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怎样鉴别古犀牛角制品
2018-05-10 | 阅:  转:  |  分享 
  
怎样鉴别古犀牛角制品古犀牛角制品属于高档收藏品。近年来,犀牛角制品逐步绝迹,古犀牛角制品的价格也在逐年攀升。然而,由于鉴别知识的匮乏,多数人根本就不认识真正的犀牛角制品,有的人将真当假,把祖先留下来的犀牛角制品当木头制品低价卖掉;有的人将假当真,出高价从市场上买来犀牛角制品的仿品,造成了不必要的经济损失。先来介绍一下犀牛角:犀牛角共分五类:非洲两类——黑犀、白犀;亚洲三类——撒马利亚、爪哇、印度。前三类是双角,后两类是单角。犀牛角不是骨头,它是由纵向的角朊纤维所组成的固体集合体,其性质类似于指甲和头发。非洲犀和亚洲犀的区别是:(1)犀角底部的形状——椭圆的是亚洲犀,圆形的是非洲犀,近似长方形的是非洲白犀;(2)犀角底部凹腔处旁边的“裙边”——“裙边”阔的是亚洲犀,“裙边”窄的是非洲犀。性状鉴别1.犀角:多呈阔圆锥形,自底部向上渐细,上部稍扁,顶端钝圆,稍弯曲。角长10~40cm。表面乌黑色或黑棕色,下部色渐浅,呈灰褐色。角前面近低部有一纵深陷沟,沟长3~15cm,深0.5~3cm,习称“天沟”,与“天沟”相对的底盘上有一脊状隆起,长6~9cm,高1~2cm,习称“地岗”。基部表面粗糙,周边凹凸不平,呈钝齿状,习称“马牙边”。“马牙边”向上的中部有纵纹及未除净的坚硬的毛,习称“刚毛”。底盘长圆形,前窄后宽,形如龟背,长13~22cm,宽7~14cm,灰黑色或灰棕色,向外逐渐变浅,呈灰棕色或灰黄色,底面凹入3~6cm,习称“窝子”,其上布满蜂窝状小凹坑(鬃眼),习称“砂底”或“砂窝底”。角质坚硬,纵向剖开,均系顺丝,无牵连“绞丝”。气微香,味微咸。犀角镑片多为纵切或斜切片,卷曲不平,呈灰白色,有芝麻花点或短线纹。对光透视可见透明小点,习称“芝麻点”,质脆易碎,气微,味淡。用手挫之或置沸水中浸泡后,微有清香气。

2.小犀角:为犀牛顶上的小角。呈馒头状,盔帽状或扁圆形,大小不一,高1.5~6cm,色乌黑光亮,下半部较浅,多有纵裂纹。底盘圆形或长椭圆形。直径2~9cm,“窝子浅”,“砂底”较细,灰黑色或发黄,顶端圆形。纵剖面丝较粗,显顺纹,多为灰黑色。无“天沟”、“地岗”、“马牙边”等特征。镑片多弯曲。味稍浊。

犀角的鉴别经验有以下几点:

1.体坚质重,底盘长圆形,纵面易劈开,其面上顺纹清晰;

2.镑片菲薄,弯曲光滑,有灰白色的芝麻花点,以手搓之易碎:

3.用热水浸泡或放入手掌中磨擦使之发热,无腥气而清香。品质优劣以色乌黑光亮、完整无裂纹、砂底色灰黑、鬃眼明显、纵剖面丝粗顺直、气清香者为佳。

成分主要成分为角蛋白(kenatin)。此外,尚含蛋白质、肽类、游离氨基酸、胍衍生物(guanidinederiratives)及甾醇类等。

效用清热、凉血、解毒。治伤寒时疫、热入营分、惊狂、发黄、斑疹、神昏谵语、血热妄行、吐血、衄血、下血、热毒疮月中。

贮藏放置阴凉干燥处,密闭保存。防生虫及裂纹。

附注在商品收购中有时有犀角杯,系犀角加工雕刻而成.亦可供药用。犀角杯有光杯与花杯之分,其上刻有花纹为花杯,无花纹为光杯,以光杯为佳,光滑明亮。盛过酒的杯底则不光滑,劈开后亦显顺纹,无纹丝。

