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贝多芬《F大调钢琴奏鸣曲》的演奏分析
2018-04-16 | 阅:  转:  |  分享 
  
贝多芬《F大调钢琴奏鸣曲》的演奏分析摘要贝多芬一位伟大的钢琴家,在其一生的艺术创作中,留下了很多经典的钢琴作品,这些钢琴作品具有相当高的艺术
价值和研究价值。贝多芬将自己坎坷的人生经历融入到了他的钢琴作品的创作当中去,因而欣赏他的钢琴作品时,我们仿佛在倾听他的诉说,时而喜
悦,时而悲伤。在众多的钢琴作品的题材中,奏鸣曲是其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内容。贝多芬一生共创作了三十二首奏鸣曲,这些奏鸣曲风格迥异、音
乐色彩纷呈,运用了高超的艺术创作手法,展现了贝多芬不凡的钢琴创作能力。本文所研究的贝多芬《F大调钢琴奏鸣曲》是三十二首钢琴奏鸣曲中
的第六首,是贝多芬早期钢琴奏鸣曲中具有代表性的作品。然而,笔者在查阅相关文献后,发现音乐学研究者及评论家们历来对这首作品的关注度却
不够高,这也就促使笔者萌生了以这首作品的演奏诠释作为本课题的研究主题。限于篇幅,本文只选择了这首F大调第六钢琴奏鸣曲的第一乐章作为
研究对象,来尽可能详细地阐述这首钢琴奏鸣曲的演奏技术要领及艺术处理手法。本课题的研究主要如下:第一章是对贝多芬个人生平及其奏鸣曲式
创作的介绍;第二章是对《F大调钢琴奏鸣曲》的创作特征及曲式分析。第三章是对《F大调钢琴奏鸣曲》在演奏中的对比性分析,主要包括力度层
次的对比和乐句、乐思的对比。第四章是《F大调钢琴奏鸣曲》演奏中的音色控制,结合到本作品主要探讨的是音色控制的重要性、圆润歌唱性音色
的演奏、透亮颗粒性的演奏三个方面,这部分亦是本文的重点。第五章是《F大调钢琴奏鸣曲》演奏中的技术难点,主要从主题主要部分的演奏处理
和对切分节奏的把握两方面进行论述。关键词:贝多芬;《F大调钢琴奏鸣曲》;曲式结构;演奏;处理AnAnalysisofBee
thoven''sPianoSonatainFMajorABSTRACTBeethoven,agreatpianis
t,leftalotofclassicalpianoworksinhislifeofartcreatio
n,thesepianoworkshavehighartisticvalueandresearchvalue.
Beethovenincorporatedhisroughlifeexperienceintohispianow
orks,sowhenweappreciatehispianoworks,weseemtolistento
him,sometimeshappy,sometimessad.Amongmanypianoworks,sona
taisanindispensablepartofit.Beethovencreatedatotalof32
sonatas,thesesonatasofdifferentstyles,colorfulmusic,the
useofsuperbartistictechniques,exhibitionBeethoven''soutstan
dingpianocreationability.Beethoven''sPianoSonatainFmajori
sthesixthof32pianosonatas,anditisarepresentativework
ofBeethoven''searlypianosonata.However,afterconsultingther
elevantliterature,theauthorfoundthatthemusicologyresearch
ersandcriticshavenotpaidenoughattentiontothiswork,whic
hpromptedtheauthortotaketheperformanceannotationofthis
workastheresearchtopicofthissubject.Limitedtospace,this
paperonlychoosesthefirstmovementofthesixthPianoSonata
inFmajorastheobjectofstudy,toelaborateasmuchaspossib
lethetechnicalessentialsandartistichandlingtechniquesoft
hePianoSonata.OfthesubjectThemainfindingsareasfollows:T
hefirstchapterisanintroductiontoBeethoven''spersonallife
andhissonataform,andthesecondchapterisananalysisofthe
creativefeaturesandformsofPianoSonatainFmajor.Thethird
chapteristhecomparativeanalysisofPianoSonatainFmajor,
whichmainlyincludesthecontrastofintensitylevelandthecom
parisonofsentenceandmusic.Thefourthchapterisaboutthetim
brecontrolintheperformanceofPianoSonatainFmajor.Incom
binationwiththiswork,itmainlydiscussestheimportanceofti
