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关于月球起源于火星而非地球捕获的论证 2018.4.9
2018-04-11 | 阅:  转:  |  分享 
  
关于月球起源于火星而非地球的论证

董雷

【摘要】:

对于月球起源相关问题的研究,不仅能够发现月球的形成规律,而且可以揭示宇宙星系的形成和演进规律,从而推进人类向宇宙深空进军。关于月球的起源学说众多,各种学说都有一些数据、现象的支撑和难以解释的矛盾,但这些学说都是局限在地、月关系上建立的,而很少涉及其它的星体。本人通过对太阳系系统的研究、分析,结合月球起源各种学说,以及火星的相关资料,对于月球的起源和火星的演化问题有了新的认识。



【关键词】:月亮,火星,起源,演化,太阳系



Ademonstrationofthemoon''soriginonMarsandontheearth【Abstract】:

Forthestudyofissuesrelatedtotheoriginofthemooncannotonlyfindthemoonformationrulesandbutalsocanrevealtheformationandevolutionlawoftheuniverse,thuspromotinghumanuniversedeepspacetoMarch.Aboutthemoon''stheoryoftheoriginofmanyandvarioustheorieshavethesupportofsomedata,thephenomenonanddifficulttoexplainthecontradictions,butthesetheoriesaresetupontheearth,andthemoon,therelationshipbetweenlimitations,andrarelyinvolvetheotherstars.?Throughtheresearchandanalysisofthesolarsystem,theoriginofthemoonandtherelevantinformationofMars,theoriginofthemoonandtheevolutionofMarsarenew..

【Key?Words】:Moon;Mars;origin;evolution;solarsystem



自2004年,中国正式开展月球探测工程以来,整个世界对于月球的关注度,随着探测的推进越来越高。但是关于月球的起源,至今未有定论。长期以来科学家提出了很多假说,概括起来分为四类:1)捕获说依据月球平均密度和化学组成不同于地球的特征,认为地球与月球不属于同一星云团物质形成的。由于地—月轨道的变化,在1至10个地球半径范围内,月球就可能被地球捕获。尔后,由于地球的引力改变了月球原来的运行轨道,使月球最终成为地球的卫星。2)共振潮汐分裂说认为地球初始熔融状态,由于潮汐共振,在赤道面上一部分熔体被分裂,冷凝后形成月球。3)双星说认为,地球月球与地球在太阳星云凝聚过程中同时“出生”,或者说在星云的同一区域同时形成了地球和月球在太阳系形成早期行星际空间有大量星云,星云经过碰撞吸积而逐渐增大大约在相当地月系统存在的空间范围内形成了一个质量相当于现在地球质量9/10的原地球和另一个火星大小的天体原月球这两个天体在各自的演化过程中都形成了以铁为主的金属核和由硅酸盐组成的幔和壳由于这两个天体相距不远因此有机会发生碰撞剧烈的碰撞不仅使原地球的自转产生了偏斜而且使原月球碎裂幔和壳变热蒸发膨胀的气体裹挟着尘埃和少量的幔物质飞离原月球被分离的金属核因受膨胀气体的阻碍而减速被原地球吸积并变成了地球的一部分飞离的气体尘埃物质受地球引力的作用呈盘状分布在洛希限以外的空间它们通过吸积先形成一些小天体然后像滚雪球一样不断吸积增长最终形成现在的月球 名称 太阳(1) 水星(2) 金星(3) 地球(4) 火星(5) 木星(6) 土星(7) 天王星(8) 海王星(9) 英文名 Sun Mercury Venus Earth Mars Jupiter Saturn Uranus Neptune 直径

(km) 1392000 4878 12103 12756 6786 142984 120536 51118 49528 日距 (亿千米) 0.00 0.5791 1.0820 1.4960 2.2794 7.7833 14.2698 28.7099 45.0430 天文单位 0.00 0.39 0.72 1.00 1.52 5.20 9.54 19.18 30.06 质量

