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561233 > 馆藏分类
配色: 字号:
钻孔灌注桩施工质量事故预防措施,监理人都应该了解
2018-05-07 | 阅:  转:  |  分享 
  
钻孔灌注桩施工质量事故预防措施,监理人都应该了解一、地质勘探资料和设计文件(一)可能存在的问题地质勘探主要存在勘探孔间距太大、孔深太浅,土工
试验数量不足、土工取样和土工试验不规范,桩周摩阻力和端承载力不足等问题;设计文件主要存在对地质勘探资料没有认真研究、桩型选择不当、
地面标高不清等问题。(二)预防措施在桩基开始施工前,对地质勘探资料和设计文件进行认真研究。对桩基持力层厚度变化较大的场地,应适当加
密地质勘探孔;必要时进行补充勘探,防止桩端落在较薄的持力层上而发生持力层剪切破坏。场地有较厚的回填和软土层时,设计者应认真校核桩基
是否存在负摩擦现象。二、孔口高程的误差孔口高程的误差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由于地质勘探完成后场地再次回填,计算孔口高程时疏忽而引起的
误差;二是由于施工场地在施工过程中废渣的堆积,地面不断升高,孔口高程发生变化造成的误差。其对策是认真校核原始水准点和各孔口的绝对高
程,每根桩开孔前复测一次桩位孔口高程(二)钻孔深度的误差有些工程在场地回填平整前就及逆行工程地质勘探,地面高程较低,当工程地质勘探
采用相对高程时,施工应把高程换算一致,避免出现钻孔深度的误差。另外,孔深测量应采用丈量钻杆的方法,取钻头的2/3长度处作为孔底终孔
界面,不宜采用测绳测定孔深。对于端承桩钻孔的终孔标高应以桩端进入持力层深度为准,不宜以固定孔深的方式终孔。因此,钻孔到达桩端持力层
后应及时取样鉴定,确定钻孔是否进入桩端持力层。三、孔径误差孔径误差主要是由于作业人员疏忽错用其他规格的钻头,或因钻头陈旧,磨损后直
径偏小所致。对于直径800~1200mm的桩,钻头直径比设计桩径小30~50mm是合理的。每根桩孔开孔时,应验证钻头规格,实行签证
手续。四、钻孔垂直度不符合规范要求(一)主要原因(1)场地平整度和密实度差,钻机安装不平整或钻进过程发生不均匀沉降,导致钻孔偏斜;
工程监理专业(2)钻杆弯曲、钻杆接头间隙太大,造成钻孔偏斜;(3)钻头翼板磨损不一,钻头受力不均,造成偏离钻进方向;(4)钻进中遇
软硬土层交界面或倾斜岩面时,钻压过高使钻头受力不均,造成偏离钻进方向。(二)控制钻孔垂直度的主要技术措施(1)压实、平整施工场地;
(2)安装钻机时应严格检查钻机的平整度和主动钻杆的垂直度,钻进过程中应定时检查主动钻杆的垂直度,发现偏差立即调整;(3)定期检查钻
头、钻杆、钻杆接头,发现问题及时维修或更换;(4)在软硬土层交界面或倾斜岩面处钻进,应低俗低钻压钻进。发现钻孔偏斜,应及时回填黏土
,冲平后再低速低钻压钻进;(5)在复杂地层钻进,必要时在钻杆上加设扶正器。五、塌孔与缩径(一)主要原因塌孔与缩径产生的原因基本相同
,主要是地层复杂、钻进速度过快、护壁泥浆性能差、成孔后放置时间过长没有灌注混凝土等原因所致。(二)预防措施钻(冲)孔灌注桩穿过较厚
