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苍术、白术
2018-03-01 | 阅:  转:  |  分享 
  
“苍术”“白术”合用功效增倍(转载)

发表者:赵东奇2897人已读

白术用作中药的白术的根茎。味甘、苦,性温。入脾、胃经。健脾,和中,燥湿,利水。是补气中药,主治:脾气虚弱、神疲乏力、食少少腹胀、大便溏薄、水饮内停、小便不利、水肿、痰饮眩晕、温痹酸痛、气虚自汗、胎动不安。与苍木七配伍有哪些妙用?

白术苦,甘,温。入脾,胃经。功能补脾燥湿,利水,止汗。主治脾胃虚弱,食少胀满,倦怠乏力,泄泻,水湿停留,痰饮,水肿,表虚自汗等病症。《神农本草经》:“主风寒湿痹死肌,痉疸,止汗除热,消食。”《名医别录》:“消痰水,逐皮间风水结……暖胃消谷嗜食。”入煎剂内服9~15克。

苍术健脾平胃,燥湿化浊,升阳散邪;白术健脾燥湿,益气生血,和中安胎。苍术苦温辛烈,燥湿力胜,散多于补,偏于平胃燥湿;白术甘温性缓,健脾力强,补多于散,善于补脾益气。二药伍用,一散一补,一胃一脾,则中焦得键。脾胃纳运如常,水湿得以运化,不能聚而为患,人则康复无恙。主治脾胃不键,纳运无常的消化不良,食欲不振,恶心呕吐;湿阻中焦,气机不利的胸脘满闷;湿气下注,水走肠间的腹胀,肠鸣,泄泻。

苍木与白术合用的功效

白术与苍术,古时统称为“术”,后世逐渐分别入药。二药皆有健脾、燥湿功能,均可用治湿阻中焦,脾失健运之证。然白术以健脾益气为主,为补脾要药,适用于脾虚湿困而偏于虚证者;苍术以苦温燥湿为主,为运脾要药,适用于湿浊内阻而偏于实证者。此外,白术还有利尿、止汗、安胎之功。常用治脾虚水肿及脾肺气虚,卫气不固,表虚自汗,易感风邪,脾虚胎动不安等证。苍术还有发汗解表、祛风湿及明目作用。常用治风寒夹湿表证,风湿痹证,夜盲症及眼目昏涩等证。



我的图书馆

留言交流



搜文章找馆友







行者老师讲:苍术、白术



2014-11-22果仁杂货铺阅1585转12

转藏到我的图书馆

微信分享:

苍术与白术



大家好,今天开始给大家讲《神农本草经》的白术。

“白术,味苦温。主风寒湿痹死肌,痉疸,止汗,除热,消食,作煎饵。久服,轻身延年,不饥。”

本经里面的术代表白术和苍术,是两种,更偏于白术。按照古人取类比象,白术就是它整个切面偏于白色,苍术偏于青黑色,大家看看饮片炮制,这两种不同。中医取类比象白色入肺经,敛降,而苍青色属木,升发。所以从这两点说,在术的基本作用上,白术跟苍术这两种药物产生出一升一降的差别。苍术比较燥烈一些,白术润一些,这是因为白术它里面质地汁液浓稠一些,大家如果尝过的话就知道。

我们常用苍术燥湿,来推中焦湿热结聚。为什么用苍术呢?因为苍青之色,主木气生发,中焦只有木气生发上来,郁滞才能打开。所谓中土有郁滞,什么郁滞啊?中土是靠木来疏泄的,如果木不能疏土的话,就会导致土木不和,这在中医卦象中讲是剥卦,而那个土木相和是一阳来复的复卦象。所以中焦有寒湿,壅滞比较明显的话,一般不用白术而用苍术。中焦禀赋不足,形质上不足,有着津血不足,一般考虑用白术。白术可以养脾精,苍术偏于振奋脾阳。这两味药在基本作用上升降是稍微有所区别的。白术,伤寒论中经常是“若大便干者加白术四两”,这是桂枝附子汤。从这点上来看,白术有润通肠道,润大便的作用,临床上很多人也这样用。脾虚大便干的病人,经常只加生白术一味药,加二三十克,在全方之中就会产生效果。

