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如东著名作家、张謇研究专家陈有清老师陈皓春悠悠,意浓浓。2018年3月31日下午(可改为:数日前),我怀着敬慕的心情,和宾城点灯人读书 会的朋友一起走进如东著名作家、张謇研究专家陈有清老师的家,聆听老师关于阅读与写作的历程。陈老师对文学的兴趣是从阅读开始的。老师小 学五年级时,在学校组织的读书活动中,欣赏到田地(先生)的优美诗篇《祖国的春天》:春天,她像一个幸福、美丽的小姑娘,快乐地走遍了祖国 的每一个地方。她走过田野,百花跟着她的脚步开放……诗人笔下的春天趣味盎然,引起陈老师的翩翩遐想,文学的种子在诗意的春天里绽芽生长 。初中的时候,老师和几个志趣相投的小伙伴自发组织起读书会,每天晚自修后相聚在教室之前、紧挨大礼堂后壁的“兰亭”,郭沫若《天上的街市 》的浪漫笔调,陆文夫(短篇小说×)《小巷深处》的幽深情致,赵树理的质朴语言,犹如茫茫黑夜里的一盏盏明灯,照亮了他们探索文学梦想的道 路。1970年,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晚上,老师看到星星在天上移动,听到熟悉的《东方红》乐曲,激情澎湃,赋诗 一首,以抒感怀,电话报给《新华日报》,可喜的是《新华日报》第二天就发表了老师的处女作《万里长空架金桥》,这给老师极大鼓舞,从此走上 文学创作之路。老师凭着阅读吸取大量知识,通过笔耕不辍积累写作技巧,创作之路越走越宽阔,这时老师萌生研究清末状元张謇的想法。老师的 家住在掘港东边,一河之隔,就是当年张謇创办的大豫盐垦公司,从小就听祖辈们讲述四先生如何(将×)(开垦)荒凉的(一片×)草荡,(使得 )沧海变桑田,造福一方。1966年,南通“红卫兵总部”开挖“反动资本家”张謇坟墓时,棺内没有任何金银财宝,只有一个胎发球和一颗假牙 ,老师(得知后)对张謇更加敬重。1980年老师将积攒的感情付诸笔端,写出第一篇关于张謇的文章(刊发于南京图书馆内部刊物上试水,接着 于)1982年2月份的上海《青年一代》发表《状元改行》,在1984年华东师范大学学报上发表《张謇与师范教育》(,由此拉开了研究张謇 的序幕。)聊到张謇时,陈老师很动情,他说张謇不仅是清末状元、实业家、教育家,更是老百姓爱戴的四先生,张謇的一生都是为老百姓谋福利 ,赤条条来又赤条条的去。老师感佩张謇作为中国早期现代化先驱的伟大,决定把多年研究的丰硕成果以雅俗共赏的形式,显现给大家,于是我们有 幸看到了五集电视连续剧《子规啼血》和(老师的×)人物传记《张謇》((1988年江苏古籍出版社出版))《早春二月的雷鸣》((2016 年12月北京团结出版社出版)及中篇小说《棉铁情》(1989.9-1990.4《中国纺织报》连载),)让一个看得见、叫得应的老者, 以其亲和的面容,稳健的步态来到人民中间。老师秉着“一切文学艺术都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理念,与对待艺术“不畏艰难精雕细刻”的 作风,在信、雅、达三方面下功夫,不仅在张謇研究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而且对诗歌、小说、散文、科普、史学、方志等18类均有涉足,发表作 品300多万字,最近又一部集知识与趣味为一体的新作《渔趣》脱稿,值得我们期待。陈老师掌握知识之广博、对张謇先生研究之精深令我们羡 慕不已,纷纷讨要秘诀。老师耐心地细细道来,他首先肯定了我们参加读书会活动的积极(意义),告诉我们读书要(大声)朗读,有感情的朗读能 够增强记忆,帮助理解,而且阅读时要做好读书笔记。读书笔记可以从四个方面入手:一是全书的故事梗概,二是书中主要人物,三是精彩词语、句 子、段落,四是自己的思考体会。读书不能急于求成,有的书今天读了明天就派上用场,有的书读了没有即时效果,却把种籽藏在我们的深层记忆中 。比如老师在初中时读到(《楚辞》中)一句诗:“望崦嵫而勿迫,恐鹈鴂之先鸣。”四五十年没有派上用处。2010年,老师看到历史文化古迹 束公馆破落不堪急需抢救修复,给相关部门提交“关于速修束公馆的建议”时,“望崦嵫而勿迫,恐鹈鴂之先鸣。”突然跳将出来,此时此地用它是 如此恰当,以至于无法用其他的词语(形容×)(替代)。相见恨晚,相见恨短,相谈甚欢。活动结束时,年近八旬的陈老师将我们送到路口,一一握手话别,殷殷切切,我们又一次感受到老师的人格魅力,心中升起无限的感动和敬意。1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