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太丘社与”道“的故事
2018-05-25 | 阅:  转:  |  分享 
  
太丘社与“道”的故事O夏浚钟太丘社之名文史资料最早见于《史记》,被司马迁记录为“宋太丘社”。宋太丘社的立社年代无具体记载,按著名的“三监之乱
”历史事件推断当为周成王初年,也就是公元前1039年前后周成王封殷微子于宋为国君时的事。微子启当时被周封为宋国国君、位居三公之一,
在周的众多诸侯国中位居前三相当显赫。宋国的第一个都城在现商丘的睢阳城地下数米,宋太丘社距离商丘近80公里。太丘的地理位置从对现“太
丘集”地下汉代古城的考古结论和《明清永城县志》的记载应确定无疑。《兼明书》“社者,所在土地之名也”。太丘社的地理位置在现永城市太丘
镇南郊这个事实,从《汉书·地理志》、《列仙传》、等史料及民间遗存实物等关联证据完全无可争议。一、太丘的显赫位置太丘,古通泰丘。太、
泰义通老、大、尊;丘,一说方高之地称丘,《尚书序》(据传为孔子撰写):“丘,聚也,言九州所有,土地所生,风气所宜,皆聚此书也。”,
《左传·昭公十二年》:“是良史也,子善视之,是能读《三坟》、《五典》、《八索》、《九丘》。”上古典籍《九丘》又把丘作为夏禹王的治水
典籍传承载体,也可以说丘又是夏禹的留给后世的“书”,在九州之词未流行时九丘是华夏版图的代名词。太丘,从名字上深究应为九丘之首,太丘
在华夏远古时代是具有地标性意义的地方。司马迁在《史记》中使用了大量的篇幅隐性的形成了“天命与德并重决定国家社稷归属”观点(《时代·
中国之声》2017-6期-7期),并使用看似隐蔽实则彰显的笔法告知后人“拥太丘社者得天下”(《商丘日报》2017年11月24日“司
马迁在《史记》中泄露的天机”)。太丘,自古还有“地心”之说,太丘的地心之说的传说应与丘的原始定义为夏禹王钦定的九丘之首(九州)有关
,更应与太丘之上的“社”有关。宋国将神社选回立在太丘是有充分的理由的。太丘社的原义在夏商周时期,社被认为是上帝神与土地众神聚集之所
,《礼记·郊特牲》:“社、所以神地之道”,《礼记·礼运》:“命降于社之谓殽地”,《中庸》:“郊社之礼,所以事上帝也。”。《礼记》、
《中庸》是传承下来的最早解释社的文献,在此之前《史记》没有具体解释社的内容,只是向世人多次强调了太丘社社的重要作用。史上之事,总是
先有事实后有概念。社,理应如此。《礼记·郊特牲》定义“社、所以神地之道”应是传承总结上古遗留下来的文献及口口传说而下的结论,这里的
“神地”是两层概念,神是指上帝及众天神,甲骨文中即有“上帝”一词,上帝与神被华夏先民从上古开始直到汉初认为是同一层次,直到东汉张道
陵创立“道教”才把上帝与神分开层次;“地”专指大地之神,即土地神。“社,所以神地之道”有两层含义,一是说社是上帝诸神和土地神显“道
”、尚“道”的场所,二是说社是上帝神和土地神的道路之所。太丘社的功能是复合功能,远古的殷商之王和诸侯国君及国民在社中进行祭祀活动,
通过太丘社的土地神向上帝、上天发出祈愿,社中的土地神将上帝、上天降给王相诸侯及众人的“命”具体执行到每一个人身上。这就是太丘社被远
古贵族阶层及平民尊崇、敬畏的根本原因,更是被司马迁定位为“天下第一社”的第一要素。太丘社与“道”西汉刘向撰写的《列仙传·文宾》载:
“文宾者,太丘乡人也,卖草履为业。数取妪,数十年,辄弃之。后时故妪寿老,年九十余,续见宾年更壮。他时妪拜宾涕泣,宾谢曰:‘不宜。至
正月朝,傥能会乡亭西社中邪?’妪老,夜从儿孙行十余里,坐社中待之。须臾,宾到,大惊:‘汝好道邪?知汝尔,前不去汝也’。教令服菊花、
