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1.辛温解表药
2018-05-25 | 阅:  转:  |  分享 
  


【麻黄】:



1.来源别称:草麻黄、中麻黄或木贼麻黄的干燥草质茎。

2.分布采收:中国北方沙质干燥地。9至10月割取,阴干,忌暴晒、霜冻。

3.性味归经:味辛、微苦。性温。归肺、膀胱经。

4.功能主治:a.解表发汗(生用)b.利水消肿(生用)c.止咳平喘(蜜炙)。

5.成分药理:内含麻黄碱、挥发油,可松肌、强心、升压、解热、利尿。


6.用量用法:每剂2--9克,酌情增减。(下同,不再重复。)煎汤,内服。

7.临床禁忌:a.自汗、盗汗、高血压、心脏病患者,禁用。b.其根敛汗,疗效与茎相反。



【桂枝】



1.来源别称:肉桂树的干燥嫩枝。

2.分布采收:中国南方各省,尤以广西为最。春夏两季采收,去叶切片晒干。

3.性味归经:味辛、甘。性温。归心、肺、膀胱经。

4.功能主治:a.透肌发汗。b.温经通脉。c.助阳化气。

5.成分药理:内含桂皮醛、挥发油,可扩张血管、解热、通经、健胃、抑菌。

6.用量用法:一般每剂3--10克,治风湿痹痛大剂量15--20克。疏风散寒生用,温经通阳炒用,温中补虚蜜炙用。

7.临床禁忌:a.阴虚火旺、血热妄行者,禁用。b.孕妇慎用。



【羌活】



1.来源别称:伞形科植物羌活或宽叶羌活的根及根部茎。

2.分布采收:中国西北西南各省区。秋末至次年春初采挖,除去泥土及须根,先吹晒至半干,再切片吹晒至全干。

3.性味归经:味辛、苦。性温。归肾、膀胱经。

4.功能主治:a.解表散寒。b.祛湿止痛。(主表、上半身,与独活相反。)

5.成分药理:内含挥发油,能对抗心肌缺血,增加心肌营养型血流,减慢心率。

6.用量用法:每剂3--10克,生用,煎汤内服。可入丸散。

7.临床禁忌:本品性温燥,气雄壮,剂量不宜过大,阴虚火旺者,慎用。



【防风】



1.来源别称:伞形科植物防风的根。

2.分布采收:主产于中国东北,秋冬季采挖,切片晒干。

3.性味归经:味辛、甘。性温。归膀胱、肺、脾经。

4.功能主治:a.解表散寒。b.祛风止痒。c.解痉止痛。(此物温而不燥,一般性感冒、风湿、痉痫之证均可配伍用之,为祛风之要药。)

