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孙文勃
2018-05-03 | 阅:  转:  |  分享 
  
孙文勃孙文勃,号海元,1938年生。祖籍辽宁海城。1964年毕业于鲁迅美术学院中国画系,师从著名北宗山水画巨擎季观之先生。鲁迅美术学院教授
、硕士研究生导师、学术带头人。在四十多年坚持不懈的探索、追求、创新中,画家继承前人经验,结合自己实践体会,独辟蹊径,自成一家,创
立了水墨淋漓、气势奔放的逸象山水画。著名美术评论家张士增先生发表专文,评论逸象山水画“水墨传情气韵生”。著名山水画家刘国松称赞“既
是传统的,又是现代的,难能可贵”。逸象山水画已经成为关东画派的重要组成部分,许多作品成为关东画派的代表作。逸象山水画作品,多次参
加国家级美术大展并获奖。其中,代表作品《长白山月》获1994年全国第八届美展国家最高奖,并被收入《中国现代美术全集》、《1979—
1999中国当代美术》;《天池岁月》入选1999年第九届全国美展;《新城》在全国艺术学校“鲁艺”杯大赛中,一举夺银。《长白鹿鸣》、
《春晓》分别应邀参加全国第四届山水画大展和全国首届中国画赴深圳特展。《长白山月》在获全国大奖后,多次被中国美协征调,赴日本等国参加
“现代中国美术展”。另有多幅作品,在美国、日本、韩国、新加坡、马来西亚、前苏联和香港、台湾等国家和地区展出,其中部分展品被当地博物
馆和收藏家收藏。出版有大型画册《逸象山水画》。艺术专著《写意山水画技法》以及范画经典《雨后春山》等多辑。两次应文化部和中国美协邀请
,参加《全国山水画学术研讨会》和《中国新时期文化艺术创作研讨会》,与会论文《以神写形﹒借古开今》、《论传统绘画的观察方法》,被国家
级权威杂志《中国画研究》刊载。《以神写形﹒借古开今》2002年被文化部《中国百业论著》评为艺术论文二等奖。孙文勃??渴骥伏枥?逸象
彪新鲁迅美术学院的孙文勃教授以自己鲜明独特的艺术创造,成为当今中国山水画领域中日益引人注目的重要画家。孙文勃1938年出生在一个
文化底蕴丰厚的中医世家,受家庭影响,自幼即对绘画深感兴趣。1955年考入鲁迅美术学院附中,1964年升入本院中国画系。在鲁迅美术学
院系统地学习了九年专业,师从赵梦朱、王盛烈、季观之等前辈名家,掌握了坚实的写实能力和传统基本功。加之对文学和美术史的学习与思考,为
日后的艺术创作奠定了基础。尤其是近几年来结合教学,深入生活,“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勤奋磨砺,使他的创作成果日益突出。近期,看到了
孙教授的一些作品,令人精神为之一振,钦佩倍至。特别是他独具个性的“逸象山水画”的探索与实践,取得了可喜成果,受到了广泛好评。借《中
国近现代名家画集?孙文勃》付梓之际,略致微言,以示欣意。孙文勃是鲁迅美术学院中国画系山水画专业的优秀毕业生,也是北派山水画巨擘季
观之教授的得意门生。因家庭出身和社会关系的原因,毕业后被分配到一个大集体的美术工艺厂工作,一干就是17年,为了能调到专业画院工作,
曾几年没有工资。生活的困境,事业的失落接踵而来。面对坎坷,孙文勃没有沮丧。精神使人崇高,精神首先是一种信仰。他以超然的精神与命运抗
争,不知疲倦地用手中的画笔经营属于自己的艺术天地。在这块天地里,化解了他的苦闷,释放出他的热情和挚爱,幻化出对未来的憧憬……“天将
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综观历史,一些有成就的人,哪有不经过一番艰辛、磨难而成功的?孙教授的磨砺、苦功与安贫乐道的精神尤其
可贵。我们从孙文勃20世纪70至80年代初期的作品《腾飞吧中华》中,可以看出他精湛的写实技巧和深厚的传统功力,而在近些年的一些作
品中,如《长白山月》等,可以看出作者日益自觉地摆脱了形的束缚而给笔墨以更多的自由表现的空间。如果说前者是“空本难图”、“真景逼而神
境生”的具象表现手法,那么,后者则是“虚实相生,无画处皆成妙境”的意象再现手法,是生活真实向艺术真实的转换,是艺术创作的跨越和升华
。下面我要说的是孙教授近年来倾心实践的“逸象山水画”。“逸象山水画”画面空灵而凝重,气势磅礴而韵味悠长,颇具匠心而自然天成,直逼
“画到无痕”而“天开图画”的艺术境界。“逸象山水画”的成果是多方面的,这里主要谈两点感受。其一,孙文勃作画善于用“虚”,对水墨虚
实浓淡的处理得心应手,色彩运用兼收并蓄,彰显了山水画的大气象。他的《长白山月》《关东三胜集》等作品,前景中的树石、水雾,都是用水、
墨泼洒和墨色积破等技巧,于蒙胧中见物象。如《柳堤春烟》《长白鹿鸣》等作品中的近岸、远山是在色墨交融、一片混沌中呈淋漓见雄浑的。山峦
、云树都是在见山非山,见树非树中显现物象,远山重重,若隐若现,于色墨无痕处焕发出无限精神。《柳堤春烟》中的近崖及远处群山,其水墨块
面的泼洒、置陈,处理得若不经意,又经意之极,这是有意解除形的约束,给笔墨以更多的自由挥发的空间,达到突出形式美的目的。其二,作品
中“布白”、“空白”的无画处,是“逸象山水画”中最为成功、最具匠心的地方。很大一部分作品中的“布白”、不着一墨的“空白”处,如《初
红》《晨光》等在与山岩、水瀑、云烟相接相邻处都画得隐隐藏藏,似山非山,似水非水,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收到了此时无声胜有声的引人入胜
的佳境。宋代苏东坡在一则画论中写道:“……以为人禽宫室器用皆有常形,至于山石竹木水波烟云,虽无常形而有常理。常形失之……而不能病其
全,若常理之不当,则举废之矣。”他认为,像人物、建筑物等比较规则、比较确定的形体,画错了,只是局部的问题,不会影响全局;但像水流、
云雾等比较不规则、不确定的形体,若表现不当,则整幅作品就有废弃的可能了。这则画论的意思是:画家在表现不规则、不确定的物象时,要领悟
、把握它们在变动中的内在形体结构的规律性,并认为这种领悟是关系到整幅作品成败的关键。我们从孙教授“逸象山水画”的发展历程中,清楚地
发现他对表现那些不规则、不确定的物象,特别是作品中的虚幻部分是多么地重视。他确是把握并深刻领悟了这些物象内在结构变化的规律性,并将
这些不规则物象灵活自如地、有机地融为一体。更确切地说,在画面需要“含糊”的地方,画得越“含糊”,画家留给观众进行联想及作品再创造的
空间也就越大,让观众与作品心与画游的想像景观就越多,作品也就会更加引人入胜而回味无穷。孙教授深谙此道,驾轻就熟,并将此发挥到了极致。孙教授的“逸象山水画”正在走向成熟,并有可能以此来奠定他的画坛地位。随着他对“逸象山水画”的更加深入的探索与实践,我深信,一定会结出更加喜人的硕果。写于鲁迅美术学院石鱼居,时年九十有九。?
献花(0)
+1
(本文系山人r8ch18w...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