地肤、桑上寄生、松子,取以益气。妪亦更壮,复百余年见云。文宾养生,纳气玄虚。松菊代御,炼质鲜肤。故妻好道,拜泣踟蹰。引过告术,延龄
百余。”。这是文字记载的最早的在社中将“道”应用于食物养生延年的第一个事例,将太丘社称为“远古天下第一养生圣地”和“道教”原生地是
名副其实的事。此后百年到东汉才有张道陵创立“道教”之事发生。从众多远古文献及古学者对社的研究与定义来看,“道”与社是同生并长的关系
,“道”、社谁先谁后已不可考。“道”依社而传显,社因“道”而辉煌。蜚声中外的《道德经》是第一部将“道”集中解释的经典之作,老子对“
道”也未明确解释,也许是没有能力去直接解释,只是在“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一句中去各自体会。《道德经》可能是老子说教众
生“活在当下”的心灵鸡汤,老子生活的年代社会公认“天命”、“上帝之命”,但谁也未见“天”、“上帝”是什么样子,所以怀疑探究,最终以
对大自然有限的认知和对世俗的无奈的情况下,以“无为”的目标安慰众生,最终回归“道法自然”,把自然奉为最高境界,算是对世人的交代。这
个世界当真是“道法自然”吗?人类的主观努力不能改变“自然”吗?随着科学的进步有些问题需重新审视。笔者近期亲自接触了一个实验,一台探
测生物波的仪器可以清晰的把每颗活的植物的叶片区分清楚,也可以区分活体留下的身体气息的归属,这一方面可以证明民间传说的活体万物有灵的
命题,又可以证明在万物身上存在一种未知名的生物气息可以分辨。该仪器甚至可以测出死去的人的信息的存在,那么在将来是否能测量出宇宙中有
一定的“场线”影响着人类呢?如果有,是否是可以证明几千年来争执不息的上帝神灵以某种方式存在呢?只是被证明存在了的上帝神灵不是大家想
象的模样而已。西方众多得之名大科学家为什么临终均要研究神学?只是因为他们越是研究的深入越是感觉似乎真的有神存在。所谓科学的态度就是
不无根据的否定任何事情。四、“道”与“道教”老子写《德经》、《道经》是在公元前五世纪的事,尽管现在流传的《道德经》已不是老子原著的
《德经》、《道经》,其中的原字后人作了改动置换,又因原字当时的字义与现代的字义有较大的差异,所以现在流行的《道德经》和释义与老子原
著的意境有很大的差异,这也是现实对《道德经》的释义有多种版本和争议不休的根本原因,把古典原著删改或有选择的出版发行也许是毁灭华夏文
明的做法。《道德经》全文基本不讨论上帝天神,但也没有明显否定上帝神灵的存在。这个原因应该是当时的公共认知和科学水平所限制,当时官方
宣扬“天命”主导一切,老子能对“天命”为大产生疑问以“天法道、道法自然”去解释世界,是难能可贵的。老子在职时是不敢也不会提出“道法
自然”的结论的,因为作为周朝史官的他是要遵循古制与王法的,所以老子只有在离职出游时在函谷关才写出闻名于世的《道德经》。“道教”是《
道德经》问世后五百余年东汉的张道陵以“道”的名义创立的道教,张道陵传说是西汉开国元勋张良的后代,永城市双桥与酇城交界处自古传说有张
良墓存在,与双桥紧邻的新桥乡也有费(音bi)亭桥黄石公三考张良授“太公兵书”的故事广泛流传,费亭桥东南50里有石公山以黄石公命名也
是对此故事的进一步的佐证。张道陵寻租问根受汉太丘社文化的影响创立“道教”也是情理中的事。“道教”尊元始天尊、灵宝天尊、道德天尊为至
高神,道德天尊俗称“太上老君”,老子为“太上老君”的某次化身。“道教”尊奉老子为道教始祖,但从其创立至今经2000多年的演化偏离了
《道经》“道法自然”的主旨,将诸多天神人格化,封世人熟知的自然人为神,如玉皇大帝姓张等等,意图用意念干预世政人事,从本质上改变了老
