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数伏天的计算方法
2018-03-11 | 阅:  转:  |  分享 
  
数伏天的计算方法北京民俗2016-08-1110:57当下正值高温酷暑的中伏天气,这是一年当中最热的时候。俗话说,“冷在三九,热在中伏”。
既然是热在中伏,那么还会热多久呢?中伏有多少天呢?出了伏以后是否就会好一些呢?今天就和大家聊聊关于伏天儿的话题。咱们先看一看这个伏
天的伏字,一个单人旁,右边是一个犬字,就是狗,狗是人类最忠实的朋友,是最早被驯化的家畜。古文字学者解释,说这个人是个猎人,犬是猎犬
。猎人带着猎犬去捕猎,埋伏在一个隐蔽的地方,伺机而动,出击猎物。这是造字的本义,汉语文字除了本义之外,还有引申义、假借义。本义明,
引申义、假借义才能明。伏,是潜藏的意思,埋伏起来捕猎。一年当中最热的时候,骄阳似火,动辄出汗,人们都不敢出去了,潜藏在家里躲避酷暑
。因此把一年当中的这段时间就叫作“伏”。不但天气热,伏天的湿度也很大,北京老话儿讲“伏天儿到了,铜铁都出汗”,衣服洗了都不容易干。
包括来自听觉方面的,比如蝉鸣。记得西山有一种蝉,名字就叫“伏天儿”,一叫起来特别像“伏天儿、伏天儿”。天本来就热,再加上蝉鸣的烘托
,气氛就更喧燥了,好象感觉气温更高了。所以,伏天一到,需要潜藏起来,减少劳作,避一避暑气。有很多的朋友询问关于数伏怎么数的问题数伏
的确不同于数九,数九比较容易,从冬至开始,一九一九往下数就行了。数伏就没那么省事。有句民谚“夏至三庚便数伏”,很多人都听说过这句,
但是并不是所有人都很理解它的意义。夏至,是24节气中第10个节气。公历每年6月22日前后,太阳到达黄经90度,日光直射北回归线,北
半球出现日光直射角度北至,日长至,日影短至。天文学把这天视为北半球夏天的开端。我们主要谈“夏至三庚”的这个“庚”。大家应该对天干地
支纪年不陌生,今年猴年,是丙申年。丙是天干之一,申是地支中的一个。纪年的时候总是一干一支搭配使用。天干是10个:甲、乙、丙、丁、戊
、己、庚、辛、壬、癸。地支是12个: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10和12的最小公倍数是60,因此干支搭配,就
组合成60组,60一循环,周而复始。在我国的历法中除了用干支纪年,纪月、纪日、纪时也都用干支。人们常说的“生辰八字”就是指一个人出
生的年、月、日、时这四项分别都用相应的干和支来纪,一共八个字,所以叫八字,也叫四柱,这像人生的四个支柱。但是纪日的时候,往往只称天
干就不说地支了。“庚”是天干中的一个,“夏至三庚”就是夏至后的第三个庚日,数伏就从这天开始。比如今年,2016年:6月21日,是
夏至(甲戌日),是个甲日。往后数,乙、丙、丁、戊、己、庚,数6天,就迎来一个庚日,6月27日(庚辰日);因为天干一共有10个,第二
庚加10天就行了,三庚就再加上10天。6月27日加10天,是7月7日,这是第二个庚日(庚寅日);7月7日再加10天,就是第三个庚日
,7月17日(庚子日),这就是今年的入伏之日。夏至距离数伏,不会少于20天,也不可能超过30天。这是由第一个庚日的日期所决定的。再
往后数就要注意了,第四个庚日是中伏的开始,7月27日。那么,末伏也就是三伏,它的开始是哪一天?我国历法把立秋后第一个庚日定为末伏的
第一天。很多人都盼望立秋,因为立了秋就不那么湿热了,早晚会凉爽一些,至少夜里睡觉能舒服点。今年立秋是8月7日(辛酉日),是个辛日。
恰巧刚过去一个庚日,错过了没有数上,还得往后数8天,8月16日才又是一个庚日(庚午日),这就是立秋后的第一个庚日,末伏的第一天,再
过10天,三伏就都渡过了。民间总说“秋后有一伏”就是这意思,当然秋后不止一个末伏,往往要10多天。今年立秋以后18天才出伏,其中就
包括了中伏的后8天。还有个问题就是:为什么中伏在有的年头是10天,而有的年头是20天?前面讲过了夏至后第三个庚日是头伏的首日,第四
