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从认识宇宙到认识人体
2018-06-07 | 阅:  转:  |  分享 
  
从认识宇宙到认识人体——《黄帝内经》中的认识论刘明武问题的提出大家知道,今天进医院看病,要化验,太透视
,一旦离开了仪器,离开了化验室,现代化的医院就无法认识疾病,就无法判断疾病。可是,在几千年前的中华大地
上,一没有现代化的仪器,二没有现代化的实验室,中华先贤却论出来一部光照千秋的中医文化经典《黄帝内经》,《黄帝内经》中有100多种疾
病,有医治疾病的原则与方法,还有至今用仪器、用实验室无法认识的经络。这是为什么呢?这是因为中华先贤掌握了独
特的、优秀的认识论与方法论,凭借着独特的、优秀的认识论、方法论,中华先贤解答了养生与治病的一系列原则问题与具体问题。本文集中讨论《
黄帝内经》中的认识论。一、天人合一的认识论“对知识本质及其确实程度的研究”,这是西方的认识论。《黄帝内经》中
的认识论,研究的不是知识的本质,而是人天关系。人是独立之人,但独立之人并不能独立存在
,人与天地、时空、万物之间存在着须臾不可分割的联系。所以对人的认识,不能仅仅局限于人本身,必须把人与外部因素联系起来共同研究,这就
是中医文化的认识论。1、把人放在天地中来认识“夫道者,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可以长久”;“善言天者
,必应于人”,这两个论断是《黄帝内经》认识论的精髓。论人论病,《黄帝内经》从来不单独而论,而总是和天地结合而论。
天人合一的认识论,始于八卦的三爻。三爻分别象征天地人——上天下地中间人,三才之说的哲理之源就起于此处。《周易》《黄帝内经》中
所出现的一种奇特的论证方式——论天必论人、论人必论天,起源于此处。以天体来认识人体,始于《周易》。《周易
·说卦传》从先天八卦中解释出了一个天体模型,又解释出了一个人体模型。乾坤、震巽、坎离、艮兑八卦,《周易·
说卦传》第一解释出了天地、雷风、水火(日月)、山泽八大元素所组成的天体模型,第二解释出了头腹、耳目、腿足、手口八大元素所组成的人体
模型。《周易·说卦传》曰:“乾为首。坤为腹。震为足。巽为股。坎为耳。离为目。艮为手。兑为口。”以天体为参照坐标来认识人体,或者说是
以造物主为参照坐标来认识人体,可以吗?完全可以!实际上,这是人类先贤的一致认识。《圣经》用上帝的模样解释了人的
模样。《圣经·创世纪》说,上帝在创造亚当时,是按照自己的模样创造的。以造物主为参照坐标来认识人的模样,这是《圣经》的认识论。
印度的《奥义书》以天体成分解释了人体的成分。《奥义书》说,天体成分由四大元素地火水风说组成,人体成分仍然是四大元
素地火水风。以天体成分认识人体成分,这是《奥义书》的认识论。天体与人体之间,《爱多列雅奥义书》在开篇处又
做了更为详细的对应:“火化为语言,乃入乎口。风化为气息,乃入乎鼻。
太阳化为见,乃入乎眼。诸方化为闻,乃入乎耳。草木化为毛发,乃入乎皮。
月化为意,乃入乎心。死亡化为下气,乃入乎脐。水化为精液,乃入乎肾。”
在《奥义书》中,天体中有什么,人体中就有什么。《周易》以八卦论出了人的头、腹、耳、目、腿、足、手、口。不但
分出了八大部位,而且还分出了上下左右结构,天体与人体在八卦里得到了对应。《周易》的认识论被《黄帝内经》所继承、所发展。以天体成分论
人体成分,《黄帝内经·灵枢》有更一步的详细之论:“黄帝问于伯高曰:“愿闻人之肢节,以应天地奈何?”伯高答曰
:“天圆地方,人头圆足方以应之。天有日月,人有两目。
地有九州,人有九窍。天有风雨,人有喜怒。天有雷电,人有音声。
天有四时,人有四肢。天有五音,人有五藏。天有六律,人有六府
。天有冬夏,人有寒热。天有十日,人有手十指。辰有十二
