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春秋卿族-鲁
2018-04-17 | 阅:  转:  |  分享 
  
鲁有六卿,四司为主,司徒最尊,次为司马、司空,司寇位居第四。另一卿为大宰。按《春秋》惯例,一般非卿不书。偶而也有卿而未书,及非卿而书者鲁隐
书于经:公子益师(字众父,卒于隐公元年)、无骇(司空)、公子翬(羽父)(司徒或司马)、公子彄(臧僖伯)、挟未书经:公子豫、(费伯
为费大夫)、众仲鲁桓书于经:公子翬、公子柔;未书经:臧孙达、申繻鲁庄书于经:公子庆父(共仲),公子友(季友)、臧孙达→臧孙辰(大宰
)、溺、公子结;未书经:公子牙(叔牙)鲁闵书于经:庆父、季友鲁僖季友、公孙兹(叔牙之子)、公孙敖(庆父之子)、公子遂(东门襄仲
)、臧孙辰、公子买鲁文公孙敖、公子遂、臧孙辰→臧孙许(宣叔),叔孙得臣、季孙行父(季文子)、叔彭生鲁宣公子遂→公孙归父、叔孙得臣、
季孙行父、臧孙许,仲孙蔑;叔肸鲁成季孙行父、臧孙许→臧孙纥(武仲)、仲孙蔑、叔孙侨如、公孙婴齐,仲婴齐(十五年卒)、公子偃成四年臧
孙许卒之后,司徒、司马、司空三职就已被三桓垄断。仲孙蔑卒后,季氏世袭司徒,为正卿;叔孙氏世袭司马,居第二;孟氏世袭司空,居第三鲁襄
季孙行父→季孙宿、仲孙蔑→仲孙速→仲孙羯、叔孙豹(穆叔)、臧孙纥(曾任司寇)→臧为、叔老→叔弓;另一卿当为叔仲带(昭伯)或子服惠伯
(孟椒)鲁昭季孙宿→季孙意如(平子)、叔孙豹→叔孙婼(昭子)→叔孙不敢(成子)、叔弓→叔辄→叔鞅→叔诣、仲孙貜(孟僖子)→仲孙何忌
(孟懿子)、臧昭伯→臧会;另一卿当为仲小或公子慭鲁定季孙意如→季孙斯、叔孙不敢→叔孙州仇、仲孙何忌;孔子为司寇,另二卿当为子叔氏与
臧氏(孔子之后,任司寇者应为子叔氏)鲁哀季孙斯→季孙肥、叔孙州仇→叔孙文子、仲孙何忌→仲孙洩、叔还→叔青,臧宾如→臧石臧孙氏:公子
彄(臧僖伯)→臧孙达(臧哀伯)→臧孙辰(臧文仲)→臧孙许(臧宣叔)→臧孙纥(臧武仲)→臧为→臧孙赐(臧昭伯)→臧会→臧宾如→臧石东
门氏:公子遂(襄仲)→公孙归父→仲婴齐季孙氏:公子友→季孙行父(季文子)→季孙宿(季武子)→季孙意如(季平子)→季孙斯(季桓子)→
季孙肥(季康子)叔孙氏:公子牙(叔牙)→公孙兹(戴伯)→叔孙得臣(庄叔)→叔孙侨如(宣伯)→叔孙豹(穆叔)→叔孙婼(昭子)→叔孙不
敢(成子)→叔孙州仇(武叔)→叔孙舒(文子)仲孙氏/孟孙氏:公子庆父→公孙敖(穆伯)→仲孙谷(文伯)→仲孙难(惠叔)→仲孙蔑(孟献
子)→仲孙速(庄子)→仲孙羯(孝伯)→仲孙貜(孟僖子)→仲孙何忌(懿子)→仲孙洩(孟武伯)子叔氏:叔肸→公孙婴齐(子叔声伯)→叔老
(齐子)→叔弓(敬子)→叔辄→叔鞅→叔诣→叔还(成子)→叔青臧孙世卿,贯穿春秋公子彄(臧僖伯)→臧孙达(臧哀伯)→臧孙辰(即臧文仲
)→臧孙许(臧宣叔)→臧孙纥(臧武仲)。→臧为→臧孙赐(臧昭伯)→臧会→臧宾如→臧石臧孙氏出自孝公。公子彄为孝公之子,惠公之弟,字
子臧,隐公称其为“叔父”。其后以字为氏称,曰臧孙氏,简称臧氏。公子彄为臧氏之祖,即臧僖伯。僖伯之后,臧氏继立者为臧孙达,即臧哀伯。
公子彄之子为伯氏瓶,瓶之子方为哀伯达。伯氏瓶早死,不得立。臧孙达以孙继祖。臧孙辰,即臧文仲,于庄公二十八年(前666年)见于《经
》,文公十年(前617年)卒,任卿50年,历庄、闵、僖、文四君,从政时间在鲁卿中仅次于季文子。臧文仲的地位虽不如襄仲和三桓,但很有
影响。如僖公二十六年,臧文仲及襄仲如楚乞师,《经》书“公子遂如楚乞师”,不及文仲,但《传》曰:“臧孙见子玉而道之伐齐、宋”,则实际
