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课改的今天(1)
2018-05-16 | 阅:  转:  |  分享 
  




课改的今天、明天



在国家全面推进新课程改革以来,在柞水县全面推进高效课堂的今天,学校如何从实际出发,结合校情、学情,找到适合学校、教师、学生的教学方法和学习路径,是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根本保证。盲目的照抄别人的做法,不免有水土不服的现象。千篇一律的推行某一种模式,也有不切合学校实际、学科特点、不同学段的学生的身心特点之嫌。现就我校新课程改革的主张推介给大家,请结合不同学段的特点,不同学科的特点,灵活的运用于教学之中,以期达到学到知识、培养能力的目的。

一、课改理念要深入人心

2001年新课改提出的课改理念:

1.关注学生发展。新课程的课堂教学评价,要体现促进学生发展这一基本理念。这一理念首先体现在教学目标上,即要按照课程标准、教学内容的科学体系进行有序教学,完成知识、技能等基础性目标,同时还要注意学生发展性目标的形成。其次,体现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认真研究课堂教学策略,激发学生学习热情,体现学生主体,鼓励学生探究,高效实现目标。在进行学生教学发展过程中,老师的角色定位也很关键,正确的做法,老师应是一个引导者、方法的建立者,而不是简单的知识传授者,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能动性。

2.强调教师成长。依据新课程评价目标的要求,课堂教学评价要沿着促进教师成长的方向发展。其重点不在于鉴定教师的课堂教学结果,而是诊断教师课堂教学中学生提出的问题,制定教师的个人发展目标,满足教师的个人发展需求。

3.重视以学定教。新课程课堂教学要真正体现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发展为本,就必须对传统的课堂教学评价进行改革,体现以学生的“学”来评价教师“教”的“以学论教”的评价思想,强调以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呈现的状态为参照来评价课堂教学质量。提倡“以学论教”,主要从学生的情绪状态、注意状态、参与状态、交往状态、思维状态、生成状态六个方面评价.

.情绪状态:学生是否具有浓厚的兴趣,对学习具有好奇心和求知欲;是否能长时间保持兴趣,能否自我调节和控制学习情绪;学习过程是否愉悦,学习愿望是否可以不断得以增强。

.注意状态:学生是否始终关注讨论的主要问题,并能保持较长的注意力;学生的目光是否始终追随发言者(教师或学生)的一举一动;学生的倾听是否全神贯注,回答是否具有针对性。

.参与状态:学生是否全员参与学习活动;是否积极主动地投入思考并踊跃发言,兴致勃勃地参与讨论和发言,是否自觉地进行练习。

.交往状态:看整个课堂气氛是否民主、和谐、活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是否友好分工与合作;是否能虚心地听取他人的意见,尊重他人的发言。遇到困难时,学生能否主动与他人交流、合作,共同解决问题。

.思维状态:学生是否围绕讨论的问题积极思考、踊跃发言,学生回答问题的语言是否流畅、有条理,是否善于用自己的语言阐述自己的观点;学生是否敢于质疑,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并展开讨论;学生的回答或见解是否有自己的思考或创意。

.生成状态:学生是否掌握应学的知识,是否全面完成了学习目标,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是否得到增强,是否有满足、成功和喜悦等积极的心理体验,是否对未来的学习充满了信心。

新课程改革下的新观点

⑴新的课程观课程是教师、学生、教材、环境四个因素动态交互作用的“生态系统”。学生与教师的经验即课程、生活即课程、自然即课程。分门别类的教材只是课程的一个因素,只有在和其他因素整合起来,成为课程“生态系统”的有机构成时,这个因素才发挥应有的作用。

新的课程观是生成的课程观,整合的课程观,实践的课程观。

新课程观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涵:是课程的主体;“生活世界”是课程内容的范围;课程是通过反思性、创造性实践而建构人生意义的活动;课程的学习活动方式以理解、体验、反思、探究和创造为根本;教师和学生不是课程的简单执行者,而是课程的创生者。

新的学生观新课程认为,学生不是被人塑造和控制、供人驱使和利用的工具,而是有其内在价值的独特存在,学生即目的。每一个学生既是具有独特性、自主性的存在,又是关系中的存在。学生首先是人,需要走向生活的人;学生是“文化遗产中的人”;学生是“生活世界的人”“关系中的人”;学生是“时代中的人”;学生是“世界背景中的人”。

新的发展观以学生发展为本。“发展”的涵义:全体学生的发展,全面和谐的发展,终身持续的发展,个性特长的发展,活泼主动的发展。“学生为本”的涵义:价值观:一切为了学生;伦理观:高度尊重学生;行为观:全面依靠学生。

