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地震云识读三要素与氡气成因论
2018-04-19 | 阅:  转:  |  分享 
  
地震云识读三要素与氡气成因论

一河两岸一闲人??2017-06-21??看了几年的地震云了,为什么到今天才想起总结地震云的特征特点及识读方法呢?过去也想写,可总是系统不起来,原因就是无法给与地震云一个具有理论依据的定义,大家知道,如果做不到这一点,任何的说辞都是经不起推敲和没有意义的。所以这些年一方面注重收集云彩、云图上能够反映地震信息的云彩特征数据;另一方面利用自身的相关专业知识去探讨地震云的形成机制。经过几年的探索,初步总结建立了一套完整的地震云形成理论,其中包括:地震原动力来源理论(惯性动量不均匀分布机制)、板块挤压与板块旋转消能对氡气的溢出影响、对称性双震理论(板块应力自平衡)、气象云和地震云形成机制(暴雨中心形成机制)、地光的成因等,这些理论中很多的关键词都属于本人首次提出和运用,正是由于这些理论的系统完成,才具备了对地震云各种表现形式及识读规范给予界定和定性的条件。地震云理论是决定地震云预测预报地震能走多远的核心因素,没有理论上的突破,地震云研究将是继续重复过去的故事。?

看地震云需要明确什么是地震云,这是最起码的东西,在气象学人士眼里,所有的云彩都是气象云,无论他多么奇形怪状和色彩艳丽,在他们眼里不存在地震云是正常的,因为他们根本不会去关心地震,更别提什么地震云;同样的想法也适合官方的地震人,云彩是气象局的范畴,就算天塌地陷,地震局也和云彩扯不上任何关系!一句话,在气象学和地震学工作者看来,“地震云”是一个缺乏理论基础充满民间想象的“传说”。过去对地震云的定义为非气象学中云体分类的一种预示地震的云体,这个定义只是在名义上给与了地震云一个写实性描述,就像解释土豆是生长在土里的豆子一样简单粗暴,其实正确的定义地震云,首先需要清楚什么是气象云!这正是地震云预测预报的短板,也是官方不承认地震云存在的原因:第一点是这块云彩为什么是地震云而不是气象云;第二点就是这个地震为什么和你看到的云彩相关。这两点也是爱云人必须回答的,因为只有这样才是科学的研究方式!这里先讨论第一个问题,无论是地震云还是气象云,首先他们都是飘在天空上的云彩,至于他们代表的是要刮风、下雨还是预示着要地震,那是由其自身的形状特点决定的,什么样的云彩下雨、飘雪那是气象局的事,什么样的云彩是地震前兆是我今天需要在这里写明的!大家知道,云彩是大气中的游离的水分子凝聚成的,地震云和气象云同宗同源,他们并无本质上的不同,都是由从地层深处释放到空气中的放射性带电粒子凝聚大气中的游离水而形成的,只是地震云在形成过程上和普通的气象云有些变异,由常规存在于大气层中的放射性元素(背景值含量)?形成就是无规则的气象云;在地质应力挤压导致的氡气集中非正常释放时则形成地震云,正是这种形成过程中的差异,使我们才能从浩瀚的云海中找出独具特性的地震云。过去发现很多人一看到云彩就认为是地震云,这不仅对实发地震的比对率有较大的影响,也会为反对地震云的官方人士提供口实,认为民间爱云人士看云只是胡蒙滥猜,现在,我们在地震云氡气成因论的理论框架下,给地震云识读框定一个边界和标准,为今后的地震云观测、识读提供了统一的标准尺度。在解决了地震云和气象云的属性问题后,我们在回到云彩与地震的关联性问题上来,这个问题实际上就是地震云预测预报地震的对应地点问题,这的确是一个难题,目前只能进行方位预测和大致距离判断,少量的云彩定位可以以达到50公里范围内,这个成功的案例很多,尽管官方不予承认,不过我们一直在探讨精确定位的技术模式,除了现在的依据云彩高度、倾斜度判断距离的经验方式以外,还可以采取以下两个方面的来实现震点确定:第一种方式是采用多点观测。交叉定位模式,过去已经有过一次成功的经验;第二种方式是期待新技术的进步,那就是依靠未来的高清卫星云图进行云彩漂移路径的锁定,从而精确地进行震点的预报,这是未来的趋势,也是我在民科中重点推广宣传的一种技术模式,这种方式最终将取代目前的云彩观测,成为一种全天候地震监测的最可靠技术,这方面的发展,无论官方如何阻挠,也无法延滞这个技术的进步!

综上所述,地震云与气象云同宗同源,换句话说就是地震云是受地质构造应力变化而产生的具有特定形态和颜色的气象云。这里需要补充几点:(一)形成地震云的氡气含量与地层的深度呈正比,(这里本人不在补充详细的测量分布曲线,感兴趣的网友可以自己去查),这就意味着地氡的释放过程是一个逐步放量的过程,我们看到的地震云实际是地氡在大气中的运行轨迹,这一点决定了地震云始发云的羽状特征;(二)地氡释放的主要通道是原有的活动性地震断层,受应力分布和地震构造的开敞性和填充度影响,构造沿线的的氡释放量是从主震点向构造两侧是梯度释放和释放量逐步减少的,这个特征决定了地震云的线状及弧度特征;(三)由多种放射性元素组成的氡气在释放时和大气中的游离水结合产生云室效应,形成羽状地震云,当氡气释放量过量时,放射性元素产生的带电粒子不能被大气中的游离水湮灭时,会形成鲜艳的运动轨迹,在阳光或夜晚的环境中形成色彩艳丽的云彩(在地震发生时会形成地光)。正是由于以上几个特点,我们很容易总结出地震云的三大基本特征是羽顶、弧底(顶)、色变,依据这几年的观测实践,本人认为具备其中两点的气象云就是地震云,这在理论和实践定位上是经得起可推敲验证的。?至此我们就回答了地震云应该是什么样子和为什么是这个样子,这样就不至于在看云彩时患上云彩恐惧症!

知道了什么是地震云,看起来就相对简单了,其中颜色白色的云一般是4级以下的,相应的颜色越深,级别越高,单一的血红色对应的就是最高级别,说起来就这么简单!?



地震云氡气成因论在看云彩和看云图上的成功运用,是一个良好的开始,尽管还需要完善:不同地区的岩性不一样,其氡气背景值不同,空气湿度不一样,在不同季节和一天内不同的时段都表现出不同的特征。?所以看云彩预测预报地震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在地震云氡气成因论的框架下,云图上的表现可以用原地冒烟四个字来概括,以后本人会结合动态云图解读,云图上的多是前兆云,响应时间较长,而云彩是速震云,响应时间为12小时左右。期待高清云图的出现,也期待高清云图能对民间开放,那个时间点就是天气预报和地震预报实现同步的时间点,时间、地点、级别三要素也能控制到相对准确的预报要求。????



这里再戏说一下本人的地震云氡气成因论,这个理论的提出并非偶然和胡编乱造,首先本人具有第一手实测数据资料;其次是本人对地震的关注是源于自己居住在炭炉构造带的核心位置,对地震除了具有相关专业的敏感外,还自命不凡的存在着一种研究地震的兴趣感!尽管知道这会是没有结果的结局!







本文版权归本人所有

?





献花(0)
+1
(本文系地震云与地...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