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宋代文人汪藻研究资料[转贴]
2018-04-16 | 阅:  转:  |  分享 
  
宋代文人汪藻研究资料

[宋][公元1079年-1154年,北宋末、南宋初文学家]

汪藻(公元1079—1154年),宋代名臣,文学家、史学家,字彦章,今海口镇小浮溪人。藻幼年聪慧过人,年轻时入太学读书,崇宁二年(公元1103年)中进士,先任婺州观察推官,后升任著作佐郎。宋高宗即位后,任中书舍人,兼直学士,后升任给事中、兵部侍郎、翰林学士、左朝请大夫等职,曾知湖州、徽州、宣州,卒赠端明殿学士。汪藻的诗风格清新,深醇雅健,格律精密。宋徽宗亲自编制《君臣庆会阁诗》,在群臣进献的诗文中,汪藻诗作为众人所莫及。当时婺源人胡伸也以文才著名,世称“江左二宝,胡伸、汪藻”。汪藻的诗文多揭露时弊,记述抗金将士御敌的事迹,如《郭永传》、《已酉乱后寄常州使君侄》等。早年成名之作《春日》,写雨中的桃花流水、茅屋鸡声,句句传神。汪藻擅长四六文,朝廷的诏令多出自其手笔。汪藻对史学亦颇多贡献。徽宗时,曾任九域图志局编修官。高宗时,撰《靖康要录》16卷,详记宋金和战诸事,南宋史学家汪迈修《钦宗实录》,曾从中取材。绍兴八年(公元1138年),修纂《政事纪录》665卷,广采哲宗元符三年(公元1100年)至徽宗宣和七年(公元1126年)诏令,后人著《徽宗实录》,十之八九取材于此书。汪藻高官显爵30年,清平廉洁,居无庐宅,一生博极群书,老不释卷。著有《浮溪集》60卷。《宋词三百首》均收录了汪藻的词和诗作。

《醉落魄·小舟帘隙》

宋?汪藻?词牌名:醉落魄

小舟帘隙。佳人半露梅妆额。绿云低映花如刻。恰似秋宵,一半银蟾白。结儿梢朵香红仂。钿蝉隐隐摇金碧。春山秋水浑无迹。不露墙头,些子真消息。



《小重山·月下潮生红蓼汀》

宋汪藻?词牌名:小重山

月下潮生红蓼汀。浅霞都敛尽,四山青。柳梢风急堕流萤。随波处,点点乱寒星。别语寄丁宁。如今能间隔,几长亭。夜来秋气入银屏。梧桐雨,还恨不同听。



《点绛唇·高柳蝉嘶》

宋汪藻?词牌名:点绛唇

(二之二)

高柳蝉嘶,采菱歌断秋风起。晚云如髻。湖上山横翠。帘卷西楼,过雨凉生袂。天如水。画楼十二。有个人同倚。



《点绛唇·新月娟娟》

宋汪藻?词牌名:点绛唇

(二之一)