起作用的是文仲。季文子曾说:“先大夫臧文仲教行父事君之礼。”叔孙豹也说:“鲁有先大夫曰臧文仲,既没,其言立”,可谓“死而不朽”。推
测,臧文仲任职大宰,掌管公室之事。故孔子责备臧文仲“其不仁者三,不知者三。”(“臧文仲,其不仁者三,不知者三。下展禽,废六关,妾织
蒲,三不仁也。作虚器,纵逆祀,祀爰居,三不知也。”)要他为公室的过错负责。文公十年,文仲卒,其子臧孙许继立,即臧宣叔。臧宣
叔(臧孙许)是臧氏中任职最高的了。鞌之战,鲁四帅出战,《经》书“季孙行父、臧孙许、叔孙侨如、公孙婴齐帅师”,宣叔位居第二,仅次于正
卿季文子。鲁有二军,宣叔当与季文子同率上军。成公元年《传》:“冬,臧宣叔令修赋、缮完、具守备。”驱逐东门氏,也是由宣叔执行。据此,
宣叔当任司马一职。在此之前,臧僖伯之地位似在公子翚、无骇诸人之下;臧哀伯不见于《经》;臧文仲虽仕四君,但其地位明显低于襄仲和三桓。
成公四年(前587年),宣叔卒,任卿30年。其子臧孙纥继立,即臧武仲。臧武仲(臧孙纥)任司寇,位居第四。武仲以“知”闻名,
孔子曾说:“若臧武仲之知,公绰之不欲,卞庄子之勇,冉求文艺,文之以礼乐,亦可以为成人矣。”武仲之时,三桓地位显赫。武仲以其智周旋于
季、孟之间。后来,由于孟氏挑唆,他被季氏驱逐,奔邾,后又奔齐,任卿37年。臧武仲有异母兄臧贾及异母弟臧为。襄公二十三年(前550
年)《传》:臧武仲自邾使告臧贾,且致大蔡焉,曰:“纥不佞,失守宗祧,敢告不吊。纥之罪不及不祀。子以大蔡纳请,其可。”贾曰:“是家
之祸也,非子之过也。贾闻命矣。”再拜受龟。使(臧)为以纳请,遂自为也。……乃立臧为。臧武仲出奔之后,臧氏的地位有所下降,只能居
第五了。子叔氏上升,居三桓之后。臧为窃位,不知何时卒。其子臧孙赐继立,即臧昭伯。臧昭伯(臧孙赐)与季氏不睦,而附于昭公。昭公
伐季氏,臧昭伯为主谋之一。昭公奔齐,昭伯从之,季平子立臧会,时在昭公二十五年(前517年)。臧会是昭伯之从弟,很可能就是臧贾的儿子
。臧会“为谗于臧氏,而逃于季氏”,故季氏立之。臧会之后,臧氏任卿者有臧宾如、臧石。臧宾如见于哀公八年《传》:“九月,臧宾如
如齐莅盟。”不见于《经》。臧石见于哀公二十四年《传》:夏四月,晋侯将伐齐,使来乞师,曰:“昔臧文仲以楚师伐齐,取谷;宣叔以晋
师伐齐,取汶阳。寡君欲徼福于周公,愿乞灵于臧氏。”臧石帅师会之,取廪丘。可见臧氏在鲁国仍是不容忽视的。终春秋之世,臧氏仍居五卿之
列。臧僖伯未入春秋即为卿。终春秋之世,臧氏所知者有九代十卿,是鲁国唯一贯穿春秋始终的世卿大族。这种现象在列国中也极为罕见。东门弑君
,昙花一现公子遂(襄仲)→公孙归父→仲婴齐公子遂又称襄仲,出自庄公,其后为东门氏。襄仲于僖公二十六年(前634年)始见于《经》
《传》,宣公八年(前601年)卒,从政33年。襄仲从政时,季友已死,其孙行父尚幼,故季氏暂无居卿位者。当时资历最深的是臧文仲,
但地位不高。其次是庆父之子公孙敖,于十五年见于《经》,任卿早于襄仲。襄仲与公孙敖,二人谁为正卿,不好判断。但二人互相争斗,关系很僵
。不过这种局面并没有维持很久。文公八年(前619年),公孙敖为了莒国的一个美女,放弃卿位,奔莒而“从己氏焉”。从此,襄仲独揽大权。
十八年(前609年),文公去世,子恶即位。这时,襄仲干了一件影响鲁国历史的大事。《传》曰:文公二妃敬嬴,生宣公。敬嬴嬖而私
事襄仲。宣公长,而属诸襄仲。襄仲欲立之,……见于齐侯而请之。齐侯新立,而欲亲鲁,许之。冬十月,仲杀恶及视,而立宣公。99年后,
晋史墨评价此事的影响说:“鲁文公薨,而东门遂杀嫡立庶,鲁君于是乎失国,政在季氏”。鲁君失国,政在季氏,不能都归结于襄仲弑君,而
