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周版正身图动作详解
2018-02-28 | 阅:  转:  |  分享 
  
周述官版易筋经正身图动作详解定稿

第一?正身图

原文:运功总说

行功所用推挽、托按、排跌、起顿、操握、提抱、周折、旋转、摆纽、翻倒、屈伸、俯仰、抑扬、曲直、分合、弯环、顺逆、上下、错综、互易、升降、呼吸、气势、度数,各法俱宜挨身变换,顺势而行,必使回旋如意,操纵自然,方为合度。万不可另起炉灶。此经图势虽多,皆取清浮浊凝、阳动阴静之理,以搬运乎五脏六腑、十二经络,次序厘然不乱,法多而势一贯也。学者细心体之。

跃马按:此段主要是讲不论何种动作均需自然才是合度。周述官指出,易筋经的十二图的原理都是升清降浊,阳动阴静的道理,从而使五脏六腑、十二经络得到合理而适度的运动,练习者要认真体会每个动作的作用和身体的感受。

???初势吐纳说

原文:“第一环拱正立势,是为吐浊纳清而设。恐人过了一日、宿了一夜,中有起居不洁、饮食不精,致生浊气。故先以吐纳分之。第二势起功,始作呼吸。说中所谓出者,非下吸也,吐出浊气也;所谓入者,非上呼也,纳入清气也。凡行功一度俱宜准此。”

跃马按:第一个动作环拱正立中的吐纳,是为了吐浊纳清(吐故纳新),这是怕人练功时因为生活起居及饮食,身体产生了浊气,所以先用吐纳法将浊气排出体外,第二式献杵起功势才开始应用呼吸的方法。这里的出,指的是用口吐出浊气,这里的入指的是用鼻纳入清气,凡是要开始练功,必须先行此法。

本书中吐纳是指的口吐鼻吸,而呼吸指的是以鼻自然深长呼吸。具体参看周述官先生书中的吐纳解。按吴信如居士的《禅定述要》一书中,对呼吸分为四种,一是口呼吸,二是鼻呼吸,三是鼻吸口呼,四是鼻呼口吸,各有不同的作用,书中他列出的药师定功夫中,也是先鼻吸口呼数分钟,可见吐纳确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01.环拱正立势

原文:“凡行功时,要将脚跟靠紧,脚尖立地。左手阳掌,右手握固,安放黄庭之上。两膝直立,竖起脊梁,使耳对肩,鼻对胸。合眼收神,平视不出一尺之外。牙关扣紧,舌抵上腭,气由鼻出。然后调息定气,壹志凝神,计气出入三口,开步献杵,由此起功。”

?跃马按:练功开始,先凝神片刻,做到不追悔追念过去,不妄自臆测未来,而安住于当下,两脚跟靠紧,成外八字形状,脚掌平稳着地(原文是脚尖立地,应该不是踮起脚跟,而是脚趾抓地的意思,因为第二式明确说要立起脚跟,说明此处是平稳着地的)。

左手心向上(术语称为阳掌,一般的习惯是指手心向上是阳掌,但在本书中有很多地方无法解释,按网上的名人-逍遥散人的解释,在本书中阳掌是指手心,这样解释确实可以解决本书中阴阳掌的概念问题。),右手成握固(握固,也是术语,即以大姆指点叩在同手无名指根节横纹处,其余四指自然握住)姿势,右手放左手心之上,使右手外劳宫穴与左手内劳宫穴相接触,两手放在胸前两乳正中的位置(此处稍偏下,古称黄庭),孔德先生指出,此处要注意所端之拳与掌不要紧贴胸口,以免造成不适,要稍留空间位置,是很细致的。