新月娟娟,夜寒江静衔山斗。起来搔首,梅影横窗瘦。好个霜天,闲却传杯手。君知否。乱鸦啼后。归兴浓于酒。



春日宋代:汪藻一春略无十日晴,处处浮云将雨行。野田春水碧于镜,人影渡傍鸥不惊。桃花嫣然出篱笑,似开未开最有情。茅茨烟暝客衣湿,破梦午鸡啼一声。

《宋史·汪藻传》注译

【题解】原文是《宋史·卷四百四十五,列传第二百零四·文苑七》之《汪藻》部分。汪藻(公元1079——1154)历仕徽、钦、高三朝。原文记述了主人公才能出众,见识高超,为官清廉,忠心为国,刚直不阿,却因屡遭权奸佞幸排斥而不得重用,最后被秦桧陷害,谪居永州,病逝。它是研究汪藻生平极为重要的史料。【原文】汪藻,字彦章,饶州德兴人①。幼颖异,入太学,中进士第②。调婺州观察推官,改宣州教授,稍迁江西提举学事司干当公事③。【注释】①德兴:今江西德兴县.②颖:聪敏。太学:设在京城的最高学府,太学生,以八品以下子弟若庶人之俊异者为之。中进士第:考取进士。③调:遴选任命。婺州:今浙江金华一带。观察推官:观察使的属僚。改:调职,更换官位。宣州:治所在今安徽宣城县。教授:学官名。教授之名始于宋代,为讲解经义、掌管课试的一种文职官员。稍迁:逐渐晋升。提举:原意是“管理”。宋代设主管专门事务的职官,以“提举”命名,如“提举学事”、“提举水利”、“提举茶盐”等。与下文中的“提举宫观”有别。学事司:徽宗时曾经设提举学事司,掌一路州县学政。【今译】汪藻,字彦章,饶州德兴县人。幼年时聪敏异常,进入太学,考取进士。选拔任婺州观察推官,改调宣州教授,逐渐晋升为江西提举学事司干当公事。【原文】徽宗亲制《君臣庆会阁诗》,群臣皆赓进,惟藻和篇,众莫能及①。时胡伸亦以文名,人为之语曰:“江左二宝,胡伸、汪藻②。”寻除《九域图志》所编修官,再迁著作佐郎③。时王黼与藻同舍,素不咸,出通判宣州,提点江州太平观,投闲凡八年,终黼之世不得用④。【注释】①徽宗:赵佶(1101——1125在位)。亲:亲自。制:写作。皆:全;都。赓:连续;接着。进:进献。和:唱和,依照别人诗词的格律或内容写作诗词。莫:没有谁。及:赶得上;比得上。②胡伸:字彦时,婺源考水人。唐明经府君翼之裔。绍圣四年进士。语:这里指顺口溜,民间流行的一种口头韵文,念起来很顺口。“江左二宝,胡伸、汪藻”:最早见于陆游《老学庵笔记》“绍圣,元符间,汪内相彦章有声太学.学中为之语曰:‘江左二宝,胡伸、汪藻.’”说明这顺口溜最早出自太学之中,在朝廷和徽宗《君臣庆会阁诗》诗后,当是进一步流传。③寻:不久。编修:官名,宋置,掌修国史。地位次于修撰。除:除去旧职授予新职。著作佐郎:著作郎下有著作佐郎、校书郎、正字等官。宋代以著作郎汇编“日历”。④王黼(fǔ):与汪藻同舍时只是个校书郎,“有口辩,才疏隽而寡学术,然多智善佞。”因探知徽宗有从新起用蔡京之意,便数次上奏章,吹捧蔡京,打击当时在相位的张商英。蔡京复相后,不到两年便爬上左谏议大夫、给事中、御史中丞。接着又爬上翰林学士、翰林学士承旨。黼还厚颜无耻地把大阉宦梁师成当作父亲侍奉,称恩府先生。不久又爬上尚书左丞、中书侍郎。宣和元年(1119),由通议大夫超越八级官阶拜特进、少宰(副宰相),这在宋朝任命宰相的历史上是前所未有的,宠倾一时。蔡京被徽宗令其辞官后,黼当政,又加少保、太宰(宰相)。王黼在三省设置经抚房,专治边事,不关之枢密。括天下丁夫,计口出算,得钱六千二百万缗,竟买空城五六座而奏凯。徽宗率百官称贺,解玉带作为赏赐,优进太傅,封楚国公。直到徽宗发现梁师成与他连墙,穿便门往来,始知他们交结的情状,才下令叫他辞官。钦宗受禅(1127),下令贬为崇信军节度副使,抄没了他的家。被开封尹派武士在途中杀死,托言为盗所杀。(《宋史·佞幸》)????????????素:向来。咸:融洽。通判:州长官的属僚,掌管文书事务。提点江州太平观:“宋制,设祠禄之官,以佚老优贤。”就是以道教宫观官的名义安置年老、退休官员,给予一定待遇,以示优礼。早先员额极少,神宗宁熙年间朝廷想把疲老不能任事的都安置去任宫观官以便能吃些俸禄;王安石也想以此处置持异义的人,于是下诏:“宫观无限员”。最高级别为宫(观)使,以下依次为副使、判官、都监、提举、提点、主管。祠禄官无实际职事,若非因病老主动陈请,实为贬降。(见《宋史·职官志》)【今译】徽宗亲自写了《君臣庆会阁诗》,大臣们都连续跟着写和诗进献,只有汪藻和的一首,没有谁能比得上。当时胡伸也因诗文写得好而出名,人们为此编了个顺口溜说:“江左二宝,胡伸、汪藻。”紧接着就任命为《九域图志》所编修官,再升为著作佐郎。当时王黼与汪藻同住一个官舍,彼此向来不融洽,(王黼投机得宠而飞黄腾达后,汪藻被)贬到到宣州当通判,又被安置在江州太平观,放在没事干的位子上共计八年时间,王黼在世期间始终没有得到起用。【原文】钦宗即位,召为屯田员外郎,再迁太常少卿、起居舍人①。高宗践祚,召试中书舍人②。时次扬州,藻多论奏,宰相黄潜善恶之,遂假他事,免为集英殿修撰、提举太平观③。明年,复召为中书舍人兼直学士院,擢给事中,迁兵部待郎兼侍讲,拜翰林学士④。帝以所御白团扇,亲书“紫诰仍兼绾,黄麻似《六经》”十字以赐,缙绅艳之⑤。【注释】①钦宗:赵桓(1125——1126在位)。屯田员外郎:工部下设屯田司的副长官。太常少卿:太常寺正卿之副职。起居舍人:掌记述皇帝言行。犹周朝左、右史之职。②高宗:赵构,徽宗第九子(1127—1162在位)。践:登。祚:帝位。试:唐宋时一个人的阶官品级和他所担任的职事官品级不一定相同。阶官高于职事官,则在职事官上加“行”字;阶官低于职事官,则在职事官上加“守”字;阶官比职事官低二品,则加“试”字。中书舍人:宋代主管中书六房〈吏、户、礼、兵、刑、工〉,管掌起草有关诏令。在宋朝,中书令不置,中书侍郎又为宰相或执政,中书舍人遂成为中书省的的实际负责人。③次:停留,高宗于靖康二年(1127)五月即位于南京(今河南商丘)改元建炎,史称南宋。为金兵所逼,同年十月南迁途中停留扬州。黄潜善:奸臣。宋高宗即位后,升任宰相。奉行对金妥协的政策,他驱逐名臣李纲,害死太学生陈东。因循苟安,不作战备,为南宋军民所痛恨。(《宋史·奸臣三》)恶:厌恶;憎恨。修撰:史官名,职位高于编修。④明年:第二年。直学士院:“凡他官入(翰林)院而未除(授)学士,谓之直学士院。”(《宋史·职官志》)擢:由选拔而提升。给事中:门下省的给事中,地位比较重要。正四品。“给事中,四人,分治六房,掌读中外出纳,及判后省之事。若政令有失当,除授非其人,则论奏而駮正之……。”(《宋史·职官志》)在宋朝,侍中不置,门下侍郎又为宰相或执政,给事中遂成为门下省的实际负责人。迁:这里指叙迁。即按规定的等级次第升迁官职。兵部侍郎:兵部副长官。兼侍讲:为皇帝讲解儒经者称侍讲学士。“元丰官制,废翰林侍读、侍讲学士不置,但以为兼官。然必侍从以上,乃得兼之,其秩卑资浅则为说书。”(《宋史·职官志》)拜:用一定的礼节授予官职。翰林学士:“翰林学士院设翰林学士承旨、翰林学士、知制诰、直学士院、翰林权直、学士院权直。掌制诰、诏、令撰述之事。”“承旨,不常置,以学士久次者为之。凡他官入院未除学士谓之直院;学士俱阙,他官暂行院中文书,谓之权直”(《宋史·职官志》)。宋代翰林学士院是中央的文职机构,但不属于一般行政系统,直属皇帝,相当皇帝的秘书处。翰林学士也与其他学士不同,是实职,是皇帝最亲近的顾问兼秘书官。专掌内命,因参与机要,被称为“内相”,常常可以由此升为宰相。⑤紫诰:翰林学士掌制诰。紫诰谓以紫泥封诰。即把诏书的封袋用紫泥封口,上面盖印。仍:沿袭;依旧。兼:兼任;兼顾.绾(wǎn):拴系.这里指身上拴挂皇帝玺。黄麻:唐宋时任命大臣用黄白麻纸颁诏,故以“黄麻”为这种诏书的代称。六经:《书》、《诗》、《易》、《礼》、《春秋》、《乐》六部儒家经典。“紫诰仍兼绾,黄麻似六经。”两句出自杜甫《赠翰林张四学士垍诗》。意思是掌管用紫泥封诰沿袭旧制兼身上拴挂着皇帝玺,草拟的诏诰之词如《六经》之文一样浑厚。缙绅:古代官员插笏于绅带间,引申为有官职者或曾经做过官的人的代称。艳:羡慕。【今译】钦宗即位,召回朝廷任屯田员外郎,再升为太常寺少卿、起居舍人。高宗登基,任命为中书舍人。当时朝廷南迁暂时停留在扬州,汪藻积极为朝庭谋划,多有论奏,宰相黄潜善便憎恨他,于是假借其他的事,免去他中书舍人的官职调为集英殿修撰、安置到太平观。第二年,被召回朝廷任中书舍人兼直学士院,提升为给事中,转升兵部待郎兼给皇帝讲解儒经的侍讲。授予翰林学士。高宗在御用白团扇上书写“紫诰仍兼绾,黄麻似《六经》”十个字作为赏赐,嘉奖他掌管用紫泥封诰并沿袭旧制兼身上拴系着皇帝玺,草拟的诏诰之词如《六经》之文一样浑厚。无论在职的还是已经退休的官员都很羡慕他。【原文】属时多事,诏令类出其手①。尝论诸大将拥重兵,浸成外重之势,且陈所以待将帅者三事,后十年,卒如其策②。又言:“崇、观以来,赀结权幸,奴事阉宦,与开边误国,得职名自观文殿大学士而下直秘阁、官至银青光禄大夫者,近稍镌褫,而建炎恩宥,又当甄复,盍依国初法,止中大夫。③”【注】①属(zhǔ):恰逢。多事:多变故。类:大都。②浸:渐渐。陈:陈述。所以:所字结构。所以,即用的方法。卒:终于,最终。③崇:崇宁,徽宗年号(1102—1106)。观:大观,徽宗年号(1107—1110)。赀:通“资”,财物。结:结交,勾结。权幸:君主所宠爱的臣子。阉宦:阉人宦官。开边误国:《王黼传》,“黼于三省置经抚房,专治边事,不关之枢密。括天下丁夫,计口出算,得钱六千二百万缗,竟买空城五六座而奏凯。”职名:宋朝官吏的特殊职称。职名甚多,如殿学士、馆学士、阁学士等。观文殿大学士:宋朝最高级职名为观文殿大学士、资政殿学士及端明殿学士。直秘阁:“择三馆(史馆、昭文馆、集贤院)真本书籍万余卷及内出古画、墨迹藏其中。直馆、直院谓之馆职,以他官兼任者谓之贴职。”(《宋史·职官志》)官:文散官有二十九阶,从五品以上为大夫,正六品以下为郎。银青光禄大夫:从三品。近:将近;差不多。稍:渐渐;逐渐。镌:指“镌级”,削其品级,即降级。褫:革除;夺职。建炎:高宗年号(1127—1130)。建炎恩宥:指高宗即位,“改元建炎。大赦,常赦所不原者咸赦除之。”(通常赦免所不原宥的全都赦除)甄复:经过甄别(审查鉴别)从新任用。盍:何不;为何。法:法度。止:这里指授官的上限。【今译】恰逢当时国家多变故,皇帝下达的文告和命令大都出自他的手笔。曾经论奏说:诸大将拥有重兵,渐渐成为在外将领权力太重的态势,并且陈述了用来驾驶将帅的三条对策,随后十年,终于依照了他的对策。又上奏说:“崇宁、大观以来,用财物结交君主所宠爱的臣子,奴才一样地事奉阉人宦官,以及开边误国,得职名自观文殿大学士而下直秘阁、得官至银青光禄大夫的人,近来差不多已经逐渐降级和革职,而建炎年间君王对臣下的宽宥,也应该审察区分恢复职位,应该依照国家最初的法度,限于授中大夫以下的官。”【原文】绍兴元年,除龙图阁直学士、知湖州,以颜真卿尽忠唐室,尝守是邦,乞表章之,诏赐庙忠烈①。又言:“古者有国必有史,古书榻前议论之辞,则有时政记,录柱下见闻之实,则有起居注,类而次之,谓之日历,修而成之,谓之实录②。今逾三十年,无复日历,何以示来世③?乞即臣所领州,许臣访寻故家文书,纂集元符庚辰以来诏旨,为日历之备④。”制可⑤。史馆既开,修撰綦崇礼言不必别设外局,乃已⑥。郡人颜经投匦诉其敷籴军食,遂贬秩停官⑦。起知抚州,御史张致远又论之,予祠⑧。六年,修撰范冲言:“日历,国之大典,比诏藻纂修,事复中止,恐遂散逸,宜令就闲复卒前业⑨。”诏赐史馆修撰餐钱,听辟属编类⑩。八年,上所修书,自元符庚辰至宣和乙巳诏旨,凡六百六十五卷⑾。藻再进官,其属鲍延祖、孟处义咸增秩有差⑿。藻升显谟阁学士,遣使赐茶药。寻知徽州,逾年,徙宣州⒀。言者论其尝为蔡京、王黼之客,夺职居永州,累赦不宥⒁。二十四年,卒⒂。【注释】①除:“凡言除者,除故官任新官也。”即免去旧官职授予新官职。龙图阁直学士:龙图阁系宋真宗大中祥符年间所建,“阁上以奉太宗御书、御制文籍及典籍图画、宝瑞之物,及宗正寺所进属籍、世谱。设学士、直学士、待制。凡朝官出任外官,都带这类职名,兼微薄薪俸,如龙图、天章阁学士,绫各五匹,绢十七匹。知湖州:宋代命朝臣出任州之长官,称为知某州。湖州治所在今淅江吴兴县,因滨太湖而得名。颜真卿:唐开元进士,博学工词章,善正草书,笔力遒婉。累官侍御使,出为平原太守。安禄山反,真卿起兵讨贼,河朔诸郡共推为盟主,加河北招讨使。尝封鲁郡公,世称颜鲁公。是邦:指湖州。表章:表彰。②书:书写。榻前:指指皇帝寝宫,皇帝处理日常政务、召见大臣的场所。时政记:宰相、执政议事及与皇帝问对的记录。录:记录。柱下:殿柱之下,指皇帝处理朝政的宫殿。起居注:皇帝的言行录。类:分类。次:编次。日历:根据起居注、时政记等按年月日编纂成卷。修:修撰。实录:每个皇帝在位期间的编年大事记。③逾:越过。引申为超过。无复;再也没有。何以:用什么。示:以事告人;给人看。来世:后世;后代。④故家:世家大族,世代仕宦之家。文书:公文书也。元符:哲宗年号(1098—1110)庚辰:徽宗继位年(1110)。制:制书,诏书的一种。可:许可。⑥既:已经。乃:于是;就。已:停止。⑦郡人:指湖州人。匦(guǐ):小箱子。铜制,故又名铜匦。《旧唐书·则天皇后纪》:“垂拱二年三月,初置匦于朝堂,有进书言事者,听投之。”敷籴军食:“籴军食”是自北魏孝明帝开始实行的政府向民间强制征购粮草以供军用的措施。即“收内郡兵资与民和籴,积为边备。”“和籴”本意为官出钱,百姓出谷,两和商量,公平交易。宋朝开国后因西北边防紧急,驻军需粮增加,官府便在产谷区域的江淮湖浙诸州,置场“和籴”,开始尚照市付价,后则发生抑勒及无价征发等现象。如取上户版籍酌所输租而均籴之,谓之“对籴”;有度量民田收入多寡预给钱物,收获后入米粟边郡的,谓之“佳籴”;有括素赢粮之家量存其所用尽籴入官的,谓之“括籴”;徽宗政和元年(1111)童贯宣抚陕西,预以所需籴之数就人户家业田土顷亩均敷之,名曰“均籴”。还有“结籴”、“寄籴”、“兑籴”等。南宋国用愈绌“和籴”愈多,已成为一种租税外之苛政,其负担不平,祸及中产下民户为尤甚。这里的“敷籴军食”,就是把朝廷分派的“所需籴之数”按“人户家业田土顷亩”平均摊派征购军用粮草。贬秩:降低品级。停官:暂时停止官职。⑧起:起用。抚州:治所在今江西临川。御史:管弹劾、纠察。予祠:给予祠禄。⑨大典:重要的典籍。宜:应当;应该。⑩餐钱:俸禄的一种。宋代俸禄包括正俸(钱)、禄粟(米)、职钱、公用钱、职田、餐钱、茶汤钱、给卷(差旅费)、厨料、薪炭等。听:听凭。辟属编类:设置纲目编次分类。⑾八年:绍兴八年(1138)。⑿进官:升官。咸:全;都。秩:官吏的俸禄,引申为官吏的品级第次。⒀显谟阁学士:“阁藏神宗御集”,设学士、直学士、待制。徽州:治所在今安徽歙县。徙:改任官职,多指一般的调动。⒁蔡京:北宋晚期权奸。善于奉迎,先后四次任相,共达十七年之久。他与宦官童贯、杨戬、梁师成、李彦,权臣王黼、高俅、朱勔等,把持朝政,向徽宗进“丰、亨、豫、大”之言,竭全国之财,供其挥霍。大兴花石纲之役;建延福宫、艮岳,耗费巨万;设“西城括田所”,大肆搜括民田;为弥补财政亏空,尽改盐法和茶法,铸当十大钱;民怨沸腾,币制混乱不堪,给北宋人民带来极大的灾难。北宋末,太学生陈东上书,称蔡京、童贯、朱勔、李彦、王黼、梁师成为六贼。京为“六贼之首”。钦宗即位,贬岭南,途中死于潭州。客:朋友。夺职:罢官免职。居:谪居。宋代官吏因罪革职令其搬家到某个边远地方居住。累:屡次;多次。宥:饶恕;赦免。⒂卒:病故。【今译】绍兴元年(1131),免去翰林学士授予龙图阁直学士、任湖州知州。因颜真卿尽忠唐朝王室,曾经镇守这湖州,请求朝廷表彰他,高宗颁诏赏赐修建忠烈庙。又上奏说:“古时候有国必有史,古代记载皇帝在寝宫召见大臣议论的言辞,则有时政记,记录皇帝处理朝政的宫殿所见闻的事实,则有皇帝言行录,分类编排,叫做日历,撰写成书,叫做实录。至今已超过三十年没有日历了,将来拿什么给后世人看。恳请在我所管领的州里,允许我访寻世家大族人家收藏的文书,纂集徽宗继位以来的诏书圣旨,作为编纂日历的准备。”高宗颁制书:许可。史馆已经设置,国史馆修撰綦崇礼上奏说:“没有必要另外设置部门”,于是就停了下来。湖州有个名叫颜经的人投书于设在朝堂上的小箱子里告他把朝廷分派的“所需籴之数”按“人户家业田土顷亩”摊派征购军用粮草。受到降级停职的处分。后来从新起用出任抚州知州,御史张致远又弹劾他,罢去官职,给予宫观祠禄。绍兴六年(1136),国史馆修撰范冲上奏说:“日历是国家的重大典籍,不久前曾经下令叫汪藻负责纂修,这件事后来又中途停止了,惟恐史料就此散失,应该下令叫汪藻趁着空闲完成先前的事业。”高宗颁诏赐给史馆修撰伙食费,听凭汪藻设置纲目编次分类。绍兴八年(1138),呈上所编修的书,从元符庚辰徽宗即位那年到宣和乙巳徽宗禅位那年的诏书圣旨,共计六百六十五卷。汪藻因此再次升官,他的下属鲍延祖、孟处义全都不同程度提升了品级。汪藻升为显谟阁学士,高宗派遣使者赏赐了茶药。不久出任徽州知州,一年后,调到宣州任知州。言官弹劾他“曾经是蔡京、王黼的朋友”,(绍兴十四年,1144)罢去官职贬谪到永州居住,累次大赦都没有宽宥。绍兴二十四年(1154),病逝。【原文】秦桧死,复职,官其二子①。二十八年,《徽宗实录》成书,右仆射汤思退言藻尝纂集诏旨,比修实录,所取十盖七八,深有力于斯文②。诏赠端明殿学士。③【註释】①秦桧死:秦桧死于绍兴二十五年(1155)。复职:恢复旧职。②二十八年:绍兴二十八年(1158)右仆射:宋神宗元丰年改制以后,以左、右仆射为宰相。徽宗时,改左、右仆射为太宰、少宰。至钦宗又恢复左、右仆射之职。汤思退:绍兴十五年进士,绍兴二十七年升任尚书右仆射。斯:此。③端明殿学士:端明殿即西京正衙殿。明宗即位之初,四方书奏,命枢密使安重诲进读,懵于文义。孔循献议,始置端明殿学士。殿学士资望极高,无职守,无典掌,只是出入侍从,以备顾问而已,然非常人可充。???????????比:近来。????????????诏赠:颁诏追赠。【今译】秦桧死了以后,朝廷恢复了他的职名,给他的两个儿子授了官。绍兴二十八(1158)年,《徽宗实录》编辑完成,右仆射汤思退上奏说:汪藻曾经纂集的徽宗在位期间的诏书和圣旨,近来修撰《徽宗实录》的时候,采用了大约十分之七八,对编辑此书有重大功劳。高宗颁诏追赠为端明殿学士。【原文】藻通显三十年,无屋庐以居①。博极群书,老不释卷,尤喜读《春秋左氏传》及《西汉书》②。工俪语,多著述,所为制词,人多传诵③。子六人,恬、恪、憺、怲、懔、憘。【注释】①通显:谓官位显贵。庐:简陋的房屋。如“南阳诸葛庐。”②博极群书:(博:广博,极:穷尽)形容书读得很多。老不释卷:(老:年老,释:放下,卷:书卷)形容直到老年还勤学不倦。③工俪语:(俪语:对偶语辞)擅长对偶语辞即四六文。多著述:撰写和编纂的著作很多。制词:草拟之诏书中的词句。【今译】??汪藻官位显贵三十年,没有简陋的房屋居住。博览穷极诸多书籍,到年老仍然勤学不倦,尤其喜欢读《春秋左氏传》和《西汉书》,擅长对偶语辞即四六文,撰写和编纂的著作很多,所草拟之诏书中的词句,被人们广为传诵。儿子六人,恬、恪、憺、怲、懔、憘。