且政在季氏也有一个发展过程。但若说襄仲杀嫡立庶是导致鲁君失国的重要原因,应是事实。襄仲于宣公八年(前601年)去世,其子公孙归
父继任为卿。归父资历尚浅,正卿落入季孙行父之手,紧随其后的是臧孙许和仲孙蔑。同时任卿的还有叔孙侨如和公孙婴齐。据《周语中》,归父位
在侨如下,则不超过第五位。公孙归父地位虽然不高,但“以襄仲之立公也,有宠”。于是也干了一件影响鲁国历史的大事:“欲去三桓以张公
室”。鲁宣公也不满意三桓,于是派公孙归父“聘于晋,欲以晋人去之。”谁知天不作美,还没等公孙归父从晋国回来,鲁宣公却去世了。季孙
行夫趁机发难,驱逐了东门氏。归父回国走到半路,得知意外事变,只好出奔齐国。东门氏也就成了鲁国六大卿族中历时最短的卿族。时在宣公十八
年(前591年)。宣公死后,其子成公年幼,大权终于落到三桓尤其是季孙氏手中。公孙归父之弟名婴齐。成公十五年,婴齐卒。《经》
书“三月乙巳,仲婴齐卒”,则婴齐在归父奔齐之后被立为卿。因东门氏被逐,婴齐自承襄仲,别为仲氏,故称仲婴齐。公孙归父字子家,其
后有子家羁(懿伯),是昭公的智囊。子家羁给昭公出过许多好主意,可惜昭公是个糊涂蛋,没听他的,最后落个身死乾侯的下场。子家羁拒绝回国
,子家一族也从鲁国历史上消失了。鲁君失国,政在季氏公子友→季孙行父(季文子)→季孙宿(季武子)→季孙意如(季平子)→季孙斯(季桓
子)→季孙肥(季康子)季孙氏简称季氏,与叔孙氏、孟氏同出自桓公,合称三桓。公子友为桓公幼子,字季,故称季友;谥成,也称成季。
庄公兄弟四人,季友最小,但与庄公的关系最近,因为二人同母,皆为桓公夫人文姜所生。据《传》,季友生,“有文在其手,曰‘友’,遂以
命之。”卜人还有“为公室辅”的预言。庄公死时只有44岁。在他病重临危之际,围绕着继位问题分成了两派:季友主张立庄公的儿子子般,
叔牙却主张立庄公庶兄庆父。在庄公的支持下,季友处死叔牙。但是庄公死后,庆父杀害了子盘,另立闵公为君。闵公在位仅一年多,又被庆父杀
害了。但庆父连弑二君,遭到国内外反对,不能立足,仓皇出逃。季友立僖公,并处死庆父。季友“有大功于鲁,受费以为上卿。”季友辅
僖公,十六年(前644年)卒。季友之子齐仲无佚早卒,其孙行父尚幼,故季氏暂无居卿位者。文公六年(前621年),季孙行父见于《经
》。行父即季文子。《传》曰:“季文子聘于陈,且娶焉。”则季文子刚成人,便已为卿了,从此开始了54年的辅政历程。季文子“忠于公室
”,“无衣帛之妾,无食粟之马,无藏金玉,无重器备”,这在当时的贵族中十分难得。孔子说:“季文子三思而后行。”可见他是为人谦逊,处事
谨慎。季文子在位时间很长,历仕文、宣、成、襄四君。特别是宣公八年(前565年)襄仲死后,任正卿达34年之久。宣公十八年(前59
1年),宣公薨,季文子驱逐东门氏。宣公死时只有40岁左右,成公、襄公皆幼年即位,这就造成事决于季氏的局面。襄公五年(前568年
),季文子卒。其子季孙宿继立,即季武子。季武子位居第二,正卿暂由孟献子担任。但孟献子年事已高,成了摆设,实际权归季氏,故“三分
公室”,实由季武子主持。襄公十九年(前554年),孟献子卒,正卿复归季氏。从此以后,正卿便由季氏世袭了。襄公薨,太子继位,
未逾年而卒。季武子立公子裯为昭公。昭公五年(前537年),季武子“舍中军”,“四分公室,季氏择二,二子各一”。进一步确立了对叔
孙氏和孟孙氏的优势地位。昭公七年(前535年),季武子卒,任卿33年。由于其子季孙纥(悼子)早卒,故由其孙意如继立。意如即季平
子。平子时,昭公不满于政在季氏的局面,企图改变,冒险伐季氏,结果失败,流亡八年,“薨于乾侯”。平子不立昭公子,而立公子宋为定公。
定公五年(前505年),季平子卒。其子季孙斯继立,即季桓子。桓子时,家臣坐大,发生阳虎之乱。孔子任司寇,企图削弱三桓的势力
