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调虎离山15
2018-06-05 | 阅:  转:  |  分享 
  
《三十六计》讲义15|调虎离山之计:?给自己找个好位置?(2017-06-1921:34:13)转载▼标签:?兵家修炼?三十六计?调虎离山
分类:?三十六计讲义作者:三困教材:上海古籍出版社·《兵家修炼》,讲义中部分内容直接引用《兵家修炼》,引用处不再标注。?有句很经典
的话叫做“虎落平阳被犬欺”,意思是老虎离开了山林到了平原上反而会被狗欺负。老虎的爆发力非常出色,但耐力却不太行,因此它适合在山林环
境中生存,这样就可以利用草木来隐蔽自己,从而利用自身的爆发力对猎物发起突然袭击。而猎狗耐力出色,但爆发力却比较弱,因此它适合在平原
上生存,这样就可以利用自己的耐力对猎物进行长距离追击。所以一旦老虎到了一望无际的平原上,缺少了丛林的掩护,它的爆发力优势荡然无存,
就会沦落到“被犬欺”的地步。可见,离开了有利的环境,即便强如森林之王,战斗力也会大大削弱。调虎离山之计就是要把敌人调出有利的环境,
以削弱他们的战斗力,然后消灭他们。?【原文】待天以困之,用人以诱之。往蹇来返。?【翻译】要使敌人受制于不利的天时地理等自然条件,就
需要用人为的手段诱惑他们。?【解读】正如《孙子兵法·地形篇》所说“夫地形者,兵之助也”,地形是军队的重要辅助,有利的地形能够极大地
增强一个军队的战斗力。反之,不利的地形会严重抑制一个军队的战斗力,比如大师父在《九地篇》中所说的:“所由入者隘,所从归者迂,彼寡可
以击吾之众者,为围地。”“待天以困之”的困有两种含义:第一种是困于不利环境,即前面所说的把敌人引诱到不利的环境中,从而抑制他们的战
斗力;第二种是困于空间阻隔,即引诱敌人离开某个地方,当我方攻击该地方时,由于空间阻隔、时间不足,敌人无法及时赶回来救援。因此完整而
言,调虎离山之计有两种含义:调虎离山以灭虎和调虎离山以夺山。虎借山势而愈猛,山借虎势而愈威,虎离开了山就会被欺负,山缺少了虎就会被
侵占,两者相互依存,谁也离不开谁。调虎离山之计就是要把虎与山分隔开来,这样便可灭虎、夺山。所以本计的内在机理是破坏敌军与有利地形的
依存关系,从而降低敌军的战斗力,降低地形的防御力,外在手段是引诱敌人离开所在地形。??【按语】兵书曰:“下政攻城。”若攻坚,则自取
败亡矣。敌既得地利,则不可争其地。且敌有主而势大:有主,则非利不来趋;势大,则非天人合用,不能胜。汉末,羌率众数千,遮虞诩于陈仓崤
谷。诩即停军不进,而宣言上书请兵,须到乃发。羌闻之,乃分抄旁县。诩因其兵散,日夜进道,兼行百余里,令军士各作两灶,日倍增之。羌不敢
逼,遂大破之。兵到乃发者,利诱之也;日夜兼进者,用天时以困之也;倍增其灶者,惑之以人事也。?【翻译】兵书中说道:“最下策是攻打敌人
的城池。”如果强行攻打坚固的城池,那么就有可能自取败亡。敌人已经占据了有利地形,那么我方就不应该与他们争夺这块地盘了。更何况敌人有
主见且力量强大:敌人有主见,那么不是有利可图他们是不会离开有利地形前来迎战的;敌人力量强大,那么我方不得天时、地利、人和就不能取胜
。东汉末期,西羌首领率数千人马,在陈仓崤山山谷凭险设防,阻拦虞诩的部队。虞诩立即命部队停止前进,并宣称要向朝廷请求援兵,等援兵到了
再继续前进。羌人听到这个消息后,认为援兵一时到不了便分头去邻近的县城劫掠了。虞诩趁羌军兵力分散的时机,日夜行军,每天以两倍的速度行
百余里,同时命令士兵每人各挖两个灶坑,而且以后每天增挖一倍。外出劫掠的羌军以为虞诩的援军已经陆续达到了,便不敢追击,最终虞诩大破羌
军。宣称要援军到达后再继续前进,是用利益诱惑敌人;日夜兼程,是用天时困住敌人;加倍挖灶,是用人为的假象迷惑敌人。?【解读】按语中的
“下政攻城”其实就是《孙子兵法·谋攻篇》中的“其下攻城”。攻城时,敌人在城上居高临下且又有城墙掩护,战斗力得到了极大的增强;而我军
在城下,需要爬梯而上且又暴露在敌军的刀箭之下,战斗力被极大地削弱。这一增一减的后果非常严重,故而二师父说“若攻坚,则自取败亡矣”。
既然“敌既得地利,则不可争其地”,那么该如何应对呢?很简单,来个调虎离山之计。用调虎离山之计首先得有调动敌人的主动权。在《孙子兵法
》中有很多关于获得主动权的妙语,比如《虚实篇》中的“能使敌人自至者,利之也;能使敌人不得至者,害之也”,《九变篇》中的“趋诸侯者以
利”。其实,获得主动权的关键就在于用好利与害。当然了,从修炼自身的角度而言,人不应该一直待在自己的安乐窝中,尤其对于那些家庭条件优
渥的年轻人,应该大胆离开自己的地盘。这或许会让自己黯然失色,但却能够让自己看清自己;或许会让自己遭遇挫折与痛苦,但却能够让自己获得成长,这对以后漫长的人生路而言是非常有价值的。
献花(0)
+1
(本文系彭小通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