(M地) 330000 0.06 0.81 1.00 0.11 318.00 95.18 14.50 17.14 体积

(V地) 1300000 0.06 0.86 1.00 0.15 1319.00 744.00 67.00 57.00 平均密度

g/cm^3 1.40 5.43 5.24 5.52 3.95 1.33 0.69 1.29 1.64 重力加速度(m/s2) 274 3.701 8.78 9.78 3.72 23.12 10.17 8.69 11.00 逃逸速

度(km/s) 617.7 4.44 10.40 11.20 5.02 60.20 35.60 21.30 23.60 平均表

层温度(摄氏度) 5497 179 480 15 -55 -140 -140 -220 -214 备注:地球质量M地=5.9742×10^24(千克);地球体积V地=1.0832073×10^12(立方千米);1天文单位=1.4960亿千米



注:1、太阳数据[2](p4)

2、八大行星数据,参考《通古博今网络大典Z203》;来源:《烁光资料》、INTERNET/制表:王仁沛;最后修订与2012年9月[3]



1.3依据太阳系主要星体数据做趋势变化图

依据表(一)的数据(直径、重力加速度、逃逸速度)画出趋势变化图。



图(一)太阳系主要星体直径变化趋势图

图(一)是太阳系主要星体直径变化趋势图,从趋势线中可以看出,各个星体直径的起伏变化:太阳到水星是近乎垂直似的下降;然后经由金星、是地球缓慢增长;在火星的位置有一个向下后,大幅度向上至木星,再由土星、天王星、海王星一路向下。





图(二)太阳系主要星体重力加速度变化趋势图

图(二)是太阳系主要星体重力加速度变化趋势图,其整体趋势与图一很相似。



图(3太阳系主要星体逃逸速度变化趋势图

图(三)是太阳系主要星体逃逸速度变化趋势图,其整体趋势也与图(一)非常相似。



注:1、图(一)至图(三)中“横轴”没有计入各个星体的实际位置,只是采用等量位置。因为星体实际位置关系并不影响“竖轴”的整体趋势变化

2、关于质量、体积的变化趋势图也与图(一)变化趋势相似。

1.4小结





图(四)太阳系主要星体变化趋势简图

注:红色线为实际走势,蓝色线为均线趋势。



由图(一)到图(三)的趋势线变化规律,得出一张简图——图(四),通过图(四)显示的趋势变化,可以对太阳系有一个比较直观的变化趋势了解。对于趋势线的分析,在金融领域应用比较广泛,科学领域却不多。当把太阳系主要星体数据做成趋势图表后,给我的第一感觉是:火星区域有问题。

得出这样的结论是因为,在大的趋势演化中,整条均线的变化一般是相对平滑的(图四中的蓝线),即使转折,也会相对平缓的;就宇宙物质分布来讲,也应该是相对均匀的。而突然的下穿或者上刺,往往是判定为异常现象(图四中的红线)。在图(一)至图(三)以及体积、质量的多条趋势线当中,火星的位置都发生了突然的变化,使得整体趋势不再均匀。依据趋势线变化的一般规律,认定火星位置或者火星的本体发生过许多异常的事件。



2、火星的初期发生过剧烈的、连续的撞击事件



2.1火星的基本情况

1)火星的特殊位置:火星由内往外数第四颗行星,属于,直径约为地球直径的一半,倾角、一周两倍。在西方称为星,则称为因为它荧荧如火,时常变动。其外表是因为地表被(覆盖,英文里前缀areo-即为火星,火星被认为是太阳系中最有可能存在地外生命的行星。

小行星带2006年,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将谷神星重新定义为矮行星3.94g/cm3;直径:6794km;表面温度:-63℃;逃逸速度:5.02km/s



3)火星基本上是,地表、遍布,没有稳定的液态水体,为主的既稀薄又寒冷,其中,每年常有生比,地质活动不活跃,大部份于较活跃的形成有密布的、与,包括太阳系最高的山:和最大的:另一个独特的地形特征是南北半球的明显差别:南方是古老、充满陨石坑的,北方则是较年轻的火星皆有主要以水和冰组成的,而且上面覆盖的会随消长。