mbrecontrol,theperformanceofmellowsingingtimbre,andthep
erformanceoftransparentgranularity.Thispartisalsothefocus
ofthispaper.Thefifthchapteristhetechnicaldifficultiesin
theperformanceofPianoSonatainFmajor.Itisnecessarytod
iscussfromtwoaspects:theprocessingofthemainpartofthet
hemeandthegraspofthesegmentationrhythm.KEYWORDS:Beethoven;
PianoSonatainFMajor;structure;performance;treatment目录绪论
1第一章贝多芬及其奏鸣曲创作2一、贝多芬人物介绍2二、钢琴奏鸣曲介绍2第二章《F大调钢琴奏鸣曲》创作特征及曲式分析3一、《
F大调钢琴奏鸣曲》创作特征3二、《F大调钢琴奏鸣曲》曲式分析4第三章《F大调钢琴奏鸣曲》演奏中的对比性5第四章《F大调
钢琴奏鸣曲》演奏中的音色控制9一、音色控制的重要性9三、圆润歌唱性音色的演奏10三、透亮颗粒性的演奏11第五章《F大调钢琴奏鸣
曲》演奏中的技术难点13一、主要主题部分的演奏处理13二、对切分节奏的把握15结论16参考文献18致谢20绪论贝多芬在其一
生的艺术生涯之中,创作了大量极富艺术价值与研究价值的钢琴作品,同时也为全世界的钢琴演奏者们留下了宝贵的钢琴资料,促进了钢琴艺术的发
展,也为钢琴艺术教学提供了教学材料。贝多芬用毕生的心血书写了32首钢琴奏鸣曲,众多的钢琴演奏家们将这些创作手法高超、内涵深刻的奏鸣
曲比作《新约圣经》。这不仅是对贝多芬钢琴奏鸣曲的极高评价,也体现了贝多芬创作的钢琴奏鸣曲无与伦比的艺术价值,对后世的钢琴创作所起到
的不可忽视的促进作用,为其之后的众多钢琴家的奏鸣曲创作启发了灵感,提供了良好的乐思和方向。笔者在本课题中的研究内容主要选取了贝多芬
32首钢琴奏鸣曲中的第六首进行全面的分析,其创作的《F大调钢琴奏鸣曲》是贝多芬早期完成的钢琴作品,非常具有代表性。对于研究贝多芬早
期创作风格以及创作来源有着重大的意义。笔者在分析和实际演奏这首《F大调钢琴奏鸣曲》的过程中,能够深刻地体会到贝多芬早期钢琴作品所包
含的丰富、细腻而富于变化的乐思与情感内涵。由于现在国内研究者对这首作品的艺术风格和演奏诠释的研究都比较少,笔者的选题和研究都具有新
意,因此也能够填补对贝多芬奏鸣曲作品研究方面的空缺,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和研究意义。第一章贝多芬及其奏鸣曲创作一、贝多芬人物介绍路
德维希·凡·贝多芬(1770年——1827年)是世界音乐史上一位十分杰出的作曲家,同时也是德国最为著名的钢琴家之一。贝多芬是十
八、十九世纪集古典主义之大成,并开启浪漫主义音乐之先河的伟大作曲家,他在毕生的艺术生涯中创作了许多高质量的钢琴音乐作品。每一位成功
人士都会有一位良师在其身边,同样贝多芬也有他自己的老师——费尼。他在贝多芬音乐创作学习中起到了启蒙作用,这对贝多芬后期的音乐创作才
华的展现具有深远的意义。如果没有这位良师的全方位教导,也许就没有贝多芬日后在音乐创作上的成功。贝多芬的一生可谓是曲折坎坷,童年时期
父亲咄咄逼人式的音乐训练,没有带给贝多芬任何幸福的回忆;到了青年时期,他遇到了良师以及音乐中的好朋友,他们都给贝多芬的创作带来了灵
感,同时在交流中给予了贝多芬许多音乐上的启发。可是没过多久,贝多芬发现自己的听力开始下降,到中年时期已经完全失聪。这对于一个音乐家
来说,显然是一个致命的打击。但是贝多芬依旧坚持音乐的梦想,顽强的进行音乐创作,并完成了许多出色的钢琴音乐作品,其精神一直被后人所称
赞。他一生的音乐作品是非常丰富的。虽然他的钢琴创作从古典主义作品那里汲取了众多的表现手法,但从其钢琴作品中我们还是能够清楚地感受到
内在涌动着的浪漫主义乐思。故而,我们可以说,贝多芬的钢琴音乐作品既表现出了古典乐派的风格与情调,又体现了浪漫乐派的内涵与精神。在贝
多芬众多的音乐作品中,不乏许多优秀的传世之作。他在交响乐、弦乐、协奏曲、奏鸣曲等作品的创作上都颇具心得,因而也产生了一大批不朽的钢
琴作品。尤其在奏鸣曲方面,他一生共创作了三十多部奏鸣曲,在他的整个钢琴作品创作生涯中奏鸣曲式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也是很有价值的一部
分内容,对后来的钢琴创作发展以及之后的钢琴创作者和钢琴演奏家产生了积极而深远的影响。同时,对于每个钢琴学习者来说,贝多芬的奏鸣曲也
是他们进行学习和演奏的必备曲目。我们现在来看贝多芬这三十二首奏鸣曲,可以发现,贝多芬的奏鸣曲在曲式结构方面凸显着自身对奏鸣曲的极高
驾驭能力,尤其在曲式结构方面有了更多的创新和突破,形成了崭新的曲式风格,这与其他同时期的作曲家相比,是非常难得可贵的,因而也为我们
留下了这些弥足珍贵的好作品,在世界钢琴音乐史上留下了浓重的一笔。钢琴奏鸣曲介绍贝多芬创作的三十二首奏鸣曲中,每一首作品都有自己的独
特之处,无论是在创作内容上还是创作寓意上都各有特色,尤其是在在创作手法上呈现出了多样性的特征。这些作品有的是四乐章,有的是三乐章和
两乐章,虽然音乐内容长短不一,但是都构成了丰富的音乐色彩和音乐画面。这些优秀的奏鸣曲给我们展示了一个丰富的贝多芬世界,将他的音乐情