子的“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道经》主旨经络。道教从日常所为上以修禅打座、炼丹制药、请天神干预世事人事为主旨,从根本
上改变了老子“道法自然”的最高境界。所以现在大众认知的、流传2000多年的张道陵“道教”不是老子意念上的“道”教。太丘社与“道教”
太丘社是“道”文化的发展圣地,是道文化中养生文化的原发地,认定太丘社是“道教”的原发圣地是恰当的。老子故里定论是春秋时苦楚县即现河
南省鹿邑地域,老子不止一次询经问道于太丘社应是必然的事情,“道”的发生、发展在社内,太丘社文化中的“道”与“德”是太丘社文化的两大
元素。老子青少年时期多次访社学道于太丘社是必然的。与之相呼应的还有孔子慕名问道于老子的故事,老子长孔子20岁,孔子自幼在宋国太丘社
地域长大,应常常亲临太丘社受教,孔子因太丘社的缘故听闻老子其人,所以有孔子去周问道之典故的发生,依史料记载孔子问道时《道德经》还未
出世。老子受太丘社文化的影响至深,老子“道”与“德”的观念应来源于太丘社文化。司马迁依据“宋太丘社亡”事件在《史记》中形成了“天命
与德并重决定国家社稷归属”观点,“天命”在看不到摸不着的情况下被老子解释为“自然”,也显示了老子的睿智与思维的超脱高深。由于老子与
太丘社的内在关系,在太丘一直存有不同时代的“老君堂”,老子骑青牛讲道的故事在也太丘流传至今。老子、孔子是在太丘社文化的熏陶养育下形
成了“道家”、“儒家”学说的。太丘社与“教”太丘社的“教”从一开始就事实上存在着的,太丘是殷商原族的一支的根据地,从图腾崇拜“莲花
”开始有了社的雏形,后来发展成了炎黄子孙共同的社。太丘地域是历代炎帝的主要根据地,炎帝部族先是与即史上所说的东夷民族融合,后又与黄
帝部族融合形成了延续至今的华夏大家庭。太丘社即是殷商部族的祖社,也是炎黄部族的公社。现代公社与社会概念的形成从本质上来源于远古的社
,按影响力说现代公社、社会的概念来源于太丘社也是符合史实的。太丘社的“教”是从从社的雏形“图腾崇拜场所”就伴随着产生发展的,图腾崇
拜时期随着对图腾的崇拜过程教化人们崇拜、感恩,社的概念产生后,随着对社主、社神的崇拜、祭祀教化人们对社主、社神尊崇、敬畏,当人们将
崇拜、敬畏、祈求的目光转向上天时,社成了人们对上帝诸神感恩的场所,社的“教”化作用伴随着祭祀过程就自然产生了。太丘社的“教”是在社
的形成与发展过程中自然产生的,没有也不需专门去告知大众太丘社有“教”。太丘社的社主、社神是莲花,这与太丘社原址丘庙村民夏文勤留给后
世的总高约2米的大型莲花石柱相印证,这尊石柱的造型的唯一与工艺的古老可定位为社中之物,原石来源于太行山,似乎又佐证了殷微子从朝歌将
社主迁来太丘的史实。如果推定该莲花石柱成型于周成王封殷微子之时,那么按丝绸之路的开始年代推算,发源于古印度的佛教的莲花宝座的设计理
念应来源于太丘社的莲花石柱。如果这个推定是正确的,那么佛祖的莲花宝座就应解释为莲生佛祖,而莲花宝座就是意念上的圣母了。在丘庙村地域还遗存了半块莲花宝座残石,上面有莲花宝座形成后若干年后人刀刻的“天仙圣母娘娘庙宇”字样,“圣母”二字是太丘社的道文化与佛教文化紧密结合的例证。总之,太丘社是事实存在的远古神社,他的文化内涵是厚重的,太丘社文化养育成就了老子、孔子、庄子等哲学家、思想家,指导、包容着亿万炎黄子孙生息不止、绵延万世。但愿太丘社的光辉能够发出应有的光芒,以催发世人产生适应时代的思维,适当进取、和谐世界、共同进步,园一个伟大的中国梦。作者系永城市政协文史研究员附:1、莲花石柱照2、“天仙圣母娘娘”莲花宝座残存1
献花(0)
+1
(本文系太丘社文化原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