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民乐县的由来
2018-05-02 | 阅:  转:  |  分享 
  
民乐县概况



一、概述

民乐县,位于甘肃省河西走廊中段,地处张掖市东南缘。东面及东北与山丹县相接,东南与永昌县接壤,南靠青海省的门源、祁连县,西南与肃南裕固族自治县为邻,西和西北同张掖市毗连。东西宽73.8公里,南北长95.4公里,总面积3687.32平方公里,现有人口近24万。

民乐历史悠久,物产丰富,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远古时期,境内气候温暖湿润,水源丰沛,植被茂盛,物种丰富,早在5000年左右的东灰山人在县境北部进行原始得畜牧业、农业生产,提供了适宜的环境。先民们就在这片肥沃的土地上种植、畜牧,繁衍生息。东灰山炭化粮粒等文物是研究原始社会新石器时代我国乃至世界农业的珍贵依据,为全国罕见。自西汉武帝元鼎六年(前111年)置氐池县以来,已有2000多年历史。从西汉起,就是历代筑城立镇、设郡置县的重地;扁都口是古丝绸南路、霍去病出征、东晋法显取经、南北凉互伐、隋炀帝西巡、解放军西进的要冲;境内寺庙碑塔遍布,古墓成群,烽燧相望,遗址文物繁多;人文荟萃,英才辈出,构成了绚丽多彩的西部文化特色。

县境又是闻名世界的“丝绸之路”得必经通道。北线,从山丹经东乐抵张掖,西上西域;南线,从门源经扁都口直达张掖,汇入丝路主线,对沟通中西商贸、文化交流起了重要作用。史籍记载,东晋高僧法显从长安出发,过大坂山,出扁都口,去印度取经。隋炀帝“经大斗拔谷”(今扁都峡谷),经永固抵焉支山,会见突厥及西域27国王公使臣等,足见一斑。

民乐——祁连山下这片具有悠久历史的风水宝地,曾用她甘甜的乳汁哺育了世世代代纯朴、善良、勤劳、勇敢的儿女。



二、古代民族

地处甘青交界的民乐盆地.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民族争夺、交往和融合的前沿阵地。几千年来,氐、羌、乌孙、月氏、匈奴、卢水胡、吐番、回鹘、党项等少数民族,都曾在这块土地上生活过。形成了以汉族为主体,各少数民族杂居的格局,共同创造了民乐的历史和文化。

氐族

氐族是我国西北的一个古代民族。在我国历史上曾占据过要地位。南北朝以后,他们的大部分融入汉族之中,成为西北地区汉族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据《辞海》氐族栏目中称:“氐族,古民族,殷周至南北朝分布在今陕西、甘肃、四川等省,从事畜牧业和农业。汉魏以后,长期与汉人杂居,大量吸收汉文化。两晋、十六国间,晋建立仇池、前秦、后凉等政权。”汉武帝元鼎六年(前111年),在今县境内洪水城建立氐池县。王莽新朝始建国元年(9年)改氐池县为否武县。到了东汉建武三年(27年),光武帝刘秀令郡县恢复旧名,县名仍恢复为氐池县。县名中有一个“氐”字,由此可印证氐族在民乐境内活动的情况。

羌族

羌族为我国古代的西部民族,夏、商、周时期今民乐就是羌族活动的主要地区之一。夏时张掖属“雍州之城,戎羌居之”。西汉时期羌族的一小部分居住在南部黑羌州及祁连山中,大部分则在青海生活,以游牧为主,也有从事农耕生产的。境内东灰山遗址表明,羌族不仅饲养羊、猪等牲畜.而且还种植小麦、大麦、粟、高梁等作物。可见,民乐是我国普通小麦、高梁等作物的原产地和重要的起源中心之一o《说文解字》解释“羌“字为“西部牧羊人也”,这说明该文化的主人是以羊为图腾祟拜的部族,与羌人“事羱羝为大神”的记载相吻合。因此.考古学界认为东灰山文化是古代羌族所留下来的,这足以表明境内最早的居民为羌族,距今约有五千多年的历史。

汉武帝在河西设四郡,其目的之一就是“隔绝羌胡,使南北不得交关”,并设护羌校尉以加强对羌族的控制。到了东汉,羌族起义连绵不断,河西各地是其主要活动区。民乐地处甘青联系的要冲,更是羌族活动的重要场所。到了十六国时期,羌族的一支烧河都居住在南山(祁连山),与卢水胡为邻,后被卢水胡袭击,除部分迁至金城郡临羌县(今青海省湟源县东南)外,仍有不少羌族部众长期生活在民乐境内的祁连山一带。