,人有足十指、茎、垂以应之;女子不足二节,以抱人形。天有阴阳,人有夫妻。岁有三百六十五
日,人有三百六十节。地有高山,人有肩膝。地有深谷,人有腋腘。
地有十二经水,人有十二经脉。地有泉脉,入有卫气。
地有草蓂,人有毫毛。天有昼夜,人有卧起。天有列星,人有牙齿
。地有小山,人有小节。地有山石,人有高骨。
地有林木,人有募筋。地有聚邑,人有腘肉。岁有十二月,人有十
二节。地有四时不生草,人有无子。此人与天地相应者也。”
这里出现了有关天数与人数的一连串数字——二、四、五、六、九、十、十二、三百六十,天数与人数是一一对应的。
人与上帝相符,《圣经》只有原则之论。人与大梵相符,《奥义书》外对应到了皮脐,内对应到了心和肾。人天之数相符,《周易》
具体到了八大部位,而《黄帝内经》则具体到了耳目口鼻、五脏六腑、关节毫毛、皮肤肌肉。以天体为参照坐标认识人体
,是人类先贤的一致思路,希伯来先贤是这样的思路,印度先贤是这样的思路,中华先贤同样是这样的思路,所不同的是,希伯来先贤只论出了原则
——人的模样,印度先贤论出了具体细节,相比之下,我中华先贤论得更详细、更具体,论出了模样,论出了四肢,论出了365个关节。2、把
人放在四时中来认识。四时不同气候也不同——春风、夏火、秋燥、冬寒,不同的气候会形成不同疾病的病因。《黄帝
内经·素问》指出,春伤于风,病为洞泄;夏伤于暑,病为疟疾;秋伤于湿,病为痿厥;冬伤于寒,春必温病。春有春之病,夏有夏之病,秋有秋之
病,冬有冬之病。把人放在时间中来认识,认识了四时之病。四时又分八节——四立(立春、立夏、立秋、立冬)与两分
(春分秋分)两至(冬至夏至),八节之时会有八种风,《黄帝内经·灵枢·九宫八风》告诉后人,八种风会引起八种疾病。把人放在时间中来认识
,认识了八节之病。四时与五脏有对应关系,《黄帝内经·素问》指出春应肝,夏应心,秋应肺,冬应肾,长夏应脾。把
人放在时间中来认识,认识了四时养生的哲理——春养肝,夏养心,秋养肺,冬养肾,长夏养脾。养生养在五味上,春多酸,夏多苦,秋多辛,冬多
咸,四时调之以甘。把人放在四时中来认识,哲理之源在《周易》,实际之源在《周礼》。《周礼》第一次明确指出,四
时有四时之病。《周礼·天官·疾医》:“四时皆有疠疾:春时有瘠首疾,夏时有痒疥疾,秋时有疟寒疾,冬时有嗽上气疾。”《黄帝内经》把人放
在四时中来认识的全部论述,只是对《周易》《周礼》的继承与发展。在世界民族之林中,中华先贤是时间病的最早发现
者,是时间病理论的最早创立者。3、把人放在四方中来认识。人是空间中的人。空间为东西南北四方,人分四方之
人,病分四方之病——东方有东方的地方病,西方有西方的地方病,南方有南方的地方病,北方有北方的地方病,中央有中央的地方病,总之,一方
水土养一方人,一方水土也生一方病。四方之病不同,治疗方法也不同,《黄帝内经·素问·异法方宜论》中有详细的论述,有心的读者可以去此处
阅读,此处不赘。在世界民族之林中,中华先贤是地方病的最早发现者,是地方病理论的最早创立者。4、把人放在六
气中来认识。《周髀算经》用太阳视运动,创建出了六气学说。太阳从冬至点即南回归线出发,向北回归线运动,六个月到达
北回归线,这六个月之内阳气一步步增强,由一阳变为六阳,六阳为纯阳。太阳到达北回归线之后,又向南回归线运动,六个月到达南回归线,这六
个月之内阴气一步步增强,由一阴变为六阴,六阴为纯阴。一来阳六气,一往阴六气,一来一往一共12气。12气在平面上可以用六个同心圆来表
示,六气之说形成于这六个同心圆。六气之说被《黄帝内经》全面继承、全面发展,《黄帝内经·素问》将六气与五行相
联系,分别命名为厥阴风木、少阴君火、太阴湿土与少阳相火、阳明燥金、太阳寒水。六气、六经与五脏六腑形成了清晰的对应关系:厥
阴之气对应足厥阴肝经、手厥阴心包经;少阴之气对应足少阴肾经、手少阴心经;太阴之气对应足太阴脾经、手太阴肺经;
