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籍基本知识
古籍(定义):是中国古代书籍的简称,主要指书写或印刷于1912年以前具有中国古典装帧形式的书籍。(《定级标准》2。1、《修复技术规范》2.1)
古籍版式
定义:古籍版式指古籍版刻的样式(按:即指一块书版内所刻出的模式,反映在书中,就是一张书叶中所看到的样式)。包括版面、大小题名、版框、界行、天头、地脚、行款、字数、鱼尾、象鼻、书耳、书牌、条记、句读、插图等等。
版面:原指按一定行款字数并以边栏、界行、版心、鱼尾等形象为装饰而雕刻或排拣活字形成的平面。后世即指一版一版印纸。
版框:书叶正面图文四边的围栏,一般指印刷的书。(修复技术规范2.5.1)。也称边栏,上方叫“上栏”,下方叫“下栏”,两旁叫“左右栏”。单线的叫“单边”或“单栏”,双线的叫“双边”或“双栏”。常见的术语有四周单边(四周只印一道粗黑的边线)、四周双边(四周粗黑线内侧再刻一道细黑线)、左右双边(仅左右粗黑线内侧有细黑线)。
界行:也称界格,指在版面内分割行字的直线。
行款:又称行格,指正文之行数与字数。通常以半叶计算,叫做“半叶×行×字”,有的直接称“×行×字”,若每一行中有两排字(通常是为大字正文做注解),叫做“小字双行×字”。同一种书,不同时期有不同刻本,行款也往往不同。故行款可以作用鉴定版本依据之一。
天头:图文或板框上方余幅。(修复技术规范2.5.4),即版框外空白纸的上方。
地脚:图文或板框下方余幅。(修复技术规范2.5.5),即版框外空白纸的下方。也称下角。
版心:也称中缝,通常指一版印叶的中心比较窄的一行空白行,是书叶对折时的标准。唐末五代,书的装订形式由卷轴装向册叶装发展,雕版出现了两个半版,北宋和辽时期,两个半版间出现了两道线,在两线之间的空白处,常常刻上书的题名(通常是简书名)、卷数、叶码、本叶的字数、刻工姓名或者刻书单位的名称。因为这一行居于两版的中心,所以称为版心。
书口:又称版口,就书版(或者书叶)而言,它是版心。对于以包背装或线装的方式装订起来的书籍而言,这部分为书可以翻阅的开口,故称书口。(蝴蝶装无书口?)与书背相对,可翻叶展阅的开口。(修复技术规范2.8。3)(其含义已经扩大了。)
鱼尾:版心中间图形,因其酷似鱼尾,故名。刻于距版心上边大约四分之一处,有时版心上下都有鱼尾。只有一个鱼尾,称单鱼尾,两个鱼尾称双鱼尾(有对鱼尾、顺鱼尾),个别有三鱼尾。花鱼尾:鱼尾刻印出花样的。鱼尾的作用是用来标示中缝线,作为折叶的标准。
象鼻:鱼尾上下到版框有一条线,叫象鼻。(这只是一种说法。李致忠先生提出另两种说法,一是我们暂且采取第一种说法,主要说明什么是黑口、白口)象鼻为一条细黑线的叫细黑口(或小黑口),象鼻为一条粗黑线的称为粗黑口(或大黑口),无象鼻(即无黑线)者为白口。
书耳:版框外左上角的空格,里面刻有简单的篇名,因为形状象书的耳朵,所以称书耳。其中的题名叫耳题、耳记。
书牌:又称牌记,与现在的版权页类似,常常刻有书名、作者、镌版人、藏版人、刊刻年代、刊刻地点等。明清时期的书牌作用多为表示特色和所有权,而明清以前(后?)则更多的是刻书题记,讲刻书缘起,选用底本,校本,甚至多少具有广告宣传作用。
大题:指一种书的题名。
小题:指一种书内各篇各卷的题名。
墨钉:又称墨等。指版面上常有文字般大小的黑墨块,形状似钉帽。出现的原因是文稿雕版时未定的文字,等待校勘后写上去再印。
朱丝栏、乌丝栏:行格界栏以红色印的称为朱丝栏,以黑色印的称为乌丝栏。主要見于唐以前写本。明清时期,亏有印刷各种颜色笺格的作坊,用不同颜色界栏笺纸抄写的古籍,通常直接著录为红格、黑格、蓝格、绿格等等。