汪藻《点绛唇·笔者是重庆梁平市(原四川梁山县)龙门镇汪氏子孙,因工作调动定居成都。十世祖尚登公于康熙三十六年因“湖广填四川”从湖南零陵携子一联、一科、一举、一秀、一源入川,落户龙门镇(原乐善乡)西山沟(一秀移居开县)。立字辈:“一玉兆若国,启仕永文伯,三元茂大有,五代如宗德。”子孙繁衍,其地遂名汪家沟。我小时候,家中神龛上有副祖传对联:“渊源久仰状元雨,世系遥承进士风。”听先父说过,我们湖南的祖先曾中过状元,这对联是祖宗传下来的。上中学时读了柳中元《永州八记》才知道零陵在古代又称永州。退休以后,在欣赏诗词中,读到《点绛唇》“新月娟娟”这首词,偶见作者姓汪名藻,字彦章。中过进士,在朝廷作过官,任过知州。后被罢去官职,贬到永州居住,直到逝世。著有《浮溪集》传世。我根据这个线索,经过考证,认定汪藻就是我们梁平龙门汪氏祖籍零陵(永州)的祖先。并从“久仰”一词的特定用法判断“状元”联出自藻公之手,于是,我写了《赏词认祖记》传回故乡。八十高龄的堂兄看了以后立即叫其长子打电话告诉我另一副祖传对联:“婺源世泽光犀角,南浦家声起凤毛。”嘱我也做些考证。当时因资料匮乏,“婺源”联无据可考,仅从汪藻藉贯江西德兴推知“婺源”当是汪藻祖贯。去年,从互联网上搜寻到了汪藻自叙文字,才写出《汪藻身世家世先世与梁平汪氏祖传对联考》。最近做了一次较大的增改,并根据后生们的建议,把所有引文都作了注译。(一)汪藻身世:“起家寒甚”,“谪居零陵得屋数椽”汪藻故里江西德兴县海口镇小浮溪村,位于大茅山麓。浮溪系乐安河一小支流,源自茅山,蜿蜒数十里入乐安河,直通鄱阳湖。《德兴县志》载:“龙溪,在七都,宋学士汪藻迈迹之所,初名浮溪,徽宗赐龙溪。”【〖注〗迈迹:“谓无所因而奋发自立也。”初:原来;本来。〖译〗“龙溪,地处德兴七都,是宋代学士汪藻从小从奋发自立的地方,原来名叫浮溪,宋徽宗赐名龙溪。”】在《辞免节度使表》中对自己的身世毫不隐讳地说:“起家寒甚。”【〖注〗甚:很;极。〖译〗“家庭出身贫寒得很。”】在《夫人陈氏行状》中深情回忆道:“夫人陈氏开封府开封人。……夫人二子曰藻曰彚。少学翰墨皆夫人亲指授,有法度程其日益之功,虽祁寒剧暑不置也。……奉议君与藻,仕皆小官,禄不足食。夫人为簿其所入,铢量算计,不以毫发费,虽迨老不衰减。或止之,曰:不尔,无以养仁者之廉,且吾乐之,不为病也。……既藻之仕,意且讳贫矣。夫人每以奉议君所以励己者戒之,故藻亦所至自饬,不汲汲于苟进,系夫人之训则然。”【〖注〗行状:供官方议立谥号用的材料。翰墨:指文辞。亲:亲自。法度:制度。程:考核。益:增长功:功效。虽:即使。祁:大。剧:剧烈。置:废置。奉议君:汪藻之父汪谷官至奉议郎。仕:旧称做官。禄:俸禄。簿:登记用的本子。这里用作动词。铢量:极轻微的分量。费:浪费。迨:等到;赶上。或:有的人。尔:如此;这样。仁者:道德高尚的人。病:疲劳。意:流露出的情态。讳:避忌。所以:表示行为所凭借的方式、方法或依据,相当于“用……来的(手段,方法,东西)”励:勉励。戒:训诫。饬:告诫。汲汲:心情急切的样子。苟:不正当。进:进取。训:教诲。则:才。然:这样。〖译〗“母亲姓陈,是开封府开封县人。……母亲两个儿子,一个名叫藻,一个名叫彚。小的时候学习文辞,都是母亲亲自指导教授,有规矩、制度考核我和弟弟每天长进的功效。即使是严寒酷暑也不放弃。……父亲和我,做的都是小官,薪俸不够吃。母亲用簿子登记我们的薪俸收入,精打细算,不让有毫发浪费,即使到了年纪大了仍然坚持不懈。有人劝阻她,她说:‘不这样做,就没有办法养成品德高尚的人的廉洁,况且我乐意,不觉得疲劳。’……我进入官埸后,流露出忌讳说家庭贫寒的神情,母亲往往以父亲自己用来勉励自己的话加以训诫,所以,我也处处告诫自己,绝不能心情急切地用不正当手段求进取。这都是母亲的教诲才这样的。”】汪藻怀念母亲的这些话充分说明:他的成就除了自已奋发自立外,一位堪称典范的母亲确实为他创造了最佳的成长环境。他“通显三十年,无屋庐以居。”这样清廉高洁的品质便是在这种良好的家风里薰陶出来的。那首《点绛唇》词反映了他途仕上的重大坎坷。“新月娟娟,夜寒江静山衔斗。起来搔首。梅影横窗瘦。好个霜天,闲却传杯手。君知否?乱鸦啼后,归兴浓于酒。”【一弯明亮新月挂天空,夜寒江静远山衔北斗。辗转难眠起来直搔首。窗间梅影横斜独自瘦。好个霜天高宴饮方酣,我却闲置一双传杯手。个中原因你们知道否?自从那群乱鸦啼噪后,归隐兴致便已浓于酒。】经考证这首词写于绍兴元年,时任翰林学士。事情的起因是:他在一次论奏中建议对蔡京、王黼的门人要经过甄别才能复职,其中一些人便散布“汪藻是蔡京、王黼的朋友”的流言加以报复。恰好当时的言官即谏官(司谏、正言),不掌规谏皇上,专司监察官吏,责职混同御史。他们抓住这流言,便在皇帝面前争先恐后地邀功,于是就出现了被词人斥之为乱鸦啼叫的那一幕。皇帝明知是冤枉却不愿挫伤言官们的“积极性”而不哼不哈。端方正直却被人诽谤,尽忠竭智却得不到支持,顿时便对这样的官场极端寒心而产生了强烈的归隐念头,于是写下了这首词。事后慎重地作出了请求外放湖州的选择。一方面是想远离官场倾轧的漩窝,另一方面也是想以自己的擅长,为朝廷、为后世做点实事。后来虽几经周折,终于在绍兴八年呈上他所编修的徽宗在位期间的诏书圣旨,共计六百六十五卷,完成了他为之倾心的一件实事。只因一群乱鸦啼噪的那一幕在脑海里总是挥之不去,偶尔在酒宴上,情不自禁地吟诵起那首《点绛唇》来。在由泉州调宣州时黄公度等人给他饯行时就吟诵过。到宣州后又叫人在酒席中间歌吟,没想到这一次坐客中有个怀着旧怨的人急迫地向秦桧告密,指控为新近写来讥讽秦桧的。秦桧大怒,又不便直接以此治罪,于是采取“移花接木”的技俩,把绍兴元年言官弹劾的所谓“是蔡京、王黼的朋友”那个未能成立的罪名拿到绍兴十四年来作为罪状,罢去其官职,贬谪到永州居住。到永州以后,在《玩鸥亭记》中叙述了谪居永州初期的情形:“杜门息交,朝饭一盒、夕饮一尊、读古今书数卷、怠则枕书而睡。……一年而病,二年而苏,三年而心乐之,四年视我如人、视人如物,休休焉,不知忧乐之所在。……余谪居零陵得屋数椽……屋临大川,愚溪水注焉。……绍兴丁卯(1147)正月新安汪藻记。”【〖注〗杜门:闭门不出。息交:停止交往。朝:早晨。夕:夜晚。尊:泛称一切酒器。怠:疲倦。苏:病体复原;康复。人:别人;他人。与“我”、“己”相对。物:除自己以外的人和物;外部环境。休休:安闲自得、乐而有节的样子。焉:语气助词,用在句中表示停顿。所:处所;地方。谪居:古代高级官吏被贬谪(降职)后住在某个地方。椽:房屋间数的代称。临:靠近。川:河流。注:流入。焉:作指示代词。相当“于此”。新安:西晋设新安郡,唐改歙州,宋改徽州,即今黄山市.汪藻十一世祖以上祖先世代家居新安。〖译〗“闭门不出,停止与外界交往,早晨一盒饭,夜晚一壶酒,读古今书数卷。疲倦了就把头枕在书上睡觉……第一年生病,第二年康复,第三年心中觉得快乐,第四年看我和别人一样,看众人如同我的生存环境,安闲自得,不知道忧愁欢乐在什么地方。……我被贬谪居住零陵,得到几间房屋……房屋靠近大河,愚溪的水流入这里。……绍兴丁卯(1147)正月新安汪藻记。”】绍兴二十年,在《永州柳先生祠堂记》中透露出他对人生幸与不幸的大彻大悟。他写道:“先生以永贞元年(805)冬,自尚书郎出为邵州刺史,道贬永州司马。……零陵徒以先生居之之故,遂名闻天下。先生为之不幸可也,而零陵独非幸欤。……绍兴十四年(1144年)予来零陵,距先生三百余年。求先生遗迹,如愚溪钴鉧潭南涧朝阳岩之类皆在。独龙兴寺并先生故居曰愚堂愚亭者,湮芜不可复识。入愚诗石,亦访之无有。……先生之脑丶小7不菲婢卣撸跃恿懔晔彼鳌T蛴杷叫矣氩恍艺咂癫蝗辉眨?rdquo;【〖注〗以:于。徒:徒然,白白地。独:难道;岂。独:唯独。湮:埋没。芜:杂草丛生。〖译〗“柳中元先生于永贞元年冬天,从礼部员外郎贬为邵州刺史,途中又贬为永州马。……零陵陡然因先生居住在这里的缘故而名闻天下。这对先生而言可以说是不幸,然而对零陵来说难道不是幸运吗?……绍兴十四年我来到零陵,相距先生已经三百余年了。寻求先生的遗迹如愚溪、钴鉧潭、南涧、朝阳岩之类都还存在。唯独龙兴寺和先生的故居名叫愚堂愚亭的,湮没而乱草丛生已经不能再识别了。入愚诗石,也访求不到了。……先生的文章载于文集中。凡是环奇绝特的,都是居住零陵的时候所创作的。那么我所说的幸与不幸难道不是那样吗?”】在遇赦不还的《谢表》中写道:“所当退养于罢癃”【〖注〗谢:推辞。表:古代章奏的一种.所当:所字结构。“当”:适合。“所当”即适合的地方。于:介词,引出动词“退养”的主动者。罢癃(pílōng)“罢”:通“疲”。“罢癃”亦作“疲癃”。病废不能任事。〖译〗“(永州是我这个)病废不能任事(的人)退养最适合的地方。”】在《谢永州再任宫祠表》中写道:“伏念臣推数奇穷,负愆深重,扪心无可言者,擢发皆自取之。”【〖注〗。伏念:旧时常用为下对上有所陈述时的表敬之辞.推:推求;推测。数(shù):命运;定数。奇(jī):(运气;命运)不好;不顺。穷:不得志;不显贵。负愆:犹负罪.扪心:摸摸胸口,反省自问的意思。擢发:擢即拔,擢发即擢发难数(sh):比喻罪行多到无法计算。〖译〗“臣命运不好,负罪深重,摸摸胸口反省自问没有什么可说的,罪行多到无法计算都是自己造成的.”言下之意十分明白:因为朝庭在秦桧把持下没有是非公道可言,对过去的一切自认倒霉。高宗绍兴二十四年(1154),一代名臣、卓有成就的文学家、诗人逝世于湖南。

