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第72章解读张武忠初稿2017.9.14第72章【原文】民不畏威,则大威至。无狎(xia)其所居,无厌其所生。夫唯不厌,是以不 厌。是以圣人自知不自见,自爱不自贵,故去彼取此。【译文】如果统治者采取高压政策威慑民众,当民众忍无可忍不再畏惧那些威压时,他们就会 揭竿而起奋起反抗,小的怨愤凝聚成大的祸乱,这个政权就岌岌可危了。水可载舟亦可覆舟,民众的威力可比你的威压大多了,称之为“大威”,所 以说“民不畏威,则大威至”。所以统治者不要把人民玩弄于股掌之中,破坏民众的安居乐业,逼得民众流离失所,是为“无狎其所居”。也不能挤 压民众的生活空间,压榨民众的生存资粮,使得民众产生厌世情绪,对生活没有一点留恋,是为“无厌其所生”。只要不过分压榨民众,使民众活得 有尊严,不使民众对生活感到极度厌倦,他们也就不会厌恶统治者,故称“夫唯不厌,是以不厌”。因此有道的圣人有自知之明但不炫耀表现,有自 爱之心但不认为自己比民众高贵多少,这样他就会尊重每一个生命的自尊心,善待芸芸众生,所以圣人捡取自知自爱,而去除自见自贵。【解读】7 2.1“民不畏威,则大威至”,统治者的威压激起了民众的激烈反抗,最后酿成国家混乱的“大威”,参考了《周易》讼卦的哲理。“威”是统治 者严刑峻法的威压,“大威”是民众反抗的巨大威力,老子参考了《周易》讼卦的道理。《周易》第6卦是讼卦,讼卦就是讲如何诉讼打官司,讼卦 展示了个人与个人,个人与集体和国家,部落与部落,部落与国家之间的各种纠纷。其中周公九二爻辞曰“不克讼,归而逋(bu),其邑人三百户 无眚(sheng)”,孔圣人《大象传》解释说“不克讼,归逋窜也。自下讼上,患至掇也”。圣人侧重于人事和国家治理角度阐发哲理,先用老 鼠“窜”的习性指出了社会隐患,再用“患至掇也”描述社会的大动乱由此爆发。“患至掇也”就是“掇小怨以至于大患”的意思,老子换了一种说 法,把它改成“民不畏威,则大威至”。如果统治者采取高压政策威慑民众,当民众忍无可忍不再畏惧那些威压时,他们就会揭竿而起奋起反抗,小 的怨愤凝聚成大的祸乱,这个政权就岌岌可危了,水可载舟亦可覆舟,民众的威力可比你的威压大多了,称之为“大威”,所以说“民不畏威,则大 威至”。72.2“无狎其所居,无厌其所生。夫唯不厌,是以不厌”,老子分析了“大威至”的原因,并提出了弥补办法。“狎”读作(xia) ,从“犭、犬”旁,本义是犬善与人玩耍,也可引申为猫耍老鼠,有“轻慢侮辱玩弄”之义,比如狎侮狎慢狎弄。“居”是居所,民众的立足之地。 “厌”一字双关,既是憎恶厌恶,又指厌倦厌烦厌世。统治者不要把人民玩弄于股掌之中,不要不把民众当人看,肆意破坏民众的安居乐业,逼得民 众没有立足之地而流离失所,是为“无狎其所居”。也不能挤压民众的生活空间,压榨民众的生存资粮,使得民众产生厌世情绪,对生活没有一点点 留恋,是为“无厌其所生”。只要不过分压榨民众,使民众活得有尊严,不使民众对生活感到极度厌倦,他们也就不会厌恶统治者,也不会奋起反抗 ,故称“夫唯不厌,是以不厌”。72.3“是以圣人自知不自见,自爱不自贵,故去彼取此”告诉我们圣人怎么做。中国老百姓有一个特点,就是 如果不把他逼上绝路,只要还有一个破房子容身,还能有一口野菜窝窝头吃,哪怕活得还剩下一点点尊严,他们就不会起来造反。看看有道的圣人是 怎么对待老百姓的,有自知之明但不炫耀表现,故称“自知不自见”。有自爱之心但不认为自己比民众高贵多少,故称“自爱不自贵”。这样他就会 尊重每一个生命的自尊心,善待芸芸众生,所以他去除那些“自见自贵”的做法,而守持这些“自知自爱”,故称“去彼取此”。老子的语言非常简 练,《道德经》中共有三处“去彼取此”,第12章说“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第38章说“是以大丈夫处其厚不居其薄,处其实不居其华,故去彼取此”。张武忠2017.9.14于北京武警总医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