近距离约为5500万公里,最远距离则超过4亿公里。两者之间的近距离接触大约每15年出现一次。太阳系最大的峡谷将火星的脸画出一道宽大的割痕,名为水手峡谷的雄伟山谷前后延展了超过4500公里,最宽处超过600公里宽,而往下约刨了8公里深。谷东西范围为东经267.3度至东经331.1度,即西临诺克提斯迷宫、往东进入大片混沌地形;南北范围则是南纬2.96度至南纬19.09度。地质学家认为,水手谷大约在35亿年前沿地质断层开始形成。断层是由地质构造变化以及位于西部的塔希斯(Tharsis)巨型火山的不断增长所造成的。当融化的岩石(岩浆)从地壳涌入塔希斯山后,整个地区开始抬升,这时周边的地壳岩石不断被拉伸,直至断裂形成断层和裂纹。按离由近及远的次序排为第三颗地球6378.137千米,极半径6356.752千米,平均半径约6371千米,赤道大约为40076千米,地球上71%为海洋,29%为陆地,所以太空上看地球呈。地球是目前发现的星球中生存的唯一。地球圈层分为地球外圈和地球内圈两大部分。地球外圈可进一步划分为四个基本圈层,即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和岩石圈;地球内圈可进一步划分为三个基本圈层,即地幔圈、外核液体圈和固体内核圈。此外在地球外圈和地球内圈之间还存在一个软流圈,它是地球外圈与地球内圈之间的一个过渡圈层,位于地面以下平均深度约150公里处。这样,整个地球总共包括八个圈层,其中岩石圈、软流圈和地球内圈一起构成了所谓的固体地球。对于地球外圈中的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以及岩石圈的表面,一般用直接观测和测量的方法进行研究。而地球内圈,主要用地球物理的方法,例如地震学、重力学和高精度现代空间测地技术观测的反演等进行研究。地球各圈层在分布上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即固体地球内部与表面之上的高空基本上是上下平行分布的,而在地球表面附近,各圈层则是相互渗透甚至相互重叠的,其中生物圈表现最为显著,其次是水圈。大气圈和水圈相结合,组成地表的流体系统由内到外地核-地幔-地壳?6.4219e23 7.353e22 体积(km3) 108.321e10 15.474e10 2.1973e10 平均密度(g/cm^3) 5.52 3.95 3.34 逃逸速度(km/s) 11.20 5.02 2.38 磁场强度(G) 0.5—0.6 0.0004(很弱) 几乎没有 注:1、火星的体积依据地球的1/7计算。

2、月球磁场现在几乎没有,曾经有过[1](p211)



从表(二)地球、火星、月球的数据以及前文总结可以看出:

火星由许多资料支持其在40亿年前,曾遭受过十分剧烈的撞击过,月球也有许多证据支持其在40亿年前后,曾遭受剧烈撞击过。

火星、月球都有证据显示曾经遭遇过猛烈的撞击,并且遭受撞击的后遗症一直延续至今。地球若在初期受到重创与火星、月球初期受到重创后,如今的各种状态(磁场、大气、地貌、水)不相符合。

地球的大气浓厚,层次分明;月球、火星的大气层几乎没有。

地球的全球磁场较强、较完整,火星、月球的磁场都几乎没有。

火星(3.95g/cm^3)、月球(3.34g/cm^3)的平均密度非常接近,而地球(5.52g/cm^3)的平均密度值明显大于火星、月球。月球与火星形成区域更接近。

火星的轨道与地球轨道每15至17年会有一次(大冲)近距离接触。[2](p86)

主要事件发生时间都集中在40亿年前附近。

太阳作为太阳系唯一恒星,它的形成时间与成为恒星的时间根据核聚变发生对温度的需求来看,很难定义为同一时间。

现在地球上发现的陨石很大一部分被归类为火星、月球的陨石。

通过以上诸多数据的对比结果,本人认为:现在的月球是太阳系形成早期火星与近轨道星体发生剧烈的相擦后的剩余部分,被地球捕获后形成的结论,要比月球是地球遭受碰撞分裂后形成的结论更有说服力。