两膝要直,脊柱要正、直,要有脊柱各节象宝塔一样上下对齐的意识,意想耳朵下垂对肩,鼻尖对准胸前正中,眼睛微闭,神意内敛,眼光看的范围在一尺以内为度,牙关叩紧(有齿欲断筋的意识即可,按形意拳名宿李金波先生所传的决窍,是用两边的臼齿叩住,自然有眉心展开的感觉,在傅伟中先生注解的峨眉十二庄的天地庄中也有“肾齿六枚如咬物”的口决),舌抵上腭。此处原文未指出头部的动作要领,按魏树人先生的《杨式太极拳术述真之一—内功理法》中的说法,是要用后脖颈蹭衣领,确实是很方便的做法。大家可以参考该书中的说法。功前站对了之后,记住身体的感受,以后不必每次都这么检查,只要感觉身体是否是同一个状态就可以了。对于脊柱要正、直,我个人觉得除了实质的练法外,功法还有让人用意识有意去调整、体会整个脊柱的意思。

练功时,要心神专一,有的人觉得练功时入静有困难。其实不难,气和神是相互作用的,孟子有“志一则动气,气一则动志”的说法,周潜川先生所介绍的少林达摩十二式易筋经中第一式的口决中也有“立身期正直,环拱手当胸,气定神皆敛,心澄貌亦恭。”的说法,只要按要求认真操作,气、神意、心念、架子就会相互作用,自然而然的静下来。所以,站立后,自己用意念检查身体各部位是否正确。如果站的时候姿势正确,加上心神平静,大多数人一到三分钟必然会有不同的身心感受,比如感觉眼睛清凉,口中津液增多,手指有微微发胀的感觉,这些感觉都是正常的气贯四梢的感觉,如果没有也不必管它,待以时日,也会逐渐有的。

式子做好,先进行吐浊的操作三次,吐浊的方法有三种,可以任选一种。按照原文气由鼻出,说明此处应该是鼻吸鼻呼的,鉴于吐浊的目的和效果,本人选用下面的方法。

第一种方法是,先以鼻慢慢吸气,吸足后稍停,呼气时以口发“哼”字音,同时想象体内的浊气随吐字吐出体外,发音要慢,但也不要憋气,第二、三次呼吸仍按上办法,发音分别是“哈”、“海”字。这种方法是借鉴张义尚先生的真传易筋经的吐浊方法,可以分别吐出三焦的浊气。

第二种方法是不发音,仅用鼻吸口呼。

第三种方法是按六字决的方法发音,至于选哪个字可按以下方法,一是首先看身体需要,调整某个内脏;二是身体基本健康的,按季节发音;三是六个字每个字一遍。

我曾选用了第一种方法练习了一百多小时,但最终觉得还是兼顾季节与五脏更好一些,所以现在吐浊是这样操作的,每次先按季节选择六字决中的一个字六遍,再哼哈海三个字各一遍。

按季节选字的方法是,春天属木练肝气,自立春日起念嘘字;夏天属火练心气,自立夏日起念呵字;长夏属土练脾气,自六月初一起念呼字;秋天属金练肺气,自立秋日起念四字;冬天属水练肾气,自立冬日起到阴历的十一月末念吹字;阴历的十二月为子月,三焦气盛念嘻字。

吐浊的方法是为了防止日常生活、夜晚睡觉及起居之地或生活方式不卫生,饮食不得当而使身体产生浊气,如感觉吐浊的量不够,可以按上法加倍练习。每日练功前先吐浊三次,再以鼻呼吸三次,接作下势。如果觉得吐浊的次数太少,身体仍有不适的感觉,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练习6、9次都可以。

此式及后面的呼吸要求,建议初学的100小时内自然呼吸,呼吸时观想鼻前有团白雾,宇宙之精华悉集中于此,吸时想象将其吸入身内,这团白雾未见其少,气由体内呼出时又进入这团白雾,亦未见其多,心念集中于此,时间稍长,自然呼吸时可以达以深长匀细。这种方法是佛家的观鼻站白的方法,其效果在于通过这种观念,将心息合一,在经典中说,心息合一者,身中精气不被所夺。所以这既是健身的方法,也是初步入静的方法,不要忽视。

所谓长是指呼吸要比平时呼吸要长,所谓细,是指呼吸细得乃至听不到呼吸之声,所谓匀,是指呼吸的节律是一样,没有忽轻忽重,忽长忽短的现象,而且要有力量,不是很虚弱的感觉。如此再练习一段时间后可以根据老师的要求加上意念,如果没有老师就只是这样深长匀细的呼吸。