下边按照原文给大家讲讲。

“白术味苦温”,白术苍术都是苦温的,苍术苦温稍微浓重一些,苦能燥湿。

“主风寒湿痹,死肌”,这是作用部位显示出来了。苍术白术本身是入中土的,风寒湿痹,湿为主,湿去则痹不成。痹,着而为痹。痹症必须待在一个地方,要不然邪气没法停留和凝聚。死肌呢,肌肤长期淤阻,慢慢产生溃烂,与黄芪的“痈疽久败疮”,黄芪里有个“主大风”、“久败疮”,这个是什么意思呢?它可以入脾胃经,脾主四肢肌肉,可以医治溃烂。所以临床上,痈疮溃疡,烂了一个大洞,整个肌肉都溃烂掉了,这种情况下用药得当的话,肌肉还是会慢慢长起来的。

痉,是什么?伤寒论中讲刚痉柔痉,这是外感病。这里的痉指什么?是指抽搐,筋脉不和,这里主要讲的痉很多药都可以治疗,但白术治这个的不同。白术治的这个是什么?是因为中土湿聚了,津液不能荣养经脉了,导致的这种痉。这种痉一般是说白术化湿的作用,白术既能化湿,又能润养筋脉的枯燥,这是它独特的作用。但是临床上真正要治这类病的话,一般要白术茯苓干姜一块用,中土湿气燥化了以后,津液疏达就能养筋脉了。

临证上,大家如果看过《四圣心源》的话就知道,痉证,关于脾湿的话,黄元御用茯苓泽泻这两味药去湿止痉。大家可能说止痉都是酸柔,酸敛啊,岂不知痉在经脉是燥,在中土是寒湿。如果中土寒湿不化的话,徒用一些木瓜四物丹参这些药,只能治标,不能治本。所以大家一定要分清楚,还是黄元御那句话,中土是从湿化还是燥化。如果从湿化了,必须立足中土为本。如果是从燥化的话,就是荣养肝木,养肝血,滋水涵木这条路。

我看房间广播里写的“配黄芩能清热安胎,什么配……”,我还要给大家提醒一句,伤寒论全篇讲的一个最关键的一点就是“察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你只要治疗对证了,砒霜大黄也能救人,治不对证了,黄芪党参也能害人。所以清热安胎这个胎动不安是为什么?要搞清楚。如果这些搞不清楚了,妄用一些套药的话,不能无功好象也无过,其实已经有过了,只是常规的看法看不出你的弊病罢了。

你像腹泻腹胀啊,胀满分很多种。还是内经那句话“治病必求其本”。“大小不利治其标,腹满者治其标”,其实还是治本,为什么?你不知道他为什么大便小便不利,为什么腹满——当然了,本经,他这个意思就是说,这三种症状比较急,大小不利的话马上导致人身生化机制产生凝滞,会引起一系列的问题。腹满化源不开,那是更大的问题,所以说指出来关键问题。其实每个病都是治本,没有说是治标的,不能治本的人也治不好标,呵呵。

“痉疸”,疸证一般就是湿淫于内,寒湿或湿热,造成的一种,分为五疸。白术呢,正好是走中焦脾胃化湿,这几种疸证呢白术大部分都可以作为佐助药。

“止汗”,什么东西能发汗?什么东西能止汗?先知道了汗是怎么出的,才能知道什么能止汗什么能发汗。如果不知道这个生理的过程,更谈不上病理了。正常的生理这个基础上产生太过不及,产生了一种病态。首先生理上这个汗是怎么发的呢。汗是取之于中焦,营卫二气化生,开达于肌表,全身毛孔开达作汗。白术这味药啊,是从中土化湿,中土一旦湿了就产生两种情况:一种是脾不升,一种是胃不降。脾湿胃燥,脾属阴,胃属阳。胃本身是燥热之性,所以胃是怕燥的,所以要润降。脾呢,脾本来属阴,三阴之气要升达呢又不能缺乏阳气。这是它们两个的治法之常。但是有的时候,脏腑精气匮乏就要润。养脾精的话,要用些大枣白术,那是另外说的。

为什么会止汗呢?营卫二气开发于外,营气开泄,卫气收敛。营卫二气都是开发于中焦的,营卫二气不足的话,就会产生两种情况。第一种卫气不足,营气过于开达,就会产生汗出。另外一种是营气不足,不能开达,不能够营润皮肤肌腠,产生皮肤干燥的疾病。卫气不足的话,开达向外,力不足的话,第一个体现就象射箭一样,劲道不足,射了一半就没劲了,开达到肺部以后,它没有足够的力量敛降。这时在上阳气不足就会导致,第一方面怕风怕冷,易于出汗,一活动就多汗。卫气不足呢,营气过于开达,导致平常的自汗。