(二)汪藻家世:“江左著姓”,“江南闻家”汪藻在《浮溪集》卷一九《为德兴汪氏种德堂作记》一文中综述了自家祖先迁徙发达的情况:“汪氏世家新安,当五季干戈纷扰之时,衣冠散处诸邑大川长谷间,率皆即深而潜,依险而居。迨宋兴百年,无不安土乐生。于是豪杰始相与出耕,而各长雄其地。以力田课僮仆,以诗书训子弟,以孝谨保坟墓,以信义服乡里,室庐相望为闻家,子孙取高科登显仕者,无世无之,而汪氏尤其章章者也。”【〖注〗五季:五代亦称五季,即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衣冠:指官绅、士大夫。豪杰:才智出众的人。相与:结伴。长(zhng)雄:称雄。章章,亦作彰彰,显著。〖译〗汪氏世世代代家住新安,当五代战乱的时候,官绅、士大夫逃散居住在各县的大河深谷之间,大都就着深处而隐藏,依托险要地势而居住。到宋朝兴起百年间,无不安于所住的地方,乐于发展生产。因此才智出众的人,开始结伴出来耕种,各自称雄他所在的地方。用务农考核家僮和仆人,用诗书训教子弟,用孝顺谨慎保护祖宗的坟墓,用守信和仁义令乡亲邻里佩服,室庐相望成为有名的家族,子孙考取高科第登上显赫官位的,没有那一代没有,汪家算是尤其显著的。】《浮溪集》卷二四《奉议公行状》:“公讳谷,字次元,姓汪氏。……至五季,有自歙之黄墩,徙婺源还珠者,于公为九世祖,子孙因家焉。用高资为江左著姓。至公之父子,始以进士继踪起家,知名一时。”“男六人,槃、棐、槩、楶、藻、彙。”【〖注〗行状:供朝庭议立谥号用的材料。公:汪藻之父。讳:生时曰名,死后曰讳。歙:歙县,在安徽。黄墩:小地名。徙:迁移。婺源:县名,在江西。还珠:小地名。于:为;是。用在判断句中表示判断。因:因袭,沿袭。家焉:在此安家,“家”用作动词。用:因,由,凭借。高资:很多的钱财。江左:古人在地理上以江东为左,以江西为右。故江东又称江左。东晋,南朝宋、齐、梁、陈各代的根据地都在江左,故当时人又称这五朝及其统治下的全部地区为江左。后人常沿用这种称呼。继:接连,连接。踪:脚印,踪迹。起家:指兴家立业。〖译〗先父讳谷,字次元,姓汪。……到了五代的时候,有个从歙县的黄墩,迁移到婺源还珠的祖宗,是先父的九世祖,子孙沿袭在此安家。凭借家里有很多资财而成为江左著名的姓氏。到了先父父子,开始凭借考中进士一下代接着一代地兴家立业,知名一时。”“子六人,名叫槃、棐、槩、楶、藻、彙。”《浮溪集》卷二六《左朝请大夫知全州汪君墓志铭》:“新安汪氏,见于隋末唐初,五季之乱,有自黄墩徙婺源者,以赀雄饶歙间,数世而至君之高祖讳某,擢进士第。……为江南闻家。皇考讳槃。”【〖注〗左朝请大夫:官阶,从五品。知全州:全州知州。汪君:名恺,汪藻大哥之子。见:同“现”,出现。以:凭借。赀:通“资”,资财。雄:称雄。擢:擢第,科举时代谓考试登第。闻家:有名声的人家。皇考:父死曰“考”,母死曰“妣”,“皇”是尊称。〖译〗“新安汪氏出现于隋末唐初,五代之乱的时候,有个从黄墩迁移到婺源的祖宗,凭借家中资财很多称雄于饶州和歙州地区,经过数代而到了汪恺的高祖讳某,考中进士第。……成为江南地区有名声的人家。汪恺的先父名叫汪槃。”】《浮溪文粹》附录孙觌(dí)《宋故显谟阁学士左大中大夫新安郡开国侯食邑一千五百户食封一百户赠端明殿学士汪公墓志铭》:“公讳藻,字彦章,姓汪氏,饶州德兴人。……新安汪氏之徙鄱阳,盖已久矣。自曾祖至公四世,皆以儒学中进士第。曾祖震,太常丞,赠光禄卿。祖父宗颜,尚书都官员外郎,赠中大夫。考敇奉仪郎,赠少傅。”【〖注〗显谟阁学士:职。左大中大夫:散阶。新安郡开国侯:爵。食邑一千五百户食封一百户(食邑:亦称“封地”。食实封:指实封的食邑。宋制,食邑二百户至一万户,食实封一百户至一千户,有时可以特加。但这些在宋代只是一种褒奖的名誉,与春秋时代诸侯真的享受几千户、几万户租税的情况不同)。赠端明殿学士:封赠。汪公:汪藻。盖:〈连〉连接上句或上一段,表示解说原由。相当于“本来”、“原来”。敇:皇帝颁赐爵位之诏令。〖译〗“公名藻,字彦章,姓汪,饶州德兴人。……新安汪氏迁移到鄱阳,原来已经很久了。从曾祖到公四代,都凭借儒学考中进士第。曾祖汪震,官至太常丞,封赠光禄卿。祖父汪宗颜,官至尚书都官员外郎,封赠中大夫。父敇奉仪郎,封赠少傅。】上面摘引文字表明,自汪藻的十世祖起,有过两次迁徙和两个特点鲜明的时期。两次迁徙:歙州歙县黄墩—饶州婺源县还珠—饶州德兴县浮溪(新安郡即歙州,鄱阳郡即饶州)。两个时期:一个是从汪藻的十世祖迁到婺源后的数世,种田发家,十分富有,凭借资财称雄饶歙地区,由于巨额钱财成为江左著名姓氏。不难看出,“婺源世泽光犀角”,写的就是这一时期。另一个是迁德兴后,从汪藻的曾祖开始一代接连着一代中进士第,一时间成为江南地区很有声望的家族。“南浦家声起风毛”写的就是这一时期。联中用“南浦”不用“德兴”是由于受到平仄的限制,因为上联“婺源世泽光犀角”是“平平仄仄平平仄”(其中第一字“婺”,虽是仄声,但不在节奏点上,故可以不论),下联必须用“仄仄平平仄仄平”,“德兴”的“兴”字却是个平声字,第二字用平声字是绝对不行的,而“南浦”的“浦”字恰好是个仄声字。浦〈名〉:水边。南浦:南面的水边。德兴在婺源南面,属鄱阳湖周边地区,故以“南浦”代指“德兴”。不难看出,梁平汪氏祖传“婺源”联与汪藻记叙家世的文字如出一辙,对联正好是记叙的艺术概括,记叙正好是对联的本事,差别只在于一是文学的一体,一是应用文的一种,即表现形式不同罢了。据此,我以为“婺源”联亦出自藻公手笔。至此,“状元”联同“婺源”联的关系也更清楚了。“婺源”联写的藻公十世祖一脉的家世,“状元”联写的藻公曾祖一脉的家世,后者是前者下联的展开,或者说具本化。其中【渊源】比喻事情的本原:历史渊源,家学渊源(家世学问的传授有根源)。【久仰】与人初见时之敬辞,言仰慕己久也。【状元】旧时科举之制,以廷试一甲第一名为状元。钱大昕(清乾隆年间进士)《十驾斋養新录》:“进士第一人称状元起于唐,至今因之;惟宋时状元不必定第一名,第二、三人亦有此称。”(《辞海》上册巳集1888页)【雨】犹【雨露】雨和露能滋长万物,多用以比喻恩泽、恩惠。李白《书情》诗:“愧无横草功,虚负雨露恩。”高适《送李少府贬峡中王少府贬长沙》“圣上即今多雨露,暂时分手莫踌躇。”【世系】谓世代相承之系次也。【风】〈名〉作风,风度,节操。这“状元”联是“自曾祖至公四世,皆以儒学中进士第”的艺术再现,上联是说:经过有着家学渊源的四代人的苦苦追求,同仰慕己乆的状元所能受到的雨露恩终于初次见面了。一声“久仰”,固然道出了撰联者的欣慰,更多的是道出了祖辈的艰辛。祖上已经是连续三代进士,到他这一代,尚“起家寒甚”。便知这一声“久仰”多么深沉。由此亦可窥见当时一般进士与进士前三名(状元)的待遇是很悬殊的。下联是说:祖孙四代一代紧接一代传承了并期望子孙永远继承进士家风。不难看出,“状元”联正是在藻公那特定的家庭环境中酝酿出来的。深刻的生活体验是艺术创作最深厚的源泉,没有这种客观生活在头脑中的反映,绝不可能撰写出这样的对联来。这个问题的考证本来可以就此结束,无奈有人一口咬定“状元”联写的是状元汪应辰的事迹,指责我“凭只言片语发挥想象力地臆断”,赓即有人附和,指斥我“张冠李戴”;无奈长期养成了遇事好辨的习惯,于是便有了下面的近乎唠叨然而并非无意义的话。论者提出的根据是,《宋史·汪应辰传》记载着这样一件事:“初任(开始担任官职),赵鼎为帅,幕府(将帅办公的地方)事悉谘焉(都同他商量)。岁小旱(当年小有旱灾),命应辰祷雨名山即应,越人语之曰:‘此相公雨。’鼎曰:‘不然,乃状元雨也。’”应当说,如果没有别的考虑不会看不出,此“状元雨”非彼“状元雨”。“状元”联中的“雨”对“风”,不是“天文”对,而是“人事”对。“雨”(雨露)喻状元受到的“恩惠”(状元享受的待遇),这种不说出本体“恩惠”,而把喻体“雨”直接用在本体应该出现的地方,从修辞格讲,叫做“借喻”。“风”自然也不是“流动的空气”那个“风”,而是“作风、风度、节操”等意思。汪应辰事迹的“状元雨”是实指“状元求下的雨”,这“雨”是“雲层中降落地面的水滴”,人人早已司空见惯,谁还同它道“久仰”;既是小的旱灾,又是一求即应的雨,道一声“久违”都很勉强。何况状元求雨,是绝对扯不上什么“渊源”的。所以,它同“状元”联中的“状元雨”,实在是风马牛不相及。更何况“状元求下的雨”同下联的“进士风”也无法相对仗。于是有论者为了自圆其说,又声称:这对联是汪藻之后婺源出了很多进士,“中进士这股风刮起来了,后人才以汪应辰的事迹写出这副对联的,这风对雨真神来之笔也!”且不说汪藻家几代人接连中进士第已经是德兴的事了,与婺源出了多少进士无关;也不说中进士成风与“进士风”牛头不对马嘴;也不说中进士成风的风能不能与上联的雨相为对仗,单说论者设想出的这位撰联的后人,他既能写出这副人见人爱的对联,又对风雨二字都搞不明白,他同状元受到的雨露恩还离着八帽子远,就在那里拱手道“久仰”,就显得十分滑稽。“真神来之笔也!”,这赞叹更是不可思议。最后,有人干脆说:查遍宋史,汪姓人氏惟有汪应辰是进士第一名,因此,“状元”联写的就是汪应辰的事迹。如果世界上如此说不通的事都可以强行认定,如果史书上什么都记载得很清楚的了,还用得着考证么。史书上,岂但没有汪藻进士第一名的记载,连汪藻中进士第是“崇宁五年”还是“崇宁二年”都各说不一。《新安志》卷八《叙进士题名》:“崇宁二年霍端友榜:汪藻,翰林学士赠端明殿学士。”算是记载得“丁是丁,卯是卯”了,然而同书又记:“崇宁二年霍端友榜:汪伯彦,祁门,建炎宰相。”是其一有误,还是“二汪”同榜?这又使人不敢轻信。我以为可信的还是《宋史·汪藻传》所载:“幼颖异,入太学,中进士第。”至于“入太学”的年代,据陆游《老学庵笔记》:“绍圣,元符间,汪内相〈翰林学士,专掌内命,因参与机要,被称为内相〉彦章有声太学……。”据《宋史》记载,当时太学实行五年制。初进太学在外舍学习,一年以后合格者进入内舍再学习两年,合格者升入上舍再深造两年,上舍生依考试结果,上等,取旨授官(朝廷直接委任官职);中等,以俟殿试(可以等待参加殿试);下等,以俟省试(可以等待参加省试)。据此,汪藻当是太学上舍生及第,而不是礼部奏名进士第。因为“入太学,中进士第”这话本身很明确,并且,如果他是上舍生考试中的落伍者,前置“幼颖异”就不是对他的赞扬而是对他的讽刺,而“幼颖异”在这里赞扬的意思是很清楚的。关于中进士第的时间当早于崇宁二年,因为绍圣共五年(1094—1097)、元符共三(1098—1100)、建中靖国一年(1101)崇宁共五年(1102—1106),既然绍圣、元符年间就已经在太学里有了名声,就不大可能在太学里一直读到崇宁二年乃至崇宁五年。本传记载得如此简略,对比“朱胜非,崇宁二年上舍生登第”;“俞粟,崇宁四年,以上舍生赐进士第”;“卫肤敏,以上舍生登宣和元年进士第”,说明元代史官修《宋史》的时候就已经无据可考了。总之,若就史书言,汪藻究竟于何年登进士第,是进士第几名,修宋史时就已经是个谜,也许永远是个谜。然而,若以事实论,却是十分清楚的,那就是“状元”联一直流传在汪藻子孙中,它本身也是一种史料,而且是第一手史料。撰联者同“状元雨”道“久仰”,清楚表明他进入了进士前三名之列。这“状元”联本身也是“惟宋时状元不必定第一名,第二、三人亦有此称”的活化石般的证据。