古籍的结构
单叶装订成册,就成为一部古籍。而古籍的结构是指一部具体古籍外在形式和内容的各个组成部分,在流传过程中,逐渐形成的特定的名称。
1.书衣:俗称书皮,也称封皮。(修复技术规范2.9)是为保护书而在书的前后加的封皮,一般选用较硬的纸作为书衣的材料,并在书衣上题写书名。
2.书签:用作题写书名的长方形纸条,一般贴在古籍封皮左上角。有时还有册次和题写人姓名。
3.书叶:按文稿顺序排列的书写、印制的单张纸叶。(修复技术规范2.5)
4.书名叶:位于护叶(准确的说应该是书衣)之后、所有书叶之前。常镌刻书名、作者、刊刻时间及地点等项内容.(修复技术规范2.6)又称封面、封、面叶、内封面。
5.护叶:也称副叶,用以保护书芯或连接书衣。(修复技术规范2.7)一般是一张空白纸。在书名叶或前或后。
6.书芯:指书衣以内或未上书皮以前已订在一起的书册。(修复技术规范2.8)
7.书脑:书芯订捻、缝线以右的部分。(修复技术规范2.8。4)即装订时,锥眼订线的地方。
8.书脊:(又称书背),与书口相对,上下封皮相隔或连接的部分,相当于书籍的厚薄度。(修复技术规范2.8。5)即一书装订处的侧面,如同书的脊背,所以称书脊。(关于书口,在版式中已提到,是一部书可翻叶展阅的开口)
9.书首:书籍上端切口处。(修复技术规范2.8。1)又称为书头。
10.书根:(修复技术规范2.8。2用的术语叫“书脚”,解释为:书籍下端切口处,亦称书根。)有些古籍在书根上有书名、卷数、册数,但书根上这些题名不一定准确,有些是刻板时印上,有些是藏书者自己为方便翻检、阅读或者保护而写上去的,多半是简名。
11.书角:天头和地脚右端。(修复技术规范2.8。7)
古籍的内容
一部古籍通常由封面题名、序、目录、凡例、正文、跋、卷首、卷末、附录、牌记、笺、注、疏等内容组成。
封面题名:(即前面所讲书名叶(也称封面)时所提到的)古籍封面通常题有著作责任人、刻印者、藏版者、刻印时间、版刻次第、附刻等内容。
序:是一部书的序言,有的是作者自己写的,也有刻书人、合著者、注释人以及作者的朋友作的。作者的自序多叙述家世、活动,阐明著作宗旨。他人作的序主要介绍作者的生平及书的内容、价值。刻书人的序则说明书的流传过程、刻印经过、目的等。一部书刻印的次数越多,序文往往越多。古代(指早期如卷轴装时)多列于书末,后一般放在书前。
目录:一部书正文之前的篇章名目,称为目录,或目次。它是一书的纲目,反映了一部书的章节体例。读者可以由此了解这部书的大致轮廓,(分多少卷、多少章、多少节、多少回,各部分各自是什么类别,有哪些篇等等。古书最多是分卷(juàn)的。受卷轴装的影响,一篇即一卷轴,后来即一部分完了,就定为一卷。注意,卷数不等于册数。一册中可以有一卷,也可能有多卷。册与装订有关,卷与内容有关。目录中所题的卷数是我们著录的重要依据之一。)较早的古籍目录多放在序文后面,一般印在卷首之前。大部分的书有时除去卷首有总目录外,名部分还有分录。一些有前后集的古籍,目录多分散在各部分。
凡例:说明书的著述内容和编纂体例、编制原则的文字,多列在目录之前。还一些凡例题有凡例作者的姓名。
正文:全书的主要部分,是书的主体。按照实际内容容和篇幅划分卷次,每卷的开头称做卷端,卷端题有书名(首行)和著者姓名、校注者姓名(在首行后数行,低N字)等内容。
而一部书的正書名(大题)一般按正文首卷卷端所题书名著录。通常大题在卷端(首行)上端,但由于受到竹木简书的影响,古书也有将小题(即篇名)放在卷端上方(卷端上题),而将大题放在卷端下方(卷端下题),就是所谓“小题在上大题在下”的格局。这种形式,到北宋仍被沿用,形成北宋雕版书在版式上的特点。因此在著录书名时,要注意卷端上题是否为正书名。