操、音乐思想、音乐境界以及细腻而丰富的内心世界展现了出来,让我们在演绎作品的时候能够体会到他对钢琴音乐赋予的灵魂,能够激发我们不同
的情感体验,从而更加了解贝多芬这个具有传奇色彩的人物,走进他的内心。贝多芬的创作对于钢琴奏鸣曲的发展是非常重要的,他是钢琴奏鸣曲发
展史的里程碑,每每提起贝多芬时,人们都会被他的才华和坚强所感动。纵观他一生的钢琴作品创作,与他个人的命运动荡都有着深深的联系。贝多
芬的一生是布满荆棘的一生,但是,正是因为道路的坎坷才造就了他的音乐创作的成功。他的音乐作品都是与他本人的人生经历密切联系的,我们通
过对他的奏鸣曲的创作背景分析可以总结出,1800年他的钢琴创作还在一个青年时期,这时候的奏鸣曲式也是非常具有活力的;到了1815年
这个时间段,他的钢琴作品创作可以说进行了成熟期,这个时候的曲风则更加呈现出成熟作曲家的魅力;这之后他的创作进入了晚年时期,这个时候
的钢琴创作由于受到了个人身体状况的影响,作品不多,但每首作品都堪称是经典。笔者就贝多芬的32首奏鸣曲中选择了《F大调钢琴奏鸣曲》即
贝多芬的第六首钢琴奏鸣曲作为本文进行分析的对象,是他的早期创作的作品,结构严谨、内容细、意境悠远、创作新颖,呈现出了非凡的艺术特色
。第二章《F大调钢琴奏鸣曲》创作特征及曲式分析一、《F大调钢琴奏鸣曲》创作特征本论文研究的《F大调钢琴奏鸣曲》是这其中的第六
首,有一些钢琴演奏者也会称它为《F大调第六钢琴奏鸣曲》,虽比不上《悲怆》那么富有代表性和普及性,却是贝多芬奏鸣曲中难得的抒情性比较
强的一首作品。同与之相邻的第五钢琴奏鸣曲一样,都是献给贵族冯·布朗伯爵夫人的音乐作品。这首钢琴奏鸣曲全曲都渗透着轻快愉悦的气息,它
的曲式结构短小精悍、规模较小,是精炼的三个乐章结构的钢琴奏鸣曲,每一个乐章都独具特色,但是三个乐章组合起来,就有一个浑然一体的感觉
,同时富有色彩性的旋律给我们一种朝气蓬勃、热情向上的独特情感。贝多芬运用独特的创作手法,演绎出崭新的主题思想。在这首奏鸣曲中,第一
章是运用创作性极强的快板创作的,让演奏者可以在演奏中有更多的发挥。贝多芬使用了一些全新的创作手法,比如作品的第二乐章,是用带有小步
舞曲风格特征的小快板写作的;而末乐章则使用了包含幽默意味的“赋格”这种复调结构的音乐体裁。而且,贝多芬绵密、细致的动机发展手法,不
仅赋予了这首钢琴奏鸣曲明快、灵动、戏谑的格调,而且使得乐曲的乐思和情感内涵也得到了扩充和丰富。故而,这首奏鸣曲虽然从总体上呈现出了
一种轻快、明朗的情调和氛围,但在某些段落也展现出了相对深沉的情感,作品情感主线不单一,从而使得这首作品的内涵变得耐人寻味,可谓简约
却又不简单,欢快但不失低调。二、《F大调钢琴奏鸣曲》曲式分析本文拟以贝多芬的《F大调第六钢琴奏鸣曲》(Op10Nr2)的第一
乐章为研究对象。这首《F大调第六钢琴奏鸣曲》(Op10Nr2)的第一乐章为F大调,采用快板(Allegro)的节奏形式展开,
其节拍为二拍子,采取了较为典型的奏鸣曲式结构。从整体上来看,该乐章结构布局完整,旋律优美而又富有歌唱性,情绪起伏不定,时而活泼、淘
气惹人欢喜,时而平淡亦如人生,时而又充斥着淡淡的悲伤与哀愁,令人浮想联翩。这一乐章简洁质朴,没有太过华丽的装饰,没有太过复杂的演奏
技巧,但是充满着作曲家内心浓郁的诗情画意以及简单的生活态度。随着音区的拉宽和情绪的推进,高潮部分如滔滔潮水般涌来,就好比是贝多芬对
自己经历的苦难人生的感慨与沉思,对生命进行呐喊,震撼人心,捋动着人们的心弦,仿佛他即将要扼住命运的咽喉,奋力拼搏绝不罢休!在抒情性
线条的刻画上,贝多芬给人们描绘的是一幅和谐、安逸的生活景象,好似有一位窈窕的妙龄少女站在雨后阳光灿烂的大地上,在与大自然进行对话。
在那里,不仅回荡着鸟儿欢快的鸣唱,而且隐约传来山涧中涓涓细流的碎响。野花的馨香扑鼻而来,温暖的阳光照在万物之上,作为大自然的使者将
美好的幸福感注入人们的内心之中。这就是贝多芬奏鸣曲的神奇之处,在音乐的洗礼下,体验万事万物的美好。在这种内在乐思支配下展开的第一乐
章,是由呈示部、展开部与再现部三部分构成的。本乐章同其他乐章的相异之处在于,它并不包含尾声。在本乐章中,充分彰显了贝多芬对钢琴奏鸣
曲旋律走向性处理的能力,体现了贝多芬精湛的钢琴奏鸣曲创作能力。这首钢琴奏鸣曲呈现出了浓郁的朝气蓬勃、奋发向上、绝不向命运低头的精神
状态,给人们留下的正面能量,绝对是不可多得的。它如同生长在石缝中的树木,虽处于无法改变的困境之中,但是永远拥有一份永不服输的高昂精
神,这也是后来人经常演奏贝多芬的奏鸣曲的原因之一。《F大调钢琴奏鸣曲》演奏中的对比性音乐的四大要素中包括了“音的强弱”,其实就是
指的力度层次的对比,通俗点讲,也就是指钢琴演奏家们经常提到的“触键深浅的对比”。贝多芬与莫扎特有着特殊的交集,莫扎特是维也纳古典派
的代表,莫扎特的创作风格对于贝多芬也是有一定的影响的。故而,贝多芬早期的钢琴奏鸣曲有着古典主义乐派的因素,力度层次间的对比,这也是
他创作的音乐作品中最为突出的创作特点之一。另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是贝多芬生活在维也纳古典主义时期,在当时社会进步的影响下,乐器制
造技术有了起色,出现了“槌子琴”,可以较为清晰地演绎pp到ff之间的任何力度。因此,与前面的巴洛克时期相比较,古典主义时期的作品的
音响效果更加丰富饱满,具有鲜艳的色彩感,力度层次比较分明。由于可以通过触键深浅的不同来做渐强、渐弱的变化,因而这一时期的音乐作品更
具有丰富的表现力。贝多芬十分喜欢进行鲜明的力度层次对比,因为他觉得在鲜明的力度层次对比之下,乐曲所要表达的意境以及情绪才能发挥到极
致。在他早期的一些音乐作品中已经不难看出,作品中出现了相当多的力度变化记号,力度幅度的对比明显增大,擅长使用极端化力度手法进行对比