此势中还有一个地方需注意,就是握固中大拇指所点的地方,按照十二地支在手上的排列,是“子”所在的位置,而一天十二时辰中子时是胆经运行的时刻,中医又有子时一阳生的说法,所以,我认为此式就是激发胆经的功能,使人体保持生生不息的“生发”状态。王松龄先生的书中说扣在此处还有防止自发动功的作用,我觉得这种说法是有道理的。

???02.献杵起功势

?原文:“此势直立腰膝,高耸脊梁。脚根离地,脚尖挂指。两手向前,回抱合掌,指尖齐于鼻尖,仍计气呼入三口,顺势推出。再作下势。其余耳鼻相对、收视、叩齿、抵腭诸法同前。”

跃马按:接前势,腰膝均要直,左脚向左开一小步,使两脚距离与肩同宽,两足跟踮起,以两足尖能支持身体平衡为度,脊柱意念同前,两手分开,两手向下伸出至伸直,然后手心相对,两手相距三拳许,向上举至与口平,然后向回回抱,中指尖与鼻尖同高,式定后,身不动,鼻吸鼻呼三次,其余要求与上势相同。计数呼吸时,要体会气息吸入、呼出及呼吸之间时身体的感受。(这个是佛家安般法门的修习方法,有兴趣者可能参看《大安般守意经》或《阿含经》的有关章节。)

此势名中的“杵”是佛家护法神韦陀的法宝,佛家的说法,我们现在的时间段属于贤劫(劫是佛家的时间单位),此段时间会有一共一千位佛出世度化众生,而韦陀菩萨是此段时间最后一位成佛的,因为他最后成佛,所以他发愿护持前面成佛的999位,为他们护法,所以其智慧神通法力也是凡人所不可思议的。明白了这个典故,就知道此势在意境上要把自己想的像韦陀菩萨一样神情庄严,自觉身心有力活泼方可。这式中,两手合十,在武当太乙铁松派李兆生先生介绍的静功中被称为大力金刚印,可见,此式称为献杵,是有内涵的。

此式中的直立腰膝,高耸脊梁,可能是要求这几处也用力的原因吧,否则就不必要说这句话了。此处的挂指,似乎是指脚趾要有抓地的意识,但从文义上考虑,我觉得还是不如易筋经十二式口决中“足趾柱地”更形象些。

由于第一式中握固的作用,此式在练习时,手向上向前起,仔细体会会有感觉两肋有微微动的感受,说明胆经已经得到了锻炼,这样,后面的元气生发就有了保障。在傅伟中先生的《峨眉十二庄》中“天字庄”口决“两掌前起半阴阳”的解说中,是这样解释的:“在内部气脉上是说这个动作可发动半阴半阳的足少阳胆经之气。少阳经络通行胁肋部位,此势操作正确,能使胁肋部的肋肌骨明显地条条上动,胆脏气脉自然随动。若不正确,发动胆经气脉则成空话。”由此可见,各种功夫是可以相互印证的。

初学此式,如果觉得踮脚不好保持平衡,则可以不如此操作,但按周述官先生的说法,踮脚有开通阴跷的作用。还是保持踮脚效果要好一些。从个人的认识来说,我觉得踮脚的最大作用在于五趾着地,从而比平脚掌着地更加有力的作用于足部的六经,也更有力的锻炼了腿部,特别是因为大脚趾的点地,使肝经得到强化。练习大成拳的武国忠建议在站桩时脚后跟离地,他说是为了调动足三里的气血,我认为有一定道理。而古代的导引术在固精的法门中有所谓“以门神的姿势撒尿”,和本式的踮足的姿势基本相同,所以本势也是练习肾气的方法。

此式的锻炼目的,我认为是练习心气的合。

???03.出爪亮翅势

原文:“此势将手尽力推出,掌立腕直,平与肩齐,两掌底与两肩角对。计呼吸三口,平收掌回。作下势。余法同前。”

