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汉字的来历 |
|
|
母语日语背景留学生眼中的汉字演变过程个案研究摘要:中国的汉字历史悠久,历久弥新。相比更早的古埃及文字、楔形文字等,中国的汉字自原始时期流传 开来,一直处于不断地发展演进中,但是历时几千年的新旧更替,中国汉字至今依然为广泛使用。并且随着中国大国魅力的增强,中国汉字正在向世 界范围内传播。对于中国汉字来说,有关它的来源,往往是各方学者热衷研究的话题。从不可考的神话传说到可考证的甲骨文字,中国汉字的起源发 展过程,值得继续探究。本文写作的主要目的在于将近年来中外学者关于汉字起源发展的研究做一总结。并从中总结出汉字起源发展的必然性和偶然 性。关键词:汉字;起源;发展;必然性偶然性一、有关汉字来历的传说每一个民族的文化,都有其文明承载的工具。中国的汉字就是承载中 国五千年文化的工具,和古埃及文字以及玛雅文字等古文字不同,中国的文字历经几千年的更替,并没有随着历史长河的流去而流逝,反而一直流传 下来演变成了今天通行的汉字。虽然对于中国汉字的起源,现存的所有典籍并没有详细记载,但是根据现存典籍的记载以及考古研究所留下的蛛丝马 迹,我们可以对中国汉字的起源与发展,做一个大致的梳理。(一)结绳说关于汉字起源,古代有很多传说,首先是结绳说。《周易》的《系辞传》 说:“上古结绳而治,后世圣人易之以书契,百官以治,万民以察。”其他文献中也有关于上古结绳记事的记载。结绳是古代的一种记事方式,以计 数为主要表现方式。在原始社会时期,由于生产力的逐渐发展,人们的生产生活日渐复杂化导致人们对于数量的纪录产生了迫切的需要。生产打猎、 耕作收割、时间记录以及生活的琐事,甚至群落间的人际交流,都需要具体方式来进行记录。为了探究更多的计数方式,原始人发明了结绳记事法。 之所以将结绳记事看成是汉字的一种起源,主要是从二者所承担的记事作用出发,但目前并无具体证据证明结绳就是汉字的起源,这种说法也只是传 说。(二)仓颉造字说传说中的仓颉是古代黄帝的史官,主要负责创造生产记事所用的记录工具。但是古代典籍《荀子?解蔽》说:“好书者众矣, 而仓颉独传者,一也。”这段记载说明汉字并不是由仓颉一人单独创造的,当时共同参与创造文字的人有很多,但是,只有仓颉的名字流传了下来。 (三)图画说有很多学者认为,图画也是中国汉字的起源之一。原因是许多考古成果表明,图画是原始人类记事的重要方式。现存的很多原始壁画, 就代表了原始居民生产生活的图解。有些学者认为,这些原始图画正是中国汉字的起源。但是对于原始图画在哪一个阶段开始慢慢发展成为文字,哪 一个阶段已成为文字,尤其是那些现存的原始图画与现今人们使用的哪些文字具有具体的关系,在学界并没有达成一致意见。(四)契刻说契刻与结 绳记事不同,契刻是指在木条、竹板或者骨头上刻上锯齿用来记事。这种篆刻的方法比结绳记事进步许多。后汉以来,契刻记事的方法依然流传并运 用于我国的少数民族内部。契刻记事产生的一些符号与先进运用的某些汉字体型很相似,例如“一,二,三”等数字,因此有些学者,这些数字,正 是来源于古代的契刻记事法。虽然对于整个汉字文化来说,这种说法显得有点牵强,但即使契刻记事的符号并不代表是早期汉字,其也能说明祖先创 造文字的群众性,早期的契刻符号,对汉字的萌芽具有极其重要的影响。二、传说所表现的必然性结绳说、仓颉造字说以及图画说,虽然只是传说, 但是从这三个传说中我们可以看出汉字起源的特点及汉字起源的必然性。首先汉字的产生代表着中国文明的开始。古埃及文字、苏美尔人创造的楔形 文字以及中国汉字,和众多古文字一样,都是自源文字,其产生和发展并没有依傍其他文字,而是独立创造的。中国、古埃及以及古巴比伦都属于四 大文明古国,其文明的诞生必将带来标志文明的文字的诞生。其次汉字的产生源于人们生产生活的需要。人类的大脑拥有的储藏量毕竟是有限的,并 不能完全记忆生产生活中所有的琐事,所以想要完整记事,只能依靠外部的力量才能完成。