,比如突强sf、强后即弱fp等等,这些力度层次的对比为贝多芬的钢琴奏鸣曲增添了不少趣味性和对比性,同时也为奏鸣曲带来了更多的艺术性
。在这首贝多芬的《F大调钢琴奏鸣曲》第一乐章中已经彰显出很鲜明的特点。亦如贾岛的古诗中对于“推”、“敲”二字的认真谨慎,贝多芬在音
乐创作上态度同样是严谨苛刻。触键是完成一个作品的基础,如同一座高楼大厦中的一块砖,足以可见,触键对于演奏处理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在
贝多芬作品中的每一个力度表情记号都是经过反复推敲斟酌而来的,所以,他在触键方面十分谨慎,颇有讲究。细节决定成败,这也是贝多芬创作的
奏鸣曲成功之处。当然,在实际的钢琴演奏实践活动中,要想准确无误地演绎好贝多芬的钢琴奏鸣曲,就必须得在触键这一方面花费大量的心思,在
具有全面的专业知识基础之上,通过不断的作品演奏练习,把握作品内涵,感受作品的灵魂,逐渐掌握不同的触键方式,加强作品中力度层次的鲜明
对比,从而在作品演奏中能够根据创作者的演奏意图进行完整的诠释,才能将贝多芬的钢琴奏鸣曲演奏的深入人心。在呈示部中,我们看到主部主题
是由两个不同性格的动机组成的,动机a是一个四小节构成的疑问动机,活泼、机灵,好似一位淘气的小娃娃在悄悄地问小伙伴:“今天阳光明媚,
咱们去玩一会怎么样?”主部主题是由一个弱起小节展开的,而且又标明了一个力度记号p,因此要求弱音弹奏,这样就不会给人造成一种莫名其妙
的突兀感,从而顺其自然的进入了主题部分,同时为整个乐章奠定了明丽、柔和的基调。最后依旧是朝气蓬勃的淘气娃娃似的动机结束了显示部。有
了好的奏鸣曲,就必须有专业的钢琴家与之相匹配,专业的钢琴演奏家们,在演奏的时候会注意手指必须贴键弹奏,控制好手指触键的力度和时值的
精准性。同时,手腕还要灵活移动,自然而然地跟着乐句的方向而走动,注意乐句的流动性,避免在演奏过程中出现干巴巴的声音。弱音弹奏虽然讲
究的是一个“弱”字,但并不是意味着声音就显得虚无缥缈,相比于高音来讲,弱音更难掌握,下键时注意力全要集中在手指尖力量的统一上,手指
勾紧而不可松懈,触键要富有颗粒性。动机b的性格色彩与刚才的动机a就完全不同了,动机b的出现就像是为了回答动机a,自然而然地对疑问念
头做一种评估性的解释。八小节上扬式的旋律走向,每一个音符都洋溢着欢乐和喜悦之情,表现着一种高贵、清新的情感。仿佛邻家温柔的小姑娘在
说:“咱们一起去唱歌吧!”在这个动机中,一上来就是一个渐强记号,随后马上渐弱,在演奏过程中要把力度记号清晰地表现到位,在渐强时,指
尖触键的深度要逐渐加深,一点一点慢慢地推开来,切不可幅度太大,这样力度层次的对比就会显得有些“矫情”。此外,由于曲子刚刚开始演奏,
情绪情感还未真正释放,力度到mf即可,并不是每一个渐强都要到f的音量,注意把握乐曲的节奏。由于绵延歌唱性的情绪刚刚崭露头角又逐渐
平息,在演奏的时候要注意气息的控制和情感的表达。主旋律是在右手的单音上,触键的时候要干净利落而不黏糊,指尖触键,突出旋律声部。和弦
往往会给人以一种“死板”、“沉闷”的感觉,因此左手的和弦要控制好力度,下键时可以做相应的浅触键,声音不能盖过右手的主旋律,只有这样
才能突出左右手力度层次的对比。连接部的前二小节与后面的两小节在力度层次上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就像是两个矛盾的主体在对抗,如同两个处于
青春期的男孩,为了心中共同暗恋的女生,在暗地里较劲、对抗,表达了贝多芬内心的愤怒与挣扎。rinf是rinforzando的缩写,是
突强的意思,像是作曲家心中的怒火即将爆发,又亦如火山里面的岩浆在涌动不安,即将喷发。这就需要综合所有的力量进行弹奏,触键讲究的是力
度的掌控,在弹奏爆发式的重音时,仅仅依赖手指尖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借助手掌、手臂、腰部、脚掌紧密配合。所以,必须协调好整个身
体,这在演奏时是至关重要的。首先,摆好手型、虎口撑好,接着提臂呼吸,将已经完全放松的大臂自然落在琴键上,大臂的自然重力要很扎实地通
过手指送到琴键上,及时调整手型,以便声音能够顺利地传送到琴键底部,使得音响效果更为集中、饱满。连接部的最后两小节是多声部,在演奏中
,就需要准确清晰地表现这种层次感。笔者认为,在这首作品的演奏中,具体的演奏要领是得控制二、四声部的演奏力度,来突出一、三两个主要声
部的音乐色彩,就如同绿叶的出现是为了衬托红花的美丽,要有主次之分。因此,在演奏低声部时,应尽量用手指低贴键、轻触键来减小动作的幅度
,控制好触键的深浅,以便能以较轻的力度来弹奏。而旋律声部中的主要声部,则要格外注意小拇指的触键。在五个手指中小拇指各方面都不如其余
四指,在这里又连续出现了三次跳音,所以得借助整个身体的力量,灵活运用手腕、手臂、肩膀等多处关节,以便帮助小拇指弹奏跳音,以增强其音
色的亮度来突出主要声部。从副部主题开始,全曲的情绪逐渐开始波动,由连续两次渐强渐弱可知。左右连续出现了较为密集的十六分分解和弦,由
于手指跨度较大,可以依靠手腕、手臂的力量带动手指的跑动,在每个音都沉到底的同时又迅速离开琴键,做到声音均匀清楚不含糊,音色轻盈透亮
,如同串成一线的珍珠一般,具有较强的颗粒性。右手是连续的八度和弦,在演奏中注意和声上的连续,在这里就得是垂直触键,整个大臂推动琴键
,声音就像千斤重的大石头下沉到底。副部主题的最后四个小节是持续的sf,下键时要坚定不移,干脆、透亮。结束部较长,有三个小部分,在这