跋:又称后序、后记。内容多为叙述版本源流或刻印经过。多放在正文的最后,少数也有放在正文之前(这主要是装订的问题了。)
要注意的是这里所说的跋,是刻印(排印)在书上的,原书的一部分。跋文中所涉及的刻书情况与版刻年代、刻版主持人、刻版地等等有关,而跋文作者与收藏者的批校题跋著录要有所区别。
卷首、卷末、附录:正文以外的内容,如序、跋、作者传记、目录、凡例等。另做起讫,单独分卷,放在正文前称为卷首,放在正文后称为卷末,也称为附录。书中有时刻有其它篇章的内容,或者本书内容的附加材料,也称为附录。
笺、注、疏:对书正文的解释,一般分列在各句下。注容易理解,至于笺,《汉语大词典》解释:后世把注释古书,以显明作者之意为笺。宋洪迈《容斋五笔·经解之名》:“鄭康成作《毛詩箋》,申明傳義,他書無用此字者。”疏也是如此,指阐释经书及其旧注的文字。笺注疏者一般要在书名责任者著录,依次排在第一责任人后。
著作方式:(附带提及)一般依规定著錄,特殊情况可依原書所题著錄。
撰:著述的著作,如卷端下题:“学”、“述”、“著”等;
编:将多种著作整理、编排为一种书(一般指丛书);
輯:收集他人的著述或零散文字,汇集为一种书;如
修、纂:主要指官修书的著作方式。主持其事者为“修”,实际编写者为“纂”。如地方志,主持的官员为修,编写者为纂;
注:對一书的内容、文字进行解释;如果卷端下题直接作“××笺”或“××疏”,则著作方式亦直接作笺或疏,等等。即特殊情况可依原書所题著錄;
譯:将一种文字翻譯成另一种文字;
繪:插图、画谱的创作;
書:指书法作品的创作;
篆刻:玺、印的创作。
古籍的装帧
(1)简策中国古代书籍的装帧始自简策。在纸发明之前,甚至在纸发明以后数百年间,竹简在还“杀青”,烤干内的水分。新竹水分,易腐朽生虫,保存,制竹简时用火烤干竹内水气,竹由青而黄,“杀青”:“杀青者,以火炙简令汗,取其青易书,复不蠹,谓之杀青,亦谓汗简。”中国蚕桑丝织业起源很早,王国维认为“至迟亦当在周季”缣帛作为的与简牍并行发现最早的帛书是战国中晚期的长沙子弹库“楚缯书”。缣帛质地柔软,洁白易着色,可以随意折叠卷起,份量轻,便于携带,价格昂贵,因此,考古发掘中竹木简的帛书与简帛由于纸张价廉物美,携带方便,逐渐取代了简帛的地位东晋末年桓玄令以纸代简,简牍和帛书才完全退出历史舞台
(7)蝴蝶装
简称蝶装,发端于唐末五代,盛行于印刷术普遍应用后的宋、元。其装帧方法是将抄好或印好的书叶,以有字的一面对折,背面向外、折口向右集齐作书背,形成书芯。书背用浆糊粘连,再用一张厚纸作为书皮包裹书背。书叶的形状,以及开合的样式,非常像蝴蝶的翅膀,因此这种装帧形式被形象地称为蝴蝶装。
蝴蝶装起源于写本时代,敦煌遗书即发现多种抄本蝶装书籍。由于蝴蝶装的纸张要折成两页,适应了雕版印刷术的特点,故能广泛流行于宋、辽、西夏、金、元。然而其版心内向的装订形式,人们翻阅时会遇到页,同时易于脱落,造成。
1127——1279)完全取代蝴蝶装,流行时间很长,对现代书籍的装帧影响很大。
包背装用与蝴蝶装相反的折叶方法,空白页折在里面,装订后即无法看到,彻底解决了蝴蝶装每隔两页就有两个空白页的缺陷。使用纸捻穿订代替蝴蝶装所使用的浆糊粘贴,也解决了蝴蝶装容易散乱的不足。
(9)线装
线装和包背装相似,区别只是前后书皮分开,各用一纸,用线和书芯装订在一起。这是为适应书籍的生产高度发展、提高工作效率而创造的一种装帧形式。线装从明代中叶以后成为我国书籍装帧的主要方式,不但式样美观、方便阅读,而且装订牢固,不易损坏。
线装书籍在明代后期盛行,然而它的历史却可以追溯到很早。
