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40年代煤油灯
2018-05-05 | 阅:  转:  |  分享 
  
40年代--油灯

油灯起源于火的发现和人类照明的需要。据考古资料,早在距今约70万至20万年前,旧石器时代的北京猿人已经开始将火用于生活之中,而至迟在春秋时期就已经有成型的灯具出现,在史书的记载中,灯具则见于传说中的黄帝时期,《周礼》中亦有专司取火或照明的官职。



中国的灯具就使用的燃料而言,分膏灯和烛灯,即后世所言的油灯和烛台;就功用而言,分实用灯(照明用)和礼仪灯(宗教仪式用);就形式而言,分座灯(台灯、壁灯和台壁两用灯)、行灯和座行两用灯。中国油灯和中国的技术文明以及造型艺术息息相关,反映了科技的进步和审美的时尚。为了消烟除尘,汉代的青铜灯加装了导烟管;为了节省燃料,宋代发明了夹瓷盏(省油灯);为了防止老鼠偷吃油,元代设计了内藏式灯(气死猫);为了方便实用,明清时利用力学原理制造了台壁两用灯。在审美的领域,战国时期出现的人物形灯以及汉代出现的动物形灯,把一定的造型引入到灯具的设计中,使之增加了实用性之外的文化内涵,而尺度适宜、结构合理、造型生动、装饰富丽,无不包含了审美的意匠。明清之际的青花、粉彩,把绘画引入到装饰中,又切合了时代的风尚。

和其它事物一样,油灯也有文野之分,有宫廷和民间之别。“短檠二尺便且光”,“长檠高张照珠翠”,反映了地位和阶级的不同,那么朴实与繁华也就自然成为它们在审美上的区别。这种相互对照的关系,构成了中国油灯的两大体系,同样具有研究的价值。因此从审美的角度来看油灯,通常人们所关注的是那些墓葬出土或宫中传世的作品,因为它们造型考究、装饰繁富,一般都反映了主流社会的审美时尚。但是民间灯具一般比较朴实,造型又有出奇之处,表现了普通大众的审美爱好和功用要求。它们之间具有不可替代的互为补充性。





豆油灯

上世纪四十年代初期和中期的北方农村,晚上点的还是豆油灯。一个小碟里盛着食用的豆油,用棉花搓一条细捻放进去,在碟子边沿露出很少一点,点上火照明。等露出的部分烧成灰烬了就剪去一点(这就是剪灯花。蜡烛也是这样,那首“何当共剪西窗烛”的诗说的就是剪蜡烛的灯花),再挑高一点捻子继续燃烧。书上说古代的书生们用功时常说“挑灯夜读”,指的就是在这样的灯下读书。火苗的大小一般如黄豆,描写过去的文章中有时说“一灯如豆”就这意思。大者如花生米,再大了怕费油。食油灯灯芯用棉花捻子,也讲究生花报喜。





后来有了“洋油灯”。就是在玻璃墨水瓶里装上煤油,用纸捻穿过打洞的铁瓶盖,点燃纸捻照明。晚上在灯下念书或做针线活,鼻孔里肯定是熏得黑黑的。再后来又有了一种玻璃罩子罩在上面就好多了。不管是豆油灯还是洋油灯,为了省油,只有在吃饭和做针线活的时候才能点灯,吃完饭不做活就得将灯吹灭。小孩子要想点灯看书,休想!古代的书生们要争取功名,在进京赶考前也许会优惠特批。因此,那时晚上室内和室外一样黑。大人们在屋里摸黑啦呱(聊天),孩子们在天井里摸黑玩耍。遇上有月亮的夜晚,院子里比屋里的光线要亮得多。

煤油灯

煤油灯为电灯普及之前的主要照明工具,以煤油作为燃料。多为玻璃质材,外形如细腰大肚的葫芦,上面是个形如张嘴蛤蟆的灯头,灯头一侧有个可把灯芯调进调出的旋钮,以控制灯的亮度。







上世纪40年代



20世纪40年代,许多家庭改用食油灯,50年代以后,改用煤油灯,很少有此现象了

如今知道煤油灯的人已很少了,40岁以上的人可能都了解,煤油灯代表着一个年代,一个物质极度匮乏的年代,那个年代总是和苦难落后联系在一起。不过,煤油灯给我的回忆倒不是辛酸、贫穷和匮乏,它燃烧了一种激情,点亮了一份静谧的诗意。



没有电灯前,每当夜幕降临时,万家灯火,煤油的迷香弥漫在夜幕下的每个角落。那一盏盏并不明亮的灯光即是一家的中心,家人或近或远地呈圆弧形围坐在煤油灯的周围。在昏黄摇曳的火苗中,莘莘学子正在知识的海洋中徜徉,妈妈盘腿坐在炕上穿针走线,一家的衣裤鞋袜就是在这一晚一晚,一针一线中做出来的。

一盏煤油灯立在桌中央,莘莘学子趴在桌旁,在昏黄的灯光下看书写字。对于现代城市人来说,那只是电影里的一个镜头,或者是书中的一个情节。但那对于我们来说却是一个永恒的记忆。煤油灯伴随了我整个童年。





1958年镇里建了发电厂,时代的进步让我们用上了电灯,电灯让城市成了不夜城,让古朴宁静的乡村变得喧嚣起来。







小学快毕业时村里通了电,但为了俭省每一分钱,依然每夜在煤油灯下读书。

墨水瓶,毛线,制作了一盏煤油灯。在那盏煤油灯的昏暗光线下,在被卧里识字,凌晨起床在炕头写作业。我真的很迷恋于读书,尤其是收藏的一些通俗演义,于是披着被子,继续阅读。



蜡烛是一种日常照明工具,用石蜡制成,可燃烧发出光亮。此外,蜡烛在生日宴会、宗教节日、集体哀悼、红白喜事等活动中也有重要用途。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这是一句赞美春蚕和蜡烛的格言。

在生活中,蜡烛并不罕见,也不稀奇。蜡烛价格低廉,家家户户都有,但因为它的渺小和常见,许多人都不把它放在眼里。它被人们放在柜子里、角落里,总是忽略不见;它还变成了小孩子手中的玩具,被折断身子;甚至滚落到地上,被人们不经意间压的粉身碎骨。蜡烛饱受了轻视奚落,但它却从来不抱怨什么。在停电的时候,人们就会帮蜡烛点亮自己。蜡烛燃烧的时候,蜡珠顺流而下,火苗闪闪,无声无息地将光明献给人们,自己却在火苗里用身躯拼搏,直至生命的最后一刻。
献花(0)
+1
(本文系山人r8ch18w...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