以张公室,但失败了。哀公三年(前492年),季桓子卒,任卿43年。其子季孙肥继立,即季康子。《传》曰:季孙有疾,命正常曰:
“无死。南孺子之子,男也,则以告而立之。女也,则肥也可。”季孙卒,康子即位。既葬,康子在朝。男氏生男,正常载以如朝,告曰:“夫子有
遗言,命其圉臣曰:‘男氏生男,则以告于君与大夫而立之。’今生矣,男也,敢告。”遂奔卫。康子请退。公使共刘视之,则或杀之矣。乃讨之。
召正常,正常不反。哀公末年,由于不愿忍受“三桓之侈”,“欲以越伐鲁而去三桓”,“因孙于邾,乃遂如越”。应了子赣的预言:“君其不
没于鲁乎!”终于死在越了。哀公“如越”,悼公宁即位。“悼公之时,三桓胜,鲁如小侯,卑於三桓之家。”=已是战国。季氏八代六人
为卿,且全都担任过正卿,这在列国绝无仅有。季氏支族有公鉏氏、公甫氏。叔出季处,若即若离公子牙(叔牙)→公孙兹(戴伯)→叔孙得臣
(庄叔)→叔孙侨如(宣伯)→叔孙豹(穆叔)→叔孙婼(昭子)→叔孙不敢(成子)→叔孙州仇(武叔)→叔孙舒(文子)季孙氏简称季氏,孟
孙氏简称孟氏,但叔孙氏却不能简称叔氏,因为鲁国还有一个卿族叫子叔氏。叔孙氏为公子牙之后。公子牙字叔,故可按字前名后的习惯称叔牙
;谥僖,也称僖叔。叔牙年长于季友,但《经》《传》无其活动。《经》仅书“秋七月癸巳,公子牙卒。”《传》释其事云:公疾,问后于叔牙。对
曰:“庆父材。”问于季友,对曰:“臣以死奉般。”公曰:“向者牙曰‘庆父材’。”成季使以君命命僖叔,待于鍼巫氏,使鍼季酖之,曰:“饮
此,则有后于鲁国;不然,死且无后。”饮之,归,及逵泉而卒。立叔孙氏。叔牙主张立庆父为君,可能是庆父唆使的。卒而书于《经》,理应
为卿,但地位显然不如庆父和季友。叔牙被季友处死,鲁立其子公孙兹为卿。公孙兹即戴伯,于僖公四年(前656年)首见于《经》,僖公十
六年(前644年)卒,死时还很年轻,也就三十出头。其子叔孙得臣继立。叔孙得臣即庄叔,于文公元年(前626年)首见于《经》,估
计有二十几岁;在位21年,于宣公五年(前604年)卒,死时还不到五十。子叔孙侨如继立。叔孙侨如即宣伯,成公二年(前589年)首
见于《经》。据文公十一年(前616年)《传》,庄叔“败狄于咸,获长狄侨如。……以命宣伯。”则庄叔去世时,宣伯只有十岁出头,为卿也很
年轻。公孙兹在位时,季友为政;得臣在位时,襄仲专权;侨如为卿时,又有季孙行父、臧孙许及仲孙蔑居其上。因此,叔孙氏虽为卿族,却一
直充当配角。叔孙侨如企图改变这种地位。成公十六年(前575年)《传》:宣伯通于穆姜,欲去季、孟而取其室。……宣伯使告郤犨曰:“鲁
之有季、孟,犹晋之有栾、范也,政令于是乎成。今其谋曰:‘晋政多门,不可从也。宁事齐、楚,有亡而已,蔑从晋矣。’若欲得志于鲁,请止行
父而杀之,我毙蔑也,而事晋,蔑有贰矣。鲁不贰,小国必睦。不然,归必叛矣。”由于侨如的挑拨,晋国扣押了季文子。但侨如的行为并未得
到鲁国君臣的支持。鲁成公派公孙婴齐前往晋国,请求释放季文子;晋国居第二位的范文子士燮也支持季、孟,反对侨如。主持晋政的栾武子听从范
文子的意见,释放了季孙行父。于是鲁“出叔孙侨如而盟之。侨如奔齐。”宣伯自成公二年首见于《经》,至十六年奔齐,任卿不少于16年。
鲁召其弟叔孙豹于齐而立为卿。叔孙豹即穆叔,在鲁国历史上是一个很重要的人物,有胆识,有谋略,能任事。穆叔初为卿,臧孙许已死。
穆叔位居第三,其上有季文子及孟献子。襄公五年(前568年),季文子卒,孟献子为正卿,季武子第二,穆叔仍居第三位。但孟献子已经老迈,
实际主事的是季武子与穆叔,故十一年(前562年)“三分公室”,季武子和穆孙商议,孟氏反倒成了陪衬。十九年(前554年),孟献子
