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让优秀成为一种习惯
2018-05-04 | 阅:  转:  |  分享 
  
让优秀成为一种习惯

各位老师,各位新同学:大家好!

请允许我代表我们全院老师对新入学的本科硕士博士同学表示祝贺和欢迎!特别要祝贺我们160名本科的新同学,大家经过激烈的高考竞争,能够考入吉林大学,我觉得应该是值得祝贺和骄傲的事情。

最近几年我一直关注中国校友会网,吉林大学曾经在排行榜中排在位列前十,叫做中国顶尖大学,这还不是一流大学,而是和北大清华并列的中国顶尖大学。因为现在排行榜比较多,我看到的最让我高兴的是这个排行榜。我们看到的国内外所有的排行榜,吉林大学作为一流大学的学术地位是没有异议的。大家在报考的时候,会查阅很多相关的材料,中国高等教育最近这两年最大的一件事就是双一流建设,所谓双一流就是一流大学、一流学科。吉林大学进入一流大学是没有异议的。据统计,考生中可能只有百分之二左右的学生能够进入“985”大学,在这个意义上,我们160位本科生都是在自己同龄人中百里挑一的优秀人才!

我们是百里挑一,从这一点,当然是要祝贺大家。我想更重要的是,我们自己要自珍自爱,自我珍惜。用中国的一句古话说,叫“自爱其才”。年轻的时候看苏东坡的一篇论文,叫《贾谊论》,大家可能知道贾谊是汉朝的一位名人,后来被贬到长沙,在三十几岁就郁郁而终。苏轼应该是在比较年轻的时候写下这篇文章,他对贾谊一生的一个总结就是:贾谊不懂得自爱其才。人有才,这是上天的禀赋,是自然的恩惠。这种人类漫长进化中所形成的优秀基因偶然的落在我们身上,我们要对整个人类的优秀基因十分珍惜。这里所说的自爱其才就是要珍惜自己的才华,最通俗的说法就是要把才华用在正地方。院长包括我们学生代表都讲的这句话:“我们要有担当意识,要有责任意识!”刚才讲优秀的人类基因偶然地分布到一些个体身上,我们作为这些优秀基因的个体,应该是人类共同的财富。我们应该珍惜这份财富,应该担当起我们对人类的责任。我们学校由于地理位置原因,高考录取分数并不很高,大概在全国占三、四十名左右的位次。但是我们人才培养质量仍然长久的,或者说是几乎从未动摇的保持在前十的位次。现在处于大数据时代,信息资源丰富,中国校友会网经常发布大学排行榜,其中有一个排行榜是杰出校友排行榜,它一共排了四类人:第一类是政治英才;第二类是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的两院院士;和我们相关的是第三类叫做杰出社会科学家;第四类是亿万富豪企业家。记得在2012年左右的时候,第一项政治英才,我们学校,排在全国第四,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吉林大学。这意味着我们学校是出政治家的学校。两院院士和杰出社会科学家我们也排在全国前十,咱们最弱的就是亿万富豪企业家,这个排名我们相对落后。从高考录取的位次三四十名左右到我们最后人才培养质量仍然保持前十的位次,这意味着吉林大学的人才培养是成功的!在吉林大学的校园里,我们有足够长的跑道,可以把最优秀的人才送到自己可能达到的高度上。所以对大家表示祝贺,更多的是要表达一种希望和勉励。

