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百日维新
2018-03-13 | 阅:  转:  |  分享 
  
百日维新1.变法的开始的标志1898年6月11日颁布《定国是诏》开始,到9月21日戊戌政变结束,这次变法历时共103天,又称“百日维新”
。2.主要内容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军事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1875年至1908年在位。他即位时年仅四岁,由慈禧太
后“垂帘听政”。1887年亲政,但仍由慈禧太后“训政”。1889年,太后“撤帘归政”。1898年6月11日,光绪帝颁布“明定国是”
诏,宣布变法。9月21日,慈禧太后发动政变,将他幽禁于瀛台,重新把握政权,直到光绪帝死。光绪帝(1871—1908)18
98年夏,光绪帝召集军机处的大臣,表示变法决心,认为国是不定,则号令不行,遂于6月11日颁布“明定国是”诏。“百日维新”从此开始。
3.未采纳的内容光绪帝没有采纳先前维新派提出的“设议院、开国会”等内容,原因是大学士孙家鼐谏阻光绪帝若“开议院,民有权
则君无权矣”。光绪帝说“朕欲救中国耳,若能救民,则朕虽无权可碍”?康有为提醒皇帝,“而今守旧盈朝,万不可行。日本至二十年始开议院,
吾今于国会,尚非其时也。”原因是“民智未开”。“上然之”。故未涉及到这一内容。设制度局,军机大臣说:“开制度局是废我军机也,必
不可开。”后来改为从部院官员中选拨轮值备顾问。制度局不了了之。4.局限性:没有采纳资产阶级维新派的“行宪法,大开国会”、设
立制度局等主张;没有涉及到解决农民土地问题;没有深入广大民众与广大民众运动相结合光绪颁布的变法上谕,基本上反映了维新派的
愿望和要求,政治上允许一定的言论自由,经济上制定了一些有利于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政策,文化上采取了一些打击旧学、提倡新学的措施。这些
变法措施的推行,有利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和先进科学文化的传播,并给民族资产阶级提供了参与政治的可能性,初步动摇了封建统治秩序,
具有一定的进步意义。5.进步性:甲午战后民族危机统治危机加深资身软弱封势强大发生发展高潮结局公车上书揭开序
幕报刊、学会、学堂百日维新实行变法戊戌政变变法失败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资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维新思想产生
课堂小结百日维新早期维新思想未形成完整理论,没有付诸实践,康梁维新思想形成完
整理论,且发展为政治运动继承和发展;都主张变法;都代表民族资产阶级利益和要求早期维新思
想与康梁维新思想的联系与区别封建自然经济进一步的瓦解为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客观的条件民族资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阶级基础
)民族危机空前严重(社会背景)维新思想的传播(思想基础)列强资本输出掀起瓜分狂潮甲午战败甲午战败赔款清政府放宽对
民间设厂的限制19世纪末民族资本主义有了初步发展(经济基础)社会原因:帝国主义瓜分中国,民族危机严重经济基础:19世
纪末民族资本主义有了初步发展阶级基础: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壮大并登上政治舞台思想基础:早期维新思想的传播及引导组织基础:强学会、
保国会等政治团体的成立重要条件:光绪帝支持;康有为、梁启超个人努力国际环境:资本主义发展是当时潮流戊戌变法的背景
戊戌变法一.甲午战争后民族危机的加深二.维新运动的兴起三.百日维新四.戊戌政变变法的背景变法的
兴起变法的高潮变法的失败思考19世纪末,推动维新变法运动从理论宣传转入政治实践的原因是什么?表现在哪里?外因:
十九世纪末,资本主义国家向帝国主义过渡,增大资本输出,加剧了殖民掠夺。(根本原因)19世纪末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背景内因:甲午
战争中国的惨败和清政府的投降政策,助长了列强的侵华野心。(直接原因)帝国主义列强是从哪些方面瓜分中国的?经济上:19世纪末
,在商品输出的同时,更注重资本输出政治上:强占租借地,划分势力范围;美国提出门户开放政策贷款筑路开矿办厂开设银行
救亡与变法的呼声再起1.中国面临帝国主义的瓜分(1)帝国主义强占租借地划分势力范围①德国军队1897年11月,强占胶州湾②