跃马按:接前势,将两手用力向前推出,掌要立起,腕要与掌成为直角,掌根与肩同高,掌心向前,是为排山掌,两掌之间距离要与肩同宽,式定后,周身不动,保持力量不松(后面相同),呼吸三次,其余各处要求与前相同。本人认为,此处可以参考周潜川先生介绍的易筋经十二式中出爪亮翅式的口决,要有“推窗望月来,排山还海汐”的意境,如此方能平息心火。同时,因为掌指立起,拉动中指小指,也调整了心经和心包经。此式说计呼吸后手收回,明确了此势是势子完成后再行呼吸,所以本人采取这种方法,而不是按动作配合呼吸的方法。

吴立民先生在《禅定述要》一书中指出,“气功是做的呼吸功夫,是作用在十二经上,而息道是在呼吸之间的息上下功夫,作用在奇经八脉上”,所以,势子既然确定,就必须重视呼吸及息的作用。这样的话,将呼吸与动作分开应该会有更好的效果。同时,十二图的大多数图中均没有如十二式口决中所说的“随息七徘徊”那样明确的动作配合呼吸的要求,所以,还是应该在动作定位后呼吸更为符合文意。

古时所谓爪,是指动物有力量的爪足,有个贬义词叫爪牙,此式不说手而说爪,说明此式的锻炼目的除了手之外,足也在其中。

此式久练之后,可以增加力量,也可以让身体两肋的肌肉胼起,如同李小龙电影里的展现肌肉的升旗动作,从而形成男子倒三角的优美体型,我想所谓亮翅就是这个意思吧。

以我个人的意见,我认为前面的起功式是心气的收缩,而此式则是心气的开张,因此,这两式是对心气开合的练习。心脏或心经有问题的人可以挑出这两式作为小炼形单独练习。

04.双凤朝阳势

原文:“此势将两腕曲折依膀,使腕膀平肩;掌向上立,如双凤朝阳之势。计呼吸三口,后两掌依身向左右排开。作下势。余法同前。”

跃马按:接上势,将两手收回,两手高度不变,收回时应缓慢,柔和,以与前式用力阴阳相应,使大臂、手腕与肩相平,两手各置于两肩窝处,距离肩窝约三指距离,掌指向上,手心相对,掌平,式定后,仍然如前式计数呼吸三次,其余要求与前相同,双凤朝阳之势,是说练习此式要有两手如凤,头如朝阳的意境。也可以理解为两手中的气球有如朝阳。佛家功夫最忌著相,所以大体一想即可,用意不必太浓,稍一感受即可接练下式。或者不去想也可以。在熊式易筋经中也有类似的式子,李佩弦先生说可以练习肺气。

05.飞鹰展翅势

原文:“此势将两手排开,两掌上立,肩膀肱腕平直,如飞鹰展翅之势,计气①毕,两掌缓缓托上。作下势。余法同前。”注:①计气,即“计呼吸三口”。

跃马按:此式接前式,将两掌向身体两侧排开,成排山掌型(要求是掌指翘立笔直,掌心向外),肩、胳膊、腕成一条直线,掌与腕与直角,在意念上如同飞天的巨鹰展开翅膀,前面双凤式,气集中于头及上焦,此式排开两手,使肺扩张,从而可以练习肺部。此式有的版本为巨鹰展翅,我以为用“巨”字不如“飞”字精确。因为势子完成后,感觉身体随呼吸微微起伏,用飞字确实能表现出练此式时微动的情态。

我觉得前式与此式是对于肺的开合练习。前式是合,此式为开。因为要锻炼肺部,所以此式向外推出时,应该身体胸部充分开展,要有横向拉抻的力量,乃至于胸部凸起而圆,后背则相应的稍微夹紧。肺部有问题的人可以挑出这两式作为小炼形单独练习。

06.双手托塔势

原文:此势将两手向上托去,两掌朝上,两掌背下对两肩窝,掌上如托塔负重之势。计气毕,将两掌随左右肩角顺下。作下势。余法同前。

跃马按:接上式,将两手由两边向上向中间托起,至手臂伸直,如同托一千金宝塔,手心向上,指尖相对,两手背劳宫穴对准两肩窝的肩井穴,在意念上要有宝塔虽有千斤之重,我仍可轻松托起而稳立不晃,应付裕如。塔在佛家是盛放佛或高僧的舍利子之用,所以极为珍稀贵重,而在练习此式时亦应在神情上模拟此意。

