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ijoou > 馆藏分类
配色: 字号:
基于筋膜学理论探讨艾灸的功效和作用机制V2(修改版)
2018-05-10 | 阅:  转:  |  分享 
  
基于科学中医筋膜学理论探讨艾灸的功效和作用机制王军1周文伟2陈巍1陈德2王琪翔1张燕2胡甜甜1申俊2▲(1.深圳大学医学部,
深圳518055;2.深圳百川艾科技有限公司,深圳518060)[摘要]中国传统艾灸治疗各种疾病的方法已广泛运用了两千多年,并
在世界许多国家中被广泛认可和使用,而传统燃烧艾施灸的方法是否有可改进之处?用现代化的技术和手段,从艾灸治病机理和临床的角度研究并完
善对促进古老的中医灸疗技术是一个重要课题。艾灸是指中医针灸疗法中的灸法,源于中国远古时代,起于人类掌握用火之后,因它的作用机理和针
刺有相近之处,且均按传统中医的经络、腧穴为靶点,故通常针和灸并用,合称为针灸。针灸治病在国内有着深远的影响,但现代人说针灸,多数仅
指中医针疗,较少包含艾灸的内容。现实生活中,随着国人对健康养生观念的日渐重视并已深入人心,其中灸疗因操作简便、疗效可靠、对机体无任
何毒副作用,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和重视。本文通过文献考证、现代实验研究、临床应用等方面对灸疗作用进行系统梳理,并用科学中医-筋膜学理
论等现代语言探讨艾灸的功效和作用机制,以期为复兴传统中医精髓的科学化发展做出贡献。同时从基础和临床的角度用“现代话”来阐释和完善中
医理论,发展新技术新方法是对促进古老中医技法的创新有重大现实意义。[关键词]筋膜学;艾灸;功效;作用机制1文献考证“灸”古称
“灸焫”,焫是点燃、焚烧的意思。“灸”字在现存文献中以庄子《盗跖》篇最早提及,“丘所谓无病而自灸也”。汉代许慎《说文解字》曰:“灸
,灼也,从火”。从甲骨文字形的研究考证,灸法在殷代出现,在商周初期灸法、熨法已普遍流行。灸法的运用当起源于人类掌握用火之后,古人以
构木为巢或栖身阴暗洞穴;发现火产生的热量可以祛除寒邪,解除痛苦。在实践过程中,对灸火的材料亦有所选择,《黄帝虾蟆经》已载有松、柏、
竹、橘、榆、帜、桑、枣等八木不宜作为灸火之言。后经前人不断总结完善发现用艾叶熏灸则疗效最为显著,故以后才逐渐多用艾来灸疗。灸法起初
主要是用于治疗寒症,如《素问异法方宜论》曰:“北方者,风寒冰冽,其民乐野处而乳食,藏寒生满病,其治宜灸焫”。唐代王冰注:“火艾烧的
,谓之灸焫”,用于治疗“藏寒生满病”。后逐渐发展为治疗全身不同性质的多种疾病。《左传》“疾不可为也。病在肓之上、膏之下,攻之不可,
达之不及,药不治焉”。“攻”即是灸法,“达”即是刺法。艾灸疗法在春秋战国时代已颇为流行。灸用艾叶,一般以越陈越好,《孟子-离娄篇》
载:“犹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也”。《灵枢·官能》篇曰:“针所不为,灸之所宜”和《医学入门》“药之不及,针之不到,必须灸之”,“虚者
灸之使火气以助元气也,实者灸之使实部随火气发散也,寒者灸之使其气复温也,热者灸之引郁热外发”。《扁鹊心书》曰:“保命之法,灼艾第一
”,“人于无病时,常灸关元、气海、命门、中脘,虽未得长生,亦可保百余年寿矣”,“年六十岁一年一灸脐下三百壮,令人长生不老”;《外台
密要》曰:“医之大术,宜深体会之,要中之要,无过此术”。以上皆是古代关于灸法实际运用的论述。艾灸一般都是以艾绒为主要材料,艾草叶晒
干捣碎得“艾绒”,点燃后直接或间接熏灼体表穴位或特定部位,也可在艾绒中掺入少量辛温香燥的药末增强治疗作用。借以通过艾灸来激发精气的
活动,调整人体紊乱的功能,从而达到防病治病目的的一种治疗方法。在中医学中,灸法不仅是一种治疗方式,也是常用预防疾病的方法之一。东晋
范汪所著《范东阳杂病方》中,把无病自灸称为“逆灸”,意为病还没有来,可以用灸法先迎上截击,使病不犯。《诸病源候论》、《千金要方》、
《扁鹊心书》等古代医书里,医家们都提倡无病自灸。灸的方法有很多,艾条灸、艾炷灸、温针灸、直接灸、隔蒜灸、隔盐灸、瘢痕灸、隔姜灸等。
但其共性相同,主要是温经通络、升阳举陷、行气活血、祛寒逐湿、消肿散结、回阳救逆。灸法一年四季也皆可使用。春天艾灸可以提升阳气;夏天
艾灸可以排除寒气;秋冬艾灸可以起到温补作用。目前,从养生保健而言,无病常自灸是非常简便易行又效果确切的方法之一。艾草有一种特殊的芳