为了方便记忆生活和积累生产经验,人们创造了结绳记事 这样的辅助手段。但是日积月累的生活经验,使得结绳记事已经不能够满足人们的生活需求。因此更具记事功能的文字开始应运而生。仓颉造字也正 印证了社会需要说。由于社会进入的部落联盟时期,各部落之间的外交战争以及生产交流,使得发明具有共同意义的交际符号成为必然,承载共同意 义的记事符号,在部落联盟的交往之间承担着交流信息的纽带重任。三、可考证的汉字形式以上所说是关于中国汉字起源的传说以及推测,并没有证 据可以支持其正确性。(一)甲骨文中国汉字的产生有据可查的时期,大约是在公元前十四世纪的殷商后期。此时初步形成的定型文字甲骨文,具有 象形字以及表音文字双重属性,其结构中仍然有一些图画的成分。甲骨文一直被称为有据可查的中国汉字的早期形式,被汉字学者视为中国最早的定 型字。甲骨文主要形成并应用于殷商后期,文字主要篆刻在龟甲或者兽骨上,其写作的主要内容和目的,多为占卜之用,其中有少数部分属于记事词 。甲骨文的字形结构,符合象形、会意的造字原则,由于多由具体生产图画简而来,所以象形程度高,并且甲骨文的笔画数量并不固定,反应同一意 思的字,可能字形并不相同。这反映出甲骨文的字形结构在殷商时期尚未统一。(二)金文金文大概和甲骨文属于同一时期,主要指篆刻在青铜器上 的文字,也叫钟鼎文。钟鼎文的象形程度比甲骨文更高,显示了更加古老的文字面貌,整体字形生动逼真,浑厚自然。学界的一些研究者提出,甲骨 文是殷商时代书写的俗体,篆刻于青铜器上的金文才是正体。金文结构繁杂,甲骨文字形相对简单。(三)篆文西周后期,复杂且结构转折僵硬的金 文,渐渐演变为大篆。大篆的结构有两个特点,一是线条化。金文早期粗细不匀的线条,演变为大篆的均匀柔和。二是规范化,相较金文以及甲骨文 而言,大篆的字形结构开始趋向整齐,渐渐脱离了金文,以及甲骨文图画的象形特点,成为结构比较规整的方块字。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前221年 ),推行“书同文,车同轨”,统一度量衡的政策,其丞相李斯将大篆删繁就简,改为小篆,创制了统一文字的汉字书写形式。小篆又名玉筋篆,与 大篆相比,小篆笔力遒劲,结构规整,转折整齐,将大篆的许多偏旁部首,做了改换和整合,整体象形性减少,几乎完全脱离了图画文字,文字更加 符号化,书写和认读方面的混淆和困难减少。秦统一六国后,将小篆视为官方文字,全国推行,小篆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种大范围使用的文字。(四 )隶书汉代时期,由于国家文明的发展,文字的使用开始成为一种常态化的国民生活的一部分。结构相对复杂的小篆在汉代时期渐渐演化成为隶书。 隶书也叫“隶字”、“古书”,是在篆书基础上,为适应书写便捷的需要产生的字体。汉隶就小篆加以简化,又把小篆匀圆的线条变成平直方正的笔 画,字形也开始出现角度转折,便于书写,汉隶书写效果略微宽扁,横画长而直画短,讲究“蚕头燕尾”、“一波三折”,到东汉时,撇、捺、点等 画美化为向上挑起,轻重顿挫富有变化,具有书法艺术美,风格也趋多样化,极具艺术欣赏的价值。根据时间可将汉隶分“秦隶”(也叫“古隶”) 和“汉隶”(也叫“今隶”),秦隶是隶书的早期形式,并没有得到广泛的使用,汉隶才代表隶书的成熟字体,我们通常所说的隶书指一般指的是汉 隶。从大小篆到隶书的发展,使得中国汉字的方便性和书写速度都大大提高,隶书的出现,是古代文字与书法的一大变革。(五)楷书、行书、草书 汉代以后。由于造纸术的以及印刷术的发展。多篆刻于竹简或者写于布帛之上的隶书,开始渐渐发展成为楷书、草书、行书等多种字体。楷书由汉隶 逐渐演变而来,以时间为参考系可分为魏碑和唐楷。魏碑流行于魏、晋、南北朝时期,可以说是从隶书到楷书的过渡书体。魏碑还带有汉隶的写法, 结体略宽,横画长而直画短,因此其楷书性质还不够成熟。因而形态各异,百花齐放。