在十二式中有掌托天门的式子,与此式基本相同,周潜川先生解说:“。。。使“阴库”收合,关闭‘地户”,使三阴的气脉顺三阳而逆运上升。同时使“会阳”络穴双双松开,以期“督脉”会络三阳气脉,发出都督纲维的均衡作用,使背后三关自然通畅。同时架子会自然站立稳固。这种架子,看似简单,实属细腻,很难做得纯熟。如果练得合度,全身气脉会自然繃张起来,自觉浑身如钢铁一般的坚强,似树干一殷的牢植,尤其以两侧的胁、肋、髀、骽、股、等部位,肝脏、胆腑、脾脏所流行的经道,特别感觉明显。是专练肺脏、肝脏、胆脏和带脉的方法,所谓降龙伏虎的动功。原文:“此势就前势,从背后伸膀直肱,挨身向前,直起平肩,指仍叠交,掌心向怀,尽力前推,呼吸一口。作下势。余法同前。”

跃马按:接前式,两手在背后分开,分别从两边向前划圆至胸前,在动作过程中两胳膊伸直,到胸前后两手相叠,两手心均向内,尽力再向前推,手腕与胳膊成直角,式定后不松劲周身不动,呼吸一次,其余要求同前。

此式与前面的三才通气第三势的后背练习的位置相同。但是两手和姿势与那式不同,具体有什么不同,我还没体会出来。

17.三才通气第七势

原文:“此势就前势,将掌翻转,掌心向外,尽力前撑,呼吸一口。作下势。余法同前。”

跃马按:接前式,两手收到胸前不分开,稍停,翻转手心成向外,用力向前推撑,至胳膊伸直,手腕与胳膊成直角,式定后不松劲周身不动,计数呼吸一次,其余要求同前。

此式与前式的两手也有阴阳不同,所以气机也应有不同的感受,但是我也还没体会出来。

???18.三才通气第八势

原文:“此势就前势,伸膀直肱,将两手直分作一字平肩;平倒两掌,十指向前,掌心向左右之外尽力一排,呼吸一口。作下势。余法同前。”

跃马按:接前式,两手分开,水平向两侧拉开至两边,两手平倒,掌心向外,指尖向前,尽量向两边排,成排山掌势,式定后不松劲周身不动,计数呼吸一次,其余要求同前。

此式与前面的第四势练习身体的感受是相同的。

19.三才通气第九势

原文:“此势就前势,将两手从两腋耳边顺势插上,以膀伸肱直掌立为合式;掌心向内,掌背向外,中空不过一尺,尽力上指,呼吸一口。作下势。余法同前。”

跃马按:两手自两侧向胸前收回至耳边,掌心向内指尖向上,指尖引领手向上伸,至胳膊伸直为度,两手距离与肩同宽,手心相对,指尖向上,式定后不松劲周身不动,计数呼吸一次,其余要求同前。

此式我本人练习的感受是,由于两手尽力上插,导致身体胴体部从会阴穴向上,整体向上提升,感觉气似乎是向上通到很高远的位置,所以此式及后势的作用是提升阳气。

20.三才通气第十势

原文:“此法就前势,将两手十指叠交,掌心朝下,掌背朝上,往上一托,呼吸一口。作下势。余法同前。”

跃马按:两手在头顶相叠,手心均向下,手背向上,腕与胳膊成直角,向上托起,式定后不松劲周身不动,计数呼吸一次,其余要求同前。

由于此式两手在头上相叠,所以感受是气不如上式那么远,而是稍低一点的位置。

21.三才通气第十一势

原文:“此势就前势,伸膀直肱,顺势放下,平与肩齐;十指仍交,肩角与前腕仍对,尽力向前一推,呼吸一口。作下势。余法同前。”

