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古代的犯人为什么「午时三刻」才能问斩?
2018-03-11 | 阅:  转:  |  分享 
  
古代的犯人为什么「午时三刻」才能问斩?头条问答2016-07-2113:57午时三刻是指11点45分,此为阳气最盛之时。古代一昼夜划为十二
个时辰,又划为一百刻(“刻”原来指的就是计时的滴漏桶上的刻痕。一昼夜滴完一桶划分为一百刻,一刻相当于今天的14.4分钟)。“时”和
“刻”实际上是两套计时系统单位,换算比较麻烦,总之,“午时”一般约合现在的中午十一点至十三点之间,午时三刻是将近正午十二点,11点
45分左右。此时,太阳挂在天空中央,是地面上阴影最短的时候。古人认为,这是一天当中“阳气”最盛的时候。阴阳家说的阳气最盛,与现代天
文学的说法不同,并非是正午最盛,而是在午时三刻。中国古代一直认为杀人是“阴事”,无论被杀的人是否罪有应得,他的灵魂作此判决的法官、
监斩的官员、行刑的刽子手等等和他被处死有关联的人员。此时可以用旺盛的阳气来冲淡杀人的阴气。所以在阳气最盛的时候行刑,可以压抑鬼魂不
敢出现,此罪大恶极之犯,应该"连鬼都不得做"。一般斩刑是正午开刀,让其有鬼做;重犯或十恶不赦之犯,必选午时三刻开刀,不让其做鬼。皇
城的午门阳气也最盛,不计时间,所以皇帝令推出午门斩首者,也无鬼做。然而也还有另一层意思。在“午时三刻”,人的精力最为萧索,处于“伏
枕”的边缘,所以此刻处决犯人,犯人也是懵懂欲睡的,脑袋落地的瞬间,也许痛苦会减少很多。这样看来,选择这样的时间来处决犯人,有体谅犯
人的考虑。
献花(0)
+1
(本文系老调重弹LHY...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