阳明之气对应足阳明胃经;手阳明大肠经;少阳之气对应足少阳胆经;手少阳三焦经;太阳之气对应足太阳膀胱经,手太
阳小肠经。六气—六经—五行—脏腑,天气与脏腑之气顺理成章地联系到了一起。天气非常为邪,邪气过盛会伤及五脏,风邪伤肝,火
邪伤心,湿邪伤脾,燥邪伤肺,寒邪伤肾。六气每一气的偏颇,都会引起相应的疾病。把人放在六气中来认识,实际上
是把人气的状态与太阳的运动联系在了一起。太阳在什么样的位置,就会有什么样的天气;有什么样的天气,就会有什么样的人气。如此认识论可以
精炼在一句“天气如何,人气如何”中。遗憾的是,如此具有永恒意义认识论,早已被子孙所遗忘、所抛弃。5、把人放在万物中来认识。
《周易·系辞下》曰:“日往则月来,月往则日来,日月相推而明生焉。寒往则暑来,暑往则寒来,寒暑相推而岁成焉。往者屈也
,来者信也,屈信相感而利生焉。尺蠖之屈,以求信也。龙蛇之蛰,以存身也。”日月在天上,寒暑在地表,尺蠖龙蛇在地下,《周易》告诉后人,
日月、寒暑、尺蠖龙蛇之间的运动,有着息息相关的一致关系。广袤的宇宙无边无际,微小的小草微不足道,但一棵棵
微不足道的小草却与广袤的宇宙有着息息相关的、紧密联系的关系。以北斗星为例说明这一问题:北斗星斗柄指向东方之时,大地上是春意盎然的春
天,小草的嫩芽露出了地面;北斗星斗柄指向南方之时,大地上是烈日炎炎的夏天,小草郁郁葱葱,小花怒放;北斗星斗柄指向西方之时,大地上是
秋风送爽的秋天,小草开始结籽,开始枯黄;北斗星斗柄指向北方之时,大地上是冰天雪地的冬天,小草干燥死亡。小草
与广袤的宇宙息息相关,河里的小鱼、小虾,山中的大狮子、大老虎同样与广袤的宇宙同样息息相关,什么时候交配,什么时候产卵,什么时候生仔
,与宇宙运行有着同步关系。小草、小鱼、小虾生存状态的正常与异常,会折射出人的信息。万物状态正常,人体状态也
正常;万物状态非常,人体状态也会出现非常。从万物的状态上看人的状态,这就是《黄帝内经》中的系统认识论。显微
镜只能孤立地看问题,看不到天地两者之间的联系,看不到天地人三者之间的联系,看不到天地人物四者之间的联系,看不到时空与人四者之间的联
系,显微镜有所长,但也有所短,显微镜再先进代替不了优秀的认识论。6、把人放在运动中来认识。天地是动态的
,日月是动态的,北斗星是动态的,天地、日月、北斗星之动是天文之动;太极是动态的,阴阳是动态的,八卦是动态的,五行是动态的,太极、阴
阳、五行、八卦之动是人文之动;男女是动态的,气血是动态的,营卫之气是动态的,脏腑是动态的,营卫之气是动态的,病是动态的,治病之术也
是动态的;动,是中医文化认识世界、认识疾病与医治疾病的基本点。动的世界动的病,由此产生了“上有病治于下,
下有病治于上;左有病治于右,右有病治于左;表有病治于里,里有病治于外;阳有病治于阴,阴有病治于阳”的独特医术。人是动态的人,病是动
态的病,治病治在未病之时,有此境界者,方为良医。有如此之术者,方为良医。良医有良术,良术基于精辟而常青的认识论。《彝医揽要》的作者
、白族老人王正坤先生曾亲口告诉笔者彝医以动态论病、以动态论医、以动态论方的歌谣:“病无定病,方无定方,量无定量,法无定法。”二、
认识论的几个模式认识宇宙与人的几个模式,分述如下:1、阴阳模式。阴有
形,阳无形。人由形、神两种因素组成,神位于形而上,无形无体,看不见摸不着;形位于形而下,看得见摸得着。诊病治病必须重视形上形下两种
因素,即重视形下之体又重视形上之神——精神之神。《儒林外史》中的范进,因中举的喜讯而突然昏厥;《红楼梦》里的王熙凤,听到抄家的消息
马上昏厥,两人的病与有形之病菌无关,而是关乎无形之神。无形之神,显微镜无法认识,再精密的仪器也无法认识。在无形因素面前,实证方法显
出了极大的局限性。阳主动,阴主静。动静平衡,人体健康;动静失衡,疾病丛生。动到极点则狂,静到极点则闭。孤