的砂层、砾石层时,成孔速度应控制在2m/h以内,泥浆性能主要控制其密度、黏度、含砂率,若孔内自然造浆的除砂处理,可控制泥浆的密度和
含砂率。没有特殊原因,钢筋骨架安装后应立即灌注混凝土。六、桩端持力层判别错误持力层判别是钻孔桩成败的关键,现场施工必须给予足够的重
视。对于非岩石类持力层,判断比较容易,可根据地质资料,结合现场取样进行综合判定。对于桩端持力层为强风化岩或中风化岩的桩,判定岩层界
面难度较大,可采用以地质资料的深度为基础,结合钻机的受力、主动钻杆的抖动情况和孔口捞样进行综合判定,必要时进行原位取芯验证。七、孔
底沉渣过厚或灌注混凝土前孔内泥浆含沙量过大孔底沉渣过厚除清孔泥浆质量差,清孔无法达到设计要求外,还有测量方法不当造成误判。要准确测
量孔底沉渣厚度,首先需要准确测量桩的终孔深度,应采用丈量钻杆长度的方法测定,取“孔内钻杆长度+钻头长度”,钻头长度取至钻尖的2/3
处。工程监理专业在含粗砂、砾砂和卵石的地层钻孔,有条件时应优先采用泵吸反循环清孔。当采用正循环清孔时,前阶段应采用高粘度浓浆清孔,
并加大泥浆泵的流量,使沙石粒能顺利地浮出孔口。孔底沉渣厚度符合设计要求后,应把孔内泥浆密度降至1.1~1.2g/cm3。清孔整个过
程应专人负责孔口捞渣和测量孔底沉渣厚度,及时对孔内泥浆含砂率和孔底沉渣厚度的变化进行分析,若出现清孔前期孔口泥浆含沙量过低,捞不到
粗砂粒,或后期把孔内泥浆密度降低后,孔底沉渣厚度增大较多,则说明前期清孔时泥浆的黏度和稠度偏小,砂粒悬浮在孔内泥浆里,没有真正达到
清孔的目的,施工时应特别注意这种情况。八、水下混凝土灌注和桩身混凝土质量问题混凝土质量关系到混凝土灌注过程是否顺利和桩身混凝土质量
两大方面。要配制出高质量的混凝土,首先要设计好配合比和做好现场试配工作,采用高强度水泥时,应注意混凝土的初凝和终凝时间与单桩灌注时
间的关系,必要时添加混凝剂。施工现场应严格控制好配合比(特别是水胶比)和搅拌时间。掌握好混凝土的和易性及其塌落度,防止混凝土在灌注
过程中发生离析和堵管。(一)初灌时埋管深度达不到规范要求规范规定,灌注导管底端至孔底的距离应为0.3~0.5m,初灌时导管首次埋深
应不小于1.0m。在计算混凝土的初灌量时,除计算桩长所需混凝土量外,还应计算导管内积存的混凝土量。(二)灌注混凝土时堵管(1)灌注
混凝土时发生堵管主要是由灌注导管破漏、灌注导管底距孔底深度大小、完成二次清孔后灌注混凝土的准备时间太长、隔水栓不规范、混凝土配制质
量差、灌注过程中灌注导管埋深过大等原因引起。(2)灌注导管在安装前应有专人负责检查,可采用肉眼观察和敲打听声相结合的方法进行,检查
项目主要有灌注导管是否存在孔洞和裂缝、接头是否密封、厚度是否合格。(3)灌注导管前应进行水密承压和接头抗拉试验,严禁用气压。进行水
密实验的水压不应小于孔内水深1.5倍的压力,也不应小于导管壁和焊缝可能承受灌注混凝土时最大内压力P的1.5倍。(4)灌注导管底部至
孔底的距离应为300~500mm,在灌浆设备初灌量足够的条件下,应尽可能取大值。隔水栓应认真细致制作,其直径和椭圆度应符合使用要求
,其长度应不大于200mm。(5)完成第二次清孔后,应立即开始灌注土,若因故推迟灌注混凝土,应重新进行清孔。否则,可能造成孔内泥浆