(10)毛装:凡装订成册,而未加工裁切的书。(魏隐儒《古籍版本鉴定丛谈》)再具体的说,毛装在折叶方法上与包背装、线装没有任何区别,仍以版心为轴线,合叶折叠。集数叶为一叠,戳齐书口,然后在书脊内侧打两眼或打四眼,用纸捻穿订,砸平。天头地脚及书脊不用剪齐,也不用加书衣。在流通的古籍中,毛装不能算是一种独立的装帧形式,但在实际中确实存在。(李致忠《古书版本鉴定》)
古籍的分类
古籍常用的分类法为四部(经、史、子、集)分类法。《中国古籍善本书目》的分类为五部分类法(即经史子集,再加上丛部),其主要类目为:
经部:总类
易
书
诗
礼:周礼、仪礼、礼记、三礼总义、通礼、杂礼书共六种
乐
春秋:汇编、左传、公羊传、谷梁传、春积总义共五种
孝经
四书:论语、孟子、大学、中庸、四书总义共五种
群经总义
小学:汇编、训诂、字书、韵书共四种
史部:纪传:汇编、通代、断代共三种
编年:通代、断代共二种
纪事本末:通代、断代共二种
杂史
诏令奏议:诏令、奏议共二种
传记:总传、别传、年谱、日记、家传、宗谱、杂录、贡举、职官录共九种
史抄
时令
地理:杂志、山水、专志、游记、外纪共五种
职官:官制、官箴、政纪共三种
政书:通制、典礼、邦计、军政、法令、邦交、考工、科举、公牍、档册、杂录共十一种
目录:汇编、公藏、家藏、知见、地方艺文、杂录共六种
金石:总、金、石、玉、陶、钱币、玺印共七种
史评
子部:总类
儒家
兵家
法家
农家(附兽医)
医家:丛编、医经、本草、诊法、方论、针灸、养生、史传共八种
天文算法:天文、历法、算书共三种
术数:数学、占候、相宅相墓、占卜、命书相书、阴阳五行、杂术共七种
艺术:书画、画谱、篆刻、乐谱、棋谱、杂记共六种
谱录:丛编、器物、食谱、花草树木、鸟兽虫鱼共五种
杂家:杂学杂说、杂考、杂记、杂品、杂纂共五种
小说:笔记、短篇、长篇共三种
类书
释家:大藏、译经、撰疏
道家
集部:楚辞
汉魏六朝别集
唐五代别集
宋别集
金别集
元别集
明别集
清别集
总集:丛编、通代、断代、地方艺文、家集共五种
诗文评
词:丛编、别集、总集、词话、词谱、词韵共六种
曲:诸宫调、杂剧、传奇、散曲、俗曲、弹词、宝卷、曲选、曲谱、曲律、曲韵、曲评、曲话、曲目共十四种
丛部:汇编
辑佚
地方
家集
自著
《中国古籍总目》编纂中,新加了一类新學,专收鸦片战争以来受西方影响而著录的书籍。此次尚未接触,暂且不论。以上分类可以给大家作为参考。
古籍工具书
古籍编目工作中,无论何人,都会或多或少地遇到各种问题,比如对某个人名、室名别号、地名、年代、职官、藏书印等不了解,尤其是从事该工作时间不长的人员,更会经常遇到此类问题,这时,就需要查索资料来解决问题。那么,应从何处入手查资料呢?下面就简单介绍一下图书馆古籍工作中的一些基本工具书或参考书。
(一)古籍辞典
1、《简明古籍辞典》胡道静主编齐鲁书社
统类、体例、分类目录、版本、人物、要籍、藏书处、附录
————简明扼要
2、《中国古籍版刻辞典》瞿勉良编著齐鲁书社
版刻名词、刻工、刻(抄)书家,以及有关版本学的专著、书目、题跋
(二)查人名
1、《中国人名大辞典》(臧励龢):最基本地查找古书人名的工具
2、《中国文学家词典》(谭正璧)
3、《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张撝之、沈起炜、刘德重主编)上海古籍版
另外还有其他各种传记资料:
5、《宋代传记资料索引》
6、《元代传记资料索引》
7、《二十五史纪传人名索引》上海古籍版
8、《四十七种宋代传记综合引得》
9、《八十九种明代传记综合引得》
10、《三十二种清代传记综合引得》