跃马按:接前式,两手不分开,自头顶上方向身前缓缓画圆,至手与肩平为度,腕与胳膊成直角,手型不变,尽力前推,式定后不松劲周身不动,计数呼吸一次,其余要求同前。

此式与前面的第三才第六势感受相同。

22.三才通气第十二势

原文:“此势就前势,将两手翻转,十指仍交,平与肩齐,掌心向外,掌背向内,尽力前推,呼吸一口。作下势。余法同前。”

跃马按:接前式,两手不分开,收回至胸前,两手翻转为手心向前,再尽力向前推出至胳膊伸直为度,腕与胳膊成直角,式定后不松劲周身不动,计数呼吸一次,其余要求同前。

此式与前面的第三才第七势感受相同。

23.三才通气第十三势

原文:“此势体态气数与三才通气第四势同。”

跃马按:与前面的第四相同。







24.三才通气第十四势

原文:“此势就前势,伸膀直肱,将两掌直分至后,复伸膀直肱,使掌心朝上,掌背朝下,十指叠交在后,往下一掷,呼吸一口。作下势。余法同前。

右三才通气十四势是使三焦通达,凡在天庭上、地库下、人身中之窍,皆当以气贯之,故名三才通气图。行至此,身中上自泥丸、下至尾闾、中及四肢之关窍穴脉罔不节节玲珑、窍窍灵通,此正身图中绝妙法门,学道者慎毋忽诸。”

跃马按:接前式,两手分开划圆至身后,伸直胳膊,两手相叠,手心向上,手背向下,向下拉抻,式定后不松劲周身不动,计数呼吸一次,其余要求同前。

上面的三才通气共十四势,主要调节周身气机,是整个正身图中的重点,要认真练习,方可收到理想效果。我认为,十四势,就是对百会、会阴、膻中和夹脊的练习。

25.献杵还原势

原文:“此势就前势,伸膀直肱,由后转前,曲腕回抱,合掌还献杵起功之势。呼吸一口。作下势。余法同前。”

跃马按:接前式,两手分开,由体后向身前划圆,曲腕回抱合掌,成献杵起功的姿势,式定后,计数呼吸一次,其余要求同前。

26.仰面朝天势

原文:“此势就前势,将脚跟挨地立定,缓缓将头向后倒,面朝天合掌,随之两目反视;顺势呼吸三口,导气逆行;不可过倒,以仰面朝天为度。呼吸毕,缓缓顺势回转。再作下势,余法同前。”

跃马按:接前式,两脚跟放下,两手合掌不变,引导向上向后伸,同时,头随手的动作向后仰,至面朝天为度,同时,两眼反观内照,式定后不松劲周身不动,计数呼吸三次,其余要求同前。完成后缓缓恢复直立状态,再呼吸一次,初学不必导气。

此式中,崔琳女士是除合掌外也合肘,根据我练功的感受,感觉这样似乎闭锁了胸部的气机,据我询问,有的网友也有此感受,所以不采用她的合肘的方法,或许有人的体质适应此种练法,也未可知。

此处的导气,建议练习此图100小时内,先自然呼吸,不导气,练习超过100小时后,可以稍用意引导感受任督二脉的运转。另外,对于初练功者,我也不建议在后仰时导气,而是后面恢复直立后再导气。

以我本人的经验和看法,认为导气有以下作用:一、发挥任督二脉对其他经络的作用,以促进身体的健康。二、由于二脉的运转,起到一定的散火作用。三、起练精化气的作用,从而解决一些初学者精气乍一充足而导致的遗漏问题。四、为以后以意导气打下基础。

27.拱立归位势

原文:“此势就前势,缓缓顺势回转,初如献杵还原之势,平气一口。再如环拱正立之势,又平气一口。然后一呼一吸,调息定气,正身图全。接作侧身图势。余诸法悉皆同前。”

跃马按:接上式,身体恢复正直的状态,两手保持合十,平气一次,两手恢复环拱正立的握固托掌的式子,再平气一次,再按前面的各式的方法呼吸一次,调息定气,静立一会。

此处的平气,我觉得有两种解释,①使气息平静,②应该是通假字,同“屏”,即屏住呼吸的意思。但是从服气法的角度说,通过上述的导引,身上气息流通,这时闭气练习应该是较好的强壮身体的方法。同时,如果说平气是平静呼吸的话,后面就没必要说“调息定气”了,说明平气是一种稍微剧烈的练法。但我第一年也是按第一种的练法,和孔德先生的差不多,很多人和孔德先生的看法一样,看来这种练法也是安全有效的。