“汪氏轩辕皆古国名。春秋时,童子踦以功显鲁,孔子韪之。中间谱系不传。……公讳谷,字次元,……至五季,自歙之黄墩,徙婺源还珠者,于公为九世祖,子孙因家焉。用高资为江左著姓。”还有卷一九《为德兴汪氏种德堂作记》:“汪氏世家新安(歙),当五季干戈纷扰之时,衣冠散处诸邑大川长谷间,率皆即深而潜,依险而居。”卷二六《左朝请大夫知全州汪(恺)君墓志铭》:“新安汪氏,见于隋末唐初,五季之乱,有自黄墩徙婺源者,以赀雄饶歙间,数世而至君之高祖讳某,擢进士第。……为江南闻家。皇考讳槃。”按史学家公认的原则:公开性文献可信度高于私家文献,孰正孰误,不言自明。“中间谱系不传”,指的是“童子踦以功显鲁”至“新安汪氏,见于隋末唐初”之间的“谱系不传”,即仅存“隋末唐初”、“?世家新安”以来之谱系,意思很明确。汪藻为徙婺源后之十一世,我刚好也是徙四川后之十一世,据我幼时经历,对祖籍湖南零陵,尚登公迁来龙门是在“湖广填四川”的时候,乃是妇孺皆知。所以我认为,汪藻会把“至五季,自歙之黄墩,徙婺源还珠者,于公为九世祖”这种妇孺皆知之事弄错,简直不可思议。