《明清進士题名碑录索引》(朱保烱jiǒnɡ、谢沛霖)上海古籍(有籍贯,中进士年份)
《历代名人年里碑传总表》姜亮夫(有生卒年),商务
对于我们填写申报表及普查表格而言,还会接触到古书的刻工和收藏者,查找这方面资料有:
【藏书家】
1、《中国历代藏书家辞典》王河主编同济大学出版社
2、《藏书纪事诗》(叶昌炽)
3、《辛亥以来藏书纪事诗》(伦明)
4、《广东藏书纪事诗》(徐信符)
5、《续藏书纪事诗》(吴则虞)
6、《续补藏书纪事诗》(王謇)
【刻工】
1、《古籍宋元刊工姓名索引》(王肇文)
2、《明代刊工姓名索引》(李国庆)
(三)查室名别号
《明人室名别称字号索引》(杨廷福、杨同甫编)
《清人室名别称字号索引》(增补本)(杨廷福、杨同甫编)
《中国近现代人物名号大辞典》陈玉堂编著浙江古籍出版社
(四)查职官
《中国古代职官大辞典》(张政烺主编)河南人民出版社
《中国历代官制大辞典》(吕宗力主编)北京出版社
《宋代官制辞典》(龚延明编著)
《称谓录》(梁章鉅)
《中国历代职官别名大辞典》(龚延明编著)上海辞书出版社,2006年
(以上简便实用)
《历代职官表》(清黄本骥编)
《清季重要职官表》、《清季新设职官表》(钱实甫编)
(五)查地名
《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臧励龢等编)
《中国历史地名大词典》(魏嵩山)广东教育
《中国历史地图集》(谭其骧主编)
(六)查年代
1、《中国历史纪年表》(方诗铭),上海人民出版社1976年编辑、出版。
该表是《辞海》所附《中国历史纪年表》的修订本。由于出版较晚,吸收了新的研究成果,改正了他种纪年表的错误,内容简要,使用方便,是同类纪年表中较好的一部。末附按笔划编排的《年号索引》。
2、《中国史历日和中西历日对照表》(方诗铭、方小芬)
有时某些具体纪年的年末已经跨入公元纪年的次年,标注公元纪年遇到这种情况,一定要注意。此时可查该书。
3、《二十史朔闰表》(陈垣)
查月朔。
4、《中西回史历日》(陈垣)
5、《中国、日本、朝鲜、越南四国历史年代对照表》(公元前660年—公元1918年)山西省图书馆编
(七)查藏书印
1、《中国藏书家印鉴》(林申清)上海书店
2、《明清藏书家印鉴》(林申清)上海书店,1989
3、《日本藏书印鉴》(林申清)北京图书馆出版社
4、《藏书纪事诗》(叶昌炽)等
(八)古籍书目
查考先秦至清代著述,了解历代图书的存佚情况,可以利用正史和《通志》、《文献通考》中的艺文志或经籍志,以及历代其它官私书目。
1、史志目录
正史中的艺文志、经籍志是根据当时政府藏书并参考了其它官私书目而编成的综合性书目,又叫史志书目。
《汉书·艺文志》至《宋史·艺文志》都是古今典籍一并收录,《明史·艺文志》、《清史稿·艺文志》则只记当代人的著述。
民国时开明书店辑《二十五史补编》,是专收史书的补表、补志的丛书,其中共收录三十二种艺文经籍补志,这也是阅读和研究史志书目极其重要的参考资料。
2、历代官私书目
宋代的《崇文总目》、《中兴馆阁书目》、《中兴馆阁续书目》、《宋国史艺文志》(有清人辑本)。
明代《文渊阁书目》、《内阁藏书目录》
宋晁公武《郡斋读书志》
宋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
明高儒《百川書志》
清黄虞稷《千顷堂书目》