平气的方法:吸气后,想象咽入小腹内,有无唾液均可,吸足后,先不呼气,先保持小腹微鼓的状态,稍等一段时间,觉得身体稍有不耐,即行呼出。这种方法就是灵宝毕法中的匹配阴阳的方法,效果是:行持一年,就觉得多力少倦,腹中常闻风雷之声。也就是说觉得身体力量增加,不容易感到疲劳,经常会有肠鸣或放屁的现象产生。有人觉得放屁不雅,作为练功来说,这是正常现象,不必担心,精进练功,自然会很快过去,如果不精进,这种情况会持续很长时间,尤其在和人相处时,比较尴尬,那情景你懂的,不用多说。

有的人教授此功,要求在此时震脚,我个人觉得此式没必要震脚,因为后面在行身图中有专门的练习。

意念的采用

在练习两三个月后,可以逐渐加上意念。按我的练习经验,觉得正身图的意念可以用以下几种,练习熟练后再加一种,具体方法如下:一、观鼻端白,即每次呼吸时观照鼻前的虚空内有天地正气如白雾,吸时进入体内,呼气时再进入虚空。练习纯熟后,加行下法。二、呼吸时用浅浅的意念观照丹田。

收功的方法

练完正身图,先保持环拱正立式,周身放松,站立一会,双手搓热,然后搓脸数十次,以脸热为度。然后再将双手搓热,以食指擦鼻梁数十次,以鼻内温热为度。然后再将双手搓热,搓腰眼数十次。最后将双手叠放于脐处,男左手在下,女右手在下,顺时针摩腹36次,逆时针摩腹24次。然后散步十分钟,练功结束。

其他问题

如果有时间,初学者应重复练习正身图。时间上,我个人是每天练习一小时,有时间的人可以练习两小时或更多。如果是觉得正身图已经了无余蕴,可以继续练习下图。对于一般的练功者,每天练习一小时正身图,一小时洗髓金经,这个时间还是抽得出来的。

至于初学者是否应接着向下学习,按我的看法,觉得应该多练正身图,觉得不再有新的感受了,至少是补亏有一定的成绩了,再加练下图是最节省时间的选择,因为这样是最精进而简单的练法,坚持起来也容易。但如果是觉得枯燥或是想多练一点,则可以继续向下学习侧身图,与正身图一同轮流反复练习。时间应该不少于一小时。

以我的感受,只练此图似乎有点升清有余,降浊不足,有一段时间我每次练习后,都感觉上身轻松舒适,但是小腿却觉得僵硬,虽然练功后腿力提高了,但是腿部力量似乎并没有根本的改变。我想孔德先生在正身图最后加了震脚或许就是为了这个吧。解决的方法有几下几种,一是觉得腿僵就来回走走;二是可以加长练功前后的静站的时间;三是可以加练侧身图;四是我觉得可以在此处加练行身图中的三百步的方法;五是每天晚上睡前或早上起床前加练彭静山先生经络功法的下肢部分。

同时,为了避免只练习正身图,身体调整过程中出现上火或其他身体不适,建议加练马礼堂先生的洗髓金经或彭静山先生的经络功法,时间安排上,按功理说,这两种辅助功法放在易筋经功后练习最好,但是考虑到夏天练功后身体有汗和冬天练功身体热身不足以及夏天练习按摩功法不便的情况,也可以放在早上起床后即行练习这两种辅助功夫的一种,然后再练习易筋经。既可热身和健身,又可以消除练功反应以及睡眠质量不好带来的疲乏,一举多得。

另外,考虑到练习后面的几图时,大多数人会出现膝盖痛的现象,所以,练习洗髓金经或经络功法时,应该将腿部的部分重点练习。



















5

















献花(0)
+1
(本文系晨钟暮鼓清...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