对于水,本人感觉地球的水显的有点多。单纯的流星,陨星提供的以及地球自身的水量,很难满足地球现在总水量。火星的初期有大量的冰的可能性非常大,月球作为火星的一部分,在从火星分离的时候,可能携带有大量的冰,然后被地球捕获。在惯性之下,或曾距离非常的近。月球上大量的水倾泻到地球上之后,在磁场和一些因素的作用下,到了现在的位置。对与月球为什么只有一面朝着地球的原因,也许与月球的成因有很大的关系。其次,火星的水大量的逃逸之后也非常容易被地球捕获。

通过以上论述分析,不仅对于月球的起源和火星的演化问题进行了总结,也对整个太阳系的演化过程形成了新的认识——太阳成为恒星的时刻,对太阳系系统产生了重大影响。

5.2美丽的故事

在很久很久之前,大约在40亿年前上下的时间,太阳完成向恒星转化的那一时刻,整个太阳系内所有成员全都非常激动,加入了狂欢的派对当中,木星、土星也为此高兴的乱了轨迹。内小行星带的众多小天体们也被点燃了激情,疯狂的舞动。其中有一些小天体,冲到了战神——马尔斯(火星)的家里一起狂欢。面对这些兴奋的小天使们,战神的家显得有些太小,招待这些来客本来已经很有头疼。而与火星相伴的相近星体或者小行星带中的较大小星体也许因为第一次沐浴阳光和受到木星、土星的感染,最终也像着战神本已拥挤家里冲去,可能是因为高兴地过头了,由于用力过度、速度太快,最终战神家的“墙角”被撞飞了。可能是心虚,也可能是看到了更帅的地球,干脆带着“嫁妆”直接向地球冲去了。

战神家的不远处就是一个叫做“地球”的地盘。年轻的地球血气方刚,体型健硕,怎么看都充满诱惑。最终被地球释放的“强大气场”所折服,毅然决然地投入到地球的怀抱,也许这就是一见钟情吧。它们相恋、相爱,覆雨翻云(地、月近距离接触)。激情过后的日子总归平淡,曾今的创伤,在漫长的平凡、艰苦生活中逐渐变得圆滑、丰满,被后来人称为—月球。爱情的火花在两者之间到底有没有真正擦出过,这是它们心底的秘密。只见现在地球的身上有太多饱含甜蜜、苦涩的泪水(地球上水的来源),这些泪水中也许就有他们曾经相爱的见证。

战神因此暴怒了相当一段时间,房子的被撞坏了,“人”还跑了,为此吐了不少“心血”(氧化铁),把身体都染红了大片。爆发一通怒火之后,无心也无力改变,留下许多明显的痕迹呈现在地球人的面前。

而所这有一切,都是太阳变为恒星的那一刻,成年礼上精彩故事之一!



参考文献

[1]欧阳自远,月球科学概论[M].北京:中国宇航出版社,2005.9

[2]胡中为,王尔康.行星科学导论[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8.8

[3]百度文库wrpxfhh贡献者,TGBJ丶Z203丨太阳系八大行星数据表[EB/OL]:http://wenku.baidu.com/view/221acda50029bd64783e2cca.html,2015-4-1



[4]建川编,神秘的火星[M].北京:中国名族摄影艺术出版社,2001.8

[5]百度百科,地球[EB/OL].http://baike.baidu.com/link?url=LNUtNiKeAGM9IZN_DP3Pg21bSNMn-8onYuNijnrrAsOLdk2nehMlfNSnWCJGPYyKX-O22n1HKe-djX-Z6nh0122wdoD0d9gR9JD49EmEa5i,2015-4-27



致谢

感谢身边的许多朋友给与我的支持



2015/5/21





这篇文章从2013年酝酿到2015年初步成型,到现在2018修修改改五年。让我深刻的明白有想法到落实之前的巨大差别!





-12-























献花(0)
+1
(本文系8戏语8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