私家书目较为重要的还有:孙殿起《贩书偶记》、《贩书偶记续编》,著者原为北京旧书商,但他非常有心,凡由他过眼经手的图书,都认真登记书名、卷数、作者姓名籍贯、版刻年代等等,日积月累编成此书。此书收录的绝大部分是有清一代的著述,兼及辛亥革命以后迄于抗战以前有关古代文化的著作。这个书目有两大特点:第一,凡见于《四库全书》的一律不收,如有收录者必卷数、版本有异,故一向被看成是《四库全书总目》的续编,只是没有提要而已;第二,非单刻本不录,间或有在丛书中者,必定是初刻单行本;而《四库全书》以后新出书,本来就是单刻本居多,故又可与上海图书馆所编《中国丛书综录》配合看,对查找现存古籍甚有帮助。《贩书偶记》还收录一部分《四库全书》失收的明代人的著作
《中国丛书综录》是清代以来最精善最完备的丛书目录,可以说我国古代书籍的极大部分都可由此查到;有些书原来就没有单刻本,或者原刻单行本已佚而只有丛书本,更是非查《综录》不可
3、专题书目
《中国农学书录》(王毓瑚编,中华书局1958年出版,农业出版社1964年修订本)
《中国医籍考》(日本丹波元胤撰,人民卫生出版社1956年出版)
《宋以前医籍考》(日本冈西为人撰,人民卫生出版社1958年出版)
《同书异名通检》(杜信孚编)
4、方志
朱士嘉编《中国地方志综录》(商务印书馆1935年初版1958年增订重印)
张国淦编著《中国古方志考》中华书局1962年出版
洪焕椿编著《浙江地方志考录》科学出版社1958年出版
上海师院图书馆编印《上海方志资料考录》,上海图书馆1964年编印的馆藏建国前《上海地方资料中文书名目录》,以及其他图书馆编印的大量方志目录,是供我们查考方志的重要工具书。
5、版本书目
自古以来,无论宫廷官府还是私人,都有收藏古籍善本的优良传统。历代藏书家穷搜珍籍,手自编目、题跋、校勘,甚或抄写、刻印,以广流传,产生了一大批记录古籍版本的书目,这些书目包含有解题书目、知见书目和题跋鉴赏书目等多种形式,无论哪一种形式,都在不同程度上对记录所见、所藏古籍善本的版本信息起到了重要作用,都有助于版本学的研究,也有助于解决版本方面问题。因此,古籍工作离不开这些版本书目。我们罗列经常查阅的书目,以供参考:
《四库全书总目》,可以了解书的版刻、源流、文字异同、著述体例、内容得失和作者生平等等。
《郘亭知见传本书目》
《藏园群书经眼录》
《藏园群书题记》
《中国善本书提要》(王重民)
《四库简明目录标注》二十卷,邵懿辰撰,邵章续录。是书对《四库简明目录》著录的书籍(包括其它书籍)加以批注,标明撰者、卷数和各种版本,并将王懿荣、孙诒让、黄绍箕诸家有关版的批注,逐条移录于各书之后的附录中,它和莫友芝的《郘亭知见传本书目》是两部版本目录学的重要工具书。
旧的读书志、藏书志、善本书目,可以供研讨图书版本时作参考,今天我们要查阅善本书,主要得查近代以来各大中型图书馆的藏书目录,例如:
《故宫善本书目》,张允亮编,1934年故宫博物院铅印本;
《北京图书馆古籍善本书目》,北京图书馆善本部编
《浙江图书馆古籍善本书目》
《北京大学图书馆藏善本书目》,北京大学图书馆1958年铅印本;
《上海图书馆善本书目》,1957年版;
《复旦大学图书馆善本书目》、《补编》
《中国古籍善本书目》
《宋元版书目题跋辑刊》二十八种北京图书馆出版社
本《辑刊》共收录清代及民国时期著名藏书家、文献学家编撰的有关宋元版书籍的目录、题跋、通考等专门著作二十八种,内容涉及宋元版书的刊印、行款、字体、存佚、名家题校及收藏者等情况,对今人研究和鉴赏宋元版古籍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由于该类著作大多流传不广,且多存于丛书之中,颇不便于利用。此《辑刊》辑合出版,按照目录、题跋、通考依次编排。末一册附《书名索引》,极易检索。
《中国历代书目题跋丛书》二十二种、《中国历代书目题跋丛书》第二辑十二种上海古籍出版社