5.成分药理:内含挥发油、甘露醇等,可解热、镇痛、抑菌、抗癫痫。

6.用量用法:每剂3--10克,生用,煎汤内服。

7.临床禁忌:血虚性痉痫及阴虚火旺者,禁用。



【白芷】



1.来源别称:伞形科植物白芷或杭白芷的根。

2.分布采收:中国华北、华中、华东等地,秋冬季采挖,切片晒干。

3.性味归经:味辛。性温。归胃、脾、肺经。

4.功能主治:a.祛风止痛。b.散风止痒。c.燥湿止带。d.消痈通窍。

5.成分药理:富含多种素、脂、醇、酸,抑制杆菌、真菌,扩张冠状血管。

6.用量用法:生用。煎汤内服,每剂3--10克。或入丸散、外敷、研末吸鼻取嚏。

7.临床禁忌:此物性燥,阴虚火旺及痈肿溃烂者,禁服。



【细辛】



1.来源别称:马兜铃科植物东北细辛或华细辛的全草。

2.分布采收:中国东北、华中、陕西、四川等地,夏秋季采割,晒干,切小段。

3.性味归经:味辛。性温。有小毒。归肺、肾经。

4.功能主治:a.解表散寒。b.祛风止痛。c.化饮利水。d.宣通鼻窍。

5.成分药理:内含挥发油,具有解热、镇静、镇痛、松肌、局部麻醉等作用。

6.用量用法:煎汤内服,生用,每剂2--3克;研末服,生用,每次0.5--2克;治痰饮咳喘,蜜炙用,每剂3--6克;外用适量,研末,吹鼻或外敷。

7.临床禁忌:此物味辛性烈,古人曰;“辛不过钱”,故其用量宜少不宜多,研末入丸散,须更慎。凡气虚阴亏、火旺咳逆者,均禁服。反藜芦。



【藁本】



1.来源别称:伞形科植物藁本或辽藁本的根及根部茎。

2.分布采收:中国川东、鄂西、陕南、东北等地,秋冬季采挖,切片晒干。

3.性味归经:味辛。性温。归膀胱经。

4.功能主治:a.散头风,止头痛。b.温中祛湿。

5.成分药理:内含挥发油及脂、酚。镇静,镇痛,抗流感病毒,抑皮肤真菌。

6.用量用法:煎汤内服,生用,每剂3--10克;外用适量,煎水洗或研末敷。

7.临床禁忌:此物气雄性燥,阴亏气弱者,禁服。



【辛夷】



1.来源别称:木兰科植物望春玉兰、玉兰、武当玉兰等树的花蕾。

2.分布采收:中国中东部各省区均有分布。春季花未绽开时采收,晒干备用。

3.性味归经:味辛。性温。归肺、胃经。

4.功能主治:a.散风寒。b.通鼻窍。(各种鼻炎)

5.成分药理:内含挥发油及醇、醚、素、醛等成分,可收缩鼻黏膜血管,降低血压,兴奋子宫,抑制皮肤真菌。

6.用法用量:生用。煎汤内服(包煎),每剂3--10克;入丸散,外用适量。

7.临床禁忌:气虚或阴虚火旺者,慎用。



【苏叶】



1.来源别称:唇形科植物野生紫苏或皱紫苏的叶。

2.分布采收:中国中东部各省区均有分布。夏秋季枝叶茂盛时采割,枝、叶分开,阴干。待其半干时,叶切成宽丝(解表散寒);枝切成小段(理气宽中),晒至全干。

3.性味归经:味辛。性微温。归肺、脾、胃经。

4.功能主治:a.解表散寒。b.行气宽中。c.解鱼鳖毒。

5.成分药理:内含挥发油及多种醇、酮、醛、烯等,可解热,促进消化液分泌,刺激胃肠蠕动。

6.用量用法:生用。煎汤内服。散寒6--12克;解毒30--60克。外洗适量。

7.临床禁忌:阴虚火盛者,慎用。



【香薷】



1.来源别称:唇形科植物青香薷、江香薷、海州香薷的地上部分。

2.分布采收:全国大部分省区均有分布。夏季穗抽出而花未开时采割,切小段晒干。

3.性味归经:味辛。性微温。归肺、脾、胃经。

4.功能主治:a.发汗解表。b.化湿除满。c.利水消肿。d.除臭消炎。

5.成分药理:内含挥发油,可解热、利尿、抗菌、刺激消化液分泌及肠胃蠕动。

6.用量用法:生用。煎汤内服,每剂3--9克。外洗适量。

7.临床禁忌:a.内服时宜凉饮,热服易致呕吐。b.高热、烦渴、大汗、虚脱之阳暑证患者,禁用。



【苍耳子】



1.来源别称:菊科植物苍耳(别名“刺儿棵”)的成熟果实。

2.分布采收:全国大部分省区均有分布。夏秋季果实颜色由绿转黄时采收,晒干。

3.性味归经:味辛、苦、甘。性温。有小毒。归肺经。

4.功能主治:a.宣肺通窍(鼻塞、鼻渊)。b.散风袪湿(风寒感冒、风湿痹痛)。c.疏风止痒(内服加外洗,风疹癣疥)。

5.成分药理:内含多种素、碱、醇等,具有降糖、抑菌、解毒之作用。

6.用量用法:生用。煎汤内服,打碎,筛去种仁(有小毒),每剂3--10克;煮水外洗(打碎,连种仁),适量;白酒浸泡,每斤20--30克。

7.临床禁忌:a.此物性燥,血虚者,禁服。b.此物有毒,不可因其价廉易得而自作主张,自以为是,过量服用。



【生姜】



1.来源别称:姜科植物食用姜的新鲜块根。

2.分布采收:中国各地菜市场一年四季均有售卖,以饱满鲜亮辣味浓烈者为佳。

3.性味归经:味辛。性微温。归肺、胃、脾经。

4.功能主治:a.解表散寒。b.宣肺化痰。c.温中止呕。d.解百草、鱼鳖之毒。e.利水消肿(皮)。f.温中止泻,活血调经(煨)。

5.成分药理:内含挥发油、姜辣素等,有明显的促进胃液分泌、兴奋中枢、抗炎、镇痛、杀菌之作用。

6.用量用法:生用。煎汤内服,佐使用,每剂5--10克(或3--5片);单用20--30克;捣汁冲服5--10滴;中毒急救5--10毫升。

7.临床禁忌:本品善走散,耗气血,助火邪,故阴虚火旺者,不宜服用。
献花(0)
+1
(本文系伏牛山人XP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