香,具有驱蚊虫的功效。所以,古人常在门前挂艾草,一来用于避邪,二来用于驱赶蚊虫。艾草与中国人的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端午节之际,人们
总是将艾置于家中以“避邪”,干枯后的株支泡水熏蒸可以消毒止痒。艾草性味苦、辛、温,入脾、肝、肾,全草都可入药,有温经、去湿、散寒、
止血、消炎、平喘、止咳、安胎、抗过敏等作用。历代医籍记载其为“止血要药”,又是妇科常用药之一,治虚寒性的妇科疾患尤佳,亦治慢性支气
管炎与哮喘、虚寒胃痛等。《本草纲目》记载:艾以叶入药,性温、味苦、无毒、纯阳之性、通十二经、具回阳、理气血、逐湿寒、止血安胎等功效
。故又被称为“医草”。《本草从新》:“艾叶苦辛,生温,熟热,纯阳之性,能回垂绝之阳,通十二经,走三阴,理气血,逐寒湿,暖子宫,以之
灸火,能透诸经而除百病”。其还是一种食用植物,民间用其作艾叶茶、艾叶汤、艾叶粥、艾叶糍粑等,可以增强人体对疾病的抵抗能力。2艾
灸功效的现代实验研究现代实验研究证明,艾草有效成分为益母草素(Leonurin),可使血管扩张而使血压下降,并有抗肾上腺素的作用,
可防治动脉硬化性和神经性的高血压,又能增加子宫运动的频度,产后可促进子宫收缩,并对长期子宫出血而引起衰弱者有效,故其广泛用于治妇女
疾病。对于肾炎水肿、尿血、便血、牙龈肿痛、乳腺炎、丹毒、痈肿疔疮等也均有效[1]。现代药理发现,艾叶具有抗菌及抗病毒作用,平喘、镇
咳及祛痰作用,止血及抗凝血作用,镇静及抗过敏作用,护肝利胆作用等。艾叶中挥发油含量多,1.8-桉叶素(占50%以上),其它有α-侧
柏酮、倍半萜烯醇及其酯。风干叶含矿物质10.13%,脂肪2.59%,蛋白质25.85%,以及维生素A、B1、B2、C等。刘延英[2
]采用隔药灸结合健康指导治疗亚健康52例,比较治疗前后各项理化指标及临床症状,结果临床症状和自然杀伤细胞(NK细胞)活性与治疗前比
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同时,治疗后体液免疫中补体C3、C4含量下降,免疫球蛋白IgG含量上升,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
显著性意义(P<0.05)。表明隔药灸结合健康指导能调节亚健康人体的脏腑气血功能,提高免疫力,改善亚健康状态。张周良等[3]观察艾
灸八邪及三阴交后,甲襞微循环各指标均有明显变化,血流速度明显加快,管袢形态积分、流态积分、管周积分均明显降低。艾灸对局部的影响研究
除了局部温热刺激和微循环外,还涉及局部的基因表达、穴位局部瞬时感受器电位通道的激活、穴位局部嘌呤信号的变化等[4]。王蓉等[5]探
讨艾灸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病的效果。对照组患者仅接受原有降压药治疗,试验组患者在接受原有降压药治疗的同时进行1个月的艾灸治疗。结果显示
试验组艾灸治疗1个月后收缩压和舒张压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提示艾灸可有效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病。蔡海红等[6]证实灸具有良
好的调脂、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表明灸法能有效增加胆固醇的逆转运,减少脂质浸润;具有一定的减轻动脉病变的作用趋势。艾灸能够充分调动自
身潜能,启动内源性保护机制,减轻随后伤害性刺激对机体带来的损伤,是古今重要的防病保健方法[7]。唐照亮等[8]研究表明灸疗能降低血
瘀大鼠的血粘度、红细胞聚积指数与血球压积,因而改善了血液循环,纠正血瘀引起的缺血缺氧和内分泌紊乱等,维持器官与组织的正常生理活动。
张宝玲等[9]通过实验观察隔药灸脐法对原发性痛经患者子宫动脉血流的影响。结果表明隔药灸脐法可明显加快原发性痛经患者子宫动脉的收缩期
及舒张期血流速度,降低子宫动脉血流的搏动指数、阻力指数,可明显加快弓状动脉舒张期血流速度,降低弓状动脉血流的搏动指数。王洁等[10
]探讨艾灸三阴交穴对0级糖尿病足血管病变干预的效果。观察患者治疗前后的肢体皮肤温度、疼痛程度、皮肤色泽、间歇性跛行等临床症状及踝肱
指数、足部皮温的变化,干预组治疗后患者临床症状减轻或消失,与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干预组治疗前后踝肱指数比较有统计学意义。表明艾
