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如筏 > 馆藏分类
配色: 字号:
安乐集讲记03
2018-04-23 | 阅:  转:  |  分享 
  
第八、明弥陀净国位该上下,凡圣通往者

第八、说明弥陀净国包摄了上下各种品类,凡夫圣者都能生到此国土中。

今此无量寿国是其报净土,由佛愿故,乃该通上下,致令凡夫之善,并得往生;由该上故,天亲、龙树,及上地菩萨,亦皆生也。是故《大经》云:“弥勒菩萨问佛:‘未知此界,有几许不退菩萨,得生彼国?’佛言:‘此娑婆世界,有六十七亿不退菩萨,皆当往生。’”若欲广引,余方皆尔。

现在这个无量寿的国土是其依寿经“弥勒菩萨问佛:‘不知道这个世界有多少不退转菩萨生到彼国?’佛说:‘这个娑婆世界有六十七亿不退菩萨都会生到弥陀佛国。’”如果要广泛地引证,其他各方世界也是类似的情形。

问曰:弥陀净国既云位该上下,无问凡圣皆通往者,未知唯修无相得生?为当凡夫有相亦得生也?

问:弥陀清净国土既然摄受上下各种品位的众生,不论凡夫、圣者都可以往生,不知道唯一是仅仅修无相能往生,还是凡夫以有相之心也能往生呢?

答曰:凡夫智浅,多依相求,决得往生。然以相善力微,但生相土,唯睹报化佛也。

回答:凡夫智慧浅,多依于有相之行来寻求往生,这样修决定能往生。但是以有相的善行力量较弱,所以只生到有相土,唯一睹见报、化二种色身佛。

这里明显看到,其实强调报佛、报土,是指弥陀成佛的根本处,出现的是报身,所住的是报土,但是也不否认从这个报佛还现有化佛。

是故,《观佛三昧经?菩萨本行品》云:“文殊师利白佛言:‘当知我念过去无量劫数为凡夫时,彼世有佛,名宝威德上王如来。彼佛出时,与今无异。彼佛亦长丈六,身紫金色,说三乘法,如释迦文。

所以,在《观佛三昧经·菩萨本行品》中说到:“文殊菩萨对佛说:’我想起过去无量劫做凡夫时,那时期,”

以此文证,故知净土该通相土,往生不谬。若知无相离念为体,而缘中求往者,多应上辈生也。

以这段经文证明,净土也包括相土在内,以有相行得生净土无有错谬。如果能了知无相,以离念为修行体性,而以此求往生,多数应属上辈往生。“缘中”,就是以此因缘,或者以这种修行来求往生。

是故天亲菩萨论云:“若能观二十九种庄严清净,即略入一法句。一法句者,谓清净句。清净句者,即是智慧无为法身故。”

因此,天亲菩萨在《往生论》中说:“如果能观察净土二十九种庄严清净,就把它摄略入在一法句中。一法句,是,缘故身

又法身无有缘相的知,因此能无不知。若有缘相的知,只是了知一点所缘妄相,不可能遍知十方三世一切法。因此一切种智正是真实智慧。

“一切种智”是对一切法、一切相无不了知,是一个遍智的体性,当然属于非妄知的真实智慧。妄知只是攀缘心、有所缘的心,不可能遍知一切的;以缘虚妄影像的缘故,并非真实智慧。

虽知就缘观总别二句,莫非实相也。

虽然依照教法的因缘,教导学者分别来观总句和别句。“总句”指一法句、清净句、真实智慧无为法身。“别句”指三庄严所摄的二十九类庄严相。但别和总并非是分开的,总是别之总,别是总之别。总而言之,它是不二的,一切无不是实相。

以知实相故,即知三界众生虚妄相也。以知三界众生虚妄故,即起真实慈悲也。以知真实慈悲故,即起真实归依也。

因为了知实相的缘故,就知道三界众生都在如梦般的虚妄相里。实相就是真实智慧,妄相就是虚妄分别。由于了知众生都陷在虚妄的幻境里,不得出离——一直在虚妄的迷梦当中醒不过来,相续不断地受着幻苦,所以就起了真实慈悲,誓愿把他们从这样虚假的苦流当中拔济出来。由于了知了真实慈悲的涵义,所以就起了真实的归依心,誓愿自他一切都归于真如实际,也就是归于真实的净土。净土就是心地,证到彻底时,无非是一真法界。常寂光土就是它。

今之行者,无问缁素,但能知生无生,不违二谛者,多应落在上辈生也。

今天的行者,不论出家、在家,只要能够了知生无生的妙义,不违于二谛,多数应当落在上辈往生当中。



第九、明弥陀净国,三界摄与不摄。

以下讨论弥陀净土是否属于三界所摄。

问曰:安乐国土于三界中,何界所摄?