进入吉林大学学习,这是我们人生的一个很高的起点,但是我们要让优秀成为习惯。我们看到在以往的毕业生中,杰出校友是成功者的代表,但是肯定也有很多失败者。那么为什么会有失败?我想进入大学的第一天开始,就有一个最为关键的心态和意识需要警醒。大家都知道中国的父母对子女的教育的投资可以说不遗余力。在最近的报告中,全世界各国各地区在对子女教育上的投资,香港地区遥遥领先,我们也是前五名。作为发展中国家的中国父母已经为子女的教育投入达到了世界前五的位置,所以中国人可以说是世界上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情最热切的。在这样的一个家庭理念和社会的教育理念下,我们提出了一些口号,说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所以我们从幼儿园甚至更早从胎教开始,父母就进行了各方面的投资。那么它带来的一个弊端就是,我们从中小学投入的学习精力就很多了,所以一旦考入大学,很多学生就会出现一定的疲劳现象。从小学到高中12年的艰苦冲刺,在起跑阶段跑的太快有些累,这个是很正常的。但是呢,人生是一个漫长的旅程,它是一个长跑,不是百米跑,开始以百米冲刺的速度走完中小学,到了大学就会出现问题。刚才老生代表也引用了孔子的一句话:“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孔子接着说:“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人的一生按照孔子的说法,任重道远,远到什么程度?远到死而后已。在这个意义上,我们漫长的一生,我想总是要保持着一定的速度。现在上大学以后,特别是本科的同学,最容易出现的问题就是,“终于考上了大学,还上了一个不错的大学,可以歇口气了”,但是呢,俗话说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一旦你松了一口气,如果再想提起这口气就很难了。刚才新老同学代表都讲到了习惯,我之所以强调让优秀成为习惯,也意味着我们在大学本科时期包括研究生阶段,要保持优秀习惯。一旦你的精气神有所松懈,那么就会产生种种惰性和不良习惯,如果不好习惯一旦形成,再想要把它改正过来,恐怕四年就已经过去。

其次,我们校友中的成功者和失败者很关键的一点在于我们在大学是否有孔子所说的“弘毅”,“弘”是博大,“毅”就是坚毅、坚守。我们只有保持这样一种博大的弘毅之资,以后才能承担大任。所以呢,我第一点希望很简单,那就是尽管我们一路学来已经很辛苦,那么我们还要继续辛苦。上大学以后,和初中、高中的学习都已经有很大的不同。上大学更容易松懈的是,我们没有了高考的指挥棒的督促,没有了家长和中学老师每天给予我们不断的激励。到了大学,我们只好自立自强,自己去管理自己。坦率的说,文科的学业呢比较容易过关,像理工科稍有松懈,你就有可能被挂科。文科的期末考试相对的都容易过关一些,所以,更容易松懈。所以,一定要有警醒,再接再厉。

我想可能有这样几个方面需要大家注意:一就是,到了大学阶段,可能更需要我们自己不断的去感受和确立学习兴趣。刚才两位同学和毅鹏院长都讲到兴趣。按通常的说法,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但是,学习兴趣究竟怎么培养呢?人的自然天性好像都是好逸恶劳的。要做一种反自然的人为的意志的决定,需要理性的思考。我想其中一个就是毅鹏院长讲的责任意识。首先是对父母的责任,我们刚才讲天下最热切盼望子女成才的是中国父母,我们按照商品交换原则,父母的投入就要求子女相应的回报,我们对父母也有更大的责任。曾经有位老师讲过这个看法,中国的孩子要是没孝心就是丧天理。为什么呢?因为中国的父母最慈爱,所以相应的中国的孩子应该更孝顺。我们要承担起对父母的责任、对家庭的责任。我们还有对人类优秀基因的一种责任,对国家、对民族的责任,对我们学校、学院的责任。有这样的一种责任意识,确立起一种高远志向。诸葛亮大家都知道是民间传说最有智慧的人,我们今天能够看到的有关诸葛亮的可靠的文字记录中,有一篇《诫外甥书》,那么第一句话就强调“夫,志当存高远”。有没有一个高远的志向,用心理学的概念叫做抱负水准,从根本上去决定一个人的成就和社会位置。我们有没有一个更高的抱负水准,有没有一个高远的志向,这可能是决定我们能不能投入学习,确立起学习兴趣的一个条件。这也就是刚才引用孔子的话“以仁为已任”,我们也可以说是以家国、天下为己任的情怀,我们才能够自己为自己确立起学习兴趣。