下边一条“止汗除热”,除什么热?营卫之气,只能发而不能收的话,滞于半途则发热。白术治疗的发热,是典型的甘温除大热,其实甘温不能除大热,只能除小热,辛温才能除大热。甘温除热这一点在东垣的学说里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就是补中益气汤。这个白术治的甘温除热恰恰反应了这点,至于说辛温除热,姜附一类的那是元阳离脱,那个是暴热,比这个厉害,姜附除的热跟这个还不一样。辛温啊不是除大热的,是除暴热,亡阳厥脱的这种热,都是暴热,一下子就起来,特别高,或者炽热,就是说莫名其妙地产生高烧。甘温除热是中焦不足,徐徐热,其实是阴虚热。为什么叫阴呢?三阳之气敛降不下来了。左路是升阳,右路敛降阳气。黄元御先生左路温升用的是姜桂附,但又不能缺乏生地首乌当归白芍,这滋阴统统归于温升阳气,为什么?万物生长,靠阳光,更离不开雨露。所以中土能够运化的基础上,既要有姜桂附的温燥,又要有归芍生地首乌的敛凝,只有底下肾气封固好了之后,元阳才能升达,这就是滋水涵木。

今天讲的黄芪白术也是一样,是把中焦之气升达上去,只有充分升达才敛降。中焦中气不足的话,不能开的话根本谈不上敛降,开降是同时的,有开才能有降。黄元御先生把黄芪白术人参右路敛降,中土开达敛降,对于很多右边的疾病,阳气不能收敛的疾病,中上二焦气不化足的话,考虑用参芪术来开化源,紧跟着上焦三阳之气就能敛降。这点在郑寿全先生的书中也有体现,他的当归补血汤,以及还有个别的补阴的例子,阴虚病例里经常用到黄芪,而在温阳的病例中很少用到。

“消食,作煎铒,久服轻身延年,不饥”,消食这一点又偏于苍术,燥烈的味道,苍青入肝木啊,破散。白术是敛降的,主金,有敛凝的意思。久服轻身延年不饥,这个服的应该是白术。

大家有什么问题问一下。

我问问大家,我刚才看到有位朋友说,腰痛用白术二三两水煎服,一剂而痛减半,再剂而痛如失。当然了,对于腰沉痛,在伤寒杂病论中用肾着汤,君药是白术,白术为什么治疗腰痛?不要讲什么白术可以通腰脐之气,这个太泛泛了。黄元御先生讲过两点:肾气为什么不足?第一盗泄于肝木,第二是耗散于脾土。盗泄于肝木好理解,肝气不能升达,克犯导致肾水更不能闭藏,在下有亡精失血,在上有盗汗、健忘等等。

第一个盗泄于肝木(泄、泻这两个字是不一样的),第二个是耗散于脾土。这是为什么?为什么会耗散于己土,湿气为什么会耗散于脾土?脾主意,人的这个意念。我们这些平常人呢,意志不坚定。神志平常处于涣散的这种状态,这种情况下的人不好治。你像有些病人,陈修园先生讲,要给病人治病之前,首先给病人讲:你这个病是怎么回事,是怎么得的,我要怎么治疗,通俗地把病人引导一下,让病人对吃药充满了信心,这样就会意志坚定,脾土就会敛凝。不然的话,六神无主,脏精自己不能收藏,徒服草木之品更加耗散。很多虚损的病人很不好治,所以说这是一方面,病人信不信,对于很多慢性病的治疗是很关键的。意不能敛的话,脾土整个精就不能收。土不及,就土不能治水,导致肾精不能敛藏,一派湿象。用附子理中汤、四逆汤,温啊温,一温好一点,不温又不行。其实这种病人长期用附子理中汤,四逆汤,恰恰不好。因为他脾土不收,精气不能敛。反复吃这些草木盗泄之品,到最后精神倒是好了一点,肾精呀体质又匮乏了,所以这种病要养。

白术这味药,既能燥湿,又能收养。温燥中土,脾阳自生,敛凝脾精,这脾肾的精气自然就敛下了。这个方面呢,为什么会有湿邪留住在肾腑?第一个就是肾气不藏,肾气本来就湿气泛滥了,肾水为中土脾湿的来源,肾气不藏了中土才会湿泛。所以重用白术,会达到很好的效果,肾着汤这个腰困重如裹五千钱。但是白术这个药治疗腰痛,根据它的生长习性,所谓药物的个性所在,也并不是说就入中土这么简单的作用。