卒,季武子跃居首位,穆叔为次卿。从此以后,叔孙氏确立了仅次于季氏的政治地位。终春秋之世,叔孙氏世袭司马一职,主外,常帅师出征及参加
诸侯盟会,形成“叔出季处”的政治格局。穆叔改变了宣伯与季氏公开对抗的做法,既不曲从也不硬碰,而是有合作有磨擦,保持一种若即若离
的态度。下面这件事可以说明:昭公元年(前541年),“叔孙豹会晋赵武、楚公子围、齐国弱、宋向戌、卫齐恶、陈公子招、蔡公孙归生
、郑罕虎、许人、曹人于虢。”这时,季武子乘机伐莒,攻取了郓。莒人向霸主告状,于是晋、楚拘押了穆叔。晋国的乐桓子当时是正卿赵文子的助
手,“欲求货于叔孙,而为之请”,但穆叔拒绝了。理由是:“诸侯之会,卫社稷也。我以货免,鲁必受师,是祸之为,何卫之为?”表现出舍身卫
国的勇气。但穆叔对于季氏置己于危险境地的做法十分恼火。所以当他终于脱险回国后,季氏登门慰劳,从清早直到中午,穆叔拒绝出来接见。最后
还是出来了,他指着柱子(楹)说:“虽恶是,其可去乎?”就是说,他虽然不喜欢季氏,但又不能离开季氏。穆叔“好善而不能择人”,使竖牛
为其家政,误听竖牛谗言,屈杀长子孟丙,驱逐次子仲壬。昭公四年(前538年)十二月,穆叔病重,竖牛不许人送饮食,穆叔饿死。竖牛攻杀仲
壬,立幼子叔孙婼,即叔孙昭子。穆叔任卿37年。昭子即位,不赏私劳,欲杀竖牛。竖牛奔齐,被孟、仲之子杀死。叔孙婼(昭子)继续
穆叔的作法,与季氏保持一定的距离。有一次差点闹到打官司,“季孙惧,而归罪于叔仲子”。叔孙豹、叔孙婼对于公室的利益是维护的,在公
室与季氏之间起着一种平衡作用。事实上也只有叔孙氏能够与季氏抗衡了。但当公室与季氏的冲突发展到你死我活地步的时候,三桓的根本利益
仍是一致的。昭公二十五年(前517年),“伐季氏”。孟氏还在犹豫,“叔孙氏之司马鬷戾……帅徒以往,陷西北隅以入。公徒释甲执冰而踞,
遂逐之”。孟氏“见叔孙氏之旌”,也不再犹豫,“遂伐公徒”。面对三桓的联合打击,昭公只有“孙于齐”了。平时与季氏抗衡的是叔孙氏
,在关键时刻支持季氏的也是叔孙氏。因为叔孙氏明白:“无季氏,是无叔孙氏也。”事情发生的时候,叔孙昭子不在国内,回国后又积极为昭
公复归奔走。昭子谋求昭公复归的努力失败,“使祝宗祈死”,终于死了。昭子任卿21年。昭子死,子不敢即位,即叔孙成子。叔孙成子任
卿期间,《左传》只记了一件事,即定公元年“逆公之丧于乾侯”。成子对子家羁说:“此皆季孙之愿也,使不敢以告”,只是季氏的传声筒。
成子于定公五年卒,任卿12年。子州仇继位,即武叔。武叔时,发生侯犯之叛。武叔与季氏、孟氏更加连为一体。武叔于哀公十一年尚参
加艾陵之战,不知何时卒。武叔子叔孙舒,即文子,于哀公二十六年见于《传》。叔孙氏在三桓中是唯一没有任过正卿的一族。鲁国还有
一个叔仲氏,也是叔牙之后。叔彭生(惠伯)于文公时为卿,文公十八年(前609年),死于襄仲之难。“既而复叔仲氏”,但不好判断是否为卿
。其后有叔仲皮、叔仲带(昭伯)、叔仲小(穆子)、叔仲志。仲乎孟乎,先上后下公子庆父→公孙敖(穆伯)→仲孙谷(文伯)→仲孙难(惠叔
)→仲孙蔑(孟献子)→仲孙速(庄子)→仲孙羯(孝伯)→仲孙貜(孟僖子)→仲孙何忌(懿子)→仲孙洩(孟武伯)孟氏为庆父之后,《春
秋》作“仲孙”,《传》则称“孟孙氏”,简称“孟氏”,称“仲孙”者仅一见。古以孟、仲、叔、季排行。孟也作伯,即老大;仲即老二。那
么庆父到底是桓公的长子还是次子呢?《史记·鲁周公世家》和《公羊传》皆以庆父为次子——庄公之弟,而杜《注》孔《疏》以为庶长子。庆父于
庄公二年(前592年)始见于《经》:“夏,公子庆父帅师伐于余丘。”时庄公仅15岁。庆父能“帅师”,则已成年,为庄公庶兄无疑。庄