第二,按照我个人的体会,学习兴趣也要有不断的自我强化的良性循环。你的学习取得了一些成绩,那么他就会成为一种良性的反馈,反过来激励你更好的学习。大家可能都知道,哲学是爱智慧的学科,我过去有一个说法,如果一个人从来没有智慧的体验,怎么会爱智慧呢?你都不知道智慧是个什么东西,从没有感受到智慧的快乐,我们如何能够爱得起来呢?所以呢,学习也好,智慧也好,都需要一种良性的循环。学习好了,那么学习好的成果进一步强化学习兴趣,有了智慧的快乐体验,我们才能够更加的爱智慧,从而使自己更有智慧!这也就希望我们大家在本科、硕士、博士各个阶段去显示、见证我们的学习成果。刚刚毅鹏老师讲我们学校提供了很多展示大家学业成就、学术成果的机会和平台。我们可以通过这样一些自我确证的成果来更加强化自己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

第三呢,我想是刚才毅鹏老师讲过的勤奋和坚持。我们多次在一起议论,我也和咱们管学生工作的老师讲过。哲学和社会学有那么几届学生很优秀,学年、班级的群体氛围很重要。我们77届是特例,77届当时全校的各个专业可能都是最优秀的一届。我们这一届本科毕业的时候,离校前一周,北区的文科楼教室,灯火辉煌,座无虚席,每个人都已经拿到了自己的派遣通知,离校前一周,教室里依旧座无虚席。这在今天可能会觉得不可思议。怎么也得同学之间聚一聚,吃吃饭、喝点酒、叙叙友情,但我们还在学习。直到离校前最后三四天,有的同学要打包发行李,才知道我们要毕业了。这样的一种勤奋、坚毅、弘毅,我想我们能够做到这一点,每个人都可以在若干年后登上吉林大学的杰出校友榜。

刚刚毅鹏老师甚至给大家更长远的要求,自主的生涯规划。也可以说进入大学开始,我们真正开始成年,我们真正开始自己管自己。而按照哲学家康德的看法,自己给自己建立规则,并且遵循自己为自己所立的规则,是自由的实质。哲学家从来不会认为早晨不起,让同学给打饭、打游戏、随心所欲就是自由。哲学家从来认为这种自由恰恰是不自由,因为你受着自然欲望的支配。我刚才说好逸恶劳的逻辑,避苦趋乐的逻辑,不是不对,生命就是避苦就乐。但人区别于动物,在于人有为自己立法的自由。我们自己给自己建立规则,我们用自己的规则来规定自己,这才是理性的自由,意志的自由。至于说具体的学习方法,我想,我们中国的古典文献,已经给出了很好的回答。比如《中庸》那几句话叫“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这几句话到现在还是中山大学的校训。

我先说博学,大家想一想,大学,硕士,博士,大、硕、博,都有刚才所说的宏大、广博、丰硕之意。用我们《大学》的说法,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新民,在止于至善。我想引证柏拉图的说法:中学可以叫埋头读书。柏拉图认为哲学,我也可以说是大学,它的任务是“打开灵魂之眼向上望”。我们到大学,到硕士,到博士,区别于中学的学习,不再是埋头学习。刚才同学说是仰望天空,实际是所谓打开灵魂之眼向上望,那就是要探究这个世界,探究我们的灵魂那些最精微、最深邃的道理。我们哲学专业也好,社会学,社会工作,劳动与社会保障,应用心理学,我们这五个本科专业,每一个专业都需要广博的社会经验和社会阅历。原因就是哲学社会科学的道理,是具体普遍的真理。以后哲学专业的同学会牢牢地记住这句话,我们也可以说,社会,我们所生活的世界,就是哲学社会科学的实验室。所以在一定意义上,我们学院的这几个本科专业,都需要事无巨细,处处留心,到处是学问。如果你是社会学、社会工作、社会保障这些专业的同学,比如我问一个问题,吉林省的最低社会保障标准是多少,等等,都是需要知道的。我们要从身边开始,从家庭开始,从自己熟悉的社会生活圈子开始,不断积累起和我们所学的专业知识相关的社会经验。这是所谓博学。我的说法,哲学社会科学,没有知识的界限,所有的知识,我们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思想、科技,都是我们的专业。我们只有全面的了解社会,了解我们今天所处的当代世界,才能使自己学的抽象的理论活化起来,才能使它成为具体普遍的真理,而不是一些抽象的,考试写的,死记硬背的教条。