个庚日是中伏的开始,而末伏第一天在“立秋”后的第一个庚日,这是固定的,末伏必须始于“立秋”之后。在夏至到立秋这中间,相隔大约45天
左右,这期间如果出现四个庚日,那中伏就是10天,如果有五个庚日,那中伏就是20天。民间还有一句俗语“早立秋冷飕飕,晚立秋热死牛”。
常听人说“今年立秋是几点啊?是早立秋还是晚立秋呢?”。我一直怀疑立秋的早晚是否会与时辰相关。如果立秋正好是正午,比如中午12点,那
么这算是早立秋还是晚立秋呢?我认为,立秋的早晚不见得是由立秋当天的时辰决定的,而很可能是取决于暑期的整体安排,从夏至、小暑、大暑、
立秋这期间来看,整个过程中“庚日”起了较为重要的记号作用。早和晚也许只是人们的心理作用,数伏数了30天就出伏了,就好像感觉是早立秋
。夏至后,三庚的时间如果比较长,那很可能30天就把伏数完了,因为入末伏的时间是固定的。但如果夏至后三庚的时间短,比如就20天多一点
,二庚、三庚是固定的,都相隔10天,就头一庚不固定,要是夏至这天是个己日的话,己后边是庚,那夏至第二天就是庚日,虽然只有一天,也要
算一庚。再数20天之后就是头伏。但是入伏越早,往往换来的就是长达20天的中伏。入伏时间一早,中伏的时间就长,中伏一长,就会觉得立秋
的时间晚了,怎么那么炎热啊?就说“热死牛”了。入伏晚反倒把中伏的时间缩减了,中伏时间短,只有10天,立秋时间就相对早。因此,早和晚
可能就是人的心理作用,实际上总的时间都差不多,先短后不短,先长后不长。从夏至到处暑,60天左右。处暑节气基本就在伏天结束的前后,也
就是每年的8月23日左右。其实我们经历更多的是中伏20天的情况,有人管这叫“闰中伏”。有兴趣的朋友可以算一算,看看40天的伏和30
天伏是怎么一个比例。记得我前些年好像算过,算得不一定对,仅供参考。大概每二十年中就有十五年是40天的伏,只有五年是30天伏。在前后
近二百年当中,以十年为单位,如果这个十年的伏全是40天,下一个十年30天伏和40天伏就会交替出现,再下一个十年,又全都是40天的伏
,也是一个十年一个十年的交替出现。我只用笔算算过一遍,也不一定准确,如感兴趣,可以借助万年历算算试试。最后,咱们再说说关于伏天中养
生保健的话题。在伏天这个阶段,大部分人怕热、追凉。其实天气热,汗毛孔都张着往外排汗,门户大开。如果过于贪凉,寒气就容易乘虚而入。所
以有种说法,说因为冬天冷,人们会注意保暖。伏天贪凉,就会比冬天更容易受寒。实际上夏天就应该热,冬天就应该冷,这都是大自然赐给人类生
息的天机,是天然的机会。热,就是为排汗。“头伏饺子二伏面”,还必须是热汤面,刚出锅就吃,吃得通身大汗,让汗把病毒寒湿全表出来。热汤
面古时候叫“汤饼”,《荆楚岁时记》里说“六月伏日食汤饼,名为辟恶”。魏晋时候,何晏“伏日食汤饼,取巾拭汗,面色皎然”。贴伏贴管不管
用?贴伏贴是冬病夏治办法,应该珍惜大自然给予我们的赐赋,这是天然的机会。原来北京有位武术家,王培生先生,他说每逢春分、秋分、冬至、
夏至都是治疗顽疾和养生保健的好机会,应该点燃艾卷炙神阙穴。其实这和贴伏贴类似。以前我有个同事,他在内蒙插队时候患了严重的哮喘,后来
遇到一位好心人把他治好了,就是冬病夏治,伏天的时候给贴几个穴位,结果完全根治了。中医治疗是把人和自然界联系起来看的。这是祖国医学和
西方医学不太一样的地方。比如,我们和月亮的关系,下个月就是中秋了,过去女性都要拜月,离地球这么近的一个天体对我们能没有影响么?一个
朔望月的周期是29天半,地球上江河海洋的潮汐,包括妇女的月信都受到它的影响。但是西医好像并不认可这个,他们认为29天半是雌激素形成的周期,和月亮没关系。而中医却不武断地否认,不认为看不见的就不存在。相反,特别强调事物之间的联系,尤其是人与自然的联系。因此,伏天正好是冬病夏治的一个天赐良机,希望我们不要轻易放弃。
献花(0)
+1
(本文系老调重弹LHY...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