灸三阴交穴能改善微循环,增加血流,改善皮肤色泽及足部皮温,防治糖尿病足。值得注意的是,进行温热刺激并非是温度越高越好,过高(一般6
0℃以上)会使皮肤灼伤,温度应控制在37℃~60℃为宜。传统艾灸和灸具存在的诸多问题:①艾灸时需距离皮肤一定距离,近易烧伤皮肤,远
则影响艾灸的热力传导,效果会大打折扣,只能加长燃烧时间弥补这一不足(灸点的施灸持续时间应充分,否则很难达到预期效果)。②施灸过程耗
时太长,如施灸者手持施灸时非常耗费体力,随着体力的下降容易精力分散,易产生手持不稳或无意间晃动而灼伤皮肤,造成受灸者不必要的痛苦。
③艾条燃烧过程中常会有带火星的艾灰脱落,灼伤皮肤。④受灸者依从性高,常常需要较长时间保持一个固定姿势,极容易造成肌筋劳损,顾此失彼
。⑤施灸时因施灸的部位限制,常要求受灸者脱衣平躺或俯卧,需要配备床或垫子等器具,对空间要求也不能太小。⑥长时间的艾条燃烧必然会耗费
大量珍贵的原材料,没有起到作用而产生浪费。⑦传统艾灸治疗时会产生大量烟雾,可能会损害施灸者与受灸者的呼吸系统或视器,对环境造成污染
。以上均不利于艾灸的推广和应用。深圳百川艾科技有限公司在筋膜学理论的指导下发明创造的ijoou筋膜艾灸(电子智能),传承和创新了传
统艾灸疗法,使形式落后但神奇的艾灸疗法进入了现代化,为人类使用艾灸防病治病提供了安全、有效、方便的现代化艾灸工具。它利用锂电池供能
,电子发热片给艾绒片加热,在将热能传导到皮肤的同时,使艾绒释放有益成份并渗透入皮肤,详见图1筋膜电子智能艾灸仪工作原理。此外我们也
进行了传统艾灸与电子艾灸的物理热效应对比(表1-2),传统灸法的温度曲线呈波峰状,有效温灸温度的时间很短,热效应并不能很有效地穿透
皮肤到筋膜。而电子艾灸仪的灸疗温度非常衡定,热效应有足够的时间穿透皮肤到达筋膜,从而大幅提升温灸效果;另外电子艾灸仪还可以通过控制
发热片的温度来调节灸疗温度,让对热刺激敏感度不同的人群都有舒适的体验。图1筋膜电子智能艾灸仪工作原理表1:传统艾灸的物理热效应对
比测试方法:1.将传统艾灸样品固定在8层无尘布上;2.将温度探头固定在无尘布上艾灸条正下方;3.点燃艾灸条,温度测试仪每30s记录
一次数据。表2:电子艾灸的物理热效应对比测试方法:1.在艾绒片表面覆盖8层无尘布;2.将温度探头1固定发热片上,温度探头2固定在艾
绒与无尘布之间;3.开启艾灸仪,将发热片温度调整到70℃,测试仪每分钟记录一次数据。3讨论科学中医-筋膜学理论[11-12]是从
现代生物医学的角度去阐释中医的关键性科学问题,提出经络和穴位的解剖学基础是遍布全身的筋膜支架,组织学基础为非特异性结缔组织。另从发
育生物学的角度建立了人体结构的两系统理论:人体是由功能系统和支持与储备系统(筋膜)两部分构成。后者为前者提供内环境支持与新细胞储备
,是机体维持较长生命周期的基础。筋膜学理论的提出是从人体观和方法论的角度来支撑传统中医的科学进步。如近年来我们课题组针对筋膜的基础
研究取得良好的进展,发表多篇SCI文章[13-17]。证实筋膜为各种功能细胞提供稳定的内环境;为细胞的更新、修复提供新生细胞;对全
身局部和整体功能进行调控。总之,人体全身的筋膜软性支架是正常功能细胞新陈代谢、生长发育的“土壤”。全身各部“穴位”与“非穴位”,“
主穴”与“次穴”之间只有产生信息量的不同而没有质的区别,从而从解剖学角度清晰的解释了中医中“处处有穴位(阿是穴)、穴位遍布全身”的
理念。从筋膜学的角度研究人体可以形象的将整个人体的构成看作一个长满植物的花园:支持与储备系统相当于花园中的土壤,功能系统相当于花园
中的植物,中医的各种刺激疗法相当于给花园松土;各种中药汤剂相当于给花园灌溉和施肥,通过提高自愈能力来维护我们生命之树常青。中医灸疗
是一种在人体特定穴位(筋膜聚集处)通过温度刺激达到防病治病为目的的治疗方法,其机制首先与局部温热刺激有关。对机体进行持续而缓和的温
热刺激后,可使局部皮肤充血,毛细血管扩张,增强局部的血液与淋巴循环,缓解和消除痉挛,为功能细胞的活动提供充足的营养物质。使局部的皮
肤组织代谢能力增强,有效促进炎症、粘连、渗出物等病理产物消散吸收。同时还可引起大脑皮质抑制性物质的扩散,降低神经系统的兴奋性,发挥
镇静、镇痛作用,从筋膜学的角度看,通过物理刺激可以改变筋膜结缔组织功能细胞增殖活性,通过功能细胞数量和性质的改变,对机体产生支持储
备及调控作用。其次灸疗的治疗作用又可以通过调节人体免疫功能来实现,遍布筋膜中的感觉神经(包括意识性,非意识性、内脏神经和躯体神经)