那么第二,我想,通过本科四年的系统学习,我们要建立起本专业系统的知识结构。原来我们上大学,刚才毅鹏老师也说,比较迷糊,老师说什么就听什么,但是现在回过头来想,每个大学、每个专业的课程设置都有它的道理和逻辑。他不会说今天给你开这个课,明天给你开那个课。为什么开这个课?意味着这门课程构成了一个专业必不可少的知识环节,从而相互支撑,构成了专业性的知识体系。在这个意义上,大家要认真学好每一门课。开始你不一定知道这门课对我到底有什么用,那是以后的事情。只有我们建立起一个完整的专业性的知识结构后,才知道这门课有什么用。刚才说文科考试可能往往是死记硬背,我个人的看法,死记硬背并不错,人文社会科学很多知识必须死记硬背。我刚才引用孔子的话,你给改了不行,只能死记硬背。问题是什么呢?问题是考完试就不再背,所以很快就被遗忘,这才是真的问题。要建立起一个专业性的知识结构,知识体系,必须有本专业的那些基础知识的死记硬背。

那么第三个层次的博学是要读经典。构成一个专业知识体系核心和灵魂的东西,可能是本学科的经典。哲学历史长,有两千多年,经典可能较多,像社会学、心理学这些近代发展起来的学科,相对历史较短,但也有很多经典著作。什么是经典?人类的体能,人类的技能,人类的智能,人类的情感体验所能达到的不可超越的高度构成了经典。在这个意义上,在本科阶段就尝试接触学科的经典文献,实际上就是在和人类思想史上最优秀的灵魂保持接触。人类几千年的历史到底达到了怎样的精神高度,在经典中我们可以和古人相遇,可以挑战自己理解力的极限。

最后,我想和大家说,通过这种博学的学习还不够,更重要的是后面的三句,审问、慎思、明辨。这是刚才毅鹏老师强调的我们学院的传统,那就是我们的思想训练。独立思考、理性的批判思维能力的提升,是大学学习更为重要的东西。这里所说的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实际就是一种思维的训练。这是我们学院的传统优势,以后有时间再和大家交流。博学、思辨,最后是笃行。笃行就是刚才毅鹏老师讲,我们要有社会担当,要以孔子说的“以仁为己任”,我们也可以说是以民族兴亡,国家振兴为己任。有这样博大的胸怀,为学做人,我们才会建立起我们学院老师所期望的毕业生的气度和格局。吉林大学哲学社会学院的毕业生,我们希望能够成为一种有很大气度、格局的那样的一种大智慧、有思想的人才。

我想引证哲学家海德格尔的一句话,任何伟大的事物都必定有伟大的开端,我希望今天是个伟大的开端。那么接着他又说,任何伟大的事物,都需要从人有一个家开始。这句话有点难捉摸。人有一个家什么意思?人有一个家是说任何伟大的事物,伟大的人物都必须有使他得以成长的那些根基性的体验、经验、情感和思想。我们吉林大学哲学社会学院是大家新的家园,这个家有自己的传统和深厚的思想资源,我们在这个家庭中能够不断地获得精神财富。他的体验、风格、情感、传统、思想和智慧,使我们能够健康成长,成就自身的伟大。我们在这样一个伟大的家园中,扎下自己的根基,不断获得自己的营养,才能成就任何伟大的事物。

好,谢谢大家!



献花(0)
+1
(本文系CNU石头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