提到这个养病啊,养生啊,怎么养呢?养病要收敛意志,不是说我们待在家里休息就叫养病。比如我们要去干事业,要去奔波忙碌,整天神志耗散于外,这个时候就需要静养,待在屋里静心下来,这叫养病。现在很多人养病,每天呆在家里看电视玩电脑,这都不是养病,还不如在外面活动活动肢体更好一些。所以古人说练功第一步练意,收藏脾土啊。到最后为什么会有意生神呀?就是把这个脾精收藏下来,这个意志,散乱了的神志都收藏起来。这个意是总督五神的,把意控制住了以后,魂魄意志皆在其中。

所以说呢道家练功夫是以“练己”贯穿前后的,不管你是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皆是在炼己的基础上来谈的。这一点大法上掌握了以后,功夫上就不会有太大的问题。

刚才讲到白术能去湿,湿从何处来呢?湿有两种来路。一种饮食,水,这个水谷精气散布,通过脾胃运化以后散布在全身经络之中,只要稍有停滞,就会有痰饮,也可以叫湿。如果按照这种内经伤寒正统的叫法,在上为痰饮,在下水湿。在下怎么来的?肝肾阳气要升达,水木之气要升达,这个时候阴气不升阳,徘徊于下,导致水湿凝结,脾阳不能升动的叫湿聚。这两者都可以叫湿。白术去的湿是什么呢?就是脾阳不能升动导致的湿气泛于下。下元为什么会有湿?湿的来源还是肾气不藏。湿之本在肾,湿之标在脾。

大家如果看过张锡纯先生写的书,有一条叫理饮汤,对于上焦水饮。第二条叫理痰汤,理痰汤是相对中下二焦的湿气而言的,而湿之本在肾,他那里用的药是什么?半夏、白术这些平降脾胃之气,关键在于下元用的几个药。黑芝麻、芡实,这两味的应用,是他年轻时候开的方子,得到了当时几个非常有经验的老中医的赞赏,就是说能够治湿病想到用这两味药。

黑芝麻本身就是养肾精的,养肾精就能安藏。怎么养肾精啊?风燥呀,风燥了以后,精气不足,这时候你用这些精气比较润的药,封进去之后,第一能润燥,自然精气就能够收敛。你像巴戟

103

天,吃过的都知道,他是里面有点黏糊,那个精气比较浓重的,本身就能补精气,又是大辛大温的,主大风,既能收也能发,是中风病人一个特别关键的一个药。

另外一个药,淫羊藿,它也是温肾阳的,但它跟巴戟天就截然不一样。淫羊藿是树叶啊,它的品性是什么?是辛平,或是辛寒,这是《神农本草经》的定性。后来人说是温啊就不对了。它这个药呢,本身气比较飘逸,但它辛寒又能收敛。所以巴戟天是一收而能发,而淫羊藿本来是树叶入上焦,再一敛,开而能够收,所以淫羊藿能治失眠。很多失眠病人或精神狂躁的病人,吃淫羊藿有镇静作用,这就是这个药物的品性与分析。你不能说巴戟天、淫羊藿能治什么什么病,那就是不会用药了。有时用有效,时而有效时而无效,时而还把这些药杂糅在一起用,那只能听天由命了,治得好治不好自己也不清楚。淫羊藿治疗失眠,它既然能收的,它治疗上焦的是上焦心肺气血不足,心慌之类的,用它来佐助。

有人问生白术与炒白术的区别。其实没多大区别,关键是炒白术要炒香,炒香了入中焦脾胃,就增加了几分燥气。你要是觉得用苍术有点燥了,用白术有点壅了,你把白术炒一下,白术的壅滞之气就少一点。这是过去古人在衡量之间采用的药物。但是我觉得你既然用白术了就不用炒,觉得白术有点壅了,可以加点二陈什么的,稍微佐助点,阴分重加点干姜。

大家对苍术白术还有什么疑问?今天苍术讲得比较少。

104

苍术还是以中焦消食为主。“作煎饵”,这个呢,这个煎是一种做法,饵又是另外一种做法,我认为应该分开来读。白术呢,过去有人服食的话用白术。就是山里的有些地方的白术,不象现在的白术。现在的白术,好多都是木质品。过去的白术是新鲜的,嫩的,皮毛去掉之后在火上一烤直接就能吃,这个就不一样。所以古人那个“做煎饵”,我估计这个“饵”呀,可能还是直接能吃的。我们经常用的白术那是炒的,大家都习惯用炒白术了,生的倒少一点。炒白术这炒黄啊,焦香入脾,这属于木火之性,是健脾运化湿气的,所以用白术的理中汤啊都以炒白术居多。改成生白术呢,是因为脾精不足,或者肠道有点枯燥,大便有点干,有点燥气,在上是热燥,在下是寒燥,用生白术。

问:苍术在越鞠丸中的作用?