独症、忧郁症在西医理论中找不出病因,而阴阳学说则可以给出清晰的答案——阴气过盛。阴阳模式,可以解释天地万物
以及人体的基本成分与基本结构,可以解释大至无外、小到无内两种世界的基本成分与基本结构,可以解释昼夜寒暑的有序变化,可以解释一切生生
之物的生死过程,可以解释奇数偶数,可以解释音律,可以解释气血,可以解释脏腑,可以解释经络,可以解释虚实……一阴一阳,是中华先贤论证
问题的一级模式。几首关于阴阳的歌谣:(1)阴阳动静,万物万理;阴阳动静,万物一理。(2)阴阳相推,质力之源;阴阳循环
,如环无端。(3)阴偶阳奇,至易至简;变化之源,气象万千。(4)天地阴阳,男女阴阳;天人合一,首合阴阳。(5)天地
水火,皆归阴阳;一阴一阳,万物爹娘。(6)阳论时间,阴论空间,时间空间,一体循环。2、五行模式
在《黄帝内经》中,春夏秋冬长夏、东西南北中五方,可以归纳为木火土金水五行;酸苦甘辛咸五味、青赤黄白黑五色、角徵宫商羽五音,可以归
纳为木火土金水五行;肝心脾肺肾五脏,同样归纳为五行……金木水火土五行,可以解释万物的基本属性,可以解释万物的基本功能,可以解释万物
之间的相互联系与相互制约,可以解释五脏之间的相互联系与相互制约。现时世界是复杂的,复杂的世界可以抽象在
一幅极其简单的简图中。万物在现象上是各自是独立的,实际上,物物之间既是相互联系的,也是相互制约的。如果没有物物之间的相互联系,“生
气勃勃”这四字马上会被“死气沉沉”这四个字所取代。如果没有物物之间的相互制约,“生气勃勃”这四字马上会被“过亢成灾”这四个字所取代
。五行,是中华先贤论证问题的二级模式。几首关于五行的歌谣:(1)五行生克,万类化育;生克之环
,万物相连。(2)生生不息,克克相连;生克循环,三千大千。(3)五行如圆环,圆环亦如
天;循环往复间,应作如是观。(4)日月转而圆,五星圆而转;五运围圆转,五行圆如环。(5)
在天言五方,在地言五季,在人言五脏,三才归五行,和在五行中。3、八卦模式八
卦一可以解释天体,二可以解释人体,三可以解释四时八节,四可以解释八节八风,五可以解释物物之间的互动,六可以解释宇宙的旋转运动,七可
以解释九宫的空间结构,八可以解释事物的整体性与具体性……八卦分而为八,卦卦都是具体之物,具体有具体的作用;八卦合八为一,一个完美的
整体,整体有整体的作用。具体的作用必须发挥于整体之中,具体的作用不能危害于整体。从八卦的整体性里,演化出了天人合一的哲理,演化出了
人与万物互为兄弟的哲理。八卦,是中华先贤论证问题的三级模式。几首关于八卦的歌谣:(1)书不尽言,言不尽意。谁能尽言,谁能尽
意?卦能尽言,卦能尽意。简易之卦,画中有话。(2)不是什么,什么都是。不是东西,达于东西。不会说话,四通八达。没有双
腿,世界通畅。(3)卦中有理,象中有数;数理一体,人理物理。(4)穷理于始,研几于微,制器于象,立足于变。(5)
天文人文是一种文,天理人理是一种理;天德人德是一种德,天序人序是一种序;如此之象即是卦象,如此之理即是卦理。(6)三才者,
天地人,起于卦,始于文4、12次模式圆周12次模式,是对天体、地球的定量,是对时空的定量。
中华先贤在空间中画出了三个圈——黄道、赤道、地平大圆。太阳视运动,中华先贤画出了黄道;平分地球南北两半球,中华
先贤画出了赤道;以人中心观察四方,中华先贤画出了地平大圆。黄道可以平分成12等份,赤道可以平分成12等份,地平大圆同样可以平分成1
2等份。12,在中华文化与中医文化中是一个极其重要的数字。12,一可以解释一年中的12个月,二可以解释
一日中的12时辰,三可以解释空间中的12个方位;四可以解释地支12支,还可以解释远古、中古时期的明堂制,人体经络正是与圆周12次有
关。时间会在树木中留下了影子,这就是年轮。时间会在人体中留下了影子,这应该是月轮。12经络与12月的关系,应该是镜像关系。《黄帝内