“除非是汪藻把原居地弄錯”。这表明作者也根本不相信汪藻会弄错。无奈陷入了别人设置的按30年一代推算世次的误区。考证世次并非不可以用年数推算。洪迈《容斋随笔》中考证《史记世次》就用过这种方法。之所以得出《史记》记载的帝王世代次序荒谬和经不起考查的结论,因为它太离谱了(论辈份王季(文王之父)应和商汤是兄弟,仅差两代,竟差了六百年。周朝的先人,必须每代在位七八十年,又都是晚年得子才符合此数。而他们所享的年寿,要超过一百岁才可以)。把这种研究方法用于汪藻概述先世的考查,即使不考虑躲避“五季之乱”的迁徙当于战乱初起之时这个因素,就是按朱温称帝算:“(1026-907=119年)119年,那麼五代剛開始的時候,穀公的九世祖應該至少六十一岁(209-119=61)!?”或“?若以公元881年黃巢稱帝為基礎,一世代為20年的話則遷入時為35歲,一世代為25年的話則遷入時為80歲。”都并不离谱,得不出汪藻要么把时间弄错,要么“九世祖”的“九”字有错的结论。举几个实例,一是我亲眼所见,我的外祖父八十大寿的时候,玄孙早已出世,“五世同堂”尚不满八十。二是我本人正好比入川始祖(于我为十世祖)晚出300年,恰合30年一代。但在我上小学的年代:近邻中,尚有比我高三辈而并非高龄者;学校里,校长晚我一辈,同班同学有比我大一辈者,也有比我晚两辈者;全族中,比我晚三辈的也早已出世。可见30年一代的箍箍,多么有悖常识和客观实际。三是我们《家谱》记载:祖先携子入川时的年龄是66岁。“湖广填四川”尚且如此,躲避“五季之乱”自然更顾不得年龄了。