里较为频繁的出现对比强烈的力度记号,如:“ffppsf”等等,力度层次的对比更加强烈,这都要求演奏者严格按照谱面上的力度记号来
弹奏,做出明显的力度层次对比。展开部的第一部分是引入,由三个音量为p的八度双音展开,在弹奏时要控制好指尖的力量,声音不能冒出来,必
须得为后面的中心做铺垫。中心有两个,中心1是由一个强后即弱的三连音开始的,右手连续弹奏前半拍休止的八度三连音,声音要求明澈、透亮。
故而,演奏时要注意把握手指的张力。随着乐曲情绪的高涨,旋律的起伏变化也变得越发明显了。左手的八分音符,就好像是行军中的部队,在有节
奏的进行中却不忘使命,将乐思一步步推向高潮。在演奏当中,左手必须要控制好触键的力度和幅度,手指低贴键,下键时要果断、利落,这样出来
的声音才会厚实饱满,与右手透亮的声音形成鲜明的力度及层次上的对比。再者,在演奏时还要注意旋律的流动性,随着左右手音区的拉宽渐入高潮
,推动整个展开部中心1的音乐发展。进入中心2时,出现了力度记号p,使得与之前的中心1形成强烈的反差,这是贝多芬钢琴奏鸣曲风格的最明
显的特征。整个中心2的音乐风格特点是比较明亮、抒情的,仿佛是暴风雨后的一缕阳光,显得明媚和婉约。中心2由一个活泼的四小节乐句开始
,主旋律是在右手,而且音区较高,为了表现出乐思的飘逸感,在演奏时力量应该相应的减弱,以便能够表现出柔和的音乐表情,如同古时妇女的秀
美长发柔顺飘逸。力量集中在指尖上,低触键弱奏,声音要有颗粒性。后面4小节的主旋律是在左手,是前4小节右手的旋律的模进,由于左手是在
低声部,右手又加入了和弦,所以这个乐句的力度比前一乐句相对来说比较厚重,演奏时可以稍微借助身体的力量,但不宜过多,音量最多到f。
准备句在展开部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整个准备句只有四个小节,但力度层次幅度极大,经历了由sf到decrese、p最终到ppp
结束,因而在演奏时身体的力量也是渐渐减少的,最后力量集中的指尖上,摒住呼吸,为即将到来的再现部的出现做准备。呈示部的力度层次犹如文
章写作方法中的总分总一样,从C到G再到C,其为展开部的进行有着重大的贡献。再现部和呈示部基本相似,力度层次的对比也大致相同,我在这
里不再赘述。第四章《F大调钢琴奏鸣曲》演奏中的音色控制一、音色控制的重要性钢琴是一个能弹奏出各种曲调的乐器,而音色则是演奏过程
中表达情意的载体。一个钢琴演奏家在演奏乐曲时首先会想到的事情是自己弹奏出来的声音,即音色。它是钢琴表达情绪、塑造人物、传递故事的唯
一途径,因为钢琴演奏不像是舞蹈表演,可以通过肢体动作就可以表达人物情感,它只能通过声音来表达。所以看一个人在舞台演奏钢琴有多出色,
主要在于其对音色的控制。音色的产生需要钢琴与演奏者身体各关节的密切配合,这就需要演奏者在舞台底下进行辛苦的练习。在钢琴演奏中,作为
演奏者,我们根据双手在琴键上的跑动从而弹奏出更多动听的音乐色彩。这也就要求,每个演奏者不仅要具备一定的演奏基础,同时还要掌握一些弹
奏技巧与触键方式,除此之外,还要在具体的实践演奏中练习驾驭音色调控的能力。具体到《F大调钢琴奏鸣曲》这首作品,我们在演奏时也要注
重对音色的调控,掌握控制音色的因素,从而更加完美的呈现出这首作品的艺术特色及艺术场景。我们知道演奏技能与音色呈现有非常紧密的联系,
我们想要调控音色,不仅在头脑中形成丰富的艺术幻想,还要对这首作品非常的熟悉,在作品的练习过程中,注重每一个演奏细节,将手指弹奏、触
键方式以及踏板的使用完美的结合,最后呈现出漂亮的音色色彩。具体到这首奏鸣曲,想要实现音色的调控,我们要特别注重对触键方式的处理,同
时要运用身体各关节的配合来控制弹奏节奏。通过演奏其中的乐段,通过听觉来判断音色所起到的各种变化。另外,还要能够自如的对键盘进行控制
,即手指的灵活度与对作品的熟悉程度的要求都是非常高的。演奏者遇到突发状态时能够及时的运用演奏技法进行处理也是非常重要的。演奏者手指
的速度对音色的影响也是非常重要的,由于这首作品是一首轻快明亮的音乐作品,体现了一种对自然的追求与向往,我们通过音响的呈现,聆听出其
中欢快、细腻而丰富的音色向导。因而,在演奏这首作品的时候,手指的下键速度要快。因为我们知道下键速度越快,琴槌的弹回的速度也会更快,
泛音传递出了一种明亮的音色,这样才能弹奏出一种欢快明亮的色彩。这种音色的调控也是非常契合这首作品的意境特色的。众所周知,在演奏过程
中,踏板的使用是一个具有非常高难度的技巧,它需要根据音乐剧情的变化而发生变化。完美的利用踏板可以增加音色的色彩程度,但是,一定要注
意不要随便使用踏板,如果任意使用,不仅不会带来丰富完美的音色,反而会南辕北辙,使音色变得混乱不堪。具体在《F大调钢琴奏鸣曲》演奏
过程中,基本不使用踏板,可以在和声部分用一点。指尖在键盘上的触键方式也对音色的调控起到一定的作用,具体到这首作品,我们在演奏时,综
合多种触键方式,表现出音色的多彩,同时触键的力度要均匀得当,通过控制琴弦的振幅来使音色听起来更加丰满,产生一种欢悦的色彩。为了呈现
出不同乐段的音乐色彩,构造唯美的音乐形象,我们在触键时要尽量的保持均匀的触键力度,从而来凸显乐曲的意境与内涵。圆润歌唱性音色的演奏
无论哪种乐器演奏,都会有歌唱性色彩在里面。这里的歌唱性是指在钢琴演奏过程中以含有类似人声的表现力为目标而呈现出的一种丰富的艺术色彩
。歌唱性是一种比较让人接受的艺术表现形式,它可以表达出各种情绪和需要,因此它在钢琴演奏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同时也是对于钢琴作品的
情感及内涵表现是非常关键的。为了达到丰富多彩的歌唱性音色演奏,演奏者们首先要把弹奏曲目当作一首歌曲,要做到心中有歌,倘若心中空空如