公生于桓公六年(前706年),《经》书“九月丁卯,子同生。”《经》书公子之生仅此一例。《传》释曰:“九月丁卯,子同生。以大子生之礼
举之,接以大牢,卜士负之,士妻食之。公与文姜、宗妇命之。”这就是说,只有庄公在出生的时候,便已确立了“大子”的地位,并且举行了“大
子生”之礼。“大子”,顾名思义,就是长子。但自从有了嫡庶之分后,只有嫡子才被看作“大子”,庶长子一般不被看作“大子”。庄公既是
“大子”,则庆父虽年长,只能称作“仲庆父”,谥曰“共仲”。《春秋》是“告庙”的记录(见王伯虎《解开〈春秋〉之谜的一把钥匙——〈春秋
〉性质试探之一》,告庙称“仲”,故《春秋》书庆父之后曰“仲孙”,不书“孟孙”。但庆父实际年岁长于庄公,故时人仍以“孟”为称,称其后
曰“孟孙氏”,简称“孟氏”。庆父既是庄公庶兄,而庄公即位时尚未成年,叔牙、季友年幼不堪任事,所以庆父为正卿,权倾一时。偏偏天不
假庄公以年,仅44岁就重病身亡。庆父妄图继位,没有得逞,于是连弑子盘、闵公二君。但庆父的行为遭到国内外的普遍反对,被迫自杀。庆
父之子公孙敖(穆伯)于僖公十五年(前645年)见于《经》,任卿比叔牙之子公孙兹迟得多。但次年(僖公十六年)季友与公孙兹死去,公孙敖
与公子遂(襄仲)成为权势最大的卿。公孙敖比襄仲年长十岁上下。文公七年(前620年),公孙敖“如莒”为襄仲娶妻,“及鄢陵,登城见
之,美,自为娶之。”后来在叔仲惠伯的调解下,公孙敖放弃了莒女,约定谁也不娶。可是到了第二年(文公八年),公孙敖却利用“如周吊丧”的
机会,“以币奔莒,从己氏焉”,放弃了卿位。文公十四年(前613年),公孙敖谋求回国,未及成行,卒于齐。公孙敖奔莒后,其子仲孙谷
(文伯)继立。文伯卒,其子幼,弟仲孙难(惠叔)继立。按说文伯与惠叔都应是卿,但二人不见于《经》,从《传》上也看不出来,暂且存疑。
惠叔卒,文伯子仲孙蔑(孟献子)继立。仲孙蔑于宣公九年(前600年)见于《经》。其时襄仲已死,季文子为正卿,臧孙许(宣叔)次之,
仲孙蔑位第三。成公四年(前587年),臧孙许卒,孟献子升为次卿。叔孙侨如所谓“鲁之有季、孟,犹晋之有栾、范也,政令于是乎成”,虽是
攻击之辞,却也符合实际。襄公五年(前568年)季文子卒,孟献子为正卿,但年岁已老,不太活动了。襄公十九年(前554年),孟献子卒,
从政46年,是孟氏中最长的了。共仲权倾一时,献子曾任正卿,穆伯有可能也任过正卿。但献子死后,继任者却只能在季氏、叔孙氏之后,居第
三位了。献子之子仲孙速(庄子)任卿4年,于襄公二十三年(前550年)卒。子仲孙羯(孝伯)继立,任卿8年,于襄公三十一年(前54
2年)卒。子仲孙貜继立,即孟僖子。僖子任卿24年,于昭公二十四年(前518年)卒。孟僖子初不知礼,“乃讲学之,苟能礼者从之”
。临终前,叮嘱其二子仲孙何忌(懿子)与仲孙说(南宫敬叔)师事仲尼“而学礼焉”,故被孔子称之为“能补过者,君子也。”僖子卒,子何
忌继立,即孟懿子。懿子继位次年(前517年),昭公伐季氏,被三桓所败,“孙于齐”。昭公死,季氏立昭公弟定公。定公时,三桓家臣坐
大,“陪臣执国命”,发生阳虎之乱。定公任命孔子为司寇。定公十二年(前498年),发生“堕三都”事件。《传》曰:仲由为季氏宰,
将堕三都,于是叔孙氏堕郈。季氏将堕费,公山不狃、叔孙辄帅费人以袭鲁。公与三子入于季氏之宫,登武子之台。费人攻之,弗克。入及公侧,仲
尼命申句须、乐颀下,伐之,费人北,国人追之,败诸姑蔑。二子奔齐,遂堕费。将堕成,公敛处父谓孟孙:“堕成,齐人必至于北门。且成,孟氏
之保障也。无成,是无孟氏也。子伪不知,我将不堕。”冬十二月,公围成,弗克。孔子及其弟子仲由企图利用三桓与其家臣的矛盾,通过“堕