月氏

月氏是我国境内一个古老的游牧民族。大约在战国初期,月氏人便在河西地区过着游牧牛话。秦汉之际,月氏强盛,“控弦者可一二十万”,他们向西攻击同居河西的乌孙族,杀其头领难兜靡,迫使乌孙部众逃离外地,从而占据整个河西走廊。月氏王居于月氏城(今民乐永固),其所属部落酋长多住在昭武城(今临泽鸭暖)。汉高祖六年[前201年),匈奴单于冒顿击月氏。文帝前元四年(前176年),匈奴再击月氏,月氏逐渐衰落,被迫西徒伊犁河流域。前元十四年(前166年),匈奴老上单于联合乌孙大举进攻月氏,“杀月氏王,以其头为饮器”.并派乌孙族追赶。大部分月氏人再次西迁,占据妫水(今阿宫汉境内的阿姆河)流域.后来建立了大月氏贵霜帝国。少数留在河西的月氏部落,则“南人山降,依诸羌居止”,史称小月氏。直到西汉取得对河西的统治以后.月氏来陷,多数分布在令居(今永登)、湟中(青海湟水水西岸)一带,史称中月氏胡。另有少数月氏人在张掖黑水一带放牧,称“义从胡”或“月氏胡”此后小月氏与其他民族逐渐触为一体。

匈奴

匈奴是中国北方草原上的一个古老民族,过着“逐水草迁徒”的生活。公元前209年.冒顿杀父自立为单于后,势力大增,有“控弦之士三十余万”。控制了西起西城,东到辽东的广大地区。其地分为左、中、右三部分。单于王庭居于中间,东西部分分别由左、右贤王统辖。西汉初期,匈奴击走月氏,占有整个河西地区,境内属于浑邪王管辖。相传,民乐境内的永固城曾是单于的避暑胜地。他们以河西为基地.联合青海的羌族,不断向西汉发动进攻,引起汉朝当局的恐慌和不安。汉武帝继位后,决心联合月氏、乌孙共同夹击匈奴。汉武帝元狩二年(前121年),两次派霍去病进军河西,攻占焉支山、祁连山,“捕首虏甚多”,使匈奴势力遭受重刨。匈奴在河西的失败,招致单于的恼怒,他立即召见驻守河西的浑邪王、休屠王赴单于庭问罪。两王惧怕被诛,遂谋降汉,后休屠王反悔,被浑邪王所杀,之后,浑邪王率众四万余降汉。汉朝政府将其安置在陇西、北地等五郡故寨外,史称“五属国”。至此,河西走廊正式纳入汉朝版图。

卢水胡

卢水胡自西汉以来就活动在河西各地,其首领为沮渠氏。因其“先世为匈奴左沮渠,遂以官为氏焉”。“世居卢水(今南古大都麻和黑河上游)为豪酋”.故又称卢水胡。东汉窦融割据时,曾得到卢水胡的帮助。朝廷还在张掖设有专管卢水胡的属国。东汉建武末年,卢水胡击败了张掖南山的烧河羌,据有其地。章帝元和三年(86年),卢水胡发生骚乱,邓训拜张掖大守,后接任护羌校尉.推行民族和睦政策,收服了卢水胡。到了东晋末年十六国时期,卢水胡从临松(今南古)崛起。北凉就是卢水胡所建立的一个政权。其建立者沮渠蒙逊,是临松卢水胡人,为河西大族。他本人博览群书,颇晓天文,也是一个汉化很深的胡人。他的伯父罗仇、曲粥是后凉武将.被后凉主吕光所杀。沮渠蒙逊遂聚众造反于临松,一旬之间,众至万余,屯踞金山(今民乐县城一带),推举后凉建康太守段业为凉州牧、建康公,建元神玺,沮渠蒙逊为张掖太守。公元401年,沮渠蒙逊杀段业,自立为凉州牧、张掖公,改元永安。之后,于410年攻克武威后,412年迁都武威,自称河西王。后攻杀西凉李歆,破敦煌,据有全凉。蒙逊在位时,兴学校.倡儒学,劝课农桑,禁奢侈,赢得了好评。但由于朝无纲纪,赏罚不明.杀人过滥,在位三十三年而亡,谥“武宣王“。