问:安乐国土在三界里属于何界呢?

答曰:净土胜妙,体出世间。此三界者,乃是生死凡夫之暗宅。

回答:净土胜妙的体性超出世间或者三界道。对此先要了解三界的体性,之后会明确净土不是三界所摄。“三界”是生死凡夫的黑暗住宅,也就是从凡夫的住处来立名。“暗”是指陷在不见真实义的愚暗当中,从因至果都像迷梦一样。因为不了解无我,就以我执起各种有漏业,导致陷在这样虚妄的境界里;又特别由于不了知业果,造作非福业,导致陷在恶趣的暗宅里。总而言之,从上到下,无非是虚妄的我执起惑造业变现出的虚假、迷梦般的现相,所以称为“暗宅”。

虽复苦乐少殊,修短有异,统如观之,莫非有漏之长津。倚伏相乘,循环无际;杂生触受,四倒长拘;且因且果,虚伪相习,深可厌也。是故净土非三界摄。

从“虽复”以下说明三界的共相。就差别而言,当然在上界、下界里,在受用的苦乐上稍有差别,在寿命的长短上也有差异。但是从全局来观察,任何一类众生都是在有漏因果的长河当中,相续不断地流转。

“倚伏相乘”,就是指祸福交替,苦乐相随。“循环无际”,指惑业苦三者如同钩索连环般,一环扣着一环,从因起果、感果又造因,无法截断。由于在这个

而且它的体性都是无而现有,都是一种幻觉。“且因且果,虚伪相习”,因上是一种虚假的分别,果上是一种虚假的变现。总而言之,这里无一可取,没有任何清净的法,对此我们应当深深地厌患。综上所述,净土绝不属于三界体性的法。

又依《智度论》云:“净土果报,无欲故,非欲界;地居故,非色界;有形色故,非无色界。”虽言地居,精胜妙绝。是故天亲论云:“观彼世界相,胜过三界道,究竟如虚空,广大无边际。”

又依据《大智度论》所说:“净土的果报不是三界所摄,因为这里没有贪欲的缘故,不属于欲界;有地居的缘故,不是色界;有各种形色的缘故,不是无色界。”虽然说到“地居”,此处并非轮回,并非三界里的地居人天,而是极为精胜绝妙之地。因此,世亲菩萨在论中说:“观察阿弥陀佛这个世界的相状或者状况,胜出三界的有漏因果之道。这国土的量究竟犹如虚空,广大没有边际。”

是故《大经赞》云:“妙土广大超数限,自然七宝所合成,佛本愿力庄严起,稽首清净大摄受。”

因此,昙鸾大师在《大经赞》中说到:“西方妙土广大超出数量限度,是由佛无漏心所现的自然七宝所合成的清净刹界。以佛本愿力而现起如是三种庄严——佛庄严、菩萨庄严、国土庄严,因此顶礼清净大摄受的阿弥陀佛。”也就是,佛以建立如是庄严清净的国土,摄受一切凡圣得以往生。“大”是表示愿海普度下至地狱、上至十地之间的无数众生,或者说一经往生,就得到了摄受而住于不退转地。前者是范围上的大,后者是力用上的大。

“世界光耀妙殊绝,适悦晏安无四时,自利利他力圆满,归命方便巧庄严。”

“这个世界是光明充满的,所现的形色显色都是精妙绝伦、圆明具德的。往生者在这里身心十分适悦,没有丝毫的有漏苦感(晏安,表示住于寂静、安然),这里没有有漏共业所现的春夏秋冬四季等时轮的变易。这是阿弥陀佛自利和利他达到至极圆满地步的表现,因此归命西方导师——方便巧庄严的无上圣德。”这个“方便”就是从真实法身中流出无数清净相、微妙相。这些相都是圆明具德,或者说都能够摄持众生的心,顿时转为清净体性、合于涅槃理体,因此称为“巧庄严”。



















2安乐集讲记



安乐集讲记1







献花(0)
+1
(本文系如筏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