三都”以张公室,最后败在孟氏手里。懿子于哀公十四年(前481年)卒,任卿37年。子仲孙洩继立,即孟武伯。武伯时,“君臣多间”
,“(哀)公欲以越伐鲁而去三桓,……因孙于邾,乃遂如越。”哀公如越,武伯起了很大作用。鲁国又有子服氏、南宫氏,为孟氏支族。
子服孝伯(仲孙它)为孟献子之子,其后有惠伯椒、昭伯回、景伯何。南宫敬叔(仲孙说)为孟僖子次子,孔子的学生,其后有南宫路、南宫会。
子叔无争,甘当配角叔肸→公孙婴齐(子叔声伯)→叔老(齐子)→叔弓(敬子)→叔辄→叔鞅→叔诣→叔还(成子)→叔青叔肸为文公之子
,宣公母弟,其后称子叔氏,简称“叔”。《经》于叔肸仅宣公十七年(前592年)书“卒”一见,《传》也不见其事。《谷梁传》谓叔肸因“宣
弑而非之也。……织屦而食,终身不食宣公之食。”但弑子恶者实襄仲所为,《谷梁》之说不可信。叔肸之子公孙婴齐,即子叔声伯,于成公
二年(前589年)参加鞌之战,为鲁军四帅之一。公孙婴齐最值得注意的一件事是成公十六年(前575年)“请季孙于晋”。因叔孙侨如的
挑拨,晋人扣押了季文子。鲁成公“使子叔声伯请季孙于晋”。下面是公孙婴齐与晋卿郤犨之间的对话:郤犨曰:“苟去仲孙蔑而止季孙行父,
吾与子国,亲于公室。”对曰:“侨如之请,子必闻之矣。若去蔑与行父,是大弃鲁国而罪寡君也。若犹不弃,而惠徼周公之福,使寡君得事晋君,
则夫二人者,鲁国社稷之臣也。若朝亡之,鲁必夕亡。以鲁之密迩仇雠,亡而为雠,治之何及?”郤犨曰:“吾为子请邑。”对曰:“婴齐,鲁之常
隶也,敢介大国以求厚焉?承寡君之命以请,若得所请,吾子之赐多矣,又何求?”声伯深明大义,不谋私利,晋国居第二位的范文子因此称
许他:“奉君命无私,谋国家不贰,图其身不忘其君”。由于公孙婴齐的努力,加上范文子的支持,晋人终于释放了季文子。公孙婴齐在关键时
刻帮助季孙行父和仲孙蔑,季氏、孟氏自然不会忘记他的好处。子叔氏后来世代为卿,与此不无关系。第二年(成公十七年,前574年),公
孙婴齐卒,年纪估计在35岁上下。婴齐之子叔老(齐子)于襄公十四年(前559年)见于《经》,《传》曰:“于是子叔齐子为季武子介
以会,自是晋人轻鲁币而益敬其使。”叔老于襄公二十二年(前551年)卒。敬子叔弓继立。昭公十年(前532年),叔弓与季、孟“帅师伐
莒”,位在孟僖子之前。这一现象值得深思。自季武子“舍中军”而“四分公室”,季氏有其二,而叔孙与孟氏各有其一,三桓的地位就明显高出其
他卿族,叔弓怎么能位列孟氏之前呢?窃以为“四分公室”,季氏独掌上军,叔孙与孟氏共掌下军。但下军二帅,上军不能只有一帅,故上军以子叔
氏为佐。三桓战时帅师,平时治民;而子叔氏只帅师,不治民,这就是《传》所谓“季氏择二,二子各一,皆尽征之”的含义。昭公十五年(前
527年),叔弓卒。叔辄、叔鞅、叔诣先后继立,时间都不太长。叔辄任卿6年,于昭公二十一年(前521年)卒。叔鞅于昭公二十三年(前5
19年)卒,任卿还不到2年。叔诣于昭公二十九年(前513年)卒,也只有6年。其后任卿者又有叔还、叔青。叔还(成子)于定公十一
年(前499年)见于《经》,哀公十四年(前481年)卒。叔青于哀公十九年、二十三年两见。子叔氏在鲁六大卿族中出现最晚,地位却
一直很稳固,这与它甘当配角,与三桓无争有很大关系。子叔氏名义上地位不低,如上举昭公十年三帅伐莒,叔弓位在孟氏前。但“三分公室”、“
四分公室”,子叔氏都没有份。叔孙与孟氏共掌下军而平分权力,子叔氏佐上军却有名无实。四司起源很早。《诗经·大雅·绵》:“乃召
司空,乃召司徒,俾立室家。”据此,至迟古公亶父时已有司徒、司空。《绵》虽未提到司马,应该也有。武王伐纣,作《牧誓》,也提到“司徒、
司马、司空”。司寇也见于《尚书》。此四司是周政府的主要职能部门。周封诸侯,其建制模仿王室。因此初入春秋,诸侯之卿主要由此四司组