《家谱》中“奉道安公為先祖”的“奉”,乃是信奉、尊奉之意,与汪华自奉颖川候为先祖之“奉”相同,只是后人失察或不察竟以为真。不仅汪道安不真,还有,汪藻记其祖先“中间谱系不传”,明白无误;高祖以上使用的如“九世祖”这样自下而上为序的称呼,《家谱》中自上而下的世代次序从何而来?它与汪华奉颖川候为先祖之谱系何其相似。当年,对谱系饶有兴趣的汪藻,曾为《世说新语》中涉及的著名姓氏编修谱系,不可能不研究自家的谱系,不可能不关注那个流传甚广的同姓人家的谱系;好读《春秋左氏传》的汪藻,不可能没有考究过颖川候之真伪。“汪氏轩辕皆古国名。春秋时,童子踦以功显鲁,孔子韪之。中间谱系不传。”?正是他的考证结论。“颖川候”及其谱系的真伪自在不言中。由于该谱系编造得世次无缺,阀阅显盛,簪缨甲第,鱼贯蝉联,非常诱人,我们龙门汪氏在乾隆年间重修《家谱》时,就曾上过这种伪造谱系兜售者的当,一度被塞进家谱。幸亏我的七世祖及时发现,当即斩断了这种伪谱系的流传,这也算是个实例。

作者还对胡编乱造的《新编汪氏统宗谱——爽公支系及仙桃区合族汪氏族谱》责问道;“是否是盛世修譜,各取所需的結果?”问得好!不过对那些热衷于编造天下汪姓人氏莫非汪华子孙神话的人,对那些津津乐道"爽公支系"的人,不妨多问几个问题:是否汪芒古国和汪姓其他起源都是古人吃了饭没事干编造出来的或者那些汪姓的后代到汪华出世以后都从人间蒸发了?是否从“颖川候”到汪华几十代都是一脉单传没有任何支系或所有支系到汪华之后也都全部从人间蒸发了所以只剩下汪华之下几个支系?