俄国1897年12月,强占旅顺和大连③法国1898年4月,租借广州湾④英国1898年6月,租借威海卫,1898年7月,强租后来
称之为“新界”的地区⑤日本1898年4月,把福建作为其势力范围⑥意大利1899年3月,提出要租借浙江三门湾(未果)租界:
指帝国主义国家强迫半殖民地国家在其口岸或城市划出的作为外侨“居住和经商”的一定区域,成为“国中之国”,是列强侵略的据点。租借地
:是列强先用武力占领,然后通过不平等条约,用定期租借的方式,将他国领土的一部分借去使用,借去的地区称做租借地。租借期限长短不一,
最长不得超过100年。期满归还。势力范围:是指列强凭借军事、政治、经济力量,控制殖民地或半殖民地国家的全部或部分领土,宣称它享
有独占的权利,不许其它国家染指。俄国把长城以北和新疆作为势力范围威海卫天津北京胶州湾旅顺大连山
东渤海黄海德国强占胶州湾,并把山东作为他的势力范围。英国的“势力范围”是长江流域,云南、广东。
1842年《南京条约》割占1860年《北京条约》割占1898年英国租借地新界广
西、广东、云南是法国的“势力范围”日本割占台湾和澎湖列岛,并将福建作为他的“势力范围”当帝国主义列强在中国激烈划分势力
范围的时候,美国忙于与西班牙战争,战争结束后,列强在华势力范围已基本划定,在这种情况下,美国于?年9月至11月,分别向英俄德法意日
六国政府提出了关于中国的门户开放政策。美国承认列强在华势力范围和已取得的特权前提下,要求利益均沾。门户开放内容有:?(2)美国提
出“门户开放”政策2.维新运动转入实践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狂潮,激起了中国人民反瓜分反侵略斗争爱国激情的高涨,维新运动从理论
转入政治实践阶段(1)康有为上清帝第五第六书1897年12月,?这样就有了1898年1月29日的《
》(上清帝第六书),它实际上?的施政纲领,康有为主张引起了皇帝的共鸣,
(2)进呈《》《》(3)康有为成立会
等相继成立,维新变法的浪潮激荡全国。(4)封建官僚希望变法图强面对列强瓜分中国的严
峻形势,除了康有为等先进的知识分子外,许多有见识有爱国心的官员,甚至于如同张之洞这样的封疆大吏,也急切希望通过变法,实现富国强兵,
摆脱民族危机。1898年,在各种改革力量的推动下,维新变法形势进一步高涨。1898年3月,张之洞写下《》,全书以“
”为宗旨,反对维新派的民权自由平等西方政治观点,反对变革封建君主专制制度,但主张学习西方近代科学技术生产技术,
1898年4月12日,北京由康有为等人发起成立,是戊戌变法运动期间维新派的重要政治团体,具有
性质。学习西方教育经济法律军事等,他调和中西、折衷新旧,以维护清朝统治为根本目的,所以皇帝赞赏,下令各
省刊印,维新派指出书的本质是对抗变法。荣禄训康有为:“你老是变法呀,变法,你可知道祖宗之法是不能变的!”康有为回答说:“祖宗
之法是用来治理祖宗的领土的。今天祖宗的领土都保不住了,祖宗的那套法还有什么用呢,就拿总理衙门来说,祖宗的法里并没有,时代变了,祖宗
之法也非变不可。”《》是康有为的《上书清帝第六书》。光绪帝对这个奏折非常满意,更坚定了他变法的决心。这个
奏折实际上是资产阶级维新派的施政纲领。康有为在奏折中提出了有关变法的哪三项预备性措施?“皇上若决定变法,请先举三者。大集群臣于
天坛太庙,或御乾清门,诏定国是,躬申折誓戒,除旧布新,与民更始。……一定舆论,设上书处于午门,日轮派御史二人监收,许天下士民,皆得
上书。……设制度局于内廷,选天下通才十数人,入直其中,王公卿士,仪皆平等,略如圣祖设南书房,世宗设军机处例。重定章程……”
——康有为《应诏统筹全局折》1898.1.29请同学们参看课本133页【历史纵横】回答问题:
1.保国会成立时间?2.保国会的宗旨和性质是什么?3.保国会的结果和影响是什么?(1)1898年4月,康有为在北
京组织成立了保国会。(2)保国会以“保国、保种、保教”为宗旨,具有资产阶级政党的性质。(3)保国会只举行了两次活动后即自行
中止了。(4)影响:保浙会、保川会、保滇会相继成立,维新变法的浪潮激荡全国。张之洞的主张与维新派的不同,原因是什么?
爱国官员希望通过变法,实现富国强兵,摆脱民族危亡的命运。1898年,在各种改革力量的推动下,维新变法形势进一步高涨。张之洞代
表的是封建地主阶级,目的是维护清朝腐朽的封建统治。19世纪末,推动维新变法运动从理论宣传转入政治实践的原因是什么?表现在哪里?救亡与变法的呼声再起1.维新变法运动从理论宣传转入政治实践的原因2.维新变法运动从理论宣传转入政治实践的表现(1)康有为上清帝第五六书痛陈变法(2)康有为递呈《日本变政考》、《俄彼得变政记》,帮助光绪帝坚定变法决心⑶1898年康有为成立保国会,宣传变法⑷1898年,在各种力量的推动下,变法形势进一步高涨光绪帝与康有为、梁启超在一起
献花(0)
+1
(本文系高中历史347...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