新的知识观新课程不再把知识技能视为凝固起来的供人掌握和存储的东西,它合理地承认知识技能的不确定性,认为知识技能的本质在于人们通过它而进行批判性、创造性思维,并由此建构出新的意义。知识不是客观的东西,而是人主观创造的暂定性的解释、假设。知识有多种: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原理性知识;科学知识与人文知识;书本知识与经验知识;规范知识与本土知识。

新的学习观学习者不是被动的旁观者,而是自主的参与者。学习不是简单复制和印入信息,而是主动解释信息,建构知识的意义。教学不是产品的传递,而是创设一定的条件促进学生主动建构知识的意义。学习者的学习是第二次创造,自主理解就是创造。知识是在自己先前经验的基础上建构起来的。知识是学习者在特定情境下建构起来的。知识来源于生活情境和实践,具有一定的感性经验或生活中的“对应物”。学习的结果不仅在于知,而且在于信,在于课内知识与生活经验的统一。

新的教学观教学从本质上说是一种“沟通”与“合作”的活动。其中“对话”是教学活动的重要特点。新课程需要的教学观:A、整合教学;B、强调互动的师生关系;C、构建素质教育课堂的教学目标体系(结论和过程统一,认知与情感统一);D、构建充满生命力的课堂教学运行体系;

新的教师观新课程中教师的新角色:A学习者,B研究者,C组织者(学习)D引导者(学习),E催化者(学生),F促进者(学生),G实践者(反思性),H开发者(课程)新课程条件下知识传授者角色的变化:A由重传递向重发展转变;B由统一规格教育向差异性教育转变;C由重教师的“教”向重学生的“学”的转变;D由重结果向重过程转变;E由单向信息交流向综合信息交流转变;F由居高临下向平等融洽转变;G由教学模式化向教学个性化转变。

8)新的课堂观课堂是对话、沟通、交往、合作、探究、展示的平台。课堂是新认识的生长点,新激情的鼓动器,学生带着疑问进课堂,带着更多的疑问出课堂。

9)新的“课标”观从“教学大纲”到“课程标准”并不仅仅是名称的改变,更深层的是教育理念的更替、教育视角的切换。“课程标准”主要是对学生学习结果的描述,而不是对教学内容的具体规定。“课程标准”是关照绝大多数学生,提出的是一些基本要求。“课程标准”是国家制定的某一学习阶段的共同的、统一的基本要求,而不是最高要求。“课程标准”做出的规定应具体明确。学生学习结果的描述是可达到的、可评估的,而不是模糊不清、可望不可及的。“课程标准”的规定是有弹性的,其范围应涉及认知、情感、动作技能三个领域,也隐含着教师不是教科书的消极教授者,而是教学方案积极设计者。

10)新的教材观教材是使学生达到课程标准所规定的内容载体,是教师教与学生学的主要工具。标准是课程的“灵魂”,教材是课程的“肉体”。标准是“罗马”,教材是“道路”(条条道路通罗马)。树立“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的观念。唤起教学活动的“目标”意识,反对“教总比不教好,教多总比教少好,教得越多越好”的经验主义做法。

11)新的评价观评价是一个过程,评价是一个教育的过程,评价是一个发展的过程,评价是一个共建的过程,评价是一个充满人文关怀的过程,评价是民主、平等和科学的过程。

12)新的作业观在作业功能上,应强调形成性和发展性;在作业内容上,应突出开放性和探究性;在作业形式上,应体现新颖性和多样性;在作业容量上,应考虑量力性和差异性;在作业评判上,应重视过程性和激励性。

13)新的目标观新课程的教学目标为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

14)新的方法观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倡导有利于形成这三种学习方法的教学方法。

“主体”向“主导”转变,即由演员向导演转变;学生由“观众”向“演员”转变。实现“教学成绩”质量观向“人才培养”质量观转变。

3、课堂结构的要素要健全。

(1)新课的导入是必不可少的。精彩的导入可以将学生引入亢奋的学习状态,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2)自主学习及展示是必要的。它可以让教师了解学生提前学习的状况,是否达到预期的目的。便于教师及时调整课堂教学的深度和广度。弥补传统课堂学生忽视的第一个学习环节。

(3)合作探究是培养学生智力和能力的重要手段。在成立培优扶差帮扶小组的情况下,合作探究可以让学生开动脑筋解决学习中的问题。可以让学生学到知识,开发智力,培养能力。

(4)教师精彩的讲解、点拨与学生展示应相辅相成。传统课堂有很多优秀的品质,教师精彩的讲解与点拨会像磁石一样吸引着学生。坚决摒弃所谓无师课堂。

(5)课堂检测,巩固提升,不可或缺。课堂检测是检验学生学习效果的有效手段,可以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6)画龙点睛的小结是必须的。课堂小结可由教师,也可以由学生进行总结。