经·素问·移精变气论》曰:“脉以应月。”脉,12经脉;应,对应之应;月,月亮运行的12月;“脉以应月”这一论断告诉人们,12经脉与
12月相对相应。生命存在,镜像关系存在;生命结束,镜像关系结束。所以,尸体之中找不出12经络。可以解释人体12经络的圆周12次,是
中华先贤论证问题的四级模式。5、历法模式为了认识、掌握太阳、月亮运行规律,人类先贤创造了历。历,实际
上是将日月运行的规律用精确的数字表达在年月日的安排上。太阳历以太阳从冬至点出发又回归冬至点的周期为依据,太阴历是月亮圆缺(朔望月)
为依据。欧美有阳历——太阳历,阿拉伯世界有阴历——太阴历,中华先贤既创造出了太阳历,又创造出太阴历,最终合二而一,形成了阴阳合历。
阴阳合历既考虑到了太阳的运行规律,又考虑到了月亮运行规律。阴阳合历应该是世界上最完美的历。知道了历,就
知道了日月交错的天文;知道了天文,就知道了五运六气;知道了五运六气,就知道了物之态与人之态;知道了物之态与人之态,就知道了“应该如
何”的医术。抬头一望圆圆的月亮,就知道今天是十五了。望月知日,这是阴阳合历的优秀之处,纯阳历达不到这一点。
月缺勿泻,月圆勿补,这是阴历中补泻原则。今天是冬至,阴阳合历告诉你,从今天开始,阳气开始上升了。今天是夏
至,阴阳合历告诉你,从今天开始,阴气开始上升了。阴阳二气的转换,阴阳合历表达的清清楚楚。历可以预测阴阳二气
的转换,可以预测万物生存状态的正常与非常,可以预测庄稼的丰收与歉收,可以预测气候病的产生,所以《黄帝内经》要求为工者必须知历。历,
是中华先贤论证问题的重要模式。几首关于历法的歌谣:(1)月有阴历,日有阳历,春夏秋冬,分明四季。天时人时,合和一制,阴
阳合历,礼之授时。(2)日行有度,月行有数,度数合一,人文之历。(3)历含天文,历含气象,历含物候,历含人候,明白历
法,四通八达。(4)空间可论病,历法可论病,病论时空中,如此即上工。(5)月缺勿泻,月圆勿补,补之以时,泻之以时,以
历养生,平安一生。(6)春宜酸,夏宜苦;秋宜辛,冬宜咸;四时调甘,一年安然。三、认识论中的几个特点
1.圆。在《黄帝内经》的认识论中,圆是第一个需要记住的。在八卦之中,东西南北四方是一个圆,春夏秋冬四季
是一个圆,这两个圆重合在一起,一直在做着环流运动。在《黄帝内经》中,木火土金水五运是一个圆,风、热、火、湿
、燥、寒六气是一个圆,这两个圆重合在一起,一直在做着环流运动。在人体之中,气血是一个圆,经络是一个圆,这两
个圆环重合在一起,一直在做着环流运动。人在时间中,人在空间中,人在五运六气中,因为时空、五运六气在做着
环流运动,所以人也随之在做周而复始的运动。人随时空而运动,人随五运六气的变化而变化,情绪会随四时变化而变化,口味会随四时变化而变化
……如果认识与牢记了圆环之状与环流之动,医生就会在某一时、某一节所出现的某种病做出合理的判断,同时也会对某
一疾病的下一步转化做出合理的预测。2、变天地在变,日月星辰在变,四时在变,五运六气在变,一切都在变。这
是一。变有规律性,有循环往复性,有顺序性。这是二。这里集中讨论四时之变与五运六气之变。四时之变,其顺序有
固定性,即今年如此,明年如此,年年如此,永不变更。五运之变合于四时之变,其顺序同样有固定性,今年如此,明年如此,年年如此,永不变更
。五运为主,六气为客,5×6=30,主客相会,运与气30年为一小周期。30×2=60,主客相会,运与气6
0年为一大周期。人一呼脉行三寸,一吸脉行三寸,呼吸定息,脉行六寸,呼吸有周期性,同理,气血有周期性,脉行有
周期性。天文之变是源,五运六气之变是流,有天文之变才有五运六气之变。五运六气之变是源,气血脉行之变是流,有
五运六气之变才有气血脉行之变。人体之变与五运六气之变有着一致的必然的关系,归根结底,天文之变与人体之变有着一致的必然的关系。