也,没有任何情感,那样的演奏是不会吸引观众的。在钢琴演奏中歌唱性的音色呈现,其实是特别高的一种艺术音响呈现。我们发现众多的钢琴作曲
家,在奏鸣曲的创作中都特别重视钢琴作品中所呈现的歌唱性色彩,具体到贝多芬的这首作品,对歌唱性音色的要求也是非常高的。从第一乐章的第
19小节开始,乐曲的副主题得以展开。该副主题由一个开放性的乐句来表现,非常类似于柔和的人声吟唱。因此,在演奏中我们就需要走出一种柔
和的、圆润的、连贯自然的歌唱性音色来。具体的演奏方法是:首先,腕、臂要非常放松,手指尽量贴键演奏但又不至于粘在键上;其次要注意用指
腹部位触键。这样,手指与键面的接触面积较大,单位压强小,因而非常容易弹奏出柔和、圆润的歌唱性音色来。在演奏中,尤其要注意手指一定要
有连贯性,因为手指动作不连贯,手指用力就会出现问题,就会产生音色的断断续续;同时,要注重手腕的作用。在落键时,手腕自然放低接近琴键
,这样做的目的是将腕力有效地传递到指腹部位,从而很自然顺畅地将键推到底。另外,弹奏该副主题部分,需要非常注意左手部分的弹奏。具体来
说,就是要把握力度的变化,赋予乐音乐有规律的渐强、渐弱,从而更为生动地烘托出一种歌唱性的音色氛围来。总之,一段具有圆润歌唱性音色的
完美演奏片段,不是在演奏过程中一直想着如何处理技巧问题,而是信手拈来,不假思索,将自己的情感融入其中。以上的分析参见下面的谱例:从
以上的表述来看,要想达到圆润歌唱性音色的演奏,首先要注意重视歌唱性在钢琴表演中的重要性,其次身体各关节的相互配合,进行歌唱性弹奏的
训练,最后一定要做到心中有乐曲,将自己对于乐曲的认识充分表现出来。只有这样才能感同身受的展现出作曲家的创作意图,将作品中具有歌唱性
的音乐色彩完美的展现出来。三、透亮颗粒性的演奏所谓的颗粒性,即在钢琴演奏过程中每个音都要演奏的非常干脆、清晰。亦如古语所说“大珠
小珠落玉盘”的感觉。尤其是在快板节奏乐曲中更能体现透明颗粒性的演奏色彩。每个音都如同一个圆珠,我们需要做的是将这些圆珠独立而又快速
的串起来,这样串起来的每个圆珠既独立又连贯。透亮颗粒性的演奏对于钢琴演奏者们的要求更加严格,对手指灵敏性、手指各关节的配合程度以及
手指敲击键盘的速度都有较高的要求。这些都是影响透明颗粒性程度的因素,因而对演奏者的专业演奏水平要求颇高。因此,演奏者们在透明颗粒性
这一方面也是下足了功夫。正是由于钢琴是键盘乐器,因而音乐演奏的颗粒性就成为了钢琴音乐语言的一个十分重要的个性化特征。在西方的钢琴作
品中,不仅是古典乐派的钢琴奏鸣曲突出颗粒性的演奏的特点,而且以贝多芬为代表的浪漫乐派的钢琴奏鸣曲作品也非常注重演奏的颗粒性。比如这
首F大调第六钢琴奏鸣曲的第一乐章,第36小节开始,贝多芬用十六分音符的节奏型为右手部分写作了一连串的琶音。在演奏中,就要注意将这些
琶音奏出一定的颗粒性来。首先,要获得较强的颗粒性效果,即每个音色都要干净清晰,就需要注意用指尖来触键。因为在这种情况下,手指与琴键
的接触面积小,使得琴键直接承受手指的力量。这样弹奏出的乐音才会具有颗粒性。然而,对于十六分音符节奏型的琶音,一般又应该选用贴键演奏
的方法。这就形成了一个矛盾,即贴键演奏所追求的速度感与指尖触键所追求的颗粒感之间的矛盾。此时,就有人会对两个根本无法共存的矛盾体提
出质疑。笔者认为,要有效地解决这个矛盾,应采取如下的方法:首先,要保持手腕乃至整个手臂、整个身体的放松状态,这一点是保证贴键弹奏颗
粒性乐音时手指灵活性的先决条件。因为只有在全部放松的状态下,才会自然而然的弹奏出美妙的乐曲;其次,贴键不等于手指粘在键上。在本段的
演奏中,手指应该尽量伸直,手指稍微离开键面。贴键弹奏时,要利用放松的身体乃至手臂的内在的节奏性律动,将这种律动传递到贴键弹奏的指尖
上来触键,形成一种类似拍皮球一般的自然而然的弹性状态,这样一来,实际上是用整个身体、手臂作为后盾发力传导到指尖,而不仅仅是指尖部位
的“单打独斗”了。这样就很好的解决了矛盾——为了刻意去创造透亮的颗粒性,而忽视了贴键的重要性,或者只专注贴键方法,而未注重音色干脆
、有力。这种方法,实际上就类似于歌唱中讲究的胸、腹联合式呼吸。嗓子获得了胸腹联合式呼吸的气息支持之后,即使不用很大力气去演唱,声音
效果也要比“单纯扯着嗓子喊”来的更为宏亮且更具有美感。因此,在本段的演奏中,运用上述这种方法,虽然贴键演奏指尖触键的距离较短,但是
仍然足以在保持贴键演奏的速度感的同时,使指尖触键的力度接近于以正常距离触键所呈现的力度,从而奏出具有颗粒感的音响效果来。所以,一首
钢琴乐曲作品完美的展现,不仅仅是需要手指的力量,更是需要对整个身体的协调配合。从上面的表述来看,放松整个身体、整个手臂以及手腕,实
际上是为了打通下键时力的传导通道,使得身体内部的力能够顺利地传导到指尖,并与琴键之间形成富于弹性的相互作用,从而间接地,却是十分有
效地改善贴键演奏时手指触键的灵活性。就如同在面临一场考试的时候,要将整个备考知识疏通,形成一个自然放松的状态,这样在考试时就能应对
自如。这是一种整体性的控制机制,因而也就能够在保证贴键演奏的速度的同时,又表现出适当的颗粒感来。第五章《F大调钢琴奏鸣曲》演奏中
的技术难点每首奏鸣曲都有它独特之处,都会有创新点,当然也会有技术难点的存在。钢琴本身就是一个比较复杂的乐器,在一代代钢琴家的演奏探
索之中,又创造了许多新型的演绎手法。所以每一个乐曲之中都会有技术难点,只要将钢琴乐曲的难点解决掉,同时与自己所学知识和经验相融合,
就可以将钢琴作品中艺术特色表现出来。在本章中,笔者将对F大调第六钢琴奏鸣曲第一乐章的演奏技术难点进行剖析。主要主题部分的演奏处理主