(7)面向全体,关注差异,全面发展。掌握学情,因材施教;尊重学生个性,关注个体差异;鼓励特长发展;平等对待,不放弃任何一个学生。

(8)学科融合,拓展时空。教师能够引导学生从不同学科的角度对同一个问题进行学习,学科内外衔接,知识纵横联系,拓展学生的思维、知识面和社会视野。

(9)赏识夸奖,思想启迪。教师提供学生展示的平台,充分展示学生见解;赏识夸奖,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拥有成就感。

(10)做到“五个坚持”,坚定课堂教学改革意志

(1)、课改本身就是传统教育的回归,是教育本质在教育实践中的体现,是传承和发展。不是教育革命,是改良、是优化、是创新。有这样理念和认识的人,一定会做好教育教学改革的。(2)、坚持面向全体,“面向全体原则”是课堂教学的第一原则,是教师必须坚持的重要原则。3)、要坚持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合作意识、探索精神。自主学习应是最基础的,最主要的学习方式。(4)、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不动摇。以人为本,也是课堂教学改革的根本理念。教育的对象是学生,应该一切从学生出发,一切为了学生,才是以生为本。(5)、坚持学生的主体地位不动摇。只有当学生成为活动的发出者、参与者、创造者的时候,才会真正成为主体。学生自主的、合作的、探究的学习方式背后和深处,是学生主体意识的唤醒、主体精神的增强。坚持教与学的统一。以学为核心,并不否定教,相反,是对教更严峻的挑战。教要引领学生、丰富学生、提升学生,教的内容与方法更要精准。因此,在坚持以学生的学为核心的同时,也要坚持教与学的统一。教出个性,追求风格,也是教学改革的超越。真自主、真合作,这是学习能力的培养和提升的过程。展示要

(11)、坚持狠抓“四基”不放松

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的学科素养、基本的活动经验

(12)坚持“五要”要注重课程的拓展延伸。教师要用好教材“教学”,而不能只教教材。教师至少要有三个不同版本的教材,掌握课标的实质与要领。要注重学生对知识的消化、理解与应用,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要做到知识、能力与学业成绩并重。对学生的眼前目标和长远规划都要负责。今天既要为美好明天储备力量,又要搭建好平台。一要落实教学反思机制。在反思中发现不足,在反思中寻求突破和超越。二要投入精力研究课标、教材。三要坚持集体备课制度。提倡设立跨校备课组,达到优质师资资源共享,实现教育高位均衡发展。四要把校本教研活动抓实。要从时间、内容、场地、机制上保障。五要创造条件让教师外出交流学习。开阔眼界,增长能力。看他人,比自己,学经验,明不足。

(13)、坚持传统教学中的优良教学方法不丢弃。

处理好“继承与创新”的关系,将传统教学中精髓与新课改理念有机结合。

(14)、落实“五个提倡”,进一步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一提倡“发展创新”,。四提倡课堂教学与课外实践相结合。提倡“开门”办学,为学生自主学习,培养特长,提升能力创造便利条件。五提倡分层教学、分类指导。实行小组动态管理和分层指导。发展优等生,提高中等生,帮助学困生,让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全面发展。防止出现“优生台上演,差生台下看”的现象。

(15)、做到“五个禁止”,增强课堂教学的科学性。

一坚决禁止以消极行为对抗课改。不主动学习和思考,疲于应付,被动机械等不良行为。二坚决禁止生搬硬套教学模式。三坚决禁止只讲形式,不求实效的课堂。禁止“自主学习”走过场,“合作讨论”走形式,“展示交流”看热闹,“质疑点评”赞赞赞的形式主义。要培养学生善于学习,乐于探究,勇于质疑,敢于批评的良好品质。四坚决禁止教师走向“一言堂”或放任自流两种极端,淡化教师的主导地位。“少教”不等于不教,“无师”不等于“没师”。

三、新课改条件下对教师的主张:

1、认真研读新课程标准,领会对知识点的不同层次的要求,把握好教学的深度和广度。

2、领会新课程改革的理念,将新课程改革的理念贯穿到教学的每一个层面,每一个环节。

3、根据课堂教学的每一个环节,认真备好每一节课,设计好每一个教学细节。

4、认真上好每一节课,通过学习提高自身素质,提高动态课堂的驾驭能力。

5、批阅好学生的每一次作业,对学生的作业要给予恰与其份的评价,评价要有鼓励性的语言。

6、做好阶段性学生学习的小结和检测评价。

7、利用好自习辅导时间,既要安排好学生的提前自主学习,又要对前期的学习进行查漏补缺。

新课程改革,关系到下一代的成长,关系到祖国的未来,我们每一位老师肩头的担子沉甸甸的,我们每一位教师一定要不断学习,不断充实自己,吸收新鲜的信息,提高自身的素质,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将我们的课堂变成灵动的课堂,智慧的课堂。



献花(0)
+1
(本文系jiangzhilin...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