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五不思议中,佛法最不可思议。
而且在五种不可思议当中,以佛的功德法最为不可思议。虽然刚才举了各种超常特例的情况,但也要知道佛力是不思议中的不思议,那是凡夫识摸不着边的,连他的一毫毛许也测不到。不但凡夫测不到,无数个阿罗汉的智力和合在一起也是根本测不到一分的,所以它是何等超出了分别识所能见知的量!
我们对此越有胜解信,就越会向阿弥陀佛靠拢,一心地归投阿弥陀佛,以求取佛力的加被,使得我们速登净土、得不退转,超脱生死,速疾完成普贤行愿,得到一生成佛的果实。因此古德也说,开悟以后,求生净土万牛莫挽。这正是由于他更加深信佛力的不可思议,所以一心希求,以求迅速圆成道果。
汝以三界系业为重,疑彼少时念佛为轻,不得往生安乐国,入正定聚者,是事不然。
你以为三界的系业是非常重的,因为自无始以来到今天所造的有漏业无不具备,可能比须弥山还要高,怀疑现在十声念佛是非常轻的,这样的十声念佛怎么能挡住无始以来的业力呢?绝对不可能往生佛国入正定聚。这的确是你的一种错谬想法。
问曰:大乘经云:“业道如秤,重处先牵。”云何众生一形已来,或百年,或十年,乃至今日,无恶不造,云何临终遇善知识,十念相续,即得往生?若尔者,先牵之义何以取信?
大乘经里说:“业道就像称的两头,重的一边先堕下。”这是指重业先牵的意思。为什么众生这一生以来,或者百年内,或者十年间,一直到今天,无恶不造,怎么临终遇到善知识十念相续就得以往生?如果真是这样,那重业先牵的法义如何取信于人呢?
答曰:汝谓一形恶业为重,以下品人十念之善以为轻者,今当以义较量。轻重之义者,正明在心、在缘、在决定,不在时节久近多少也。
回答:你以为一生造的恶业很重、下品人十念念佛的善业很轻,因此觉得以十念而超出业系生到净土是不可能的,现在按照法义做如实的较量。轻重的义在心、在缘、在决定,而不是以造业时节的久近和多少为主要。
云何在心?谓彼人造罪时,自依止虚妄,颠倒心生。此十念者,依善知识方便安慰,闻实相法生。一实一虚,岂得相比也。
如何说业力在心呢?人在造罪时,是从虚妄颠倒心而生的;这十念念佛,是依止善知识方便安慰、闻到实相法而生的。一是真实、一是虚妄,哪里能相比呢?
何者?譬如千岁暗室,光若暂至,即便明朗,岂可得言“暗在室千岁而不去”也?是故《遗日摩尼宝经》云:“佛告迦叶菩萨:‘众生虽复数千巨亿万劫在爱欲中,为罪所覆。若闻佛经,一反念善,罪即消尽也。’”是名在心。
为什么呢?譬如一千年长久漆黑的暗室,忽然间光明到达,顿时就明朗了,哪里能说“黑暗在房屋里待了一千年而不能以暂时一光照耀而遣除”呢?所以,《遗日摩尼宝经》中说:“佛告诉迦叶菩萨:众生虽然在数千巨亿万劫中一直在爱欲里被罪障覆盖,但只要他闻到佛经,幡然醒悟,一念反恶为善,罪就能消尽。”所以,业的转变主要在当下的心。的确一念回光向善就能顿破千年积暗,这就叫做“在心”。不能单单以时间因素作为衡量标准,以为罪障是无数劫所积集,而念佛只是当下的几念,时间的较量相差太悬殊了,不可能十念破亿劫罪。这是对因果律的一种偏差理解,没有真正认识到因果律的扼要。
二、云何在缘者?谓彼人造罪时,自依止妄想,依烦恼果报众生生。今此十念者,依止无上信心,依阿弥陀如来真实清净无量功德名号生。
二、如何说业力在缘呢?这是指人在造罪时,自己依止妄想,缘着烦恼果报的众生而生。譬如杀生,就是缘当前的烦恼果报有情而生;或者生起各种贪心,是缘于自己这个虚假的我或者身心等而生。然而现在的十念念佛,依止无上信心,缘着阿弥陀如来真实清净、无量功德名号而生,所以在缘上有绝大的不同。后者是依于与正觉不二的弥陀万德洪名,这是真实、清净的,不同于前面虚假的烦恼果报的众生相。
譬如有人被毒箭所中,彻筋破骨,若闻灭除药鼓声,即箭出毒除。岂可得言“彼箭深毒厉,闻鼓音声不能拔箭去毒”也?是名在缘。
好比一个人被毒箭射中,箭穿破了筋骨,如果闻到了灭除药鼓的音声,当即就能拔出毒箭、消除箭毒。哪里能说“箭入得很深,毒很厉害,闻到鼓的音声不能拔箭去毒”呢?这是说增上缘的力量很大同样,之后等极坚定的作意阿弥陀佛不!
又问曰:诸大乘经论皆言“一切众生毕竟无生,犹若虚空”,云何天亲、龙树菩萨皆愿往生也?
又问:诸大乘经里都说“一切众生毕竟无生,犹如虚空”,为何天亲和龙树菩萨都求愿往生呢?这不是与无生的空义相违吗?
答曰:言众生毕竟无生如虚空者,有二种义:一者如凡夫人所见,实众生、实生死等;若据菩萨往生,毕竟如虚空、如兔角。
答:说到众生毕竟无生犹如虚空,有二种义:一者,如凡夫所认为的真实众生、真实的生死等,若依据菩萨往生的境界来看,这些都是虚空般不存在,这个过患,
12安乐集讲记
安乐集讲记13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