吐蕃

吐蕃是公元七至九世纪时在青藏高原建立的少数民族政权,由雅隆(在西藏山南地区)农业部落为首的部落联盟发展而成。在赞普松赞干布时,降服苏毗、羊同等部,定都逻些〔今拉萨),建官制,立军制,定法律,创文字,形成了以赞普为中心的奴隶主贵族统治。到了唐玄宗开元年间,唐、蕃争夺河西剧烈,县境内的大斗拨谷(扁都口)成为双方交往和交兵的主要通道。“安史之乱”发生后.河西陇右精兵东凋平叛,吐蕃乘虚而人,广德二年(764年)陷凉州,大历元年(766年)陷甘州,德宗建中二年(781年)陷沙州,整个河西尽为吐蕃所有,吐蕃政权设凉州军镇管辖甘、凉二州,对各民族实行残酷压迫。直到懿宗大中五年(851年)张议潮起兵收复河陇十一州,情况对有了根本好转。到了懿德宗咸通二年(861年)克复凉州后,“河西陷蕃百余年,至是归唐”。九世纪中期赞普达磨死后,统治集团分裂,奴隶属民起义,吐蕃瓦解。之后,史籍仍沿称青藏高原及当地土著族、部为吐蕃。政权瓦解后,吐蕃大部退居青海,少数融合于河西民族之中。

回纥

回纥是原牧于色愣格河和鄂尔浑河流域的一个古老民族。7世纪初,始称回纥。唐德宗贞元四年(788年)改称回鹘。文宗开成五年(840年),回鹘汗国为黠嘎斯人(今克尔克孜族)攻灭,部众四散,除南下一支灭亡外,有两支迁徒新疆,发展成为今天的维吾尔族.一支迁入河西,与回鹘人结合,先依附于吐蕃,居于甘凉之界的草原上。张议潮起义后,由归义军管辖。懿宗咸通十三年(872年),回鹘人建立了甘州回鹘政权,历经唐末、五代十国、北宋,甘州回鹘都与中原朝廷保持甥舅关系。至宋仁宗天圣六年(1268年),西夏军队攻占甘州,甘州回鹘政权灭亡,有数万人投奔青唐(今青海西宁地区),大部分族人退至沙州以南,傍祁连山游牧,井逐渐向柴达木盆地以北地区扩展,成为今天裕固族的祖先。

乌孙

乌孙是居住在河西走廊的又一个古老的游牧民族,对汉代西北边疆曾产生过很大的影响。乌孙与月氏同居河西,而乌孙势力较弱。秦汉之际,乌孙被月氏击破,其王难兜靡被处以车刑。乌孙部落奔走匈奴,被安置在居延一带生活,匈奴扶持难兜靡之子昆莫继续统治乌孙各部。公元前174年一公元前161年,乌孙在匈奴支持下,继续西迁,袭击大月氏,退其南迁,乌孙遂占领伊犁河流域和天山以北的广大地区从事游牧,人口多达63万。汉元狩四年(前119年).武帝派遣张骞出使乌孙,又先后将细君、解优二公主嫁于乌孙王。到了本始三年(前71年),汉与乌孙各出兵26万.大败匈奴,才奠定了北方的稳定局面。

党项

党项族是羌族的一支。汉代以来,就在今川、甘、青三省交界处的山谷间,过着游牧生活。唐朝后期,党项族受吐蕃的压迫.逐步移居今陕、甘、宁边境,居住在夏州(今陕西靖边县北)一带。宋真宗咸平五年(1002年),迁往灵州(今宁夏灵武县),建立了党项族政权。北宋天圣六年(1028年),党项族首领元昊攻占甘州。置镇夷郡,戍兵三万以备回鹘与吐蕃。北宋仁宗保元元年(1038年),元昊在兴庆府(今宁夏银川市)称帝,国号大夏。宋理宗宝庆二年(1226年),成吉思汗大军攻破甘州,七月攻下西凉府,西夏在河西的统治宣告结束。此后,居住在河西的党项族逐渐融合于其他民族之中。

中国历史上的民族融合,是指民族间的自然同化,即几个民族或者许多民族的不同部分,由于社会的变迁,移民的流动,而聚拢在一个共同地区长期交锗杂居,通婚联姻.礼仪教化,自然地形成一种新型的民族,或改变自己民族的某些特点。如先秦时期赵武灵王“胡服骑射”、北魏孝文帝改革、契丹汉人“久为一家”等,均反映了一定的民族融合的趋向。元朝著名理学大师许衡在向元世祖忽必烈建议推行汉法时说:“考之前代,北方奄有中夏.必行汉法.可以长久。故后魏(指北魏)、辽、金历年最多,其他不能实用汉法,皆乱亡相继。史册具载,昭昭可见也。”明成祖朱棣则更明确地说:“华夷本一家。”他明确告谕诸将说:“为君奉天爱人为本。朕临以来,视民如子,内安诸夏,外抚四夷,一视同仁。”清末以来,不少思想家、政治家对民族问题有过不少的真知灼见,尤其是孙中山先生倡导的“国家之本,在于人民,合汉、满、蒙、回、藏诸地为一国.即合汉、满、蒙、回、藏诸族为一人,是曰民族之统一”的观点,是对中华民族的形成与演变所做的最好概括。以上诸民族在民乐境内的活动,奠定了今日民乐境内各民族和睦相处、互敬互爱的基础。



