,終得擅場。」)
(利觜lìzuǐ尖利的嘴。《文选·张衡<东京赋>》:“秦政利觜长距,终得擅场。”薛综注:“言秦以天下为大场,喻七雄为
鬭鸡,利喙长距者终擅一场也。”觜zuǐ,同“嘴”。距:雄鸡爪子后面突出像脚趾的部分)。古人曾说过,好的诗,能够“状难写之景,如在
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宋·欧阳修《六一诗话》引梅尧臣语。状:描绘。见(xìà
n现):同“现”。这两句大意是:描绘难于叙写的景色,让读者觉得这景色像在眼前;含有表达不尽的意思,让读者感到在字面之外还有更深的涵
蕴,引起无限遐想。虽然要作到,是极其困难的,文学史上只有那些最杰出的篇章能达到这样的高度,但它又是历来的文人墨客穷毕生精力所追求的
理想和目标。这两句论述诗文创作应力求描写精彩、寄托遥深;也可用于赞美那些优秀的诗文作品所具有的艺术魅力。)。拿这首《清明》绝句来说,在一定意义上,也是当之无愧的。这首小诗,一个难字也没有,一个典故也不用,整篇是十分通俗的语言,写得自然之极,毫无雕琢(修飾文詞)、造作(故意做出的不自然舉動。如:「矯揉造作。」)之处。音节十分和谐圆满;形象非常清新生动,而又境界优美,兴味隐跃(隐跃:犹‘隐约’。清王鸣盛《蛾术编》卷五:“盖因诗辞隐跃不露,遂疑古序为凿空撰出耳。”蛾术éshù《礼记·学记》:“蛾子时术之。”郑玄注:“蛾,蚍蜉(大蚁)也。蚍蜉之子,微虫耳,时术蚍蜉之所为,其功乃復成大垤dié。”后因以“蛾术”比喻勤学。)(时术:时时学习。《礼记·学记》:“‘蛾子时术之’,其此之谓乎!”孔颖达疏:“蚁子,小虫,蚍蜉之子。时时术学衔土之事而成大垤。”孙希旦集解:“术,学也。蚍蜉之子,其力微矣,然时时学术蚍蜉之所为,则能成大垤。”唐元稹《蚁子》诗之二:“时术功虽细,年深祸亦成。”)。它之流传众口,历久如新,为广大读者群众所喜爱,不是偶然的。这首小诗,由篇法讲也很自然,看起来是顺序而下的写法。第一句交代情景、环境、气氛,是“起”;第二句是“承”,写出了人物,显示了问题;第三句是一“转”,然而也就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办法;而这就直接逼出了第四句,成为整篇的精彩所在——“合”。在艺术上,这是由低而高、逐步升高,高潮顶点放在最后的手法。所谓高潮顶点,却又不是一览无馀,索然兴尽,而是含蓄未尽,馀韵邈然,耐人寻味。这些,都是诗人的高明之处,也是值得我们学习继承的地方。戒凡居士整理2017062813
献花(0)
+1
(本文系戒凡学馆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