悬浮的砂粒下沉而使孔底沉渣过厚,并导致隔水栓无法正常工作而发生堵管事故。(三)灌注混凝土过程中钢筋骨架上浮1、主要原因(1)沪宁图
初凝和终凝时间太短,使孔内混凝土过早结块,当混凝土面上升至钢筋骨架底时,结块的混凝土托起钢筋骨架;(2)清孔时孔内泥浆悬浮的沙砾太
多,混凝土灌注过程中砂粒回沉在混凝土面上形成较密实的砂层,并随孔内混凝土逐渐升高,当砂层上升至钢筋骨架底部时托起钢筋骨架;(3)混
凝土灌注至钢筋骨架底部时,灌注速度太快,造成钢筋骨架上浮。2、预防措施除认真清孔外,当灌注的混凝土面距钢筋骨架底部1m左右时,应降
低灌注速度。当混凝土面上升到骨架底口4m以上时,提升到管,使导管底口高于骨架底部2m以上,然后恢复正常灌注速度。(四)转身混凝土强
度低或混凝土离析主要原因是施工现场混凝土配合比控制不严、搅拌时间不够和水泥质量差。预防措施:严格把好进场水泥的质量关,控制好施工现
场混凝土配合比,掌握好搅拌时间和混凝土的和易性。(五)桩身混凝土夹渣或断桩1、主要原因(1)初灌混凝土量不够,造成初灌后埋管深度太
小或导管根本就没有进入混凝土;(2)混凝土灌注过程拔管长度控制不准,导管拔出混凝土面;(3)混凝土初凝和终凝时间太短,或灌注时间太
长,使混凝土上部结块,造成桩身混凝土夹渣。(4)清孔时孔内泥浆悬浮的砂粒太多,混凝土灌注过程中砂粒回沉在混凝土面上,形成沉积砂层,
阻碍混凝土的正常上升,当混凝土冲破沉积砂层时,部分砂粒及浮渣被包入混凝土内。严重时可能造成堵管事故,导致混凝土灌注中断。2、预防办
法导管的埋置深度宜控制在2~6m之间。混凝土灌注过程中拔管应有专人负责指挥,并分别采用理论灌入量计算孔内混凝土面和重锤实测孔内混凝
土面,取两者的低值来控制拔管长度,确保导管的埋置深度不小于1.0m。单桩混凝土灌注时间宜控制在1.5倍混凝土初凝时间内。(六)桩顶
混凝土不密实或强度达不到设计要求主要原因是超灌高度不够、混凝土浮浆太多、孔内混凝土面测定不准。根据《城市桥梁工程施工与质量验收规范
》CJJ2-2008中相关规定,桩顶混凝土灌注完成后应高出设计标高0.5~1m。对于大体积混凝土的桩,桩顶10m内的混凝土还应适当
调整配合比,增大碎石含量,减少桩顶浮浆。在灌注最后阶段,孔内混凝土面测定应采用硬杆筒式取样法测定。九、混凝土灌注过程因故中断混凝土
灌注过程中断的原因较多,在采取抢救措施后仍无法恢复正常灌注的情况下,可采用如下方法进行处理:(1)若刚开灌不久,孔内混凝土较少,可
拔起导管和吊起钢筋骨架,重新钻孔至原孔底,安装钢筋骨架和清孔后再开始灌注混凝土。(2)迅速拔出导管,清理导管内积存混凝土和检查导管
后,重新安装导管和隔水栓,然后按初灌的方法灌注混凝土,待隔水栓完全排出导管后,立即将导管插入原混凝土内,此后便可按正常的灌注方法继续灌注混凝土。此法的处理过程必须再混凝土的初凝时间内完成。(3)混凝土灌注过程因故中断后拔出钢筋骨架,待已灌混凝土强度达到C15后,先用同级钻头重新钻孔,并钻除原灌混凝土的浮浆,再用500钻头在桩中心转进300~500mm深,这样就完成了接口的处理工作,然后便可按新桩的灌注程序灌注混凝土。
献花(0)
+1
(本文系561233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