而狭义的楷书则是指到唐朝以后逐渐成熟繁荣起来的唐楷,唐 代楷书大家辈出,其代表人物有初唐的欧阳询、褚遂良、薛稷,中唐的颜真卿,晚唐的柳公权,其中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和元朝的赵孟頫合称“ 楷书四大家”。唐楷根据字体大小可分为小楷和大楷。小楷大小约1-3厘米,创始人是三国魏时的钟繇。钟繇的小楷,笔势恢弘,横画长而直画短 ,生动有趣,既带有汉隶的意思又将楷书的刚正笔直发挥到极致。到了东晋王羲之,将小楷书法更加以悉心钻研,使之达到了尽善尽美的境界,亦奠 立了中国小楷书法优美的欣赏标准。大楷,一般指一寸以上、数寸以下见方的真书称为大楷。研习楷书,一般应先写大楷,作基本练习,掌握好大楷 的点画、结构、布白,进而学小楷,方能做到结体宽绰开张,点画规矩清楚的写作要求。草书是汉字的一种字体,特点是结构简省、笔画连绵。形成 于汉代,是为了书写简便在隶书基础上演变出来的。草书分为章草和今草,而今草又分大草(也称狂草)和小草。草书的特点是笔画带钩连,包括上 下钩连和左右钩连,结构简省,偏旁假借,看起来杂乱无章,实则并不是随心所欲的乱写。草书的代表人物有崔瑗、张芝、张旭、怀素。草书是中国 古代文人将艺术性与审美意趣跌价至书法写作操作的结果,笔走龙蛇,气势恢宏,又随心所欲的草书,更多的是审美性而不是实用性。(六)印刷字 体印刷字体是伴随着印刷术的发明,为了适应印刷技术的需要,而演化生成的文字。印刷字体的特点是方方正正,横平竖直。印刷字体发端于雕版印 刷的黄金时代——宋朝,于明朝定型。所以日本人称印刷字体为“明朝体”。有大部分印刷字体是现今使用的汉字的原形,应该说中国汉字,在明朝 时期,就已经完成了大部分字体的定型工作。(七)简体字简体字是五四新文化运动提倡的,相比繁体字字形更为简洁,书写更为方便的字体,也是 现今中国(主要是大陆地区)通用的字体。和繁体字唯一的不同,就是一部分字形的裁剪。四、可考证字体演化的特点(一)必然性从甲骨文——金 文——大小篆——隶书——楷书行书——简体字的发展过程可以看出,汉字的发展演化其实是以交际需要为参考系的。这里所言的交际需要包括两个 方面的意思。一是书写简便。汉字作为文化传承的记载工具,必须足够简便才能有效发挥字字相传的意义。从最初的造字规律而言,表意、象形的造 字规律之所以随着历史的发展渐渐被淘汰,就是因为字形过于复杂,加深了文字流传的难度,之后的汉字产生的一系列发展演变过程,也致力于将原 本繁杂的古汉字,改造的更加便于书写。二是书写规范。文字是人们用来进行社会交际的工具,它必须拥有社会所公认的意义和字形,否则就会造成 社会秩序的混乱。例如甲骨文中的“牢”字,就有从“牛”、从“羊”、从“马”等不同的写法。这种象形的创作方法,在实际文化交流中,难免会 出现字形不统一的混乱。汉字并不是一个部落之间的私有传播工具,作为整个国家的文化交流工具,汉字必须做到结构统一,字形统一,发音统一, 才能使其构形和意义不断朝着规范有序的方向发展。(二)曲折性从哲学观点看,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也都是量变和质变 的统一,汉字的发展也不例外。纵观汉字的发展演变史,“统一—杂乱——统一”是基本的发展主线,汉字作为历史发展的一部分,其发展演变史, 也同特定时期的政治经济环境密不可分。殷商时期国家混乱,各部落文化差异大,反映在甲骨文上就是字形复杂,造字结构不统一。此时人类文化还 并未发展成熟,各个国家之间的文化交流少,甲骨文基本属于“闭门造车”的“独创”。西周后期国家大一统,金文也趋向稳定。最直观的反映是考 古发掘的金文,字体和结构逐渐统一,并且大多都可以解读。六国时期,国家再度动荡不安,各国相争,文字也比较乱,秦朝统一天下,小篆也做到 了汉字的统一。两汉时期隶书多变,进入隋唐后,中原和少数民族进行民族大融合,楷书又趋于稳定。同时,甲骨文和金文、秦时文字和小篆、隶书 和楷书之间是存在相似性的,而这三个时期彼此之间可以说是质的飞跃。