成,鲁也不例外。进入春秋,随着形势的发展,诸侯国卿之组成发生了改变,某些国家甚至出现四司不在卿列的现象。而鲁卿则一直以四司为主,这
也算是鲁国的一个特点吧!四司都是国家不可或缺的职能部门,其中前三司更重要些。因此,至少司徒、司马、司空三职初无大小之分,都是国
君任用的助手。后来鲁君失国,政在季氏,而季氏世袭司徒,这才出现司徒尊于司马、司空的现象。鲁以司徒为正卿,这应该是鲁国的又一个特点。
周初,诸侯国很小,国君直接掌握权力,其主要助手多是公室成员:公子、公孙,公孙之后(子及孙)担任卿职者很少,职位也不世袭,所以一
般没有卿族(齐国的国、高是例外)。卿族的普遍出现是在春秋时期。鲁国的第一个卿族臧孙氏出现在桓、庄之际,这与桓公、庄公即位时年幼
有很大关系。隐公摄位,将以让桓公。隐公被害之前曾对公子翚说:“为其少故也,吾将授之矣。”[19]则桓公即位时仍未成年,可能十六、七
岁(桓公三年始娶文姜),故无兄弟可用。而隐公一支也被排斥。庄公即位,年仅十二、三岁。除庶兄庆父外,也无兄弟可以任用。这是桓公、庄公
起用臧孙达等关系疏远者的重要原因。但臧孙氏地位并不重要。三桓形成于僖、文时期。庄公初年,起用庶兄庆父,后又起用其弟季友、叔牙
,这是正常作法。庄公死后,庆父图谋篡位,连弑二君。庆父失败后,季友立僖公。僖公在位33年卒,子文公继位。文公四年始娶出姜,则即位时
大约十四、五岁;文公之生,当在僖公十八或十九年。若僖公20—25岁生文公,则僖公即位时不超过7岁。故季友起用叔牙之子公孙兹、庆父之
子公孙敖实属必然。僖公之弟公子遂年幼,任卿已到僖公二十六年了。三桓地位的巩固在文公时期。文公继位年岁也小,公室缺人,仅公子遂,故起用季孙行父、叔孙得臣、仲孙难、仲孙谷、叔彭生。如果说季友、公孙兹、公孙敖仍算公室成员的话,那么季孙行父、叔孙得臣、仲孙难、仲孙谷等人则已经别族,只能算公室支叶了。鲁君失政有一个发展过程。庄公初年因为年幼,由庆父等出头露面,也还算正常。庄公成年后,权仍在庄公手里,大事均由他拍板决定。庄公逝世,庆父图谋篡位,连弑二君,属政变性质。国卿执政由季友始,起初是由于僖公年幼,但当僖公成年后,季友去世,重要行动仍由国卿出头,卿的权势增强了。到文公、宣公之时,国政实际已由卿掌握了。但当时主政的襄仲、季孙行父仍是忠于公室的。成公末年,叔孙侨如试图去季、孟,而成公却以季、孟为“社稷之臣”,支持季、孟,反对侨如,说明君、卿之间关系还是融洽的。国卿专权始于襄公之时。十一年,“正月,作三军,三分公室而各有其一。”“季氏尽征之,叔孙氏臣其子弟,孟氏取其半焉。”在此之前,国家的收入归于公室,卿仅食邑。作三军后,三桓各掌一军,“各征其军”,等于将国人的税收掌握在自己手里。区别只在于:季氏全征,叔孙氏只征“子弟”,孟氏则征取“子弟”之半。到了昭公五年,又“四分公室。季氏择二,二子各一,皆尽征之,而贡于公”。至此,鲁国军、政、财权便完全掌握在三桓手中了。卿最初是由国君任用的,即使出现子孙相继的情况,也是国君的决定。后来卿族世袭成为惯例,客观原因是国君年幼,无有兄弟可用,更重要的是三桓、臧氏长期执政,形成强大宗族势力。当然,春秋之时国大事多,国君缺乏治国才能也是重要原因。国君失政,权力转移到正卿手里。不过正卿起先是根据资历、能力、功勋及家族实力等因素轮流担任的。季友、襄仲(可能还有公孙敖)、季文子、孟献子都曾任正卿。这就使卿族之间互相牵制,国君仍有一定的权力。孟献子死后,正卿由季氏世袭,鲁君便被彻底架空了。春秋世族:鲁卿
献花(0)
+1
(本文系意外之外9dv...原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