答:现在课本中都是讲“气血痰火食湿”,六郁来解释它的五种药的用处,其实根本没那么简单。丹溪先生制方的话肯定不会那么简单——五个人各派五个用场,各药之间肯定有比较巧妙的配合。简简单单就是说苍术去湿聚,什么川芎解血郁,神曲是治疗食积的,香附是治疗气郁的,这个我当时学完之后就没有再看过这个方子。就是说啊,既然讲到了这个方子,丹溪先生的主要理论是相火宜藏而不宜泻,这是他最重大的理论,而不是苦寒滋阴,苦寒滋阴不是他的。相火宜藏不宜泻呢,他用药之中有些就偏于苦寒,加点养阴滋阴的药,就形成了后世的滋阴派。后世滋阴派又不能充分

105

理解这个相火安藏的这个道理,就越用越滥,导致很多误治的,这当然跟丹溪的原意就不太一样了。丹溪还有一个观点就是:杂病多郁证。就是说人的五志情欲相火,容易受郁滞。人生之事不如意者常八九,能与人言无二三。心里有了不痛快还不能告诉别人,所以导致郁证很多。

所有郁证以气郁为先。郁证首先一点是肝郁,肝气不得蔬泄,肝气不得条达。这个肝呢,跟土的关系最密切,土木关系要调和好是比较关键的。要解肝郁的话,象古人常说的,用柴胡呀,白芍呀,所以现在很多人柴胡白芍一加,好像肝郁就解决了,其实没那么简单。木不疏土,为什么?中焦土气滞阻,土气壅滞住了。中焦土气壅滞也会导致木气郁滞,不得条达,所以才用苍术、神曲,有时还加枳实什么的。而他开始用的一味药就是香附,香附这个药是太燥了,我建议大家对燥烈之品偶尔用之,多用就会导致脏精的亏耗,与其用他还不如暖水燥土,从根本的角度来走。要疏肝用桂枝,要燥脾用理中,用桂芍理中,这是比较厚重的用法。

问:能否重点讲一下附子理中?

答:这个附子理中呢,在伤寒论上讲的是理中丸和人参汤,并没有附子理中汤,只是在加减法中说到下寒甚者可以加附子。其实要讲就讲理中汤,理中汤参术姜草。理中者理中焦,中焦就是太阴湿土啊。太阴湿土之气,是三阴而升,阳明燥气是二阳而降,一个三阴一个二阳。理中汤升达脾中阳气,中焦湿气不化,脾阳不升

106

达,党参白术是降的,干姜温升,甘草盘桓中土。这几味药,虽然同入中焦,但有升有降。

问:这小草问腿没劲是不是阴虚?

答:腿没劲怎么是阴虚呢?过去讲腰酸腿软有几种,脾主四肢,你首先要看是大腿没劲还是小腿没劲。大腿没劲是脾肾阳气不足,不得升。小腿没劲可能是相火不敛,相火虚亢于上,上热下寒。这两种不一样。中土有点胃胀?这又不好说了。胃胀肯定中满,湿气可以中满,气郁也可以中满。不要随便把阳虚阴虚搬上来,你先理解什么叫阳虚阴虚,然后再用这个词。小腿没劲还是阳气不藏啊,下焦要温,上焦要敛。

问:越鞠丸中的苍术相当于逍遥丸中的白术吗?

答:这个不好说了,我的所学吧,我认为逍遥丸就不是一个很好的方子。我的所学是根据经方派的这套思路来的,时方和经方在用药思路上是不一样的。

大家有什么问题可以问一下,今天就是讲了这个苍术和白术。

问:我想问一下耳鸣是怎么回事啊?

答:耳鸣有很多问题,五脏不和可以上逆七窍,这个肠胃不好可以引起耳鸣。耳朵为孔窍,很多种情况的。其中真耳鸣是肾虚耳鸣,是非常不好治的,其他的还可以。





献花(0)
+1
(本文系dailibin113...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