一句关于“变”的格言是需要牢记的。《周易·系辞下》曰:“易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
变化的天文,变化的运气,变化的人体,变化的疾病,在《黄帝内经》的认识论中,记住了一个“变”字,就掌握了论病技巧的关键。3、时
合时,《周易》《黄帝内经》都强调要合于四时之序。合四时之序,《周易·乾文言》留下的格言是“与四时合其序”。合四
时之序,《黄帝内经·素问》在开篇处留下的文章是“四时调神大论”。在中华文化与中医文化里,没有抽象的时间,只
有具象的年月日。年月日的界定,最早出现《周髀算经》中。《周髀算经》曰:“故月与日合,为一月。日复日,为一日。日复星,为一岁。”合时
,原则之合要合在岁月上,具体之合要合在昼夜之序、四时之序上。归根结底,要合在日月之序上。一年之中春夏秋冬
四时,一天之中分四时早春,午夏,夕秋,夜冬。四时与五脏之间同样存在着对应关系,养生与治病必须掌握时序。春养
肝气、夏养心气、长夏养于脾、秋养肺气、冬养肾气。养生应该按照时序养,这是《黄帝内经》中的基本哲理。4、气
混沌之间变而有气,气变而有形,形变而有生,中华先贤用了一个“气”字,解释宇宙与生命起源。“太虚寥廓,肇基
化元,万物资始,五运终天,布气真灵,总统坤元,九星悬朗,七曜周旋,曰阴曰阳,曰柔曰刚,幽显既位,寒暑弛张,生生化化,品物咸章。”《
黄帝内经·素问·天元纪大论》告诉后人,万物“生生化化”的元点是一团气。“人之所有者,血与气耳。”《黄帝内经
·素问·调经论》告诉后人,人的两种基本元素是血与气。元点之气—天地之气—万物之气—人之血气,一脉相承,息
息相通。气能养生,气能致病——可以致一病,可以致百病。预为上工,必须牢牢记住这个“气”字。5、返燕飞燕
来,花落花开,日没日出,月圆月缺,旧过程之后又重新开始两新过程,新过程与旧过程有相似性、重复性,这就是返。
《道德经》认为,道之动有去有来。《周易》揭示,运动的特征是“反复其道”,是“无往不复”。《黄帝内经》认为
,阴阳二气之动有去有返。秋分时节阳气沉入地下,春分时节阳气露出地面,秋去春来,今年如此,明年如此,年年如此。
人体之外,阴阳二气回返往复。人体之内,气血回返往复。五行五脏之气,回返往复。由气血脏气失衡引起的疾病,仍然具有回返往复的特征。熟悉并掌握了一个“返”字,才有为工为圣的基本前提。6、平“无问其病,以平为期。”平衡之平,是《黄帝内经》所追求的终极目标。寒者热之,热者寒之;虚者补之,实者泻之。中医中药的目标,就是在寒热、虚实之间取得平衡。无论什么病菌,所引起的症状无非是寒热虚实。对症就可以下药,这是中医中药。与“平”字相并列的是一个“中”字。中医之中,本义并不是中国之中,而是中平之中、中和之中。《汉书·艺文志》:“经方者,本草石之寒温,量疾病之浅深,假药味之滋,因气感之宜,辨五苦六辛,至水火之齐,以通解结,反之于平。……故谚曰:‘有病不治,常得中医。’”用药不是消灭病菌,而是使人体达到一个平衡状态。治病不是终极目的,终极目的是养生,是救命。“有病不治,常得中医”的意义就在这里。中医之中,是中平之中,是中和之中。认识并掌握了一个“平”字,认识并掌握了一个“中”字,基本就达到了中医文化的精髓。三句结束语1.人认识事,认识物,靠的是眼睛。中医认病识病,靠的是优秀的认识论。如果丢掉了自己的认识论,中医论病就失去了眼睛。2.道器并重,是中华文化的核心。道器术并重,是中医文化的核心。中华文化的落后,原因在于变质了道又丢掉了器。中医文化的落后,原因在于丢掉了道又丢掉了器,只剩下了无根无本之术。3.中医文化的振兴,道器术三个字一个都不能少。优秀的认识论,优秀的方法论,都蕴含在道理中。要想掌握优秀的认识论与方法论,必须从研究道理开始。
献花(0)
+1
(本文系郝易晟首藏)