《宋元明清书目题跋丛刊》总目录中华书局
《宋元明清书目题跋丛刊》(全十九册),中华书局编辑部编,中华书局2006年8月出版。《丛刊》分四卷十九册,“宋代卷”十种,“元代卷”三种,“明代卷”四十七种,“清代卷”三十五种。末册《日本访书志》附有《经籍访古志》、《古文旧书考》两种日本人的著作。
(九)版本及印刷史的通论著作
掌握一定的古籍版本和印刷史知识,这是做好业务工作的基础。我们今天介绍的只是古籍最基本的概念,要更进一步学习,建议阅读以下书籍:
《书林清话》附《书林馀话》
《中国书史简编》(刘国鈞)
《古籍版本常谈》(毛春翔)
《古籍版本丛谈》与《古籍版本鉴赏》(魏隐儒)
《古书版本学概论》、《古书版本鉴定》、《古代版印通论》(李致忠)
《中国印刷史》(张秀民)
《中国科学技术史·纸和印刷卷》(钱存训)
古籍的版本
1.善本的概念
顾名思义,所谓善本,大家都知道就是好的书,那么什么样的书属于好的呢?前人有过许多论说,在此不谈。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文化部组织编修《中国古籍善本书目》,曾经把善本的定义归结为“三性九条”。
三性即:因其年代久远而具有“历史文献性”,书籍内容有重要参考价值的“学术资料性”,雕板印制考究、插图等精美的“艺术代表性”。
九条为:
元代及元代以前刻印或抄写的图书。
明代刻印、抄写的图书。
清乾隆及乾隆以前流传较少的印本、抄本。
太平天国及历代农民革命政权所印的图书。
辛亥革命前在学术上有独到见解或有学派特点,或较有系统的稿本,以及流传很少的刻本、抄本。
辛亥革命前反映某一时期、某一领域或某一事件资料方面的稿本及较少见的刻本。
辛亥革命前的有名人学者批校、题跋或抄录前人批校而有参考价值的印本、抄本。
在印制上能反映我国印刷技术发展,代表一定时期印刷水平的各种活字本、套印本,或有精校版画的刻本。
明代印谱,清代集古印谱,名家篆刻的钤印本,有特色或有亲笔题记的。
以上三性九条长期以来已为业界所遵从。
2.版本著录格式:
古籍版本的称谓很多,五花八门。从制作方式分,有写本、印本;写本又可分稿本、抄本,印本又有刻本、活字印本、套印本等;从时间上分,有唐本、宋本、元(明、清)本等,再进一步有康煕本、乾隆本等等;从出资情况及刻版主持人分,有官刻本、家刻本、坊刻本,募刻本等;按地区分,有若按书品看,以书的大小可分袖珍本、巾箱本,以字的大小(形状)分有大字本、小字本、写刻本,以印刷先后分有初印本、后印本、朱印本、蓝印本等,还可按内容多少分有足本、节本、残本、丛书本等等。所以要在著录当中反映古籍版本的多个信息,就需要一定的规则。一般情况下,古籍版本著录应包括:版本年代、刻本责任者、刻书地、版本类型以及收藏者的批校题跋。(这样就可以把前面所提及的的各种相互参杂的名目基本全面地反映出来,并且有条不紊)为了帮助记忆,我把它写成直观的著录格式,即
版本年代+版本责任者+刻书地+版本类型+批校题跋
版本年代是指版本形成的真实年代,包括朝代、年号,有时需要括号注明公元纪年。
版本责任者指与本書版本的形成有直接责任的主持者,即出钱、出力的主要人物。注意要与刻工、藏版处等区分开。
刻书地指一部书的实际刊刻地点。
批校题跋指成书后另外手写在书中的批(评)语、校点、题识及跋语。
在这里讲古籍著录的目的不是为了著录,而且要大家明确版本类型在版本当中处于何种位置,然后再去理解版本类型的概念。
3.版本类型
以《分级标准》术语为基础,指出一些不在著录规范围中的称谓。
1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