汉字本身就是在这种一乱一治的交错状态中循环反复,在曲折中稳步前进, 这是汉字从变革到稳定、从稳定再到变革的必然结果。(三)联系性汉字的起源发展,是否有其独特的发展规律,目前并没有研究结果表明。但可以 肯定的是,汉字的起源发展,并不是汉字本身的自导自演,而是当时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共同作用的结果。甲骨文具有“笔画瘦削、多有方折 ,刀笔味浓”的特点,这是由于甲骨文刻在骨头或者龟背上,实际上是占卜文化的直接产物,甲骨文的产生重要原因,就在于当时人们的生产生活、 祭祀等活动,依赖于占卜的结果。假如当时占卜所用之物并不是坚硬的龟背或者骨头,而是较软的树叶,那么甲骨文也就不会产生,汉字的发展史也 许要重新书写。再比如圆润丰厚,庄重典雅,精致美观,排列整齐的金文。金文的结构特点,与它的所使用的青铜器有关。金文并不是直接刻在青铜 器上的,而是通过特殊的铸造技术,将其刻在模具上,再浇筑而成。因为在砂模上写字比在龟甲上容易的多,可以对字形精雕细琢,以求更加美观, 所以金文相比与甲骨文,字形结构更加完整。小篆得以推行全国,更加得益于政治因素。假如当时统一全国的不是秦,而是其他国家,那么得以推行 的汉字,肯定不是类似于秦文字的小篆,中国汉字的发展史,可能更加不同。五、结论以及研究展望从有关汉字起源的传说,到有实物考证的各种古 汉字,汉字发展的规律始终具有必然性和偶然性特点。作为文化承载的工具,向着更加有利于交流传承的方向演化,是汉字发展演变的必然性。在必 然性中,又不可否认,政治经济发展的偶然性,对文字发展的影响。近几年,中国考古界先后发布了一系列较殷墟甲骨文更早、与汉字起源有关的出 土资料。包括绘制在陶器上的符号,以及一部分刻在甲骨、玉器、石器等上面的符号。这些资料,共同为解释汉字的起源提供了新的依据。但是对于 中国汉字到底起源于何时何地,学界依然没有形成统一的观点。应该说,解答这一谜题,还有待于考古学家提供更多的成果依据。参考文献[1] 杨秀恩.《春秋金文字形全襄及构形研究》[D],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2005.[2]徐中舒.《甲骨文字典》[M],四川辞书出版社, 1993.[3]姚孝遂.《甲骨文形体结构分析》[J],《古文字研究》第10辑,第271页.[4]王贵元.《说文解字校笺》[M] ,学林出版社,2002.[5]陈婷珠.《殷商甲骨文字形系统再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中国文字研究与应用中心,2008.[6]龚 小虎.《商代金文字形表与构形研究》[D]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2009.[7]唐兰.《从大汶口文化的陶器文字看我国最早文化的年代》[J],《光明日报》1977.[8]郭沫若.《古代文字之辩证的发展》[J],《考古学报》1972.1.[9]李立新.《“河图洛书”与汉字起源》[J],《周易研究》1995.3.[10]裘锡圭.《汉字形成问题的初步探索》[J],《中国语文》,1978.3.[11]孟维智.《汉字起源问题浅议》[J],《语文研究》1980.[12]李先登.《试论中国文字之起源》[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1986.[13]唐汉.《汉字密码》[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2.[14]孔刃非.《汉字全息学》[M],北京:华艺出版社,2005:34-35.[16]臧克和.《说文解字的文化说解》[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94.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