附作者原文:

汪藻是道安公的後人?

按照我們的家譜記載,第六十七世祖為穀公(1026—1105),第六十八世祖槃公為宋名人藻公(1079—1154)的哥哥。茲將祖譜和汪藻浮溪集卷廿四”奉議公行狀”所述加以比較。

家譜記載第五十六世祖道安公在唐宣宗時(西元847)充兵馬都虞門,鎮婺源,遂由涇縣移家婺源。到了第六十七世祖穀公(1026—1105)一支遷至德興(饒州德興縣浮溪,奉道安公為先祖。汪藻的浮溪集卷廿四”奉議公行狀”所述”公諱穀字次元…..中間譜系不傳,至五季有自歙之黃墩(徽州黃墩)徙婺源縣還珠者,于公為九世祖,子孫因家焉,用高資為江左著姓,至公之父子始以進士繼踵起家”。

差異點是家譜所記(1)道安公在唐宣宗時遷婺源,不是在五代;(2)道安公為穀公的十一世祖,不是九世祖,穀公的九世祖為勤公;(3)道安公由涇縣移家婺源,不是自黃墩(徽州黃墩)徙婺源。

就第一點來說,藻公所言穀公九世祖在五代(西元907-979),距穀公生年差(1026-907=119年)119年,那麼五代剛開始的時候,穀公的九世祖應該至少六十歲了(209-119=61)!若以平均一個世代30年計的話,119年約四代,則約為穀公的五代祖遷移較為可能,否則就應該在唐代就遷到婺源。但藻公之所以會稱”五季”可能為唐末公元875年,山東王仙芝在濮陽縣起義,部卒達數萬之眾。在發佈的檄文中,王仙芝指責唐朝“吏貪沓,賦重,賞罰不平。”而在今山東曹縣北的黃巢亦率眾數千人,響應王仙芝;其後黃巢於881年1月在長安自稱皇帝,國號為大齊,年號為金統。若以公元881年黃巢稱帝為基礎,一世代為20年的話則遷入時為35歲,一世代為25年的話則遷入時為80歲。另一種可能則是九世祖的”九”字有誤。假如以始遷祖之前三代列入牌位的話,那就是第六十一代祖子公才是真正的始遷婺源。也可能其所指為道安公,那麼就應為十一世祖了!

就第二點來說,有關譜系第五十八世祖的說法,有三公、敏公、勤公及強公的說法。在汪藻的文章中,並未提到其五十八世祖的名諱,並且強調”中間譜系不傳”。在新编汪氏统宗谱——爽公支系及仙桃区合族汪氏族谱所云第五八世敏公為五十七世祖源公長子生於宋太宗太平興國2年(977)生。長穀公49歲!此不合常理。而敏公出生距道安公在唐宣宗時(西元847)達130年,也非常不合理。六十世知古公於宋仁宗天聖3年(1025)出生與敏公生年相比接近,但與穀公生年1026只差一年!!是否是盛世修譜,各取所需的結果?

就第三點來說,道安公到穀公計十一代,出生差約200年(道安生於827年),也是每一代不足20年,也太短了些!!道安公由涇縣移家婺源,不是自黃墩(徽州黃墩)徙婺源,除非是汪藻把原居地弄錯

以上尚祈各方先進指點!!

汪藻《皇太后手书》今译皇太后系宋哲宗废后孟氏,徽宗即位,曾复位为元祐皇后,不久又被废。金兵立张邦昌为帝北返后,张邦昌听从吕好问之言,迎入延福宫,尊为太后,垂帘听政。乃命太常寺少卿汪藻代草手书,谕告中外,安抚、激励人心。高宗继位后,尊为“元祐太后”,为避其祖父孟元之讳,【原文】【今译】比以敌国兴师,【近时因为敌国起兵,】都城失守。【都城(开封)沦陷。】祲缠宫阙,既二帝之蒙尘;【不祥之气搅扰宫阙,已使徽钦二宗蒙受风尘】注1祸及宗祊,谓三灵之改卜。【灾祸危及宗庙,告之以改朝换代。】注2众恐中原之无主,【众臣恐怕宋朝疆土无君?】注3姑令旧弼以临朝。【暂且使原先辅佐之人(张邦昌)临朝临御朝廷。】虽义形於色,而以死为辞;【纵使仗义之气在脸上流露出来,用死相推辞.】然事迫於危,而非权莫济。【然而事情紧迫危急,因而?除非权变于事无补益.】内以拯黔首将亡之命,【对内可以拯救平民百姓将要灭亡的生命,】外以纡邻国见逼之威。【对外可以解除邻国(金国)逼迫的威胁。】遂成九庙之安,【成功保全帝室宗庙的安然无恙,】坐免一城之酷。【因此免除全城的免遭酷刑。】乃以衰癃之质,【于是用衰老而有手脚不灵活之病的体质,】起於闲废之中。【起用於闲居废黜之中。】迎置宫闱,【迎接安置在后妃居处,】进加位号。【进献加封尊为太后。】举钦圣已行之典,【举行钦宗已行之典礼,】成靖康欲复之心。【成全靖康(钦宗年号)想要光复的心愿。】忍言运数之屯,【硬着心肠说命运(气数)屯zhūn:蹇(不顺利),】坐视邦家之覆。【坐在一旁观看国家覆灭。】抚躬独在,【反躬自问.】流涕何从?【眼泪往哪里流?】缅惟艺祖之开基,【缅怀艺祖(开国帝王,)开创基业(犹开国),】实自高穹之眷命。【实际由于苍天垂爱并赋予重任。】历年二百,人不知兵;【经历年代二百,人人不知道战争,】传序九君,世无失德。【传承序次九位君主,代代没有犯下过错,罪过。】虽举族有北辕之釁,【虽然全族有被掳北去的灾祸,】而敷天同左袒之心。【然而普天下同怀偏护宋朝一方的心愿】乃眷贤王,【于是眷顾有德行的君王,】越居近服。【越级位居最近的王位继承人。】已徇群情之请,【已经顺从众人说情的请求,】俾膺神器之归。【使接受帝位的归属。】繇康邸之旧藩,【由康王赵构官邸原先诸侯王的封国,】嗣我朝之大统。【继承宋朝的帝业;帝位。】汉家之厄十世,宜光武之中兴;【汉朝灾难在第十代,该刘秀重新兴盛起来】献公之子九人,唯重耳之尚在。【晋献公儿子九人,惟有重耳(晋文公)还在】兹惟天意,【这是因为上天的意旨,】夫岂人谋?【哪里是人为的努力?】尚期中外之协心,【还希望国内外协力同心,】同定安危之至计。【共同决定安危的根本大计。】庶臻小愒,【但愿达到小休息(愒qì古同“憩”)】渐底丕平。【逐渐达到(底:古同“抵”)大安定】用敷告於多方,【因此布告於各方,】其深明於吾意。【可要深刻了解我的意向?】【注释】蒙尘:古代指帝王失位逃亡在外,蒙受风尘宗祊:宗庙。祊bēng古代在宗庙门内设祭的地方。用宗祊而不用宗庙,是因为这里须用平声,而庙为仄声。三灵:这里指改天换地即改朝换代。)三灵:天地人或日月星中原:指黄河中下游地区,代指宋朝疆土艺祖:开国帝王,宋称宋太祖为艺祖同左袒:谓偏护宋朝一方(左袒:脱左袖,露左臂。《史记·吕太后本纪》载:汉高祖刘邦死后,吕后擅政,培植吕姓势力。吕后死,太尉周勃谋诛诸吕,对军队发令说:“拥护吕氏的右袒,拥护刘氏的左袒。”军中都左袒拥护刘氏。后因以“左袒”谓偏护一方)近服:谓靠近王畿之地。古代王畿外围,以五百里为一区划,由近及远分为五服。这里指最近的王位继承人。神器:象征国家权力之玺、鼎等。借指帝位、政权之归属。藩:封建王朝分给诸侯王的封国,重耳:晋文公。康王即后来的高宗赵构,亦为徽宗第九子。《永州柳先生祠堂记》(宋)汪藻
献花(0)
+1
(本文系岭南闲人之...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