要主题是一首乐曲的心脏,是乐曲的主要内容。演奏者在演奏过程中都会特别小心处理此处内容,因为它是决定演奏成败的关键。整首乐曲的进行都
会围绕着主题部分,所以,进入主要主题的第一个小节的演奏是关键点。为此,笔者首先从第六钢琴奏鸣曲的第一个小节开始切入。乐曲的主要主题
从一个弱起小节展开。弱拍起,就不会给听众造成突兀的感觉,这样以利于听众接受,从而进入奏鸣曲的世界。而且从一个弱起开始,也可以为全曲
定下了轻快、柔和的基调。主要主题部分是一个分别由4小节构成的三部综合乐段。第一小节的和弦与弱起小节的和弦共同构成了疑问动机。要演奏
好该部分,就必须吃透乐曲中所要表达的乐思与情感。比如,上面所说的这两个和弦,其节奏时值是不一样的——弱起小节的和弦以八分音符快速奏
出,容易给人以较为平易、自然的感觉,这也是同“弱起小节”的性质相一致的;第一小节的和弦,其时值则延长为四分音符的节奏型——这其实恰
恰是人的情感规律的再现:当我们头脑之中闪现一个疑问性的念头或思绪时,第一念的升起往往是迅捷的,恰似八分音符节奏型的时值;而接下来,
我们会自然而然地、无意识地这种对疑问性念头的必要性做一种评估性的思考,这就类似于我们常说的“沉吟”。不管这种“沉吟”是长时间的还是
短时间的,它都是一个必经的心理过程。而这个心理过程,显然思考的余地,所以贝多芬巧妙的使用了四分音符用以辅助表现。显然,这样的艺术处
理非常自然,而且合乎逻辑。也正是这样,我们在演奏这个弱起小节时,一定要把握好切入的时机,准确的进入。而且,这两个和弦应采用手臂断奏
的形式来弹奏。但要把手臂放下去,抬起前臂和手腕,手腕要软,连带前臂动作。手指自然下垂低贴键,舒缓而具有内在力度地下沉触键。这样演奏
出的和弦音较为厚实,就与后面轻快的三连音形成了趣味盎然的对比。而第一小节后半拍的三连音可以视为对前面两个和弦所构成的疑问动机的回应
,演奏时需注意时值准确且触键轻快;而第三小节的三连音,则是对第一小节三连音的下行二度严格模进。为了表现出下行模进所带来的松弛感,此
时弹奏连音触键的力度则要相应地减弱,以期表现出更为柔和的音乐表情来。同时,也为紧接着的后续小节上行歌唱乐句洋溢出的欢快之情做好铺垫
。对切分节奏的把握每个音乐作品都有它的节奏,巧妙地掌握节奏,把握整个乐曲的规律,对于诠释一部音乐作品具有重要的作用。准确把握节奏的
切分,是每个演奏者都应该具有的专业素质。从本乐章第74小节开始,左手与右手两部分均引入了大量的切分节奏。这些切分节奏的运用,使得此
处乐曲的情趣性得到了有效地强化。因此,钢琴演奏者要在演奏中处理这段作品时,对切分节奏中的休止符的处理要到位和准确。尤其是右手的和弦
跳音,要处理好时值,处理好休止符弹奏之间二者的关系,使其进行完美的配合,以便尽可能完整地呈现此处的音乐表情。而且左手部分的分句也应
注重呼吸感。从第78小节开始,右手部分同样以切分节奏的形式,开始引入大量的八度和音分解音型。在演奏中,注重左右手的协调合作,掌握乐
曲的韵律,控制好演奏的力度,这样才能准确而又无误的切分乐曲的节奏。但是这一部分的演奏除了要注重切分节奏的时值及演奏力度的变化外,还
应注重左手部分和弦演奏力度的变化。比如第78小节的和弦,其根音应该予以适度地强调,以期带来沉厚感,使在演奏乐曲时有一个深沉稳重的效
果;而第79小节的和弦由于带有小二度音程,为了避免过于尖锐的音响效果,在演奏中应当予以适度地弱化,以便使演奏效果柔和。总之,这一部
分的演奏需要良好地掌握力度和节奏的变化,以期形成有效的对比,从而尽可能完美地表现出乐曲所内蕴的乐思和情感,同时使演奏者在演奏过程中
的情绪表现的淋漓尽致。以上分析见下面的谱例:结论贝多芬是人类艺术史上一位伟大的音乐大师,他创造的钢琴奏鸣曲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艺术
财富。后人开始对其创作的鸣奏曲进行各式各样的分析,比如东北师范大学范金露的研究生论文《贝多芬少年时期三首钢琴奏鸣曲演奏分析》,它是
以贝多芬早期创作的三首钢琴奏鸣曲作品作为研究基础;查尔斯罗森的期刊论文《贝多芬钢琴奏鸣曲的曲式写作原则》则是探讨了贝多芬在奏鸣曲创
作过程当中对曲式的使用的规律,探究了贝多芬奏鸣曲构成的组成部分。同时,我们也意识到了贝多芬对奏鸣曲的极高造诣,对肖邦、舒伯特、肖斯
塔科维奇等人的奏鸣曲创作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他的创作不仅反映出了那个时代的思想进步,还给后辈们留下了重要的学习资料。除了他的三十二首
奏鸣曲震惊世人之外,就贝多芬本人在不屈服于命运的情况下完成了第九交响乐的创作的事迹,同样是令世人惊叹。贝多芬给后人做出了生命不息奋
斗不止的榜样,也对钢琴作曲家及演奏者们对音乐梦想的持之以恒进行了鼓舞。另外,贝多芬创作了不同风格与形式的钢琴作品,奏鸣曲是其钢琴作
品创作中重要的内容,也是极能代表贝多芬钢琴作品创作水平的作品。从本文以上几个章节的分析可见,贝多芬的第六首《F大调钢琴奏鸣曲》在曲
式结构方面,展现出了许多多样化、个性化的发展手法。虽然短小精悍,但是蕴含的内容十分丰富,它的创作特征是简朴、欢快中不失深沉,是抒情
性比较强的一部作品。虽然这是一首早期作品,但也充分表现了贝多芬作为一位伟大作曲家的独特创作个性。在演奏技法的运用方面,演奏者首先要
剖析作品的结构,深刻地揣摩、领会作品的乐思和内蕴的情感,以便使这些要素在实际演奏中能够切实地发挥对于技法运用的指导作用。而且,演奏
者在实际演奏中也需要高度重视这首奏鸣曲在纵向和横向两个层面上所表现出的鲜明的对比性和层次感。因而在实际演奏中,就要求演奏者要随曲情
掌握好力度与速度的变化,要选用合理的技法来表现出良好的层次感和立体感。在演奏的音色方面,则要求演奏者注重不同乐句音色的塑造,要选用