伪品1.系用牛角加工而成,其外形与小犀角极相似,呈馒头形,表面淡黄棕色或灰黑色,无圆形鬃眼,往往有弧形裂纹,底盘为圆形,直径4cm,平截,无窝子及砂底。质坚硬气微腥。犀角是最珍贵的牙角材料。自古以来犀角不仅被作为辟邪稀罕的灵物而宝之,而且被认为具有解毒解热之药用(比如《本草犀》载:入药惟犀生者为佳)。而明代开始兴起的利用犀角底部凹腔雕成的犀角杯是牙角类古玩中的顶级其在国外国内艺术品拍卖会中长盛不衰。然而,关于犀角杯实用鉴赏知识的文章非常稀少。笔者研究收藏牙角雕多年,现结合实战经验和国外最新研究成果来谈谈犀角杯鉴别的一些着眼点,希望对业内外人士的实际操作有所裨益。一、犀角的鉴定犀角的鉴定不难,但由于犀角十分珍罕,一般人能上手的机会不多,所以不少收藏者和古玩商只好凭着猜测臆断。犀共分五类:非洲两类——黑犀、白犀;亚洲三类——撒马利亚、爪哇、印度。前三类有双角,后两类是单角。关于犀角的成分,20世纪50年代有学者提出是“固体状的凝集的头发”。其后,这种看法被普遍接受。但最新研究表明:犀角不是凝结的头发,它没有头发的囊,它实际上是由纵向的角朊纤维所组成的固体集合体。以上五类犀角的共有鉴别特征是犀角表面有国外行内人士所称的发丝纹或国内所称的竹丝纹。请看犀角的表面纹路和竹的纹路很象,故称为“竹丝纹”;但犀角截面又有竹所没有的如同皮肤发囊般的肌理,其斜剖面摸上去有类似皮肤鸡皮疙瘩的感觉,故其纹亦可称发丝纹。这纹路难伪造,牛角的仿品和合成的都没有这个特征。牛角(最常见的犀角仿品之一)和犀角的区别还体现在底截面和色泽。其有圈状的角朊层。这是牛角特点,犀角没有这样的圈状角朊层。此外,牛角和合成的往往有桔红的上色。犀角中有蜜色的,但无桔红色的。凡桔红色的“犀角制品”必是伪品。虽然辨别犀角和牛角不难,但有些自明代以来即有的犀角高仿—犀角贴面的牛角制品—还需收藏者小心鉴别。搞清了犀角和其它质料的区别,接下去我们再来看非洲犀和亚洲犀的区别。以前行内有种说法:看纹路,纹细的是亚洲犀,纹粗的是非洲犀。这种说法笔者认为没有科学依据。非洲犀和亚洲犀的主要区别在:(1)犀角底部的形状——椭圆的是亚洲犀,圆形的是非洲黑犀,近长方的是非洲白犀;(2)犀角底部凹腔处旁边的“裙边”——裙边阔的是亚洲犀,裙边窄的是非洲犀。从犀角杯成品来看,先看杯口沿的形状,若是圆形的(比如碗等)肯定是非洲黑犀,长方的多半是非洲白犀,椭圆的便可考虑亚洲犀的可能性。这是因为犀角极其珍贵,雕刻者一定是根据角的形状来考虑雕什么东西。就算是他接到一张订单定做什么式样,他一定是会去寻觅同这式样相符合的角,而不是拿一个形状不符的犀角去强加工,浪费大量材料。其次看柄。若柄顶部截面较长的而又不是后接的多半是亚洲犀,因为亚洲犀才有阔的裙边雕成阔长的柄。最后看腔。腔特深的非洲犀可能性大,因非洲犀尺寸大,底凹腔深。从年代上来看,虽然明代已有非洲犀进口,大部分明犀角制品还是亚洲犀。非洲犀制品要到乾隆时期才开始大量生产。二、犀角杯的种类工艺和断代按造型,犀角杯可分为单柄或双柄杯式碗式高足三足槎式叶式双联水注瓶壶等。按内容,犀角杯可分为素身花卉动物仿古青铜器题材和人物故事风景四大类。从落款而言,目前所见的包括鲍天成或天成柏和伯弘伯邓铭伯雅长至前陈贤敦复堂方弘斋合卿和愚胡见中胡思生胡星岳胡允中姜吕尚蒋仁锡季玉李樵李中甫林弟六顺堂刘司农秘阁珍藏冗清楼藏瑞之商铭觞云堂盛辅功兔床兴城燕喜堂尤侃直生或直生友沫望尤以良尤雨源(尤通)袁尚卿或尚卿周文枢子京(项元汴)等。犀角的雕刻工具和象牙的雕刻工具大致差不多。值得一提的是犀角在盐水中煮软后可以用手扳动。有些犀角雕复杂的造型便是靠手工扳而形成的。怎样断犀角杯年代的早晚呢?笔者的经验总结是:一看刻:构思随形,刻工简布局疏朗的早(比如晚明);构思有创意工精不简的是早清;布局繁复匠气重的是乾隆;有复杂镂雕的整支雕杯是晚清。(这反映了工匠在不同时期的心理变化:从惜材如金实用出发发展到纯粹迎合买家求繁求奢侈的心理。)二看脚:镂雕足,平足,足浅的相对较早(比如明或早清),足深的较晚(如乾隆及以后)。三看色:染色成蜜色的大体上较早(比如明或早清),淡褐或褐色的乾隆为多,而黑褐色或黑色的多半是清后期作品。(这反映了时代审美风格的变化)当然,这只是总体上的一个大致概括,不是所有情况都适用的,具体杯还应具体分析。以上这些,只能作为概念去了解,因为目前我们根本见不到真正的犀牛角,所以没有必要下功夫去研究它。下面着重介绍犀牛角制品的鉴别办法:历代的犀牛角制品有佛像、酒杯、如意、辟邪、粉盒、烟斗、烟壶……等。怎样鉴别犀牛角制品?根据我的实战经验,应当做到五看:一、看纵面。在犀牛角制品的纵面上,有纵向的均匀平行的纹理,这种纹理很像竹丝,也可叫做竹丝纹。黑水牛角也有这种纹理,但它是相交的,不是平行的。仿造的合成器也做有这样的纹理,但它是表面的,深入不到内部去。二、看斜面。在犀牛角制品的斜面上,有类似于皮肤鸡皮疙瘩的肌理,这是仿品无法做到的。三、看底面。在犀牛角制品的底部面上,有很多像棕眼一样的小圆孔,这也是犀牛角制品的独特之处,其它仿品没有这种特点。四、看颜色。犀牛角制品一般都是漆黑色或棕黑色,凡属桔红色的都是仿品。五、看光泽。犀牛角制品反射出的光泽给人以“欲看不透”的莹润感觉。凡一点不透或能看透到里面的都是仿品。第一点:纵向纹理:犀角有独特的像麻片状的纵向纹理,这一点是仿制品无法制出的.第二点:表面沟壑:不管犀角打磨抛光的多么精细,表面都会有小细条一样的沟壑,而这种沟壑是其他角质所不具备第三点:颜色沉沉且带有明显的棕红色调





















1









献花(0)
+1
(本文系国民一员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