感受到艾灸的温热刺激,可以激活筋膜结缔组织中存在大量的毛细淋巴管中的淋巴细胞和巨噬细胞,通过本体免疫和细胞免疫清除功能细胞中的受损
或衰老的细胞。此外,艾灸的温热效应刺激筋膜结缔组织内富含的交感和副交感神经末稍,其兴奋后产生的神经递质又可直接作用于功能细胞(如交
感神经可促进细胞的分裂和增殖,副交感神经可促进细胞的分泌和蠕动)。上述机制均有利于维持机体内环境的稳定,增强预防疾病的抵抗力,从而
证实艾灸可以起到养生治病、延年益寿的作用。参考文献中国植物志.2017.第65(2)卷刘延英.隔药灸结合健康指导改善人体亚健康状况
[J].中国针灸,2007,27(8):575-577.张周良,李斌,马巍.艾灸对甲襞微循环的影响的研究[J].中国血液流变学杂志
,2005.15(1):132-133余曙光,唐勇,尹海燕,等.艾灸刺激穴位局部感受的生物学基础[J].世界中医药,2013,8(
8):867-870王蓉,刘妍,陈瑶,等.艾灸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病的探讨[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3,10(4):33-34蔡海
红,王玲玲,姜劲峰,等.温和灸对动脉粥样硬化家兔CD40-CD40L轴的影响[J].中国针灸,2014,34(1):55-60李晓
泓,张露芬,解秸萍,等.艾灸预处理对佐剂性关节炎大鼠下丘脑HSP70的影响及保护机制研究[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5,28
(4):86-89唐照亮,宋小鸽,袁静,等.艾灸对寒凝血瘀证大鼠活血化瘀作用的实验研究[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5,6(
4):43-46张宝玲.隔药灸脐法对原发性痛经患者子宫动脉血流的影响[D].济南:山东中医药大学,2012王洁,黄香妹,金瑞芬,等
.0级糖尿病足血管病变患者艾灸三阴交穴的效果观察[J].护理学报,2012,19(7):70-72王军,王春雷,沈宝林,等.
用筋膜学说解读经络实质和物质基础[J].中国针灸,2007,27(8):583-585.[12]王军,吴金鹏,鲁朝敏,等
.基于MRI图像三维重建人体上肢经络[J].中国针灸,2010,30(2):125-128.[13]YangC,Du
YK,WangJ,etal.Transplantedadipose-derivedstemcellsameli
oratetesticulardysfunctioninaD-galactose-inducedagingratm
odel.[J].JournalofCellularPhysiology,2015,230(10):2403-14.[
14]DuYK,YangC,WangJ,etal.ExpressionProfileofGermCel
l-AssociatedGenesinRatAdipose-DerivedStemCellsTreatedwith
All-TransRetinoicAcid[J].JournalofBiomaterials&TissueEng
ineering,2014,4(8):651-656(6).[15]YangC,DuY,WuJ,etal.F
asciaandPrimoVascularSystem[J].Evidence-BasedComplementray
andAlternativeMedicine,2015,(2015-8-25),2015,2015(1):1-6.[16]YangC,DuYK,WangJ,etal.TensileLoadDown-RegulatedConnectiveTissueGrowthFactorandTGF-β1ExpressioninRatSubcutaneousFascia[J].JournalofBiomaterials&TissueEngineering,2015,5(2):114-119(6).[17]WuJB,YangC,DuYK,etal.TensileLoadEnhanceCellProliferationinRatSubcutaneousFascia[J].JournalofBiomaterials&TissueEngineering,2015,5(2):87-91(5)
献花(0)
+1
(本文系ijoou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