适当的技法来协调好明亮音色与歌唱性音色、颗粒性音色之间的关系。除此之外,对于演奏《F大调钢琴奏鸣曲》的技术难点进行分析,重点难点在
于主要主题部分、对切分节奏的把握两个方面。主要主题的开始是一个弱起小节,演奏者一定要注意把握好时机,准确而又快速的进入。对于精准确
切的把握切分节奏,演奏者要在练习中时刻注意,要把握好音乐节奏的变换,表现出乐曲的音色色彩以及严谨的结构。综上所述,贝多芬的第六首《
F大调钢琴奏鸣曲》是一首简约而不简单的作品,需要演奏者在详细解读曲情的基础上,合理而有个性地选择并运用各种演奏技法,才能尽可能完美
地表现出这首钢琴奏鸣曲的独特乐思与情感内涵。参考文献[1]江志飞.浅析贝多芬《E大调第三十首钢琴奏鸣曲》Op.109的哲学意义及
演奏[D].中央音乐学院2010[2]郑瑜.贝多芬晚期五首钢琴奏鸣曲演奏技法刍议[D].西南大学2011[3]阎冰.贝
多芬钢琴奏鸣曲的力度处理特征[J].乐府新声(沈阳音乐学院学报).2009(02)[4]杨焱.贝多芬钢琴奏鸣曲中持续音技法的
审美分析[J].音乐创作.2009(05)[5]张轶婷.贝多芬钢琴奏鸣曲风格特征浅析[J].艺术教育.2008(01)[6
]孔夺.论贝多芬奏鸣曲的时代精神[J].艺术教育.2010(12)[7]杨成刚.贝多芬钢琴奏鸣曲的速度标记[J].音乐探
索.2007(03)[8]王政.贝多芬钢琴奏鸣曲戏剧性特征的初步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7[9]张宇.贝多芬钢琴
奏鸣曲末乐章研究[D].延边大学2007[10]刘雪莎.奏鸣曲式在贝多芬钢琴套曲中的应用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05
[11]卢艺.改革创新的典范——贝多芬钢琴奏鸣曲风格特征初探[J].钢琴艺术.2006(07)[12]鲍尔·罗尤奈,江晨.
浅析贝多芬《A大调钢琴奏鸣曲》(作品101)(下)[J].钢琴艺术.2006(05)[13]闵敏.贝多芬晚期五首钢琴奏鸣曲的创
作特征和演奏研究[D].西南大学2006[14]林苗.贝多芬钢琴奏鸣曲“英雄性”情感特征表现的初步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4[15]于倩.贝多芬钢琴奏鸣曲奏鸣曲式展开部分析[D].中国艺术研究院2011[16]郭玲玲.贝多芬晚期作品中赋格应用的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1[17]叱培虹.贝多芬钢琴奏鸣曲演奏技巧分析[J].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02)[18]史真真,左峰.浅析贝多芬奏鸣曲力度方面的处理[J].咸宁学院学报.2011(04)[19]雷蕾.浅析贝多芬奏鸣曲[J].辽宁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04)[20]陈比纲.钢琴教学中的贝多芬奏鸣曲[J].中央音乐学院学报.1995(01)[21]胡珀.简析贝多芬《降B大调钢琴奏鸣曲》所包含的审美信息[J].美与时代(下).2010(07)[22]王德埙.奏鸣曲的形成及其特征[J].乐府新声-沈阳音乐学院学报.1986(01)[23]苏勇生.介绍分析贝多芬《C大调钢琴奏鸣曲》的几种不同版本[J].钢琴艺术.1998(03)[24]袁茵.谈贝多芬钢琴奏鸣曲的准确演奏[J].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03)[25]张丹宁.贝多芬钢琴奏鸣曲艺术性的情感表现[J].漳州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03)[26]杨燕迪,陈宏宽.贝多芬演奏与速度处理[J].钢琴艺术.2007(10)[27]张聪.析贝多芬钢琴奏鸣曲呈示部中的连接部[J].音乐探索(四川音乐学院学报).2006(04[28]郑霏.贝多芬中期钢琴奏鸣曲的结构特征与演奏风格[D].华东师范大学2009[29]李文韬.贝多芬晚期五首钢琴奏鸣曲的艺术特色与精神境界[D].湖南师范大学2010致谢从无所适到渐渐清晰,从千头万绪到下笔从容,这就是我完成论文的状态。帮助我理清思路和懂得如何研究,完成论文的正是我的辅导老师。作为我学习生涯的一次总结,这篇论文远比我想想的要复杂的多。而在这期间,我一次次去烦劳导师。而正是导师的不厌其烦和谆谆教诲才使我有了一点点的成长。所以我要说:“导师,谢谢你!”看着窗外,学弟学妹的身影仿佛就是曾经的我们,马上就要离开校园踏入社会的我,多想像你们一样在校园里多留一点时间。这里有我曾经的欢笑和美好的回忆,在这里各学科的老师,是那么的认真负责,教会了我很多知识,也让我感受到了你们严谨的治学态度,这是我最宝贵的财富。想到要和我的同学们就要各奔东西,去不同的地方打拼自己的天地,总有些依依不舍,往日快乐的时光总是浮现在眼前,就要分开了,但我们永远都是好朋友,我永远都挂记着你们。当然我想我最应该感谢的就是我的父母,你们抚养长大,让我完成学业并且给了我全部的爱,现在我学已有成最想报答的人就是你们。虽然我不一定能做的多么出色,但我会用最高昂的热情,投入新的工作,用我的真诚和努力,来报答社会、来报答你们这些始终关心我的人!12II
献花(0)
+1
(本文系HQY3377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