三、历史演变

民乐县历史悠久。在夏商以前,境内羌族的一支东灰山人已经在这里繁衍生息。夏商属雍州地。西周和春秋战国时,月氏族在河西地区过着游牧生活。秦汉之际,月氏强盛,

“控弦着可一二十万”,攻打同居河西的乌孙,迫使乌孙部众逃属匈奴,从而占据整个河西走廊,月氏王便居于月氏城(今永固城)。秦二世胡亥元年(前209年),冒顿杀父自立为匈奴单于后,势力大增,“控弦之士二三十万”,两次攻打月氏,月氏逐渐衰落,被迫西徙伊犁河流域。少数留在河西的月氏部落,则“南入山阻,依诸羌居之”,史称“小月氏”。匈奴则控制了张掖以北,西起西域东到辽东的广大地区,其他分左中右三部分,单于王庭居于中间,东西部分风别由左右贤王统辖,境内属于右贤王治下得浑邪王管辖。史称匈奴辖属的永固城,曾是匈奴单于的避暑胜地。

西汉武帝两次派霍去病攻打匈奴,匈奴大败,浑邪王杀休屠王,率众降汉,整个河西走廊空无匈奴。随着汉武帝河西置四郡,一说元鼎六年(前111年),境内首置氐池县,一说元封四年(前107年)始置氐池县,从此,境内归属西汉版图。始建国元年(9年),王莽篡汗,改氐池县为否武县。更始三年(25年),窦融出镇张掖,行河西五郡大将军事,建武十三年(37年)归属东汉,复置氐池县,三国时期魏文帝黄初元年(220年),魏派兵打败割据张掖的张进,县境归曹魏,直到西晋,建置不变。

东晋十六国时期,境内经历前凉、前秦、后凉、北凉四朝。穆帝永和六年(350年)前凉张祚置汉阳县(今山丹大马营),哀帝隆和元年(362年)张玄靓置祁连郡(今民乐永固),废帝太和四年(369年)前凉张天锡置临松郡(今南古城),领临松县。安帝隆安元年(397年)卢水胡崛起,其酋长沮渠蒙逊起兵杀临松令井祥,屯兵金山,四年后弑段业继北凉国主,在位33年。晋安帝义熙六年(410年)置金山郡(今洪水城),辖金山县。南北朝时期,境内经历北魏、西魏、北周三朝,曾置临松郡、临松县、氐池县、兰池县、汉阳县、金山县等。

隋大业初年,省金山县入删丹县,县境属隋删丹县,从此境内县级建置中断。唐初建置依旧,安史之乱吐蕃乘机占据河西,此后经五代十国,县境先后归吐蕃、沙陀、张议朝和甘州回鹘等政权。但中原得北宋政权从未波及河西。公元1028年,李元昊夺取甘州,境内属治所甘州得西夏国镇夷郡、宣化府。公元1226年,蒙古成吉思汗攻克甘州,翌年西夏亡。至元八年(1271年),忽必烈称帝,定国号为元,至元二十三年(1286年)二月,设甘肃行中书省,简称甘肃行省,省会在甘州。境内部分属甘州路,部分属山丹直隶州。

明代统一全国后,实行屯垦政策,从内地大量移民来境内垦荒,兴修水利,发展农业,夯筑洪水城等一批寨堡,境内属甘州五卫和山丹卫。清顺治八年(1651年),总兵官张勇在洪水城开茶马互市,方便人民交流。雍正三年(1725年)置东乐厅。乾隆八年(1743年)张掖县丞东迁东乐堡,领一驿十四堡。从此,境内恢复县级政权,东乐驿承担了东西官员人等迎来送往的重任。同治年间,匪乱迭起,境内社会动乱。民国二年(1913年)东乐县丞升格为东乐县。民国十八年(1929年),迁县治于洪水城,省民政厅根据中山学说及撷取古语“乐于观成”之意,拟定“民治”“乐成”两名,省政府取其词头命名曰“民乐”,寓人民安居乐业之用意,改东乐县为民乐县。鉴于是年土匪再度攻陷洪水城,人民财产惨遭劫掠,遂暂迁六坝堡再迁东乐堡,民国二十一年八月复迁洪水城,洪水城方作为全县政治、经济、交通和文化的中心。

1949年9月17日,中国人民解放军以神勇之师,兵出扁都口,一举解放民乐县。9月22日,中共民乐县委和民乐县人民政府成立。从此,民乐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历经50多年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尤其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得改革开放的大发展,民乐县发生了史无前例的翻天覆地的巨变,工农业生产有了长足发展,城乡面貌焕然一新,人民生活丰衣足食。如今,全县人民正以饱满的热情,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得新民乐而努力奋斗。

献花(0)
+1
(本文系千粟馆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